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勾践灭吴导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法与学法 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耻,终达目的的故事。越王勾践当年到底是如何卧薪尝胆,又是如何报仇雪耻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 二、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三、理解文章各段大意。 (一)战败和谈(1-3) 1、越王勾践战败后第一个举措是什么?(可让学生用原句回答,然后概括) 提示:悬赏纳谏;赏识贤才。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何不同? 提示:越王纳谏(“执其手与之谋”),吴王拒谏(“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一个求贤若渴,虚心纳谏;一个刚愎自用,是非不分,不同的人物性格为下文胜负成败奠定了基础。 (二)卧薪尝胆(4-7)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反省:“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 态度:“此则寡人之罪,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3、从文中找出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制定“婚姻法”、生育法,吊死扶困,轻徭薄赋,招贤纳士,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三)三败吴国(8段) 越三败吴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果行,国人皆劝曰:孰是君也,而无可死乎?”可见,勾践最终战败夫差的根本原因是获得了民心。 通过以上的对课文大意的分析,引导学生熟读并理解大意,这一过程不必局限于某个词、某个句子的细微解释。 四、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对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和文言词语分类归纳总结。 (一)重要实词。(知、复、劝、当见课后练习二) 资 物资,钱财 (聊斋志异促织:“成妻具资诣问。”) 费用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军资所出。”) 供给,资助 (隆中对:“此殆天所以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凭借 (赤壁之战:“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积蓄以备贩卖 (“贾人夏则资皮”) 成 完成,实现。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成功 (赤壁之战:“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成为,形成 (赤壁之战:“如此则荆关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已成的,老的,旧的。 (方苞狱中杂记:“狱中成法,质明启钥。”) 讲和 (“遂使之行成于吴。”) 游 在水中浮行 (吕氏春秋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游哉?”) 流动,流浪。 (本文:“国之孺子之游者”) 虚浮不实 (游嘴滑舌) 游玩,游览 (醉翁亭记:“滁人游也。”) 游历,游学 (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交游 (史记项羽本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蕃 茂盛。 多 (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繁殖 (本文:“将帅二三子以蕃。”) 通“藩”。屏障。 通“番”。古时对外族的通称。 (二)文言虚词(既、遂见课后) 1、乃 代词。你,你的。(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判断副词,是,就是。(战国策齐策:“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于是,就,才。(“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 却,竟然。(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仅仅,只。(史记项羽本记:“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 (三)词类活用: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退,使动用法) 2、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 (宦,使做宦,名词的使动用法) 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4、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庙,名词作状语;礼,名词做动词) 5、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耻,动词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6、又郊败之 (郊,在郊外,名词作状语。) (四)古今异义: 爪牙 丈夫 夫人 脂 劝 于是 (五)通假字 帅率 取娶 免娩 政征 摩厉磨砺 有又 (六)文言句式 何后之有? (宾语前置) 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介词结构后置) 国之孺子之游者 (定语后置) 五、在了解大意、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揣摩人物待人处事艺术,深层次把握人物丰富个性。 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军事典籍,曾被美国军校作为教科书。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期间,有消息报道美军几乎人手一册。它向人们介绍战争谋略,在各种情况下克敌制胜或避敌锋芒、保存力量的高招,是我国古代长期军事谋略的概括总结,也为后世军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这就是三十六计。勾践灭吴一文中,勾践在谋臣的配合下,审时度势,成功地运用三十六计,最后灭吴。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找出本文所运用的计策。然后教师补充分析。 (1)第3自然段:“越人饰美女八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美人计 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用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美女八人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嚭,以此保全性命和实力,引诱吴王沉湎于酒色,玩物丧志。 不仅如此,勾践在吴国受辱三年后,不惜进贡大批金银财宝,珍玩狗马,使吴王骄纵任性,钝化斗志,又不惜在国内四境选择美女数千人,将最漂亮的西施、郑旦送给吴王。吴王为两美女修建馆娃宫、响屐廊、采香径,不事朝政。 (2)第4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苦肉计 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吴王夫差放松警惕。勾践夫妇和范蠡到吴国,栖身在山洞石屋中,蓬首垢后,做吴王仆役。吴王每次外出,勾践徒步跟在左右,寸步不离,随听使唤。一次吴王染病,勾践亲见吴王,探问病情,私下亲尝吴王粪便,终于打动了吴王,得以回国。 (3)第3-5自然段:暗渡陈仓之计。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云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修栈道是假象,渡陈仓是目的。勾践卑事夫差,即要表明无东山再起之意,而暗则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以图东山再起。 通过对以上计谋的分析,本文主要人物勾践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他忍辱负重,克勤克俭,仁义治国,广纳贤士,精于心计,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在上下同心,群情激昂的情况下一举歼敌。 六、总结全文:从越王战败后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知识与训练 【课上理解与分析】 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全都有误的一组是() 君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掌管) 支子死 (支撑家业的长子) 虽悔之,必无及已 (虽:即使。已:同“矣”) 与之成而去之 (使离开) 寡人请更 (换人) 吊有尤 (对人民有丧者进行慰问) 广运百里 (广:指东西;运:指南北)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通“征”,指征税) A、 B、 C、 D、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A、与相同,与也相同 B、与不同,与相同 C、与相同,与不同 D、与不同,与也不同 3、下列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唯君左右之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 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 A、 B、 C、 D、 4、下列句中加线的“之”,都作助词的一组是() 臣闻之 何后之有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我攻而胜之 服之而已 若水之归下也 公与之母 国之孺子之游者 昔者之战也 今寡人将助天威之 A、 B、 C、 D、 5、下列句中加线的“以”字介词和连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不足以辱君矣 将以致死 是以带甲万人也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将免者以告 昔天以越予吴 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 A、/ B、/ C、/ D、/ 6、下列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A、无乃后乎 B、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C、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D、越君其次也 710题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分别是 7、无乃后乎? 何后之有?() A、不就太迟了吗? 怎么会有这样的后果呢? B、恐怕太迟了吧? 哪能说太迟了呢? C、不是太落后了吗? 怎么会有落后一说呢? D、恐怕太落后了吧? 哪能说太落后了呢? 8、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A、夫差和越国达成协议后撤兵离去。 B、夫差和文种达成协议后走了。 C、夫差和文种达成协议后离开了越国。 D、夫差和越国达成协议后走了。 9、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A、我不想凭一般人的血气之勇,我要让我的军队齐步向前,齐步后退。 B、我所要的不是一般人的血气之勇,我想要我的军士齐步向前,齐步后退。 C、我不想凭自己的匹夫之勇,让军队打进去再退回来。 D、我不希望你们只凭匹夫之勇,成旅的人进去了,又成旅的退回来。 10、孰是吾君也,而可无死乎?() A、谁是我的君主啊,怎么可能不死呢? B、谁的恩惠有像我们的君主那样的,哪能不为他拼命呢? C、这是我们的君主啊,哪能不为他拼命呢? D、有谁能像我的君主这样呢,怎么能不去死呢? 11、对勾践灭吴所以成功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文种这个人才的发现和重用。 B、利用夫差好美色、贪财货的弱点。 C、勾践采取了一系列收买人心的政策。 D、以顺服夫差作掩护休养生息,国人上下齐心,同仇敌忾。 12、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差之所以败给勾践是因为他没有主见,听信奸臣嚭的劝谏 B、夫差如果能听信伍子胥的劝谏,就不会被勾践打败了。 C、战前勾践分析夫差的弱点时认为,夫差只注重军队的数量,不注重士兵的思想教育。 D、夫差战败后也想学勾践当初的做法,但勾践很委婉地断绝了他的念头。 【课下阅读练习】 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国君的同性 B、遂使之行成于吴:求和 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妻子 D、其身亲为夫差前马:马前卒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勾践之地,南至句无。 B、今壮者无取老妇。 C、将免者以告。 D、勾践说于国人曰。 3、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执其手而与之谋 越君其次也 请姑无庸战 父兄又请曰 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请”字也相同。 B、两个“其”字不同,两个“请”字相同。 C、两个“其”字相同,两个“请”字不同。 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请”字也不同。 4、下列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 B、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状语后置句) C、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D、又败之于没。(被动句) 5、下列词类活用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暴露”活用作使动 B、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美”形容词活用作意动 C、公医守之:“医”名词活用作动词 D、今越国亦节矣:“节”名词活用作动词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2题。 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死者,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 (韩非子内储说上) 6、对下列句子加线的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对曰:“可矣?” 对:回答。 B、比降北之罪。 降北:降,投降;北,向北。 C、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被濡衣:被,同“披”;濡衣:湿衣。 D、被濡衣而赴火者 赴火:跳到火海里。 7、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虚词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 于:对、从。 B、何不试焚宫室 何:为什么。怎么。 C、人莫救之 莫:不。 D、乃下令曰 乃:却。 8、下列句子,与“人之救火死者”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此知必胜之势也。 B、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C、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赴火者。 D、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选出以下912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项填入括号内。 9、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 A、我们一定要奖赏丰厚才取得人们信任,而且惩罚必须严格。 B、我们一定要奖赏丰厚而有信用,惩罚必须严格。 C、我们一定要奖赏丰厚而有信用,惩罚严格而又果断。 D、我们一定要奖赏丰厚才取得人们信任,而且惩罚严格而又果断。 10、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 A、你想了解这个道理,为什么不放火焚烧宫室呢?(试试来证实它。) B、你想了解这个道理,怎么不放火焚烧宫室呢?(试试看人们抢救不抢救。) C、你想了解民心,为什么不放火焚烧宫室呢?(试试来证实它。) D、你想了解民心,怎么不放火焚烧宫室呢?(试试看人们抢救不抢救。) 11、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 A、人不死而去救火的,给比战胜敌人更高的奖赏。 B、人不死而参加救火的,照发战胜了敌人的奖赏。 C、参加救火却没有死的人,给比战胜了敌人更高的奖赏。 D、参加救火却没有死的人,照发战胜了敌人的奖赏。 12、下列分析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文意可知,人心所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最重要因素,大夫文种和越王都明白了这个道理。 B、本文侧重写越王焚宫室,让民救火之事,来显示越王的威严,以使人民慑服,具备战胜吴王的条件。 C、本文写了大夫文种向越王建议试焚宫室,实行赏罚以测试民心之事。 D、本文着重写一个“试”字。先试,由于赏罚不明,谁也不去救火;再试,赏罚分明了,人们全力以赴去救火。越王从而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勾践灭吴教学设计2 一、课文悟读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的著名史实。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他的庇护,对越国是“福音”,对吴国却是“祸水”,事实上他已沦为越国的内奸了,真是“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而昏聩的夫差却亲嚭疏伍,近佞远贤(后来竟杀害了伍),非但未乘胜灭越,扩大战果,反放勾践返国,放虎归山,使越国有了韬光养晦、休养生骤、东山再起的良机。吴国的君昏臣佞,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濒亡,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由盛而衰,以至灭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间,吴、越两国的兴衰消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竟如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令人慨叹的是,仅隔二百余年(前473年前206年)后的“楚、汉相争”,“鸿门宴”上又再现了与“吴越相争”惊人相似的一幕:占尽优势的项羽(类似夫差),不听从范曾(类似伍子胥)的忠言,却听信内奸项伯(类似太宰嚭)的盅惑,不以史为鉴,一味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他可以残忍地坑杀20万秦降军,也可以焚烧壮丽的阿房宫,但却“不忍”诛杀一个政敌刘邦,这种“匹夫之勇,妇从之仁”致使项羽重蹈了历史的覆辙,犯了同夫差一样的低级错误。历史的教训是多么沉痛啊! 明人陶望龄以“妙理玮辞”评价国语,这“妙理”中即蕴涵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确实有“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之境界。 二、亮点探究 1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2勾践事急而求贤,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3第3段“勾践说于国人曰”的“说”;第4段中“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第5段中“乃致其众而誓之”的“誓”;“勾践辞曰”的“辞”各是一种语体(或文体)。结合语境,体会各种语体的特点和作用。 探究学习:第3段的“说”辞,心情沉痛,语调哀婉,反省自责,立志改革,令人动容。 第4段和第5段各有一段“誓”辞。第4段中的“誓”表明勾践要学“古之贤君”,率众休养生息。第5段中的“誓”,是越国将士整装待发前勾践“战前动员”的“誓师之词”加强思想教育,严明法纪军令。 前面评析的“说”和“誓”,都是越王勾践精心准备之后向民众演讲的,第5段中的“辞”则是他对国之父兄请战的即兴答对。他内心虽燃烧着复仇的烈焰,蓄意灭吴,但他却一再自责免战。这种以退为进、欲擒故纵之法,意在积蓄民众的复仇情绪。先塞后流,汹涌爆发,势不可挡。 4第4段主旨是写勾践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为何开头先交代“勾践之地广运百里”? 探究学习:开头插叙这几句,表面看似行文不畅,略显突兀,实则很有必要,说明败后的越国,不仅人口减少了,国土削小了,形势严峻,百废待兴,复兴大业举步维艰。这就更能显示勾践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精神的可贵。 5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 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 6在勾践复国的二十余年中,越国数次打败吴国。但写对吴的几次战争,作者既没有交代战前的部署,也没有反映战况,只是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国人皆劝”的高昂参战情绪和列叙战绩:“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为什么这样写? 探究学习:这是写作目的,主题使然。事实上,这些发生在不同地点的战争,并不是没有时间间隔的连续的一场战争。作者意图不在表现战前的谋略运筹和战争场面的激烈壮观,而是要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由于“国人皆劝”,越军长驱直人,所向披靡,节节胜利。这就突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谁赢得人民的倾心支援,谁就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主题。 三、选题设计 1文章最后,勾践从自身经历中吸取教训,以“遂灭吴”的果断行为回答了夫差的求和,戛然而止,警策峭拔。结合教师教学用书所提供的删节文字,想像灭吴过程和结果,特别是吴王、伍子胥、太宰嚭的命运和下场,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 研究方法: (1)展开合理想像。 (2)要有合乎逻辑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思想性格的展示。 参读书目: (1)国语越语范蠡佐越灭吴。 (2)国语吴语勾践灭吴夫差自杀。 (3)史记吴太伯世家。 (4)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5)曹禺话剧胆剑篇。 2阅读左传中的越伐吴越灭吴;国语中的勾践灭吴范蠡佐越灭吴越王勾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吴王夫差与越荒成不盟申胥自杀勾践灭吴夫差自杀;史记中的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比较研究各类史书对同一事件记叙的详略、角度、侧重、笔法、体例等的异同。 研究方法: (1)去图书馆找到相关书籍。 (2)运用比较阅读法,发现、探究各段文字的异同,体会各类史书的特色。 参读书目: (1)左传。 (2)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 (3)史记中的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伍子胥列传等。 3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和越国的兵器技术冠绝一时。1965年在原楚国属地湖北江陵楚墓中出土了铸有铭文“越王勾践自用剑”的青铜剑。该剑表面的菱形暗格纹和剑首端部薄壁如纸的同心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曾经引起中外考古界和科技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70年代末,中外学者曾经对其制作工艺作了推测,然而始终未有定论。“菱形纹饰”“剑首同心圆”和“青铜复合剑”于是被称为吴越青铜兵器技术“三绝”,成了古代科技之迷。 2500年前如何能有这种高超的工艺技术?你能否破解这种“古代科技之迷”?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创造精神对我们有何启发? 研究方法: 可查阅有关文物考古资料或咨询有关专家学者。勾践灭吴教学目的 1 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 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 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一、导入 课文,简介国语。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周文王拘于羑Y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 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会稽kuj 仇雠chu 苑 囿yu 暴p露 四、疏通第一段。 1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如:知政、知县。我和他们共国管理越国的政事。 2 贾人夏则资皮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如:商旅不行。资,积蓄,储备。商人夏天就要储备皮货。 3 无乃后乎无乃乎,是文言固定句式之一。译作:恐怕吧。 4 何后之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句式完全相同。 5 遂使之行成于吴遂,终于。(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派文种动身出使吴国并达成了协议。 五、疏通第二段。 1 民无所移百姓没有地方迁移。 2 将不可改于是将不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在这种局面上。是,这。(此“于是”与现代汉语不同。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3 不可失也已千万不能够失去。也已,古汉语中为了强调,有两个或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只译后一个即可。(例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4 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服,使动用法,使臣服。古代讨伐一个国家,使之臣服就可以了。 5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使动用法,使离去。夫差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六、布置作业 。 1 熟读课文。 2 练习二(知、复、既) 第 二 课 时一、复习旧课。 1 检查作业 答案:知(1 知道; 2感到、觉得; 3主持 ; 4通“智”) 复(1繁复; 2再; 3 恢复。) 既(1不久; 2已经; 3 既然。) 二、疏通第三段。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己,自己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以致,导致。以致百姓的白骨裸露于原野。 3寡人请更更,更改,改变。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的策略。(也有人说是指改正错误) 3宦士三百人于吴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隶。宦,帝王的仆隶。这里做动词用,译作:让做帝王的仆隶。 三、疏通第四段。 1 通假字: 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三年释其征。(征,通“政”。) 令孤子、寡妇、疾疹(疹,通“疢”。)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无不餔也。(餔,通“哺”。) 无不歠也。(歠,通“啜”。) 2 重点句: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吃饱。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美丽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庙堂。这里作状语用,释作“在庙堂上”。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宴享,以示尊重。 四、疏通第五段。 1 通假字: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 亿有三千(有,通“又”。) 2 重点句: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与,语助词。知,感到,知道。像我这样的人,怎么知道耻辱? 勾践既许之。既,以后。勾践终于答应了。 如此,则有常刑。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五、布置作业 。 1 练习二之“既”、“劝”、“遂”、“当”。 2 熟读课文。 第 三 课 时一、复习,作业 检查。 答案:劝(1 劝勉 2 劝说不) 遂(1 成功 2于是 3终于) 当(1 掌管 2 面对 3 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 4阻挡,把守 6 将) 二、疏通第六段。 1 孰是君也是,这,这个。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啊。 三、简析课文。 1 勾践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复兴越国的? 外交上:折节忍辱,屈膝求和。 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简直是老虎将半身虎皮相许于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说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算是看穿了越王的本质。 面对文种的批评,他不但不恼火,反而亲热地“执其手而与之谋”。为达目的他送美女。 这些事情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勾践复国雪耻的决心和意志。 2 勾践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一个复仇者,而是一个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他胸怀大志,处惊不变;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他不忘国耻,所以甘愿忍辱负重、卑事仇敌;他要成就大业,所以能卧薪尝胆、抚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责。 3 你喜欢这一人物形象吗? 四、知识总结。 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1 词义的扩大。如:“江”本专指长江,后成为河流的通称。“河” 本专指黄河,后成为河流的通名。 2 词义的缩小。如:“谷”本是谷物的通称,现在在南方专指稻 谷,在北方专指小米。(唐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新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中的“舅”古时有两个意思:“母亲的哥哥或弟弟”及“丈夫的父亲”;“姑”也有两个意思:“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和“丈夫的母亲”。现在都只有一个意思了。) 3词义的转移。如:“诛”,开始时指责备,例如成语“口诛笔伐”。后来成了“杀戮”的意思。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见识浅 薄,无贬义,现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练习:比较下列词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的不同: 乃号令三军。(古:传布命令。 今:下达的命令。) 大夫种进对曰。(古:古代官职。 今:对医生的称呼。)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古:武士。 今:坏人的帮凶或党羽。) 以暴露百姓于中原。(古:在野外受日晒雨淋之苦。 今:隐蔽的东西露出来) 将不可改于是。(古:介宾短语,在这方面。 今:连词。) 生丈夫,二壶酒。(古:男子。 今:成年男子或女子的配偶。)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古:离开。 今:前往。) 果行,国人皆劝。(古:劝勉,鼓励。 今:劝说。) 五、完成作业 。 勾践灭吴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3.理解和整理归纳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栖、昆、资、形成、吊、蕃、释、饩、旅”等词语的意义。 2.整理归纳“知、夏、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教具准备 录音机,勾践灭吴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特点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介绍有关背景。 3.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先让学生看课文62页的介绍) 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的意思。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后人曾传国语和左传并称,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其实左传侧重记事,国语侧重记言,就文学价值说,国语不及左传。(请参考课本62页介绍) 但总的来说,国语开创的国别史对后世是很有影响的。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司马迁史记和世家,陈寿的三国志,皆与国语一脉相承。 三、背景介绍 勾践灭吴记述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勾践灭吴的故事。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大败之后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所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的故事。 (放录音,让同学们整体感知课文) 四、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生字:栖(q) 絺(ch) 譬(p) 雠( chn) 嚭(p) 赦(she) 鄞(yn) 蕃(fn) 饩(x) (2)多音字:贾(g)人 爪(zho)牙 疹(chn)疾疹 衣(y)非其夫人之所识则不衣 (3)通假字:“餔” 通 “哺” 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 “有”通“又” 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三千 (4)异体字:“已”同“矣” 例句:虽悔之,亦无及已 “句”同“勾” 例句: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取”同“娶” 例句:令壮者无取老妇 “免”同“娩” 例句: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政”同“征” 例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歠”同“啜” 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异体字的读音) 2.再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简析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勾践之言要读得沉稳、坚定、语速适中,因它虽兵败栖于会稽,事急求谋臣,但紧张而不慌乱,实为将帅风度。 (2)大夫种临危不乱,挺身而出,进见勾践。所言责备之中又可见忠贞和自负,要读出来。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句节奏感很强,“夏、冬、旱、水”要用重音读。 (4)“无乃后乎?”是大夫钟对勾践的提醒,要读出责备之中的忠诚之意。“何后之有?”虽是反问句却要读出诚恳的纳谏之意。 (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本段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段以简练的笔法写出越国兵败退守会稽之后,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1)本段主要记叙吴国大夫伍子胥的言辞。勾践派大夫钟使吴,以求和解,伍子胥坚决反对,他的进谏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要读得从容不迫,抑扬顿挫,尤其是“不可!”和“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句要读得恳切、坚决而有力量。 (大夫钟之言要以谦卑恭顺之语气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 (齐读,指名一学生读,读后点出不足之处) 提问:大夫钟赴吴求和,吴国君臣的态度如何?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吴国忠臣伍子胥反对和解,力谏吴王夫差。认为“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吴国佞臣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以“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之,又何求焉?”站在越国的利益上,谏夫差同意和解。而夫差不听忠臣之谏,轻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和解。 (齐读一、二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疏通文意。 2.完成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资料显示(一)(投影或多媒体)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共21卷,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_,_,_,_,_,_,_,_ 等八国之事。 2.国语是通过_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学生回答: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国语是通过记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资料显示(二)(投影或多媒体)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2.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4.遂使之行成于吴 学生回答:“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的“栖”应为“退守”之意。“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中的“昆”为“兄”之意。“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中的“贾人”为“商人”,“资”为“储备”,“絺”为“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遂使之行成于吴”句中的“行”为“赴吴”,“成”为“讲和”。 资料显示(三)(投影或多媒体) 1.大夫钟是如何论述为政必须先求谋臣的道理的?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后,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对于越国的求和,子胥、太宰嚭的态度如何?结局如何? 学生回答:大夫钟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时。越王勾践退守会稽之后干的第一件是求谋臣。 对于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吴王夫差听信了太宰嚭。 二、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从第二自然段中可知:大夫钟略施小计,贿赂了吴国佞臣太宰嚭,吴王夫差听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订立了盟约,为勾践的报仇雪耻创造了条件。为了复国,勾践是如何做的呢? 1.学习三、四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 (1)“勾践说于国人曰”中“说”读shu.“去民之所恶”中的“恶”读,当作“不好”讲。“南至于句无”句的“句”读gu,同“勾”。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中的“衣”读y,是动词,当“穿”讲。“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中的“将”读jing,当“将要”讲。 (2)“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以上句分四层意思,以分号为界,分号处要略作停顿。重音应放在加点的词语下面。又例“葬/死者”句“葬”字后也应有短暂的停顿。 (3)“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句在“之”字后要略作停顿。应译为:一定哭泣着埋葬他们,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句在“脂”字后要略作停顿。 (4)“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句注意句中停顿的准确。 (5)第三、四自然段看称锤炼语言的典范,字约义丰,三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一一相应,读时注意其节奏和抑扬顿挫。 提问:为了复国,勾践对内外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确:关心百姓,鼓励生育,减免徭役,广招贤才,休养生息;卑事夫差。“十年不收于民,民俱有三年之食。”说明十年的养精蓄锐,使越国医治了战争的创伤,勾践复仇的条件已完全具备。 (齐读第五、六自然段) 诵读指导: (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句要注意句中停顿,“耻”字要重读。 (2)“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读出忠诚可信之情,三要注意反问句的语气。 (3)“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句中的“衣”是动词,当作“穿”讲,应读y。“有”通“又要读准字音,注意“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后的停顿。 (4)第五自然段记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三试卷:山东省烟台市2025届高三11月期中学业水平检测数学试卷答案
- 2025版文化创意企业设计师聘用合同
- 2025承包经营公司合同-高科技农业种植项目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买卖合同(含法律咨询)打印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住宅小区车位租赁纠纷处理规则合同
- 2025版地下空间开发工程技术咨询服务合同
- 2025至2030年中国财务软件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25版贸易公司外贸业务代表聘用合同
- 二零二五版企业间商业承揽合同样本
- 二零二五年度淋浴房环保材料研发与应用合同
- 放射科护理服务规范礼仪课件
- 充电桩安装与使用管理制度
- 物料提升机安全知识培训
- 乡村天然气管道铺设合同
- 项目验收表模板
- 航天科技集团招聘笔试题库2024
- 非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试题及答案
- FAE现场应用工程师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
- 2024年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学课件(新版教材)
- 2024年7月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DL∕T 782-2001 110kV及以上送变电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