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的知识点与题型对接与示例(1).doc_第1页
小说阅读的知识点与题型对接与示例(1).doc_第2页
小说阅读的知识点与题型对接与示例(1).doc_第3页
小说阅读的知识点与题型对接与示例(1).doc_第4页
小说阅读的知识点与题型对接与示例(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说阅读的知识点与题型对接与示例第一题:文章结构结构的作用;前后文的概括;主题;结构与情节; 答题方法:1、圈出题目的关键词,审出命题的意图到底要你干什么?2、结构题多与情节题常合而为一,考虑时结合情节知识点答题。3、根据赋分推断要点个数,分点列写。4、失分点:没有考虑标题;前后不只一处相照应与伏笔。小说常用的开头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的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B.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小说的结局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示例:11.文中第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变题:第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节在结构上的作用? 第节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结构的分析能力。具体考查对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的把握。要想回答此题必须阅读上下文段,明确各段文字的内容。第节交代故事的缘由,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第节是故事的发展,历史系教授孟弗之回答学生问话以补充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做志愿者的条件)并为学生的热情所感动;第、节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具体描绘了不同的两类学生形象。我们由此不难推断出第节与上下文的关系。答案:(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2) 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1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答案: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内容概括),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11.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变题: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情节。 梳理脉络或情节有许多角度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双线;心理变化;情感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答案不拘一格。概括小说脉络,既可从事件发展脉络来概括,也可从主人公心里变化脉络来概括,有一定宽泛性。答案:示例一: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示例二: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11.小说两次写到“皓月当空”,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答:前一次表现月色明亮的环境特点,推动对饮谈话的情节; 后一次渲染轻松的气氛,暗示事情出现转机。(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14.小说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请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6分)知识:小说情节安排插叙、倒叙、补叙、双线、一波三折 变题:小说的叙事上有什么特点?这样按排有什么用意? 特点:在儿子的故事中插叙爷爷、父亲的故事。用意:避免平铺直叙,使小说的情节新颖独特,增强了感染力。 插叙的作用让前一个故事为后一个故事的解决提供因由,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情节上作用让三个故事勾连在一起,突出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情节之间的关系通过三个故事强化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产生不了幸福感”的主旨。主题(特点2分;用意4分,1点1分,答出3点给4分)12. 小说的结尾阿尔吉尔的妻子碰到同班的女同学这一情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5分)答:情节结构:推动情节达到高潮,和前文形成极大的反差,行文曲折起伏。 内容主旨:彰显文章的主旨,意在指出官府的官僚作风。 表达效果:出乎意料,引发读者思考,极具讽刺意味。(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5分)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含意:这个小城正是晴天下的小城;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很舒适很快乐,每天都有晴朗的好心情;小城里的生活很安详、静谧,没有人打扰。作用:与上文三处写到的阳光相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这句话很含蓄,没有明说,结合背景)有意蕴,令人回味无穷。标准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13题要结合全文内容进行表里分析。12. 文章前一部分是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4分) 感情发展就是情节的另类说法答案:紧张、期待 兴奋憧憬 坚定执着 失望无奈【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的能力。从“我”提出到灯塔上去(紧张期待)据理说明看守灯塔最有诗意的生活(兴奋憧憬) 一遇父亲的“障碍”,“我”爽快刚毅的执着精神,表示自己不怕冷寂,也不怕生病(坚定执着)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帐惘与不悦,失望与沉思(失望无奈)父亲的启迪有了新的思索。最后用一些表现情感发展的词语来表述即可。13. “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一句话的作用: 首先,这是一句什么话?(谁的?地位?意义?作用?用了什么手法?)【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理解能力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一般宜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分析表达效果。如深化文意(作用,形式上),表达效果,内容上,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答:深化文意。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 主旨为后文作铺垫。启发我的思考,是后文写我的情感变化的铺垫。 结构照应凸显父亲形象。显示出父亲的理性、睿智与感受。 人物形象1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情节安排与主旨的关系(与08江苏最后一题一样的)【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本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鉴赏原则,这道题设计了一个开放的思维环境。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特有的内涵和外延,所以考生在答题时不能脱离文意对文章主旨的正确理解。 这道题的答题角度主要是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四方面来思考和谈见解。答案(示例):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时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转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14. 有人说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掉,你觉得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对于这种题:删不删?都和主旨、结构、人物、情节有关。同意删去(1分)。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评价,删去之后故事结构仍然完整,(2分)而且删去之后能给人留下更多回味思考的余地,(1分)以小两口没找到“爹”结尾更具有讽刺意味,更能体现其“绝”。(2分)不同意删去(1分)。最后一段与开头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严谨;(2分)加入了作者的议论评价更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倾向,(2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点明了主题与价值取向)(1分)(只表明态度不加分析不给分)14. 细读文章结尾一段,谈谈你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的理解。(6分)首先,分析写了什么?怎么写的(用了什么手法没有?)在文中的地位?结尾:升华主题或深化主旨对文中人?对文中的衬托之人?对作者?对读者?等人的思考。结尾一段是对希伯先生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概括评价(1分),同时是对自己人生意义的反省(1分),也是对其他与之相似的很多人的人生价值的反思(1分)。“有谁说我不就是希伯先生呢?有谁说谁不是呢?”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来强调那个时代(乃至当下)像希伯先生一样的人是比比皆是,这一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主题(1分)。作者崇仰那些不甘沦为生活链条上的环子而敢于挑战平庸敢于抗争邪恶敢于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欣赏他们这种勇于搏击生活的风浪的人生态度。(1分)作者塑造希伯这一顺民形象,也是对中华民族因袭已久的奴性意识的反思与批判。(1分)13文章以“一朵朵白云”为题,文中也反复出现“云”(云朵)。试简析“白云”(云朵)的作用。(6分)题目中常出反复出现的东西:这种是什么?一句话?一个景?一个人?一个细节?一个线索?它对人物的背景思想性格;它对作品的结构它是否有象征意义?白云(云朵)为老牧人的活动提供了背景,烘托了老牧人清朗、高洁的形象和美好心灵,白云、羊群与“花白胡须飘垂胸前一派仙风道骨”的老牧人相映成趣,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意境美,而且使老牧人这一形象更具圣洁的象征意义和传奇色彩。(提供背景,1分;烘托形象,1分;相映成趣,1分。增添意境美,赋予形象象征意义和传奇色彩,答对一点,2分;两点全答对,3分)11文章开头三段分别交代了什么内容?从全文看,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5分)前三节分别交代了老牧人的外貌、(1分)职业(或:生活内容)、(1分)身世以及他人对老牧人的看法,(1分)为下文表现老牧人的特立独行和高尚境界作铺垫。(2分。若“作用”答对,却写错“铺垫”二字中的任意一字,则扣1分)作用:结构与内容失分:就是不全,内容的多点与作用的多点13请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这种题目失分最大的问题会出在没有好好分析最后一段写了什么?这也是多点的。 与前文送我诗集相照应;申先生点头的细节,表明他理解了我交还诗集的用意,暗示了我与申先生情感上的默契;营造了一种感伤的氛围,耐人寻味。(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在这篇小说中,“那朵玫瑰花”反复出现,请分析“那朵玫瑰花”在文中的作用。“那朵玫瑰花”是本文的线索,串起了小说情节;“玫瑰”常被视为爱情的象征,而在小说中却成了夫妻二人企图索取对方性命的工具,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突出了小说中人物思想及行径的卑劣。对情节对人物对主旨标题类其实是“情节与主题”13 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6分)【试题答案】示例:(1)碑 理由:“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碑”“洗碑”暗示了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悲”到“洗悲”)过程。(2)王石匠 理由:小说主要人物之一;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3)转变 理由: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以罗永才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试题解析】题目可以从情节内容的角度拟,或能概括全部情节,或能点出核心的部分情节:可以从人的角度拟,或是主要人物,或点明主次人物关系;可以从物的角度拟,常常是文中反复出现的物是标题;可以从表现的主题的角度拟,或直接就是主题,或含蓄表现主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题;可以以故事发生的地点为题;可以以人物的情感为题;还可以综合上述信息,使用修辞取有文采的题或幽默的题。如本题根据情节取题,本文的情节包括订碑-看碑-运碑-立碑,这几个过程可以使用“洗碑”概括,也可以用“碑”一词,该词是情节的线索,又能对读者强烈地提示文章的情节及核心情节内容。可以从人物角度取题,如从王石匠角度取“淡定的洗碑人”,该词从说人物的角度提示情节,并暗示小说主题。可以从主题角度取题,如“洗碑之悟”,若用“碑”也有象征义,暗示碑的纪念之意,对人的警醒教育作用。第二节:对情节的考查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关于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一、题型:第一类:概括情节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解题思路:(1)根据小说故事的发展划分结构层次。(2)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情节的特点情节安排评价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情节安排基本技巧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第二类:分析情节的作用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文中写的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1)明确情节的位置及所写内容。(2)分析此内容与其他情节、标题、主旨等的关系。(3)分析其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答题步骤:XX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二、考题示例情节类常规考题示例(09四川)想象15、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4分) 答: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09辽宁)遗璞2、小说两次提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09安徽)董师傅游湖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 答:董师傅领小翠游湖。情节类探究题示例(09辽宁)遗璞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饿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题目与审题(江苏2012年)1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答案:叙述舒缓,表现出小城人们的生活之态,祥和与安宁;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表现邮差先生常年如一日地这么工作这么送信,没有惊心动魄,以平凡的工作来表现他的人格美,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展现在历史大背景(日本侵华战争)下的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14题要根据情节特点来揣摩写作主题(内容)。标准答案: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解析读小说尤其要有耐心,而尤其是这样的小说,还是老老实实地寻找小说的三要素吧,同时还要结合时代背景,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评点这篇小说入眼很难,入心更难,初看很朦胧,细看有理趣,选文是很有特色的,可以看出命题者很有匠心,也很高妙,打破了以往命题的老路,也赞一个!(江苏2008年)14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解析】小说情节安排与小说的主旨。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可从以下方面来探究: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12.小说结尾处 ,刘老师的敬酒祝词虽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请试作分析。(4分)此时刘老师喝得如梦如幻;(处于半醉半醒的状态)。为父亲做生日祝寿的愿望一直深藏于心。小寿星给父母祝酒唤醒了埋藏很久的愿望;祝寿词早就打好了腹稿。(每点1分)13.说说题目中“巧合”体现在哪里?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巧合体现在:刘老师父亲、校长夫人、书记千金都在重阳节过生日。(2分)巧合的作用:巧合使情节更曲折、更集中、更引人入胜;巧合使人物陷于矛盾为难境地,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巧合便于在较短篇幅内反映人们普遍趋炎附势、极力巴结领导的社会环境;因为巧合,主人公只得舍弃父亲的生日,突出在官本位社会中人身不由己的主题。(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11. 本文以“绝盗”为题目,根据全文简要分析“绝”在何处。(4分)(1) 设计的“局”绝 (2) 偷盗的人绝 (3) 案件始终未破,成为绝案(每点2分,答出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