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赏析.doc_第1页
《左传》赏析.doc_第2页
《左传》赏析.doc_第3页
《左传》赏析.doc_第4页
《左传》赏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宋穆公传位兄子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宋穆公继位,并不是来自父亲武公,而是接替其兄宣公的君位。宣公时,有太子与夷,但他认为,“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所以,他愿意把君位传给有贤能的弟和。和“三让而受之”,这就是宋穆公。宋穆公在位九年,他对接替兄长的君位之恩一直念念不忘,“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等到他临去世时,委托大臣把君位还给兄长的儿子与夷。他的考虑可能出于两种情况:一是私己之念,报恩心理,“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二是只有立与夷,才是让贤保德,“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所以,穆公即不传子,也不传弟,而是传给了侄子与夷。左丘明在左传中,对宋穆公的这种做法大加赞扬,他认为宣公有识人之能,穆公是个讲义的真君子,弟和即能当上国君,有才有义;儿子与夷的君位最终又轮到了,真是两全其美啊。5、晋公子重耳之亡鉴赏公子重耳就是日后夺取了晋国政权的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本文可以看作是晋文公传记的一个组成部分。重点记述晋文公在争霸前的流亡生涯和成长经历。时间长达19年(公元前655年一公元前636年),历经狄、卫、齐、曹、宋、郑、楚、秦诸国,足迹遍及中原华夏和北狄南蛮。所以,看起来文章是在顺叙晋公子重耳的流亡经历,实际上也勾画出了春秋列国问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以及晋国在春秋列国中的地位和影响。第一,文章善于在列国矛盾斗争的旋涡中叙写历史人物。公子重耳离开晋国逃亡这件事的本身,就是晋国内部权力斗争,主要是晋公子王位之争激化的结果。重耳在流亡过程中,受到不同的礼遇,同样跟当时列国之间的斗争形势有关。重耳当时经过的小国,如卫成公、曹共公、郑文公等,皆“不礼焉”;而经过的各个大国却反而受到规格不等的礼遇,如齐桓公妻以女,宋襄公赠以马,楚成王享之,秦穆公纳之。这决非偶然。从当时列国形势大局和地理位置来看,齐、宋、楚、秦虽和晋是异姓国,但因都在争取霸权,急需获得同盟的力量;而晋国正是他们争取联盟的首选目标,所以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采取了礼待的态度。卫、曾、郑说起来还是姬姓国,和晋国是同姓共祖之国,但因平时深受大国欺凌、侵扰,以故不予礼待。事出有因,而并非仅仅因为这些小国国君目光短浅。左传的作者把重耳放在如此尖锐复杂的诸侯争霸斗争矛盾之中,让他从一个缺乏雄心壮志、耽于安乐的贵族公子磨炼成为一个有深谋大略的政治家。这不仅使历史人物的个性和气质由浅入深地展示出来,而且也从更深的层面上为历史人物的性格发展提供了可信的依据。本文最后,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全力支持下,经过秦国军队的直接干预和策划,终于返回祖国,夺取了晋国的政权。其时,重耳的八个同父异母兄弟都先后去世,当政的晋怀公是晋惠公夷吾的儿子,即重耳的侄子。但重耳在夺取政权后。毫不留情地把怀公杀掉。这不仅是巩固晋国政权的需要,也是晋文公志在争取霸权的前提条件。 第二,文章善于在对照和映衬中不断深化公子重耳的形象。据左传介绍,重耳的哥哥太子申生已愚忠自裁,其弟夷吾(晋惠公)则忘恩负义,反复无常,以至众叛亲离,自取灭亡。其他兄弟更不值一提。众公子的无能和平庸,适足以衬托出公子重耳的卓尔超群和远见卓识。正因为重耳是晋国诸公子中的佼佼者,所以跟随他出亡的从者数量众多且才力超群。据本篇介绍,跟随重耳出亡的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参以史记、国语,则知重耳的从者还有狐毛、贾佗、介之推等许多贤士,称得上是人才济济他们毅然决然跟著重耳流亡备尝艰难困苦,说明重耳能得人心。同时,也说明这些追随者有见识,有胆略。他们预见到晋国日后的形势必将朝着有利于重耳的方向发展;暂时的坎坷和磨难,必将换来日后的胜利和乐观的前景。即使是挫折和不幸,如他们的亲人被晋惠公、晋怀公杀掉,也在所不辞,死心塌地跟着重耳坚持到底。 重耳的追随者大都是当时晋国的栋梁之材或智能之士。正如僖负羁之妻所说:“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返其国;返其国,必得志于诸侯。”他们给重耳出谋划策,帮助重耳克服贵公子的陋习,激励重耳树立远大的志向,向霸主的目标奋进。总之,他们与主人公重耳不但彼此依附,而且相互依赖,因而在主仆之间建立了少有的休戚与共的关系。如同齐桓公与管仲,秦穆公与蹇叔、孟明视,勾践与范蠡、文种那样。不同的是,晋文公手下的智囊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一群,实力更加雄厚。后来,晋文公执政后不但一心依靠这些曾经患难与共的从者,而且知人善任,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国语:晋公子好善不厌,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此三人者,实左右之。公子居则下之,动则咨焉。”可以和本篇所述相印证。此外,公子重耳流亡期间所幸遇的几个女子几乎都是值得称颂的。如季隗对爱情的坚贞,姜氏和僖负羁之妻在政治上的远见,怀赢对个人命运的自尊自重等。左传作者尽力赞美这些女子,刻画她们的品质和关德,虽然笔墨不多,但对于鞭挞重耳的弱点。督促他克服轻狂、贪图安逸、任性骄傲等贵公子的劣性和陋习,显然也起着比照和催化的作用。第三,文章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强化主人公重耳的性格。全篇基本上是以顺叙和补叙、追叙相结合,而以顺叙为主;在行文中又时而嵌进一则则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以加强叙事的趣味性,使历史人物更加有血有肉。如“乞食野人”的故事,发生在他刚离狄开始踏上周游列国之时,遇事粗暴,“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退避三舍”的故事发生在他流亡生涯结束的前夕,遇事冷静,洞察幽明,当楚成王一再问他“何以报我”时,他的回答是“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囊犍,以与君周旋。”态度不卑不亢,表现出重耳对晋楚日后必争的预见和决不牺牲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此外,本篇还有“季隗待子”、“醉遣重耳”、“曹共公观裸”、“怀赢不卑”、“子犯授璧”等生动而富有情趣的小故事,犹如锦簇的繁花,趣味盎然。像这类为历史添枝加叶的小故事,左传中琳琅满目,俯拾皆是。所以,运用小故事来强化历史人物性格,不仅是本篇的特色,也是左传全书的一大特色。7、秦晋殽之战左传善于写人,如果说左传的叙事艺术较之它以前的史书有一个飞跃,那么,可以说它在写人方面又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左传中所写的人物,不是叙述事件当中陪衬的、被动的角色,而是影响着事件进程的一系列血肉丰满的生动形象。左传的善于写人,还尤其表现在善于写处在战争各个方面、各个部位上的人物,善于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通过典型事件,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乃至细节,刻划出人物活生生的个性。春秋时代,与频繁的军事斗争紧密配合的频繁的外交斗争,对于矛盾斗争中人物外交辞令的成功描写,是左传刻划人物的又一重要手段和特色。秦晋殽之战和左传中的其他篇章一样,是以记叙事件为主的。本来,以记叙事件为主的文章不同于以写人为主、为人作传的文章,它不着重于哪一个人物的深入刻划,而只是对事件所涉及的人物作必要的较为简略的交代。但是秦晋殽之战却用简炼的笔法,生动地勾勒出如秦穆公、蹇叔、王孙满、弦高、皇武子、先轸、晋襄公、孟明、文嬴、阳处父等人物群象。虽然每个人都着墨不多,有的只是寥寥一两笔,但是却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其奥妙是什么呢?这就是文章通对人物的具体的语言、行动和细节的描写,刻划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如王孙满的年幼而聪明敏锐,弦高的爱国和机警应变,文嬴的人在晋而心在秦的特殊地位,阳处父的解下左骖以诱捕孟明等,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里,拟特别地剖析一下文中对两个国君秦穆公和晋襄公,两个大臣蹇叔和先轸的对比鲜明的个性描写,以及对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富有个性特点的外交辞令的描写。(一)对两个国君的刻划秦作为西边的一个小国,是在秦穆公当政时才逐渐强大起来的。秦穆公广集人才,重用贤能,雄心勃勃地要在中原争夺霸主地位。因此,在当时的霸主晋文公刚死而又得到杞子从郑送来的密报时,他认为时机成熟,便磨拳擦掌、跃跃欲试了。他原以为会得到重臣的支持,所以他去询问蹇叔,但是蹇叔却劝阻他伐郑。他当时称霸心切,拒不纳谏。这边大军整装待发,那里蹇叔却在痛哭失败,穆公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气,从牙缝中迸出刻毒的诅咒:“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这固然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奴隶主的刚愎自用、凶狠狰狞的面目,但却也表现出他争霸中原的不可动摇的决心。后来,果然应了蹇叔的预言,在全军覆没的惨重失败面前,穆公才清醒过来。他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引咎自责,悔恨不已;他依旧重用孟明,又显示了一个能逐鹿中原的国君的明智和气度。虽然作者在文中对秦的不义之战持否定态度,但他仍能忠于历史,写出了人物的多重性,秦穆公毕竟是春秋时期一个比较杰出的国君,他终于成为霸主,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晋襄公则不然。襄公的父亲晋文公是春秋时继齐桓公之后的一个威名赫赫的霸主,但他的儿子却不象父亲了。对于是否伐秦他没有主见,后来同意了先轸伐秦的主张。但是当将士们在战场上拼力俘获了秦的三员大将时,他却又听从了文嬴的请求,糊里糊涂地放虎归山,后来经不住先轸的责骂,又派阳处父去追赶,可是已经晚了,以至造成了“一日纵敌,数世为患”的恶果。文章中仅用“公许之”,“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公使阳处父追之”三笔,就活画出了一个优柔寡断、无智无谋的窝囊国君的形象。晋国就是在他手中开始衰弱下去的,三年之后终于被秦打败,逐渐失去了霸主的地位。(二)对两个大臣的刻划秦的蹇叔和晋的先轸,都是本国的元老重臣,他们都忠于各自的国家,都有着深谋远虑的政治卓见。但是两个人的个性却大相径庭。蹇叔在穆公不听劝告孤意伐郑时,他一哭再哭,发自肺腑,哀切动人,表现出他对秦国的一片忠心和一片深情。而先轸在襄公放走秦囚时,却是盛怒之下,不顾君臣尊卑的礼仪,在朝廷上公然直呼文公夫人为“妇人”,而且“不顾而唾”,表达了对文嬴、襄公纵敌的鄙视和愤怒。他对晋国的至诚,是通过他粗豪刚烈的个性表现出来的。作者对这两个元老重臣的对比式的刻划,符合二人的阅历身份,是很真实的。蹇叔原是宋国人,他是百里奚推荐来到穆公身边的,因此,他虽然忠心耿耿,却总还是小心谨慎,除了直言相谏之外,只能是以痛哭倾吐忠心。而先轸是晋文公重耳得国之前在外逃亡十九年中一直跟在身边的五贤士之一,在文公争霸的决定性的一战晋楚城濮之战中,曾出谋定策,并身任中军主将立了大功,他是和晋国长期休戚与共的老臣宿将,所以他才敢在新君襄公面前大发雷霆。蹇叔的“哭”,先轸的“呼”和“唾”,这几个细节把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的个性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三)外交辞令的描写善于写外交辞令是左传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刘知几史通言语称之为“语委婉而多切”。秦晋殽之战中有三段外交辞令,因为人物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处境不同,各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实在是非常出色。弦高是郑国的一个爱国商人,他在“将市”的途中遇到伐郑的秦师,急中生智,一番犒师的辞令,说得是那谦恭有礼,热情周到,同时柔中有刚,明确暗示出郑国早有准备,决心迎战。弦高意在言外的话语,使孟明逡行不进,领师而回。皇武子是郑国的大夫,他奉郑君之命,告诉戍郑的秦大夫离境。皇武子的话,说得是那么抱歉客气,但又代表了国家,严峻地揭露了敌人的阴谋,下了冷冷的“逐客令”。皇武子辞杞子的一段话,是旁敲侧击,使杞子等人感到无形的威压,只好仓惶出逃。孟明是秦国的猛将,他被晋俘获又被释还,死里逃生,复仇心切。所以当阳处父追来时,他在舟中讲的话,表面看来是“君惠”不离口,那样感恩戴德,但是内中却隐伏着报仇雪恨的切齿誓言,嘲笑了晋君放虎归山的愚蠢,点破了阳处父诱捕的企图,流露出侥幸生还的得意心情。孟明拜赐的一段话是绵里藏针。果然,三年后,秦穆公用孟明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宫及郊,晋人不出,遂至茅津济,封殽尸而还”(左传鲁文公三年),验证了孟明三年报仇的誓言。可见,孟明拜赐这段外交辞令对刻划人物性格,表现秦晋之间的矛盾,有其特殊的作用。可以说,构成人物形象的生命在于人物的个性。如同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人物也有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的关系问题。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造成了个性。这种哲学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用到文学与写作上,用到描绘人物形象上,则正如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所说:“最要紧的是写出这个人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描写出那人的个性。”而后人的这些真知灼见,正是从包括左传在内的古今中外的名著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秦晋殽之战所以能活灵活现地描绘众多人物,正是因为作者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个性,而且通过行为、语言和细节准确地表现了此人物区别于彼人物的特殊之点。当然,这些个性和特殊之点,又包含着那个时代的共性和普遍性,因而作品也就成了当之无愧的灿烂的历史画卷。秦晋殽之战确实不愧为左传艺术的“微雕”。“见微而知著”,通过对于它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加具体地认识到左传作为历史名著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8、晋侯败狄于箕: 晋国骊姬之乱,奚齐、悼子、惠公、怀公相继即位而国乱如故。文公即位,晋始称霸。文公归国后,对接应自己归国的郤縠、栾枝,随同自己流亡的狐毛、狐偃、赵衰、先轸等人大肆封赏。 文公四年,楚成王及诸侯围宋,宋向晋国求救。于是文公“始作三军,以郤縠将中军,郤臻佐之;使狐偃将上军,狐毛佐之,命赵衰为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焠为右”。 郤縠率领三军大战楚国,以先轸的计策,出演晋国版的“围魏救赵”,侵曹伐卫而引楚师。于是夺占五鹿,入曹国,抓曹君,与宋分曹、卫之地。楚人怒,与战。晋大败楚于城濮,史称城濮之战。这一战,可以说是先氏父子的辉煌一笔,先轸以此展现其谋略,后来更因此而被赵衰推荐给文公,于郤縠死后将中军,成为晋国武将之首;先且居在这一战崭露头角。而后,赵衰推荐,文公遂以先且居将上军。 文公薨,襄公立。先轸率晋师大败来犯的秦人于肴,俘虏秦国三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史称肴之战。襄公释放三将,先轸急切而责怪晋君。因此,先轸心感自责“匹夫逞志於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其后,狄人犯晋,先轸帅师败狄于箕,而先轸为了自讨己过而免胄入敌阵,结果战死沙场。是为箕之战。 先轸牺牲后,襄公为了嘉奖先轸以死明志,让先轸之子、已经“将上军”的先且居继任先轸的职位,“将中军”。赵衰、先且居一文一武辅佐襄公,晋国日益强大。襄公初立,诸侯朝觐霸主晋国,而卫国不来,于是先且居伐卫,俘虏卫大夫昭子,夺占卫国戚田,壮晋国声威。 襄公三年,先且居帅师,会同宋、陈、郑诸侯伐秦,取汪及彭衙而还。 襄公六年,先且居卒,史称“霍伯”。 评价晋文公时,将上军的狐毛卒,文公想让赵衰继任狐毛的职位,但是赵衰再次以行动证明自己为人谦恭的优点,他推荐在城濮之战中有功的先且居将上军,而他的推荐之言,或者可以拿来作为评价先且居的佐证:“城濮之役,先且居之佐军也善,军伐有赏,善君有赏,能其官有赏。且居有三赏,不可废也。”则先且居有军功,能善事国君,居其位而称其职,可谓是公忠体国的贤能将才。9、郑宋大棘之战“宣公二年”的宋郑大棘之战,其中狂狡倒戟出郑人,华元食士忘其御羊斟,华元逃归后与羊斟的对话,城者之讴等,都非这次战争的重要事件,但如果只写宋郑战于大棘,宋师败绩,郑人获华元,华元逃归,则必然使叙事枯燥无味,毫无文学性可言。正是这些次要事件中的细节描写,才增加了叙事的生动传神。又如“宣公四年”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写了公子宋食指大动,郑灵公食大夫鼋不与公子宋,公子宋怒而染指于鼎等细节,整个事变由食无鼋这件小事引起,而公子宋的贪馋好怒,公子归生的迟疑懦弱、郑灵公的昏庸可笑都在生活细节的描写中表现了出来。再如“哀公十六年”记楚 国白公之乱这一政治事件,最后写叶公子高平叛,没有着重写叶公的重大军政措 施,而就叶公是否该戴头盔这一细节反复渲染: 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见君面,是得艾也。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突出国人对叶公的爱戴和叶公急于争取国人的心理。叶公平叛之所以成功,他的可贵之处,都在叶公免胄的细节中表现出来。10、晋灵公不君【译文】晋灵公不遵守做国君的规则,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头顶着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打算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荡说:事情容易有好开端,但很难有个好结局。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大雅烝民又说:天子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可是晋灵公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讨厌,晋灵公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吨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这种时候还不忘记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这两条当中占了一条,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了出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虽然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问为什么,灵辄说:“我给别人当奴仆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评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致命的痼疾就在于,无论所谓的“天子”多么愚笨、痴呆,无论多么残暴、缺德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否则,便会犯下弥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可以诛灭九族。但让人感叹不已的是,无论在哪个时代,只要有昏愦残暴的暴政、苛政存在,就有敢于诤言直谏的义士出现,并有敢于弑君的勇士出现,前者如赵盾,后者如赵穿。面对残暴和死亡而敢于挺身而出,这种行为表示了一种严正的抗议,表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 12、晋魏颗败秦师魏颗梦老人结草报恩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特别看重的传统美德。成语“结草衔环”来自于两个故事,表现的就是这样的美德。“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其原文为:秋七月,秦桓公伐晋,次于辅氏。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及洛,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也。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鲁宣公十五年,即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兵临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中,晋将魏颗与秦将大力士杜回相遇,二人撕杀在一起,魏颗颇感吃力。突然,魏颗看见一位老人用草编的绳子绊了一下杜回,杜回摔倒在地,被魏颗所俘。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那位你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而把她嫁走的姬妾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原来,魏颗的父亲,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爱妾,无子。刚生病的时候,魏武子嘱咐儿子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让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他说:“人病重的时候,神智昏乱不清,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15、晋楚鄢陵之战晋楚战争,受西周“允当则归”、“知难而退”(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以及“以礼为固,以仁为胜”(司马法仁本)等军事思想的影响,在战争指导上,对实力雄厚之大国,实施有限目标作战;对中等国家,只欲征服,不求消灭;对弱小无助之国,则力求兼并以增强自身实力。致使晋楚争霸均不以寻求对方主力进行决战为手段,而是不断向中间各国进攻。即使两强正面相遇,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