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战国时期魏国人才流失与其衰亡的关系内容摘要 战国时期,魏国历史长达178年,魏文侯时期曾经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国家。但魏惠王时期却数败于齐,丧失了霸主地位。魏惠王以后魏国更是江河日下,逐渐走向灭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魏国人才的严重流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魏国从武侯开始由于人才的流失和后期用人的失误直接加速了其走向灭亡的脚步。关键词 战国;魏国;魏惠王;人才流失 魏国作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一国,也具备扫平六合、统一宇内的实力。但从魏惠王以后其国力逐渐衰微,终为强秦所灭。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一转变的呢?本文将试从魏国人才流失这一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后,魏国得到了今晋南原晋国的大部分土地。其首位国君魏文侯在位五十年间,尊贤重才,“师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 ”。聚集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人才在内的庞大智囊集团。先后任用魏成子、翟黄、李悝为相,乐羊、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 (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令,在魏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使魏国国力大增,率先成为战国初期最富强的国家。随着魏国的强大以及魏文侯、武侯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的胜利,魏国已成为事实上的霸主,以致东方的齐国,也还要依赖魏国的帮助才能成为合法的诸侯。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田氏迁齐康公于海上后,田和与魏武侯相会,“求为诸侯”。魏武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请立齐相田和为诸侯”。周天子许之。可见当时周天子和诸侯都听魏国的意见,各国亦唯魏马首是瞻。 然而到魏惠王时期魏国却“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注 释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章,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失去了昔日的霸主地位。失去霸业的魏国为强秦所蚕食“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直至景泯王三年(公元前225年)“秦灌大梁,掳王假,遂灭魏以为为郡”。 史记魏世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08页。笔者认为魏从强到弱以致亡这一过程与其流失的几个重要人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一、魏国流失的人才。(一)逼走吴起,弱魏强楚。魏文侯在位期间任用吴起改革军事制度,创立了“五卒制”,加强了魏国的实力。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命吴起伐秦。吴起统帅魏军一兴攻下秦国洛水以东的五座城池,在那里设置了西河郡。吴起任西河守,使“秦兵不敢东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02页。但好景不长。吴起的才干引起了相国公叔的畏忌,公叔用计谋逼走吴起,吴起遂亡魏至楚。早在吴起任西河守的时候,有一次魏武侯坐船顺黄河南下时吴起曾对他说:“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02页。果不其然被吴起说中了。吴起到楚国后楚悼王对他的才干非常赏识,立即任命吴起为宛(今河南南阳)守。公元前382年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就收回其爵禄,废除公族中疏远者的特殊待遇,把一些旧贵族迁移到荒凉的地区;裁汰冗员,节省开支以抚慰士兵;整顿吏治,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行义”而不计毁誉,一心为地主政权服务。吴起变法基本上承袭了李悝在魏国实行的办法。变法沉重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楚国迅速强盛。公元前381年,赵国遭到魏国的进攻,求救于楚,楚国派兵攻魏救赵,与魏军“战于州(河南沁阳东南武德镇)西,出梁门,军舍林中(河南新郑县东),马饮于大河。” 战国策齐策,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362页。大败魏军,扭转了长期以来魏攻楚守的局面。(二)孙膑入齐,魏霸齐代。魏国损失的另一位重量级人物是孙膑。孙膑与庞涓青年时曾共学兵法于鬼谷子门下。庞涓早于孙膑出师,后至魏国任将军。因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将其诱至魏国加以迫害,借故处以膑刑。后孙膑逃至齐,成为齐统治集团的智囊人物。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命庞涓率军八万进攻赵国的邯郸,攻势甚猛。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齐相邹忌主张不救,段干明则主张救,说:“不救则不义,且不利”, 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17页。可以先派兵去攻魏国的襄陵(今河南雎县)以疲惫魏军,待魏军攻下邯郸,再乘魏军筋疲力尽时攻魏救赵。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明的主张。魏军围攻邯郸近一年,于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克邯郸。齐见疲魏的目的已达到,遂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针对齐魏两军的形势,提出“批亢捣虚”之计,即大军不北上直接救赵,而直捣魏国,“居其街路,冲其方虚”,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01页。迫使侵赵魏军“释赵而自救”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01页。而此时田忌、孙膑则率齐军主力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设伏截击,庞涓率兵赶到,齐军突起一战而克,歼灭魏军,活捉庞涓。这个计谋被后人称之为“围魏救赵”。桂陵之战是魏国由胜转衰的转折点,尽管在桂陵之战后魏惠王凭借文侯奠定的雄厚基业,一度在襄陵打败了齐、宋、卫联军,稍稍挽回了一些颓势,但从此总下坡路时确定无疑了。齐国在桂陵大战之后声威大振,开始取代魏国,成为中原诸侯中最强大的国家。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魏国再次任命庞涓为将,率兵伐韩国。韩向齐求救,齐威王大会群臣商议对策。孙膑认为“夫韩、魏交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故反听命于韩也”。 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17页。主张待韩魏交兵,双方疲惫之后,再发兵救韩,是“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重利而得尊名”。 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17页。齐威王采纳了孙膑的意见,私下答应出兵救韩。待韩师于魏军交败,齐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捣魏都大梁。魏惠王闻齐军出动,命攻韩之军归国迎击齐军,欲与齐军决一死战。孙膑得到魏国起兵迎击的消息后,向田忌分析道:“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为上将军,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01页。于是他便用“行兵减灶”之计引魏军上钩。魏军果然中计,齐军于马陵道设伏,消灭了魏军主力,俘虏主将太子申,庞涓羞愤自杀。马陵之战使魏国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纵观齐魏桂陵、马陵之战,孙膑灵活、诡变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保证齐军胜利的重要因素。“孙膑把自己必攻不守的战略思想看作是关照各个战场、各个阶段,带有全局性的战略思想,而且把它与权、谋、诈等结合起来,贯彻到战术思想中去” 周勋:从桂陵、马陵之战看孙膑、庞涓,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一期。桂陵、马陵战争的失利,使得魏国元气大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而魏国的人才流失也终让其自食恶果。(三)商君归秦,秦霸群雄。商鞅原本是魏相国公公孙座府上的执事人员。公孙座病危时对魏惠王说:“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又说:“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史记商君列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19页。魏惠王却对公孙座的话不以为然。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史记秦本纪,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6页。决心继承献公的事业。于是他下令求贤。就在这个时候商鞅来到了秦国。他入秦以后,以“强国之术”说服了秦孝公,孝公便让他主持变法。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50年大规模的进行过两次变法。主演内容有:用法律的形式废除了奴隶制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推行郡县制;建立什伍连坐制;统一度量衡。商鞅之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秦国的崛起很快对魏国造成威胁。变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后,商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魏国河西之地发起进攻。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长期“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的局面,提高了秦国在诸侯国之间的地位。同时由于商变鞅法奖励力耕力战,经济发展,兵力增强,对外作战连连取得胜利。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魏国在桂陵之战中遭到惨败,实行西守东攻策略,扩建北洛水堤防为长城以防秦,集中力量在中原地区谋求发展。各诸侯国纷纷对其实施军事打击,秦国也不例外。周显王十七年(公元前352年),秦孝公亦乘机派大良造商鞅率军进攻魏河东之地,围魏故都,河东重镇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安邑守军战败,降服于秦。周显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秦孝公再遣商鞅率师进围魏固阳城(今陕西米脂),魏守军投降,固阳被秦占领。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在马陵之战惨败于齐后,周边各诸侯国再度乘机犯其边境。商鞅也率军攻袭魏西部疆域。魏军组织反攻,被秦军击败。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商鞅遂劝秦孝公乘机攻魏,夺回河西之地(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之西地区),然后“据山河之固,东向以制诸侯” 史记商君列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21页。,成就帝王大业。秦孝公采纳他的策略,即遣商鞅举兵攻魏。魏使公子卬率军抵御。商鞅在魏国时,与公子卬友善。两军相遇,商鞅函约公子卬相见,议和罢兵。公子卬不知是计,前往赴会。双方盟誓己毕,正饮酒时,秦预先埋伏的甲士冲出,俘虏了公子卬。秦军又乘势攻魏。魏军无备,遭受重大损失。魏惠王闻讯,十分惊恐,被迫割让大片河西之地与秦求和。这便为秦国东出中原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329年秦连胜魏军,黄河以西的地区全部归秦所有,前318年击退韩、赵、魏、燕、楚五国联军于函谷关,前316年灭巴、蜀、汉中、宛、呈日、上郡、河东(山西西南部)、太原、上党等郡。在一系列的作战中,商鞅显示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为秦国夺回大片河西之地,给魏国以沉重打击。魏国又一次吞下了人才流失所带来的苦果。(四)张仪相秦,强秦弱魏。张仪原是魏公族庶支出身,在魏国未得重用,曾游说楚王没有得志,路经东周而入秦,曾得东周昭文君的礼遇和资助。公元前329年来到秦国,正好楚威王攻魏,张仪游说秦惠王出兵帮助魏国,因而魏楚大战,魏打败楚于陉山,秦因而得以顺利地接收河西地区。公元前328年张仪被秦惠王任为相,首创连横战略,为秦国后来兼并各国立下大功。张仪对秦国的最大贡献,主要是在他根据秦国的地理特点和各国的实力,为秦国制定了破纵连横的战略,就是在其他各国已有联合抗秦之势时,采取破坏其联合,伺机各个击破的方针。前328年,秦使公子华与张仪围攻魏的蒲阳(今山西隰县) ,攻取后张仪却请秦王归还给魏,又请秦王使公子爵作为“质子”送到魏国,这是张仪推行他的连横策略的开始,张仪前往魏国劝说魏惠王“不可以无礼”,魏因而把上郡十五县连同少梁在内献给秦国,秦惠文君因以张仪为“相邦”,把少梁改称为夏阳。就在这年秦打败赵将赵疵,取得蔺(今山西离石西)和离石(今山西离石) 。次年秦又把焦、曲沃及皮氏归还魏国,这是张仪进一步推行他的连横策略。因此,张仪连横政策的使用先后打败楚国、齐国,并使韩赵魏三国逐渐衰微,使秦国逐渐强大。魏国中后期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并已开始走下坡路,张仪也从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的角度对魏襄王陈说过地缘政治的利害关系,虽然目的是劝其投靠秦国。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过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从郑至梁,不过百里;从陈至梁,二百余里,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魏之地势,故战场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拔卷、衍、燕、酸枣,劫卫取晋阳,则赵不南。赵不南,而魏不北,魏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 秦挟韩而攻魏,韩怯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忱可卧,国必无忧矣。” 战国策魏策一 ,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687、688页。魏王终为张仪说服,魏国随之也就成了破坏合纵的第一国。张仪相秦,使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反之六国势力相互削弱,其中魏国既割地于秦,有失信于诸侯,朝秦暮楚,奴颜卑膝,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靠依附于大国度日。(五)范雎至秦,强秦更强。范雎,字叔,魏国人。初为魏大夫须贾的家臣,曾随须贾出使齐国,因触怒须贾和魏相魏齐,被魏齐令舍人打断肋骨,丢置厕中,后装死得脱,匿于郑安平家中,化名张禄,经郑安平向秦王稽的推荐,载雎入秦,到咸阳后等了一年多,才得昭王召见。范雎入秦前,秦国推行的是秦相魏冉的远攻近交的战略思想。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秦昭王前期,秦国于山东六国时战时和,变化不定。总体的形势是秦齐楚的关系为斗争的主流。秦时联楚斗齐,时联齐斗楚,其他国家则依附于秦或齐或楚。在此复杂的斗争中,秦国有得有失,但总的来说,秦并未显示出军事上的优势,而是被动的受制于当时的合纵连横斗争,没有明确的方向。同时,虽然秦国的对手齐国遭到重创,但是秦国似乎也没得到多少。秦国在多次战争中虽获胜利,但并没有取得对敌国致命性的打击,而受到山东各国的合纵攻击更多,失利也不少,秦的发展处于暂时的停滞阶段。范雎至秦后,得到昭王的重用,他的战略策略也就得以在秦国实行。首先他提出远交近攻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思想。范雎认为,秦的战略失误在于“越近攻远”,故常劳而无功。过去“穰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也,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亲也,越人之国而可乎?其于计疏矣。”因此“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欲其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皆附则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则韩魏可虚也。” 战国策秦策三,巴蜀书社,1998年版第158页。秦王听后大悦。远交近攻战略地提出和实施,可以说是秦国在战国时期地缘战略的大转折,从此,它成为贯穿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斗争各方面的基本国策,大大加快了秦兼并战争的过程。其次,他还提出“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的战略思想,主张在攻占对方土地的同时,还要吸纳对方的人才。如此,秦就既可以得到对方的土地,又可以使对方用人失误,还可以涣散对方的人心,秦就可以消灭六国而完成统一。除此之外,范雎在加强秦的中央集权和推行赏罚分明、重贤用能的用人制度方面的策略也是促使秦强大的重要方面。战国后期, 秦国一直奉行秦昭王时范雌的远交近攻策略,山东六国也多次谋划合纵抗秦, 但成效不大,无法扭转由秦统一的总趋势。秦灭六国的局面逐渐形成,这同战国中期秦的军事与外交由合纵连横到远交近攻这一战略变化是分不开的。范雎远交近攻和攻人战略一出炉,首先把矛头对准了离秦最近的韩、魏,对其进行蚕食鲸吞。魏国受到致命的威胁,形势日蹙,江河日下。(六)猜忌信陵君,终招亡国。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由于信陵君尊重人才,因此“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正是因为信陵君贤能门客又多,所以各国一连数十年都不敢进攻魏国。公元前257年,秦赵大战于长平,赵军为秦军所败。秦国乘胜追击进攻赵都邯郸。赵平原君的夫人(信陵君的姐姐)多次向魏王和信陵君求救。魏安釐王派大将军晋鄙率军十万救赵,但又慑于秦的恐吓,命晋鄙按兵不动。信陵君多次劝安釐王出兵,但“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69页。无计可施的信陵君听从了门客侯生的计谋,决定“窃符救赵”。他利用安釐王的宠妾如姬盗得兵符,杀死大将军晋鄙,发兵救赵,赵国因此而得救。但安釐王对于这件事很恼怒,信陵君也很明白这一点,所以没有回魏国而是在赵国留了十年。秦国听说信陵君留在赵国,就发兵去进攻魏国。危急关头,安釐王想到了信陵君,便派人去请他归国。在门客毛公、薛公的劝说下信陵君回到了阔别十年之久的魏国。到魏后,魏王立即拜信陵君为上将军。公元前247年,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信陵君把自己拜将之事告诉了诸侯,诸侯们知道他当上了将军,便纷纷发兵救魏,于是“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71页。秦王慑于公子之威,不敢贸然出兵,而是多次实行反间计。魏王中计,便派人替换了信陵君。信陵君壮志难酬,终饮恨而亡。秦王得到公子已死的消息,“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掳魏王,屠大梁” 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71页。魏国在关键时候弃能威慑强秦的信陵君不用,这又是其在人才运用上的一次重大失误。这一举动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终饮恨而亡,同时也加速了自身的灭亡。这表明腐朽的魏国已走到了历史尽头。二、人才得失与其兴亡的关系。“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多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 管子霸言篇,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22页。人才永远是决定一个邦国兴衰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战国这样的社会动荡之时。魏国人才的流失,终让其自食恶果。(一)失人而衰。从上文不难看出魏国人才流失最大的受益者是秦国和齐国,尤其是秦国,秦国得到这些人,由以前的“诸侯卑秦”转变为后来的“诸侯毕贺”。而齐国得到孙膑曾一度取代魏国的霸主地位。反观魏国,从武侯到惠王杰出人才纷纷出走。魏惠王时为了扭转对外战争的颓势,也曾下令求贤。他对一些思想不符合潮流的大师级人物(如孟子)恭敬有加,而对能帮其成王道的一些潜在人才视而不见,不予理睬。这种外宽内忌的用人之风进一步促使一些杰出人才的流失,而这些杰出人才都是战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他们的离去对魏国产生深刻、巨大的影响。惠王以后, 魏国在用人方面更是腐朽不堪。从襄王到安釐王尽是些昏庸之辈, 没有一个发奋之君。他们不知从前辈的成败中汲取经验教训采取良策来招揽士人反而冷遇士人, 排斥贤能, 导致魏国外无良将, 内无贤相,江河日下, 趋于灭亡。襄王时, 魏国已降到二流诸侯国的地位, 在秦、楚、齐三大国的缝隙里委曲求全, 苟且求生。当时, 合纵与连横之争正炽, 而魏国恰处在合纵与连横的交又点上。因此, 大国都想来控制魏国, 魏国的相国之位就成为大国之争的工具。纵横家领袖张仪、公孙衍都曾做过魏国的相国,魏国的局势便被他们所左右。魏国时而合纵抗秦, 时而连横亲秦, 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 成了大国争霸的牺牲品。哀王时片面汲取了相国之位为外国操纵的教训, 把相印收归宗室亲贵。于是田需为相, 田需之后,太子为相。贵族政治越来越严重。安釐王时, 公子魏齐为相。魏齐乃浅见的小人,他听信大夫须贾诬陷之辞残酷迫害布衣出身的范雌, 迫使范雎逃往秦国。秦昭王视范雎“如吕尚、管仲,敬之如父川”, 任之为相。范雎助昭王“ 废太后, 遂四贵”, 加强君权对外“ 远交近攻”, 大规模蚕食三晋, 为统一战争作了准备。(二)失人而亡。魏国在强秦的打压下,早已是山河破碎、濒临灭亡。此时,魏国宗室贵族中象屈原那样的有志之士信陵君为挽救魏国的危亡挺身而出了。信陵君虽然是安釐王的弟弟, 但他与一般贵族不同, 当属于杰出人才列。然而, 无治国之能, 只会排斥人才的安釐王连信陵君这样的人才也不能容。他“ 畏公子之贤能, 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 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68页。致使信陵君窃符救赵后不能归国,当后来信陵君率五国之兵大败秦军时,安釐王又听信秦国间言, 解除信陵君兵权, 使这位战国后期杰出政治家、战略家报国无门饮恨而死。信陵君的死使得秦国对魏国的进攻更加无所畏忌,客观上加速了魏国的灭亡。公元前225年秦军攻魏, “ 引沟河灌大梁, 大梁城坏其王请降”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足球启蒙教育介绍
- 学前教育专业宣传手册
- 粘土砖瓦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导尿管及造瘘管的护理
- 2025企业班车租赁合同书
- 2025贷款合同范本
- 2025员工终止劳动合同协议书范本
- 上肢骨解剖课件
- 2025健身房转让合同2
- 手汗症病人的护理
- 2025年中国数控转台行业市场规模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实践报告3000字
-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
- 山东省大教育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2025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 DB43T-稻-再-油生产技术规程
- 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2024版解读
- 课件:《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第二版)》第五章
- DB36∕T 1720-2022 牧草裹包青贮技术规程
-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应用与探讨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营销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南昌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