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课件.doc_第1页
三十六计课件.doc_第2页
三十六计课件.doc_第3页
三十六计课件.doc_第4页
三十六计课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十六计之“空城计”与“反间计” 一、教学目标1、通过看课件和讲故事、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三十六计的内涵。2、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正确使用三十六计,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与质量。二、教学重点1、识记三十六计,掌握其中内涵。2、了解空城计的典故。三、教学难点1、识记三十六计,各计的名称。2、对三十六计,各计涉及的相关典故的记忆。3、在生活中活用三十六计。4、深入了解空城计。5、深入了解反间计。四、教学课时:三课时五、教学方法1、教授法2、案例法3、讨论法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生活质量”这个词,在社会进步的今天,我们享受着高科技,现代化的生活用品,比如电脑,手机,汽车等等,但是,却不见得就可以等同的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我们的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他们的生活也许称之为“生存”更合适些,对于这一点,也许很多人不愿意正视它,谈论它,但是,它却是真真实实,明明白白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么,如何来提高我们的生活环境与质量呢?今天我们就从三十六计中来找找答案。讲授新课【说一说】三十六计知多少第一套 胜战计: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计谋。君御臣、大国御小国之术也。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第二套 敌战计:处于势均力敌态势之计谋。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形容凭空捏造。暗渡陈仓: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 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李代桃僵: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顺手牵羊: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第三套 攻战计:处于进攻态势之计谋。打草惊蛇: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欲擒故纵: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抛砖引玉: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擒贼擒王: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第四套 混战计:处于不分敌友、军阀混战态势之计谋。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一种外交策略。假道伐虢: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gu诸侯国名。 第五套 并战计:对付友军反为敌态势之计谋。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假痴不癫: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上屋抽梯: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树上开花: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反客为主:本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第六套 败战计:处于败军态势之计谋。美人计:以美女诱人的计策。空城计: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反间计: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苦肉计: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连环计: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走为上计: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讲一讲】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关于三十六计的故事。派克公司的故事解放前中国钢笔市场曾被“派克笔”占领。由于该公司生产钢笔当时最负盛名,又有新品种“自来水笔”推出,所以,该公司发展到四五十年代正是高峰期。匈牙利贝罗兄弟发明了圆珠笔,打破了派克公司一统市场的局面。由于圆珠笔实用、方便、廉价,一问世就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使得派克公司生产大受打击,身价也一落千丈,濒临破产。该公司欧洲高级主管马科利认为,派克公司在圆珠笔的市场争夺战中犯了致命的错误,不是以己之长,攻人所短;反而以己之短,攻人所长。他筹集了足够的资金买下了派克公司。跟着立即着手重新塑造派克钢笔的形象,突出其高雅、精美和耐用的特点,使它从一般大众化的实用品成为一种显示高贵社会地位的象征。从这样的战略思想出发,采取了战术措施。首先是,削减了派克钢笔的产量,同时将原来的销售价提高了30%。其次增加广告预算,加强宣传以提高派克钢笔作为社会地位象征物品的知名度。英国女王是英联邦的元首,其所用物品无不显示其地位的高贵。因而,其用品的商标及生产厂家也就打上了高贵的烙印。马科利深知这一点,他煞费心机,再三努力,让派克钢笔获得了伊丽莎白二世所用笔的资格。方向对头,措施得力,马科利的战略目标实现了。1989年,派克钢笔又一次提高了售价。老的以实用为标志的派克钢笔没落了,老派克公司也因此不复存在;新的派克钢笔却以炫耀、装饰为标志的形式还魂了,派克公司随之也新生了。 德国伪证削除心腹之患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有一位才华横溢、战功卓著的将军,名叫托哈杰斯基。1936年,斯大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整肃”运动,托哈杰斯基也被列为“整肃”对象。德国军方得知这个消息,如获至宝:如果象托哈杰斯基这样的将军被除掉,对德国是非常有益的。于是,德国元首希特勒秘密下令:由德国情报部门暗中捏造托哈杰斯基背叛苏联的证据,以此陷害于他。德情报人员着手假造托哈杰斯基与其伙伴,同德国将军们私下交往密切,捏造了许多来往信件;以及托哈杰斯基一伙出卖给德军大量的军事情报、所获报酬、德国情报部门给托哈杰斯基的信件影印本等,所有假证据显得天衣无缝。不久,苏联以三百万卢布购买了此情报,并据此迅即逮捕了托哈杰斯基等相关将军八人。由于有大量、确凿的“证据”在手,他们没有任何辩解的余地,他们很快被处死。 (二)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运用到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些计谋?同学甲:假期一开始,我就报名参加了健身中心的篮球训练营。队员共有9个人,每当基本功练好后,教练就把我们分成3队打对抗,每队3人,胜的留下,败的下场。在比赛中,我经常运用“暗渡陈仓”的战术。我们队得到球后,队中的高个子强攻右侧,我与另一个队员也来相助,对方的队员也冲到右边防守。我想: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我偷偷地跑到左侧,说时迟,那时快,运球的高个子迅速把球传给了我,我跳起投球,一个漂亮的擦板球,进了!“暗渡陈仓”的战术宣告成功!同学乙:昨晚,我们一家三口去逛商场,因为小区门口告示上说最近小偷较多,妈妈怕小偷进门,出门前就使用了“空城计”:她故意把灯开着,并把电视打开,造成有人在家的假象。我和爸爸相视一笑,异口同声地对妈妈说:“哈哈,你又要用空城计啦!”同学丙:我配个眼镜,要的是加膜加硬非球面钻金的镜片。他给我的是黄金发绿膜。不仔细看一下就被他瞒天过海偷梁换柱了。【演一演】学生自主表演小故事:黄兴声东击西化险为夷的故事。1911年4月,孙中山领导的“黄花冈起义”前,黄兴押运一条装有武器弹药的商船到了广州码头,清政府盘查得很严。几个稽查员上船打开了几个箱子,里面是香蕉、衣物,如果再往下查,就是武器弹药了!黄兴不由急中生智:他让两名船员扛起二个箱子就往岸上跑,稽查以为是违禁物品,赶忙追上去,打开箱子一看,却只是两箱满满的外国好酒。黄兴赶上,故意骂船员是“不要命的酒鬼”,又殷勤地把两箱好酒敬献给稽查。事后,去酒馆请稽查饱餐了一顿。这顿饭吃了有几个小时,等稽查醉熏熏地返回时,船上的武器弹药早已搬走。黄兴以“虚”化“实”的计谋,巧妙地运用了“围魏救赵”之声东击西的计策,从而化险为夷。【小结】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第二课时导入:京剧中有一出名剧叫做空城计,请各位同学欣赏,在欣赏的同时请思考,空城计中的主要角色是哪些,从空城计中你们能分析出主要角色的那些性格特征,并讲讲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京剧版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泛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我也曾差人去打听,打听得司马领兵往西行。并非是马谡无谋少才能,皆因是将帅不和才失街亭。你连得三城多侥幸,贪而无厌你又夺我的西城。诸葛在敌楼把驾等,等候了司马到此好谈谈心。命人把街道打扫净,等候司马好屯兵。诸葛亮我无有别的敬,早预备下羊羔美酒犒赏你的三军。到此就该把城进,却为何在城外犹豫不定、进退两难为的是何情。只有我和琴童人两个,我是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你不要胡思乱想心不定,你就来来来,进得城来听我抚琴。三十六计空城计原文“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虚者虚之,疑中生疑:第一个“虚”为名词,意为空虚的,第二个“虚”为动词,使动,意为让它空虚。全句意: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他在疑惑中更加产生疑惑。刚柔之际:语出易经解卦。解,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震上)。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坎为雨。雷雨交加,荡涤宇内,万象更新,万物萌生,故卦名为解。解,险难解除,物情舒缓。本卦初六象辞“刚柔之际,义无咎也”,是使刚与柔相互交会,没有灾难。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敌我交会,相战,运用此计可产生奇妙而又奇特的功效。三国演义之空城计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孔明将人马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备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玄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诸葛亮的智慧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成功地运用了“空城计”。从现象上看,这是军事上的较量,实际上是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司马懿的老谋深算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他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亮平生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的。在空城计这篇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司马懿输在他的大意,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孔明赢在他的临危不惧,司马懿输在他的生性多疑。司马懿输在孔明的出奇计、用奇招,因为孔明“计”高一筹,知道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孔明“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第三课时导入:案例皇太极施反间计努尔哈赤受重伤死去以后,袁崇焕为了探听后金的动静,特地派使者到沈阳去吊丧。皇太极对袁崇焕窝了一肚子的怨恨,但是因为后金刚打败仗,需要休整,再说也想试探一下明朝的态度;所以,不但接待了袁崇焕的使者,还派使者到宁远去表示答谢。双方表面上缓和下来,背地里都在加紧准备下一步的战斗。 到了第二年,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明军。后金军分兵三路南下,先把锦州城包围起来。袁崇焕料定皇太极的目标是宁远,决定自己留在宁远,派部将带领四千骑兵援救锦州。果然,援兵还没出发,皇太极已经分兵攻打宁远。袁崇焕亲自到城头上督率将士守城,用大炮猛轰后金军;城外的明军援军也和城里内外夹击,把后金军赶跑了。 皇太极又把人马撤到锦州,但是锦州的明军守得严严实实,加上天气转暖,后金军士气低落。皇太极只好退兵。 袁崇焕又打了一个大胜仗。可是,魏忠贤阉党却把功劳记在自己名下,反而责怪袁崇焕没有亲自救锦州是失职。袁崇焕知道魏忠贤有心跟他为难,只好辞职。 公元1627年,昏庸的明熹宗死去,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就是明思宗,也叫崇祯帝(崇祯是年号)。 崇祯帝早就了解魏忠贤作恶多端,民愤太大。他一即位,就宣布了魏忠贤的罪状,把魏忠贤充军到凤阳。魏忠贤自己知道活不成,走到半路上自杀了。 崇祯帝惩办了阉党,又给杨涟、左光斗等人平反了冤狱,很想振作一番。许多大臣请求把袁崇焕召回朝廷。崇祯帝接受了这个意见,提拔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负责指挥整个河北、辽东的军事。崇祯帝还亲自召见袁崇焕,问他有什么计划。袁崇焕说:只要给我指挥权,朝廷各部一致配合,不出五年,可以恢复辽东。 崇祯帝听了十分兴奋,给袁崇焕一口尚方宝剑,准许他全权行事。 袁崇焕重新回到宁远,选拔将才,整顿队伍,军纪严明,士气振奋。东江总兵毛文龙作战不力,虚报军功,不服从袁崇焕的指挥。袁崇焕使用尚方剑,把毛文龙杀了。 皇太极打了败仗,当然不肯罢休,他知道宁远、锦州防守严密,决定改变进兵路线。他作好一切准备,公元1629年十月,率领几十万后金军,从龙井关、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绕到河北,直扑明朝京城北京。 这一着可出乎袁崇焕的意外。袁崇焕赶快出兵,想在半路上把后金军拦住,已经来不及了。后金军乘虚而入,到了北京郊外。袁崇焕得到情报,心急火燎带着明军赶了两天两夜,到了北京,没顾上休息,就和后金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别路明军,也陆续赶到,投入战斗。 后金军突然进攻北京,引起了全城震动。崇祯帝更是急得心慌意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后来听说袁崇焕带兵赶到,心才定了一些。他亲自召见袁崇焕,慰劳了一番。但是一些魏忠贤的余党却散布谣言,说这次后金兵绕道进京,完全是袁崇焕引进来的,说不定里面还有什么阴谋呢。 崇祯帝是个猜疑心极重的人,听了这些谣言,也有些怀疑起来。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被金兵俘虏去的太监从金营逃了回来,向崇祯帝密告,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已经订下密约,要出卖北京。这个消息简直像晴天霹雳,把崇祯帝惊呆了。 原来,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以后,被关在金营里。有天晚上,一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地谈话。 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 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 姓杨的太监偷听了这番对话,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来,赶快跑回皇宫,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帝听了也信以为真。他哪里知道,这个情报完全是假的。两个金兵的谈话是皇太极预先布置的。 崇祯帝命令袁崇焕马上进宫。袁崇焕接到命令,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匆忙进了宫。崇祯帝拉长了脸,责问说:袁崇焕,你为什么要擅自杀死大将毛文龙?为什么金兵到了北京,你的援兵还迟迟不来? 袁崇焕不禁怔了一下,这些话都是从哪儿说起?他正想答辩,崇祯帝已经喝令锦衣卫把袁崇焕捆绑起来,押进大牢。 有个大臣知道袁崇焕平日忠心为国,觉得事情蹊跷,劝崇祯帝说:请陛下慎重考虑啊! 崇祯帝说:什么慎重不慎重?慎重只会误事。 崇祯帝拒绝大臣的劝告,一些魏忠贤余党又趁机诬陷。到了第二年,崇祯帝终于下令把袁崇焕杀害。案例:陈平设计除敌臣公元前205年,楚霸王项羽率大军10万围攻荥阳。汉王刘邦召集谋士陈平等商议对策。 陈平很自信地对刘邦说:“项羽手下的骨干之臣,无非是范增和钟离昧等人。项羽气量狭小,生性多疑。汉王若能舍弃黄金万两,离间项羽君臣,就会使他们互不信任。待楚军内部分裂之际,我方乘机进攻,何愁楚军不灭。”刘邦连声称妙,马上命人取来大量黄金,交给陈平使用。陈平先以黄金收买不少楚军将士,让他们到处散布谣言:“钟离昧身为大将,为项王出生入死,立下许多大功,却不得封王。现在钟离昧想与汉王联合,共同消灭项王,瓜分项王的土地。”果然,项羽听信了这些谣言,对钟离昧产生了怀疑,从此不再重用他了。首战告捷后,陈平又把离间的目标转向范增。范增是项羽的“智囊”,一肚子鬼主意,汉王刘邦在鸿门宴上差点被他端掉了脑袋。刘邦提出割让荥阳以西求和之后,范增极力鼓励项羽拿下荥阳。这样,范增更成了刘邦的眼中钉。有一天,项羽的使者到了荥阳城,陈平命人以招待诸侯的礼遇进行款待。使者洋洋自得,坐在盛宴席上刚要狂饮大嚼时,陈平突然进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