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保护论文.doc_第1页
野生动物保护论文.doc_第2页
野生动物保护论文.doc_第3页
野生动物保护论文.doc_第4页
野生动物保护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Error! No text of specified style in document.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课程作业朱鹮姓名:汪娅琴学号:1400220046任课教师:张明明专业班级:贵州大学林学院2014级林学142班提交日期:2016年5月30日18- -WildlifeConservationandManagementName:CathyStudentID:1400220046Supervisor:ZhangMmingmingSpeciality:ForestryCollege/University:CollegeofForestry,GuizhouUniversityDateSubmitted:2014摘要朱鹮(CrestedIbis,Nipponia Nippon)是亚洲东部的特有种类,2000年前被列为国际极危物种。素有“东方宝石”之称,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上世纪初,世界范围内朱鹮的分布和数量逐渐递减,20年代的时候人们认为日本的朱鹮已不存在,但是后来又发现少量残存于佐渡和能登半岛。1952年,朱鹮被日本定为“特别天然纪念物”又于东京在1960年召开的第十二次国际鸟类保护会议上被定为“国际保护鸟”;因此朱鹮已成为中国所特有珍危禽类。韩国政府在1968年也将朱鹮定为“特别天然纪念物”。朱鹮在前苏联境内绝迹于60年代末期,七八十年代在朝鲜半岛消失。同一时期日本政府为拯救濒危的朱鹮做了大量保护性工作,却未能取得预期效果,遂于1981年初将野外残存的5只捕获进行人工培育饲养,2003年10月最后一只也死亡了。自1981年来我国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7只世界上仅存的野生朱鹮以来,朱鹮的保护一直受到国家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保护野生种群一系列拯救性保护措施,使朱鹮种群数量得以恢复和壮大。野生种群数量已从1981年的7只增加到2008年的630余只。由于朱鹮数量的迅速增加,濒危等级已由极危降为濒危。随着朱鹮保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朱鹮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朱鹮环境教育、生物教学、生态文化、爱国主义影响等科普方面的教育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社会公众对朱鹮科普教育服务的需求。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及公众的需求与日俱增。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朱鹮保护和研究工作现状,对朱鹮生态学基础信息,分布区,生境与物种管理进行简单的介绍。再在这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朱鹮保护面临的问题及下一步有待开展的工作,为该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建议。关键词朱鹮 野生 分布 保护 研究 AbstractKeywords目录 目录摘要IAbstractII1 朱鹮生态学基础信息41.1 朱鹮概况及分类41.2 朱鹮分布范围及种群概况51.3 朱鹮研究与保护进展52 朱鹮分布区概况82.1 朱鹮分布区地理位置82.2 朱鹮分布区自然条件92.3 朱鹮分布区社会经济条件112.4 朱鹮分布区自然保护区归属与建设概况113 朱鹮生境与物种管理123.1 朱鹮生境管理123.2 朱鹮物种管理124 朱鹮濒危受胁原因分析与濒危等级确认134.1 朱鹮濒危受胁原因分析134.2 朱鹮濒危等级确认135 朱鹮保护与管理145.1 朱鹮保护145.2 朱鹮综合管理14参考文献16千万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在目录上点右键“更新域”,然后“更新整个目录”。English Catalog 千万不要删除行尾的分节符,此行不会被打印。在目录上点右键“更新域”,然后“更新整个目录”。Error! No text of specified style in document. Error! No text of specified style in document.1 朱鹮生态学基础信息1.1 朱鹮概况及分类朱鹮,又名朱鹭鹮、日本凤头鹮、红鹤、朱脸鹮鹭,CrestedIbis,Nipponianippon,鹮亚科朱鹮属主要分布在中国陕西省,朱鹮是一种中等体型涉禽,体长6769厘米,体重1.41.9千克,偏粉色鹮,脸朱红色,黑嘴长而下弯,嘴端红色,颈后饰羽长,为白或灰色(繁殖期),腿不算太长,绯红色。胫的下部裸露,颜色也是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由于朱鹮的性格温顺,中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全世界朱鹮仅一种,未发现有亚种分化。国外朱鹮几乎灭绝,1.2 朱鹮分布范围及种群概况2007年5月31日,陕西省宁陕县首次再引入朱鹮,并放飞26只。至2009年1月,26只再引入朱鹮中,有6只因为食物缺乏收回后经恢复训练后重新放归野外,6只自然死亡,3只失踪外,其余个体目前状况良好,成活率达到了65.3%,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秋季觅食群体,夜宿地点较为稳定,成为第一个由人工繁殖到野外独立生存的朱鹮种群。但是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繁殖成功率下降、食物资源短缺、捕猎和掏鸟卵、营巢树被砍伐以及湿地面积缩小等原因,朱鹮野生种群逐渐衰退,相继在俄罗斯、朝鲜半岛和日本消失。朱鹮保护级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朱鹮在IUCN红色名录的濒危等级评估标准(IUCN/SSC,2001)处于极危(CR)等级(B1+2e; C1+2b;D1+2)。朱鹮在华盛顿公约CITES 是级保护动物1.3 朱鹮研究与保护进展我国1981年重新发现野生朱鹮种群以来,科研人员对朱鹮进行了长期、系统、多学科的研究,获得大量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朱鹮的分布、数量、栖息地选择、食性、繁殖生态、育雏和幼鸟发育、羽色和换羽、卵壳超微结构、染色体及核型分析、环志、种群生态、种群生存力分析、栖息地评估、无线电遥测、活动区和活动性、遗传、饲养繁殖、疾病防治与救护、组织解剖、病理、寄生虫和保护对策等。史东仇和曹永汉(2001)主编的中国朱鹮总结了1981-1995年间的朱鹮研究工作;丁长青(2004)主编的朱鹮研究对1995年以后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朱鹮的科学保护奠定了基础,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野生动物的保护手段主要有3种,即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再引入。就地保护是指在物种的自然栖息地内开展保护工作,拯救恢复其野生种群。易地保护是将该物种的部分个体转移到人工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通过人工饲养繁殖的方式保存并建立一定规模的、健康的人工种群。再引入是指在一个物种现已灭绝的历史分布区(historical range)内重新引入该物种,并建立种群的一种尝试(IUCN1998)。建立栖息地保护为了给朱鹮的野外正常生存创造良好栖息环境。宁陕县针对朱鹮的觅食地、夜宿地和营巢地等活动场所的栖息环境实施了多项保护措施。朱鹮赖以生存的树林、水田和农户三大因素中,树林居于首位。可以利用江河堤岸滩涂建设朱鹮食物基地。在汉江两岸及朱鹮生息活动的溢水、党河、酉水河等流域,洋县北部低山丘陵和平川朱鹮游荡区滩涂植树种草,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为朱鹮繁衍生息,创造良好条件。河岸滩涂以及“四旁”全部进行绿化,将大树古树造册登记重点保护。 水稻田是朱鹮的主要觅食地, 需要建立人工湿地26.7 hm2时,再划出26.7 hm2耕地由两季田变为冬水田,保证朱鹮觅食需要,还可以滋生水生动物,使其成为朱鹮的天然食物基地。利用朱鹤饲养场周围的天然环境,建造朱鹮人工湖。开发建设草坝朱鹮活动中心小区。以草坝为中心,从党河至牛头山约5 km2地带的荒山荒坡。扩建朱鹮科研中心。将“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扩建为“陕西朱鹮科研中心”,内设人工繁殖场、医疗室、化验室、饲养室,拓宽科研领域;四是建设朱鹮游乐园,可以形成观光游乐地。在草坝小区东南角,建立朱鹮笼养馆,附设建立一个秦巴山区“珍禽异鸟百鸟乐园馆”,修建两个朱鹮瞭望塔,使游人可以在塔上观飞鸟,进馆内观朱鹮,到百鸟园观异鸟;同时改善朱鹮新巢区到原始巢区的公路。在原洋华简易公路县城至八里关段的基础上,把草坝新巢区到八里关大店村段全长34km,铺成三级柏油路面。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营造朱鹮繁衍栖息的生态环境回顾朱鹮的发展,政府依靠社会力量,组织开展保护,取得了成功经验。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形成保护朱鹮的良好氛围1981年以来,我们非常重视朱鹮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的保护朱鹮、大熊猫等珍稀动物领导小组,负责朱鹮保护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每年在“爱鸟周”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期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宣传车等形式向群众广泛进行宣传动员、使朱鹮保护迅速在全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形成了自觉保护朱鹮的思想意识。依法行政、强化管理,使朱鹮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国家专门颁发了关于保护朱鹮等珍稀动物、划定禁猎区的法规通告,封存猎枪3237支。颁布了洋县狩猎管理暂行规定。还与各乡镇和驻洋县单位签订了野生动物保护责任书,每年冬季组织公安、林业等部门巡回检查。加强了朱鹮栖息地环境建设。在朱鹮活动区实行“五不准”,即不准鸣枪狩猎,不准乱砍滥伐,不准毁林开荒,不准开山放炮,不准在朱鹤觅食区使用农药、化肥。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保护和改善朱鹮觅食场所,为朱鹮种群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发动群众,落实责任,正确处理朱鹮保护发展与群众生产之间的关系在朱鹮栖息地保护中,正确处理保护朱鹤与群众生产之间的关系,宁陕县相关部门先后投资300多万元扶持朱鹮巢区群众发展生产。通过民政部门把巢区村、组群众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减免朱鹮巢区村民的公购粮任务;以多种方式帮助朱鹮巢区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调动了群众保护朱鹮的积极性。注重科研、争取支持,积极开展以朱鹤保护为中心的合作交流。自1981年在洋县发现了7只朱鹮以来,上级党政组织和林业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洋县先后建立了“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及“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现有科技人员和职工17人。我们先后与中国科学院、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北京和上海动物园等单位合作,展开朱鹮救护、人工饲养和繁殖的科研工作。朱鹮保护得到国际有关组织的关注与支持,国际有关组织、日本、德国的专家、学者及科技工作者曾多次到洋县考察朱鹮。我们与日本政府、民间团体及有关机构开展了合作保护朱鹮的研究项目。保护朱鹮的合作交流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中国拯救朱鹮工作取得的显著成就,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被IUCN 鹳、鹮和琵鹭专家组称为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范例。1998年11月下旬,国家主席江泽民访日期间,将一对朱鹮“友友”和“洋洋”赠送给日本国政府。2000年10月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又赠送一只朱鹮“美美”给日本,;2007年温家宝总理再向日本提供一对朱鹮“华阳”“溢水”,使日本的朱鹮种群发展到近200只。2008年11月,应韩国总统李明博的请求,胡锦涛主席向韩国赠送一对朱鹮“龙亭”“洋州”。朱鹮已成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交流的天使,也是中国与多国交流与合作的纽带,现更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和特殊国际意义的物种,人类对它的保护已超越了自然保护本身的意义。也更增加了我们保护和发展朱鹮的责任感。建设朱鹮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2 朱鹮分布区概况2.1 朱鹮分布区地理位置地理分布:朱鹮主要活动区分布在陕西汉中洋县和宁陕县,如图所示。其主体在洋县境内的秦岭南坡北亚热带边缘低山暖温带湿润气候区和秦岭丘陵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中段。洋县(3302N 3343N,10711E 10803E)北依秦岭,南靠巴山,属于汉中盆地的一部分。宁陕县(337N一3350N, 1082E一10856E)地处秦岭中段南麓,历史上也曾有朱鹮分布,其生态环境和白然环境同洋县十分相似。该县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河流纵横,都属于汉江支流,水田都分布于山谷。行政分布: 据陕西省朱鹮保护站考察,洋县境内的朱鹮分布共有五个中心活动区和二十五个季节活动区。五个中心活动区分别是:八里关乡大店村的姚家沟村民小组;四郎乡马道村民小组;铁河乡代家店村菊家坪村民小组;阳坪乡后坝河村枯牛坪村民小组;窑坪乡岳树坝村青顶坡村民小组;三岔河村一、二村民小组。季节活动区,涉及八乡二十五村共二十五个活动点。它们是:八里关乡的龙溪、大店、黑峡、银杏坝四个村;四郎乡的马道、天庄、曾家山三个村;铁河乡的代家店、菊花坪二村;阳坪乡的后河坝、桂峰两个村;窑坪乡的三岔河、桂花、岳树坝三村;花园乡的深溪、木家河、花园三个村;金水乡的阎坪、白石河、大地三个村;秧田乡的稻田沟、王沟、野毛沟、张庄、周家坎五个村。 如图所示。 2.2 朱鹮分布区自然条件本保护区地区属于暖温带到北亚热带的过渡气候,年平均气温1214,年平均降水量9001000mm。植被以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其具体环境特征如下:海拔高度:朱鸽活动分布区的海拔高度一般在5001000米范围,最低海拔约480米,最高活动区海拔1200米。其中:中心活动区集中在800-1000米范围,最高约1100米。 坡向和水系:洋县境内的秦岭南坡山余脉,基本上都是南北走向,朱鹮中心活动区大都在南北山脉坐西向东的东坡,其栖息地也都在东坡筑巢、归宿。季节活动区主要是以洋县境内的金水河、酉水河、溢水河、党水河四条水系为中心的两侧有关乡村。以卫星遥感综合评价分析,朱鹮活动区大部分是石质低山和中山。污染甚微,环境质量从总体上讲在陕西省属三、四等,植被属二、三等,土质较差,气候水文条件较好。温度: 朱鹮中心活动区的年平均温度在1214之间,季节活动区的北沿年平均温度为11.南缘为15 。其中.冬季(以一月为代表)平均气温为0 2 。春季(以四月为代表)平均气温为1214。夏季(以七月为代表)平均气温为24-25,秋季(以十月为代表)平均气温为11-15。冬季平均最低气温4 6,极端最低温度可达1014;夏季平均最高气温28 ,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6 .活动区的气温年较差24,气温日较差达10以上(见图2). 降水量:朱鹮活动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900毫米至1000毫米,年最多降水达1200毫米。最少约600毫米。春季降水占20%,夏季占50%, 秋季占28%, 冬季降水仅占2%。年降水变率约15%, 年降水日数120-140天。每年无霜期为238 d (见图2).日照:朱鹮活动区的年总辐射量为105 110千卡/cm2 年,年日照时数为1800-20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045%。相对湿度:朱鹮活动区的相对湿度较大。年平均水汽压12-14HPa,年平均相对湿度,主要活动区为75%左右。季节活动区的部分地方达80。风速及其它:朱鹮活动区风速较小,年平均风速lm/s.盛行风向偏北.年平均总云量7. 0成,年大风日数4-5次,冰雹平均0.5次,雷暴30次.大雾平均约20天,年降雪日数15天左右.年平均霜日50天。树种:植被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阔叶混交林为主,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优势树种有马尾松Pious massouiauua、栓皮栎Quercus variablals、侧柏Platycladusorieutalis、麻栎Quercus vacutissima、板栗Castauea mollissima等。保护区内丰富的生物资源,包括2560种植物种类,314种动物种类,其中有13种动物被列为1级保护物种,21种动物被列为2级保护物种。2.3 朱鹮分布区社会经济条件 洋县是朱鹮的故乡,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唯一的和最后的野生种群栖息地。从1981年在洋县发现朱鹮至今,我们始终把朱鹮保护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采取一系列专业监护措施,有效地保护了野生朱鹮及其栖息环境。朱鹮人工种群迅速建立,人工繁殖取得成功。朱鹮的种群数量已由7只增至现在的近200只,为中国和世界濒危物种拯救事业作出了贡献。得到国家的重视和国际社会的赞誉。洋县属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五”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实施“开放开发,突出特色,调整创新,强县富民”发展战略,全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预计“十五”末,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0.5亿元,比“十五”初增长47.1%,年均增长9.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0.49亿元,比“十五”初增长35.7%,年均增长6.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亿元,比“十五”初增长49.6%,年均增长洋县和宁陕县的自然条件都很好,但它们的社会经济条件普遍较差,因为朱鹮保护活动带来的与农户生产经营活动之问的冲突不能忽视, 8.4%。全县经济社会基本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为“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加速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对各地千帆竞发的态势,洋县将充分利用好一切发展机遇,发挥好一切有助于发展的积极因素。战略,全力推进“455”工程。即围绕建设汉中经济强县的目标,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矿产、水能、生物、旅游等经济资源两个优势,始终坚持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和开放兴县三个原则,实施“开放开发、突出特色、调整创新、强县富民”四大战略,全力打造朱陇、黑米原产地标记、古秦洋、谢村桥四大品牌,着力培育绿色无公害蔬菜、梨果、中药材、生猪、黑米五大产业基地,集中发展以制酒为龙头的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水电工业、矿产业、旅游业五大经济支柱产业,力求“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发展的增速不低于10%,使洋县的经济社会得到又快又好地发展。发展以黄金梨、早熟梨为主的优质梨果20万亩;发展以厚朴、大蓟、黄答为主的中药材30万亩;发展以黑米、“五彩米”为特色的优质稻米10万亩;生猪饲养量达到200万头。2004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5.3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03万元、分别增长12.2% , 21.4%。今年前半年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9.6% , 25.5%,再创全县发展增幅最高记录。2.4 朱鹮分布区自然保护区归属与建设概况国家级朱鹮动物保护区,即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陕西省汉水之滨的汉中地区,跨越洋县和城固县,其主体在洋县境内。于1983年建立,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7549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濒危珍禽及其生境。1988年中国政府林业部与日本政府环境厅订立了中日共同保护研究及其栖息地合作项目,200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保护区,2005年7月经国务院办批准成立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朱鹮及其栖息地。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动物534种,分属29目,96科,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7种,2级保护动物62种。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7549公顷。其中朱鹮梨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古有“汉江明珠”之称的陕西洋县,是以“朱鹮之乡、万亩梨花”为特色的旅游休闲园林。3 朱鹮生境与物种管理3.1 朱鹮生境管理生境的三要素:食物,水,隐蔽。朱鹮繁衍生息的生态环境为树林、水田和农户,树林是朱鹮的隐蔽栖息地,水田是朱鹮的食物来源。选择在陕西省洋县、城固县建立朱鹮生态自然保护区,其自然地理条件适宜,具有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为朱鹮提供了较为充足的食物结构和生活环境。保护区内植物资源丰富,朱鹮引进后对地理、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很适应。生态容纳量:在自然界中,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并非接受人们的安排,而是动物种群自身选择、扩展和迁徙。一个野生动物物种由于种群大小需要而占据不同环境量,动物能在这个范围内正常繁衍生息,而又不造成生态环境较大的恶化影响,这就是某种动物种群的生态环境容纳量。回复朱鹮野生种群,必须要考虑在自然状态下的朱鹮生态容纳量。通过生态容纳量来规划自然种群发展发展数量和自然保护区的容纳范围,同时,还要根据栖息地承受能力来决定种群发展的数量。3.2 朱鹮物种管理朱鹮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人工饲养,二是野生放养。1981年5月,一只朱鹮雏鸟被送到北京动物园进行人工饲养,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朱鹮人工种群。1989年,世界上首次人工繁殖朱鹮在北京动物园获得成功,1990年,陕西洋县成立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建立起第二个朱鹮人工种群。2002年非典型肺炎病毒在我国流行,为了缓解洋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的压力,防止禽类疾病及自然灾害对朱鹮人工种群造成的影响,经中国国家林业局统一部署,在陕西周至的楼观台建立起第三个朱鹮饲养繁殖基地,参与此次繁殖活动的朱鹮有30对。在国内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下,经过30多年的艰苦、不懈努力,朱鹮保护工作已初步进入了科学化、规范化轨道,野生朱鹮种群和人工朱鹮种群数量动态。不管是人工饲养还是野外饲养,都对朱鹮保护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人工饲养方面,2003年12月30日陕西省拟建三个野化放飞规划区,2004年1月29日我国人工饲养的朱鹮自然繁殖了四胞胎,2004年11月22日朱鹮的异地饲养和野化放归得以实现,2007年11月14日人工饲养的朱鹮自然繁殖取得新突破。2007年11月17日陕西首次成功对朱鹮喂药驱除寄生虫,2010年5月14日人工饲养朱鹮自然育雏首获成功,2012年6月1日上海近半世纪首只朱鹮破壳而出。在野外放养方面,2006年8月30日陕西为小朱鹮寻找代养“妈妈”试验获成功,2006年12月24日陕西朱鹮将实施野化放飞总数或突破一千五百只,2007年5月30日陕西寨沟村异地野化放飞,朱鹮有望告别濒危,2008年5月6日我国朱鹮野化放飞技术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12月23日中国拯救朱鹮成为世界濒危动物保护成功范例,2012年5月21日朱鹮放飞宁陕野外繁育成功,2012年10月25日朱鹮保护方法与关键措施。从陕西汉中朱鹮自然保护区野生朱鹮的数量增长图可以看出,八十年代,朱鹮繁殖状况较为悲观,速度缓慢,可以说在2000年以前朱鹮的种群数量增速都不大,说明从上世纪80年代到世纪末期,我国在朱鹮的保护方面还处于一个研究探索阶段,尽管在上世纪90年代有一定的增长,但是还不够突出,到了21世纪,我们可以看到朱鹮的数量有了较明显的增长,说明在朱鹮的繁殖方面应当是有了较大的进步,朱鹮在野外的生存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说明我国在朱鹮的保护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这方面的工作是值得肯定的。朱鹮的数量与朱鹮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基本相似,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到,朱鹮数量从1981年到2003年都不超过500只,从2004年开始朱鹮的数量基本呈现出稳步上升的状态,这说明朱鹮的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一个持续稳定的通道中。4 朱鹮濒危受胁原因分析与濒危等级确认4.1 朱鹮濒危受胁原因分析朱鹮受到生存环境恶化、天敌威胁、巢内竞争、亲鸟弃巢、雏鸟先天发育不良;天敌、食物缺乏、飞行撞击、高压电击、恶劣天气等的影响而濒危。由于适合朱鹮筑巢的高大乔木遭砍伐,以及适合朱鹮觅食的水田大面积改造为旱田,该物种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收缩,另外越来越广泛使用的农药也威胁了它们的安全;朱鹮种群高度密集,至今只有一个野外种群,一旦爆发疫情很容易造成种群灭绝,另外自身繁殖能力低下与抵御天敌的能力较弱也是造成该物种濒危的重要原因。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繁殖成功率下降、食物资源短缺、捕猎和掏鸟卵、营巢树被砍伐以及湿地面积缩小等原因,朱鹮野生种群逐渐衰退,相继在俄罗斯、朝鲜半岛和日本消失4.2 朱鹮濒危等级确认1、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级2、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A3c,d,e极危(CR)3、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级保护动物濒危等级评估:1980-1981年冬季,日本放弃就地保护的努力,将最后5只野生朱鹮全部捕获,进行人工条件下的保育繁殖。当时,世界范围内已知的野生鹮已全部生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认定朱鹮在世界范围内野外绝灭(EW)。1981年中国重新发现野生朱鹮后,1981-1999年,由于野生成熟个体数量不足50只, 2000年以来,随着野生朱鹮数量的增加,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1),将朱鹮的濒危等级从极危(CR)降为濒危(EN),从一方面肯定了中国朱鹮保护取得的成就。但是,目前世界上仍然仅有一个朱鹮野生种群,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丁长青等根据朱鹮目前和今后面临的潜在威胁和IUCN红色名录标准A3c,d,e,仍将其评估为极危(CR)等级。2000年公布的IUCU红皮书的濒危等级: 绝灭 Extinct(EX):如果没有理由怀疑一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已经绝灭。于适当时间(日、季、年),对已知和可能的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个体,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绝灭。但必须根据该分类单元的生活史和生活形式来选择适当的调查时间。野外绝灭 Extinct in the Wild(EW):如果已知一分类单元只生活在栽培、圈养条件下或者只作为自然化种群(或种群)生活在远离其过去的栖息地时,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绝灭。于适当时间(日、季、年),对已知的和可能的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个体,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绝灭。但必须根据该分类单元的生活史和生活形式来选择适当的调查时间。极危 Critically Endangered(CR):当一分类单元的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的机率非常高,即符合极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极危。濒危 Endangered(EN):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标准,但是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机率很高,即符合濒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濒危。易危 Vulnerable(VU):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或者濒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其野生种群面临绝灭的机率较高,即符合易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易危。近危 Near Threatened(NT):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濒危或者易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接近符合或可能符合受威胁等级,该分类单元即列为近危。无危 Least Concern(LC):当一分类单元被评估未达到极危、濒危、易危或者近危标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无危。广泛分布和种类丰富的分类单元都属于该等级。数据缺乏 Data Deficient(DD):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料来直接或者间接地根据一分类单元的分布或种群状况来评估其绝灭的危险程度时,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数据缺乏。属于该等级的分类单元也可能已经作过大量研究,有关生物学资料比较丰富,但有关其丰富度和/或分布的资料却很缺乏。因此,数据缺乏不属于受威胁等级。列在该等级的分类单元需要更多的信息资料,而且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将其划分到适当的等级中。重要的是能够正确地使用可以使用的所有数据资料。多数情况下,确定一分类单元属于数据缺乏还是受威胁状态时应当十分谨慎。如果推测一分类单元的生活范围相对地受到限制,或者对一分类单元的最后一次记录发生在很长时间以前,那么可以认为该分类单元处于受威胁状态。未予评估 Not Evaluated(NE):如果一分类单元未经应用本标准进行评估,则可将该分类单元列为未予评估。5 朱鹮保护与管理5.1 朱鹮保护 就地保护(In-situ conservation)是保护濒危物种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指在该物种的自然栖息地内开展保护工作,拯救并恢复其野生种群。1981年至今,我国朱鹮保护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冬水田改造:冬水田是朱鹮的主要觅食地。由于农民耕作方式的改变以及连年干旱,大量冬水田被排干种植小麦和油菜,使当地冬水田面积已由1981年的200 hm2减少到不足60 hm2。冬水田的减少及冬季食物不足是导致朱鹮种群数量下降直至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丁长青,2004;史东仇,2001)。为保证朱鹮冬季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必须保留足够面积的冬水田。为此,朱鹮保护站(保护区)在朱鹮活动区以发放补偿金的形式鼓励农民保留冬水田,在收割水稻后整修田埂,翻耕蓄水,保证每年11月至次年5月田中水深达到10 15 cm,成为朱鹮理想的觅食地。现每年通过补偿保留和改造的冬水田约25 hm2林木保护:朱鹮选择比较高大的树木营巢和夜宿。为保护好朱鹮的营巢地和夜宿地,朱鹮站(保护区)对当地林木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征购重要营巢树并挂牌编号,严禁砍伐;将巢树及其附近lhm2林木承包给当地农民管护,每年给予一定数额的林木保护补偿费;聘请当地农民对朱鹮主要夜宿地的树木严加保护,禁止砍柴、放牧等人类活动干扰朱鹮夜宿。近年朱鹮出现明显的扩散现象,但所有新繁殖地和夜宿地的林木均已得到有效保护。环境污染监测:栖息地环境污染状况直接影响到朱鹮食物的丰富度,因此与野生朱鹮种群的命运息息相关。1981年重新发现野生朱鹮后,当地县政府曾颁布“禁止在朱鹮活动区使用农药、化肥的规定”。1982年和1990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朱鹮分布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史东仇等,200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洋县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化肥厂、水泥厂等相继兴建,耕作过程中农药化肥大量使用,使当地环境状况产生较大变化。2002年监测结果表明,朱鹮巢区、游荡区和觅食地均有部分地点土壤或地表水中的农药、砷和氨氮含量超标;在野外采集的朱鹮食物中有较高的农药残留,有毒物质的富集已经存在(丁长青,2004)。人工投食:繁殖期食物缺乏是影响鸟类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因素。为使配对朱鹮能够正常产卵并提高其繁殖成功率,朱鹮站工作人员每年繁殖期向巢区的水田投放泥鳅,为朱鹮补充食物,取得较好效果。5.2 朱鹮综合管理社区共管朱鹮多栖息于村庄附近的大树或林缘,在稻田、河滩和水库岸边觅食,这些地区人类活动频繁,环境易遭破坏。朱鹮保护初期,当地政府通过颁布法令,禁止使用农药化肥、砍伐树木和开矿,虽然获得显著的保护效果,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随着朱鹮分布范围的扩大,朱鹮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保护工作难度加大。以前在小范围内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提供经济补偿等),保护部门如今已难负其重。近年来,保护区逐步摸索出一套以社区共管为基础的朱鹮保护可持续发展模式。扶持发展社区经济:为了妥善解决保护朱鹮和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家和地方政府投人资金,扶持开展种植食用菌、经济树木和中草药等多种经营项目,主要对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分别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对朱鹮的栖息地变化,饲养方式,基本分布,数量增长趋势做了简单介绍;其次分析了朱鹮自然保护区的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建设情况,政府财政投入情况等;然后对朱鹮自然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