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课外拓展文言文阅读技巧【本讲主要内容】课外拓展文言文阅读技巧知本以观卷 览文以破题【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为体现“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检测目标,文言文试题重点考查迁移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因而可以用“题源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来概括命题的指导思想。作为“题源”的文言文段,多出自教材之外的所谓“正史”的二十四史;同时又为保证答案在课内,保证考查范围不“超纲”,所选文段一般不是节选其中一个现成的片断,而是缀联写人叙事纪传体史传文的若干片断而成的一篇完整文段。如近年全国卷文言文段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约3000字,短文不足600字,第15题的四个选项与短文的几组人物及几层意思之间就存在对应关系。这样的短文在结构上一般分成几层,通过几件事表现某个人物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品质特点;在思想内容的取向上,又重点选择以下人物:名将、忠臣、良吏、孝子等等,这种思想内容的取向,设题时又往往作为“筛选信息”题的筛选标准进入该题,当然也为读懂这篇短文设定了某种方向,或者说作出了内容提示。如果说知识储备是形成能力的基础的话,就解答高考文言文试题而言,则应该以解答能力题为基础,进而完成知识题的求解。因此,总体上说,文言文阅读水平的积累,效率的提高,根本的方法,是抓住课本的知识,积极为考试时的迁移做准备。在具体的考试过程中,以题知文,知文索解,这正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求解的基本方法。一. 整体阅读要领 1. 依据选文特点 前面说过,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知人、明事、辨理。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实,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凯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凯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凯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宋书孝义传) 注:白粲:白米。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养。这段选自宋书孝义传的文字,写了何子平、顾凯之等人,主要人物是何子平。他 “世居会稽,少有志行”,在乡里被人称道。顾凯之是镇军将军,当州的“上纲”。两人关系很是密切,也许是朋友。全文所叙主要事件是:何子平之母户口本上的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大。按照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养。何母实际年龄未至八十,“亲故所知”,何子平奉公守法,“便去职归家”。顾凯之劝他在州中任职,他不愿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不肯接受。顾凯之又劝他“以母老求县”,他也不愿意。顾凯之便更加敬重他。何子平回家以后,竭力劳作,以保证母亲的供给。后来授官为吴郡海虞令。所得俸禄全部用来供养母亲,妻子儿子“不犯一毫,”母亲去世,他“哀毁逾礼”。除了这主要事件,文章开头还叙述了何子平在扬州为官之时的孝行。这一切都表明何子平“事母至孝”,表达了作者对何子平为人的赞颂之情。能像这样分析文章的人、事、理,便可以认为读懂了文章。2. 依据试题的特点 高考古代文阅读的试题,既有实词、虚词含意和用法的辨别,有文句的翻译,又有筛选信息、分析文意、评述作者观点态度,虽然已往考生在实词、虚词理解上也会出现误判,但更多的是在翻译文句、筛选信息、分析文意、评述观点态度上出错。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了解考试侧重点的变化,不知道这些试题其出发点就是考文意的理解,考查对选文句子含意、事件之间逻辑顺序的把握。譬如当年选用前面所举叙何子平“事母至孝”的文章,最后一道题的B项是这样的:“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本项“从而”前的话,孤立起来看,似乎都是正确的,可是将它们通通置于“子平归家”之后,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许多考生看不出“希禄本在养亲”、“县禄唯以养母一身”是何子平归养以后又重新任职时说的话,也看不出“从而”以下的判断更不符文意,因而错判。当年试题的C项是这样的:“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凯之的敬重。”“归家养母,竭尽全力”在原文中是“凯之亦重之”以后的事,不少考生也看不出来,因而错判。至于因文句含意搞不清而答错题的情况,这里不再多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年来的选文内容还要复杂一些,分析、评述性试题还要难一点,因此阅读时就更要注意文意的分析、内容要点归纳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解题方法指导】例1.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116题。 孙登字子高,(孙)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谭为辅正,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宫号为多士。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或共帐而寐B. 拜受而已 C. 出身忧国D. 通达治体 12.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铨简秀士 铨简:选拔B. 当由径道 径道:小路 C. 登所生庶贱 所生:指生母D. 登辞疾不受 疾:急速 13.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B. 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 以恪为左辅是为四友。 是说也,人常疑之。 D. 使求过丸。 行过夷门,见侯生。14.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忍致罚,呼责数之不忍心处罚,只是把他叫来责备了一番 B. 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有一个拿着弹弓,带着弹丸,大家都认为他就是那个射弹丸的人 C. 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孙登对待下属,少用平民的礼节 D. 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孙登死后,这篇上疏才被孙权看到,孙权更加悲痛15.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的一组是( ) 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 远者归复,近者尽力。 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 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 A. B. C. D. 16.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登是孙权的长子,后立为皇太子,他平易近人,在身边聚集了一批人才。 B. 孙登爱护百姓,不扰民,明辨是非,宽以待人。 C. 孙登孝顺母亲,特别是对步氏恭敬有加,他坚决要求孙权立徐夫人为后。 D. 孙登盛年而卒,临终上疏对国事多所建议,特别提出国家的政令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这篇上疏感人至深。 这是某年春季考试北京卷的古文阅读试题,保留了原有的编号。从阅读文章来说,第15题题干所说全都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这一中心语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第16题的四个选项,A项叙述分析的是文章首段,B项叙述分析的是次段,C、D两项分别叙述、分析的是第三、四两段,用“倒读法”,先看考查整体理解的第16题,可以帮助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这就不用多说了。下面说解题。 第11题考查辨别词语的古今义的能力,答案是B。对照原文,A项的“或”为“有时”之意,代词,今之“或”为连词;C项“出身”是“出”与“身”的连用,为献出其身之意;D项“通达”是“通”和“达”的连用,意思是通晓明白,今只有明白之意。B项“而已”古今义相同,罢了。 第12题考查理解实词的能力,答案D。D项“疾”前省介词“以”,可见“疾”,是病,而不是急速。 第13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答案是B。A项两个“以”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因为”;C项的两个“是”都是代词,相当于“这”;D项两个“过”都是经过之义。B项中的两个“见”,对照原文,前者“见释”是释放他,因为全句的主语是“登”;而后句的“见”表示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侮。 第14题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C。该项中的“略”是副词,大概、大致之意,译为“少”自然不对。 第15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是D。句表现孙登对下属的态度,句表现对徐氏的态度,句表现对步氏的态度。可见这三句都是表现孙登待人接物的态度的。句是预测正确的政令的良好后果,句是表现“有一人”和“从者”的态度,句表现孙登对拜将封侯的态度,与“待人接物”无关。 第16题考查叙述、分析文意的能力,不正确的是C。“特别是对步氏恭敬有加”不合文意。对照原文,孙登对于布氏只是一般礼节。步氏有赐只是“拜受而已”,可称为“顺”,而谈不上“孝”。考生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建议在考前仔细翻译领会几段文言传记文,了解文言用法,熟悉知识考点,避免临场发挥失常。解题思路:先读一遍,了解大意看清题目要求实词要注意古今异义虚词要注意用法解释和翻译要注意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去领会文意理解要注意与原文对照,看有无添加的内容。【考点突破】【考点指要】文言文阅读,在高考中的比例,各省的试卷中分布不一,目前一般已达20分左右。因为题型既有选择题,又有翻译题。要先读一段不短的文字,全面了解内容,再具体的思考,而翻译或断句又要反复推敲,所以显得时间又相对较紧,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就一定要努力考虑如何提高效率。【典型例题分析】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解答文言文阅读,现在从命题技巧的角度,把各题给大家做一个介绍,以帮助大家明确考查内容,谨防设题陷阱。 1. 考查常用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 一般实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尽相同的,而命题者通常将甲语境中的义项移用至乙语境从中混淆考生视觉,造成错误。例如“尝置二簿识民善恶”(资治通鉴)“识”:识别。在古汉语中“识”有两音,念“sh”时有“知道”,“识别”“见识”等义项;而念“zh”时有“记住”、“标志”等义项,本例题中的“识”应念“zh”取“记住”义项。又例如2002年高考第11题“(广)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古汉语中“竟”有“竟然”、“自始自终”等义。要判定其正确义项,只要把备选义项代入原文原句,结合上下语境义,如果造成上下语意不畅或矛盾者,那么可断定使用该义项必然有误。如将上例中的“竟然”义代入原句,全句意思为“李广竟然因此死于射箭”,显然与后文“李广自杀身亡”矛盾。 由于部分实词的词义古今有较大差异,命题人有意将古义译为今义而迷惑考生: 例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家”家庭,这里明显用今义取代古义。春秋时期,大夫受封的城邑,叫采邑,这便是大夫的家。原句中的“家”是指大夫的采邑,而非现代汉语中家庭的“家”,所以,“以御于家邦”应译成进而治理自己的采邑和邦国。”解答此类考点,一般考生总是先确定词汇的现代汉语义,用现代汉语义去估测句子的语境义,这种思维容易形成一种定势难以自拔,我觉得解题还是要立足文章的整体才有较大的视觉能力,在字词前后语境上多分析就不易出错。 2. 考查常用文言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作用 该题点设题通常采用如下形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身我立尽 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 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2002年高考第12题) 这种设题形式的四组备选句子,每组各有一句出自考生熟知的教材中,命题人有意让学生凭借已有的思维优势去推断查核另一陌生的知识内容,体现了“课本知识,课外设题”的精神,这说明平时文言文字、词教学要严谨到位,学生学习要务实勤奋。 3. 理解并直译文中关键性句子 该题点考查形式由往年的客观选择改为主观直译且置于卷中的笔试中进行。直译文句对考生无疑加大难度,因为以往的客观选择题,考生往往不排除利用猜测的思维心理得出答案的可能,而主观直译却要求考生要具备娴熟的语言表达基本功,否则译文则不通达即不得体。 一般说来,翻译句子有提供比较详细的语言背景,如2002年高考文言译句是卷中语段内容的延续,所以译句子对考生来说实际上是在原有的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维,具体说就是对古汉语字词的再度考查,如何译好句子,我认为: (1)译好古义 例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曹刿论战)要译成“下了战车、察看齐军战车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瞭望齐军败逃情况。”如果把“下”译为“俯下身子”、“登”译为“登上车前横木”就错了。 (2)译出字词的活用义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要译成“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句中“美”由原先的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认为美”,“私”由原先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偏爱”,如果译文没有体现这种变化,就错了。 (3)要译出某些虚词的语气 例如“技盍至此乎!”(庖丁解牛)译文技术非常高明,译文技术怎么高明到这样的地步。“盍”在句中表达一种强烈的赞叹语气,而译文译成一般陈述语气,大大削弱了原句的赞叹力度,而译文则十分贴切译出原文的语气。一般说来,实词译得准,虚词译得好,能传神,但要达到传神境界,实属不易,但作为教学方向,可深思力求。 (4)注意译文的规范与简洁 译文规范,即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直译原句,遣词造句要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规律。 如“君子哉若人”(论语公冶长)按古汉语语序译是“君子啊,这个人!”但这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应译为“这个人是君子啊!”所谓译文简洁,指译文不得啰嗦,拖泥带水。例如第16题(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译文是“到死的那天,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有些考生译文冗长,加上许多无关的内容,既不准确也不得体而因此失分。 4. 赏析作品中的形象意义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择与时政热点不无联系,设题内容有以下几种倾向: (1)表现人物除恶打黑当仁不让 (2)表现人物勤于政务孜孜不倦 (3)表现人物用兵神算锐不可当 (4)表现人物怀柔有方夷狄归顺 作品中的人物或文官或武将都以肯定颂扬正面立论为主导,为此,命题人通常采用与题干无关的信息“鱼龙混杂”以假乱真而迷惑考生。 例如: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遗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 B. C. D. 解答此题,首先必须明确成语“兵不厌诈”,义即“作战时不排除使用欺诈策略手段迷惑对方。”据此可以排除项(燕王行为),A、B项不可选,、项都是“田单用计的结果而非用计手段”,故排除D项,答案为C。一般说来,解答此题,可用反向思维法去排查与题干无关的项,即可快速准确选中答案。 5. 综合评价作品思想内容 此题为文言阅读最后一道题点,侧重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全面把握,一般说来通常有两种设题陷阱。 (1)无中生有:选项中所陈述的信息内容在文章中压根就无,纯属子虚乌有,而命题人却有意识地利用句子中部分有多种义项的实词来个移花接木,让学生不知所措。说明白些其实质仍然是查检字词。 例如元史儒学有这么一段话“程万海方显贵里,其家气焰熏灼,即违法,不敢呵问,其树外门,侵官道,长孺亟命撤之。”命题者这样表述“长孺秉公执法,亟命权贵程万海砍掉侵占官道的门外大树。”学生没有读透末字“撤”的意义,很显然“长孺不是撤树”(文意不通),而是“撤去他侵占官道而修建的外门。”命题人巧将文中的“树”译成名词“门外种的树”,却不知在这里是动词“建造”。因为设题十分精巧,陷阱隐蔽极深,考生若不细致分析上下语义,深入思考,极易上当。 (2)混杂信息: 命题人往往将某人为官前后的政绩,或一个人在不同地点的行为,或多个人的行为品质混杂一团以惑视听。考生在作答思维时由于对原材料信息把握不准容易在视屏上出现“雪花点”,如同电视收视屏上出现的干扰信号,觉得表述的信息似是而非却又难以判定,最终凭运气。会形成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没有读透文章。因此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克服草率麻痹的通病,对有设点的文中信息的阅读宜细不宜粗,而在枝节情节上又不必过分搅缠而造成思维疲劳。【达标测试】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毵,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节选自史记冯唐列传 注:大父:祖父。尚食监:官名。朝毵(sn):地名。阃(kn):国门。尺籍伍符:军中条例。1.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 善:与交好 B. 良久,召唐让曰 让:谦让 C. 委任而责成功 责:要求 D.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坐:因犯下罪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 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 独畏廉将军哉 C. 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 对下列句子中“其”字所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代“李齐” B. 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代“将士们” C. 其后会赵王迁立 代“赵国几乎称霸” D.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代“边关将士”4.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冯唐敢于进谏的一项是 ( ) 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鄙人不知忌讳。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 A. B. C. D. 5.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唐向文帝介绍、评价了李齐、李牧、廉颇、魏尚等大将,并告诉文帝,前人遣将的经验是,国内大事由君王来控制,边关赏赐之事由将军来主断,朝廷不从中干扰。 B. 魏尚把军中交易市场获得的税收全部拿来犒赏将士,他也出于私心聚敛钱财,每五天杀一头牛大宴宾客。加上后来他又虚报战功,因此被削去爵位,判了刑。 C. 冯唐告诉文帝,边关士卒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不知道“尺籍”“伍符”这些军中法令,而且他们整天奋力作战,不要因为他们在向衙门报功时,有些不符实情,就重罚他们。 D. 当文帝在冯唐面前慨叹当朝没有像廉颇、李牧那样的良将时,冯唐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并未加罪冯唐;在国事紧急时,他又听取冯唐的意见,改正错误。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译文:_ (2)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译文:_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赀。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远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年四十二,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引其手指之曰:“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当有子,富寿康宁,自今始矣。” 丰致富,有子二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如相者言。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贵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赀遣之归。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清张惠言周维城传,略有删节) 1.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流寓富阳,抑郁无聊 无聊:精神无所寄托 B. 益跅弛,不问生产 生产:生活与财产 C. 殆不自觉也 自觉:自己意识到 D. 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生平:有生以来,平素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B. 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C. 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D. 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 问其与饮食者,皆富贵也 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周维城优良品质的一组是 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 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 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 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吾愧吴翁、焦翁 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A. B. C. D.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维城祖上本为富人,后来家中发生火灾,周家资产荡尽。十余岁时父亲离世,他开始学习经商,并因经商而致富。 B. 作者并没见过周维城,从他人的转述中了解到他的许多事迹。在作者看来,周维城虽是商人,但身上具有士大夫的优秀品质,值得称赞。 C. 高傅占曾向作者谈起吴翁、焦翁,二翁均能施舍助人。周维城同样也能施舍助人,只是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 D. 焦翁出资让渔人从洪水中救起许多落水者,并将他们留下来,供给饮食,等到他们赚了钱以后,再把他们分别遣送回家。 5. 把文言文材料中的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遂大困,寻死富阳。 奇之,立许字以女。 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综合测试】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完成14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闲,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闲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而见义勇为。嫚(mn):用言辞轻侮。 1.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季布匿濮阳周氏 匿:隐瞒。 B. 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 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 D. 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 2.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节“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樊哙可斩也! 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A. B. C. D.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 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引历史故事,认为铁证如山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 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 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称赞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4.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的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译文:_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译文:_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目。醉书斋记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意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科头:不敝帽子。刘伶断饮:刘伶戒酒。晋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1. 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省:知道。 B. 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C. 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僻:怪僻。 D. 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 遂自投汨罗以死 B. 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 余倘然久之 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 仍挟一册与俱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 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焉 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 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A. B. C. D. 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鲜红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 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 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 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译文:_ (2)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译文:_ (3)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译文:_达标测试答案一. 1. B(让,责备,根据文意及“曰”的内容可知) 2. D(A项“之”用于主谓间取消独立性;B项“独”,副词,难道;C项“乃”,副词,竟然。D项前一“而”表转折,后一“而”表递进。) 3. B(代“李牧”) 4. A(不属进谏内容) 5. B(魏尚“出私养钱”是拿出私人的俸钱;他犒赏军士也不是他削爵判刑的原因) 6. (1)因此打仗失败士兵败逃,被秦国俘虏并消灭。(“是以”为“以是”的倒置;北,败逃) (2)当天派冯唐拿着令节赦免魏尚,再让他作云中太守。(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二. 1. B。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应选取的义项的判断能力,四个选项实词均为双音节词语。B项“生产”意思是“谋生之业”;A“聊”有“依靠、寄托”的义项,“无聊”即精神无所寄托。C“觉”有“感觉、感到”之意,“自觉”就是自我感觉到,自我意识到。D项的解释,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 2. D。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A项中的两个“以”第一个是连词,来;第二个是介词,让。B项中的“其”前者解释为“她”,后者解释为“那”。C项中“乃”前者表顺接,才;后者解释为“这样”。D项两句中“与”都表示介词,跟,同。 3. B。本题重点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从侧面写张维城的相貌,不属他的优良品质范畴,可以排除C、 D项;写相面先生从周维城的手相推知他有隐德,可以排除B项。表现周维城的孝道,表现周维城的宽宏大量,表现出周维城的谦逊,写周维城做好事不留名,不事张扬。这四项都属于他的优良品质。所以本小题只能选A,即。 4. C。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B D三项在原文中能找到相应的信息,而C中“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说法有误,原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电公司税务申报管理规定
- 公务员法考试题库及答案
- 家电公司合同模板管理规定
- 异常分娩试题及答案
- 驾驶证学法减分考试题库及答案
- 高危孕产妇管理试题及答案
- 防风固沙面试题及答案
- 化工事故如何应对
- 家电公司连锁管理办法
- 家电公司财务报告管理规定
- 客运专线铁路四电工程监理实施详尽细则
- 电厂化学水处理知识课件教学
- 2025年中医经典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汽水管道应力计算相关软件使用导则
- 2025至2030年中国氟聚合物行业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趋向分析报告
- 初级消防设施操作员资格历年考试真题试题库(含答案)
- 炼钢厂环保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电力行业《干部自传》和《干部履历表》范文
- 菲萍呼吸机技术指标
- 学校食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管理制度
- 摩托车维修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