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_第1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_第2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_第3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_第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必修2核心知识摘要第一章人口变化1.1人口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记忆2、一些重要人物的口日:“世界70亿人口的日子”(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兼职人口变化的特征原因农业革命前的人口少,人口增长缓慢生产力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加,增长速度加快提高生产力水平,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寿命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和死亡率越来越低4,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过去100多年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理解记忆)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和改造范围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增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能力不断提高,死亡率进一步降低。5、特定地区的自然人口增长量共同受自然人口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的影响。(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 (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分析未来变化趋势典型国家的例子发达国家保持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概念的变化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也将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高人口快速增长,在世界新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展,人口死亡率下降了人口增长开始缓慢,很多国家都在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岛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组成。(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3种人口增长模型特征(记忆)人口增长模式高低模式切换模式“低”模式特别力;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很低低水平高低人口增加很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洲、非洲、拉和其他大陆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记忆人口增长的状况从圆形转变为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变化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洲代表)从现代型向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转变为传统型,中国从现代型向现代型,世界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渡阶段。记忆决议:欧洲(北)美国现代战争“现代”,阿比拉发展忙“转换”,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必须首先“转换”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发生变化。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理迁移(行政位置的变化);居住地是否有变化;时间变化(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类型(取决于是否通过边境):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流动比较:记忆之前的原因特价旧路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1.殖民主义的扩张和资本主义的发展2.地理发现和开辟新航线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大洲,非洲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洲。东亚和南亚人被招募到美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农民工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在北美洲打工南亚、南欧和非洲人在西亚工作。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世界人口流动公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除非回到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进步,然后打工挣钱回家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流动:记忆之前的原因特征移转方向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1.计划经济系统2.严格的家庭登记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着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大陆、边疆地区的建设2.许多农村人口正从东部人口密集的地区向西北和东北移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改革开放政策自发性移动1.从大陆到沿海2.从山地到平原从贫困地区到发达国家,“农民工潮”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整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旅费,加强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6、人口迁移对移徙和移徙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好的影响是减少迁移的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坏影响包括人才,劳动力的损失人口转入:良好的影响提供了人才的流入和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良影响增加人口密度,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要素:理解记忆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政纲之乱),其次是江东扩张、流亡、驻军等。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化、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1.3人口的适当容量1、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支持的人口数。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环境人口数。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和限制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测的时间内,利用本地区的资源和其他资源、智能、技术等条件,确保符合社会文化规范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条件下,该国产品地区可持续支持的人口。(可接受的最大人口数)制约:资源(比例)、科技发展水平(比例)、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比)。3、合理的人口容量概念:记忆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证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合的人口数。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日益严重的人口过度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维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主张尽可能以合理的规模控制人口公平秩序的构建保障了大多数人持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特定空间,具有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2、城市形态类型:记忆类型团块属相组分布区域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山谷等强行扩张地形凹凸不平的丘陵山区例如,如果成都、合肥、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市中央业务领域的关键特性:经济活动最忙。建筑物又大又密。人口的白天和晚上很不一样。内部区域明显。3、功能区比较了解记忆4、城市区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模式、扇形模式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租赁能力上。影响租金支付能力高低的因素包括交通便利、距市中心的距离等。商业租赁能力最受市中心街道的影响产业的租赁能力受市中心街道影响最小OA商业租赁能力最强AB住宅的租赁能力最强BC产业的租赁能力最强6、随距离变化的各类土地利用租赁能力下降图理解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1)收入的高低导致居住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名声(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使用方式的影响8、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早期:功能划分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或交通等优点引导产业集聚后期:由于土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原因,工厂企业向外部转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2.2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功能1、城市分类和基础:记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间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标准: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数量多,服务类型少,服务范围小;城市等级高,数量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和长江海口(2)上海有先进的铁路网,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放。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对应于城市的等级,同一地区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等级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量、相互距离的关系更高水平的城市数量更少,距离更远。阶级低的城市数量比较多,近在咫尺。(以德国南部为例)6、门槛人口和业务服务水平(1)维持一个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称为门槛人口服务人口临界人口(利润)服务人口=临界人口(资本)服务人口临界人口(损失)(2)业务水平与门槛人口的关系根据门槛人口的少量,可以对商品或服务进行分级。价格低,临界人口低,商品水平低;价格比较高,门槛人口比较大的高档商品2.3城市化1、城市化的意义理解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人口的城市化城市范围持续扩大的过程农村成为城市过程中的土地城市化2,把人口迁移到城市的动力:记忆推力:人口增长即将受到土地的压力,发生自然灾害,收入少,社会服务不足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水平高,文化设施完善,交通便利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城市人口继续增加,城市土地规模继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继续提高4、城市化的重要性:(1)城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水平提高,可以促进城市发展(2)促进安置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5、世界城市化进程理解记忆后期阶段:初级初级初级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逆向城市化郊区的城市化逆城市化初始阶段:两个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低)中期阶段:快速、缓慢(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变化大),郊区城市化6、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不合理的发展(畸形);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初期开始;水平高。出现逆向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酱料危害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生活中排出的煤烟;工业和矿业企业废气;各种交通工具排出的废气污染物是有害物质,如煤烟、灰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降低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的质量,危及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固体废物污染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人体健康和环境风险(白色污染、废电池等)噪音污染运输、工业生产、建设、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工作、损害人体健康8、城市环境改善措施(1)城市环境保护和改善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生活条件城市环境保护和管理(2)建设生态城市,要开发低污染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第三章农业区的形成和发展3.1农业的位置选择1、农业这个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种植植物或饲养动物,获得所需的产品。2、农业位置的含义:(1)农业生产的位置(2)农业和地理环境的各种因素3、农业的主要位置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交通、政策、机器、技术决定农业活动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4、农业区位选择的本质:农业用地的合理利用5、对农业活动主导地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子鲜花以南是橙色,出生在淮北,探戈”(气候因素)黔东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化(市场及政策)茶应该种在南方的酸性红壤上(土壤因素)大城市道路侧乳业、园艺产业(交通因素)河西走廊粮油生产(水源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快。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因素的例子:通过良种栽培促进农业发展(原永平杂交水稻,扩大橡胶树栽培范围);改善当地自然条件发展农业(温室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随着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世界农业专业化和本地化了7、农业区的含义:农业区的形成是根据当地情况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1)动植物的不同地理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