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诗歌鉴赏备考,2,闺怨陈美勇银河迢递漏声残,闺中少妇怕倚栏。露白风清秋欲老,长安望断万重山。,3,第一,明确考纲要求考什么第二,简析高考试题了解怎么考第三,如何突破(简介鉴赏方法)怎么应考,4,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明确考纲要求(怎么考),5,高考诗歌鉴赏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鉴赏古诗作品里的形象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中所描写的景与物。,6,2、鉴赏古诗的语言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7,3、鉴赏诗歌作品的各类表达技巧修辞:如,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对比、反语、反复等。表现手法:如,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渲染、象征、用典、赋比兴等。,8,4、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观点态度:评价是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简评。简析诗歌的思想意义、人生意义以及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9,二、近两年考题浏览与简析(了解怎么考),10,(一)0708考题浏览,11,2007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诗词鉴赏命题特点分析,12,13,语文网中网,14,2008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诗词鉴赏命题特点分析,15,16,17,(二)考查内容梳理,18,1、体裁:诗(绝句、律诗)、词、曲2007年涉及24首诗词曲:唐诗(9首),宋诗(6首),宋词(3首),元曲(1首),明诗(1首),金(1首),清诗和清词(各1首),诗经(1首)2008年涉及21首诗词曲:唐诗(5首),宋诗(8首),宋词(3首),元散曲(2首),明末清初诗(1首),金(1首)。,高考古诗鉴赏的主要内容和形式,19,2、考查角度:2007年形象(情感)(12份)、内容(10份)手法(技巧)(10份)、语言(2份)、意象(2份)2008年思想情感(7份)、内容(8份)、手法(技巧)(13份)、语言(6份)、意象、意境(2份)、形象分析(2份),3、命题形式:选择2006年只有上海(2分)、北京(3分);2007年,北京主观题,2008年(选择3分);上海这三年都有一题是选择、填空、简答。有的题与前人的评价结合起来,对比鉴赏。,20,4、试题分值:2006年,是68分。(2006年8个省市是分);2007年是611分。2008年是511分(北京10分、宁夏、海南教改区11分)。,5、答题要求:对于问题可以有多种理解,但要言之成理,能正确运用一些鉴赏术语,最好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另外,0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为海南、宁夏出的新课标试卷是11分,08年北京已提高到10分。其地位与散文、文言文逐渐接近,这说明新课改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这一难度、区分度均较大的试题分值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21,07、08年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特点,1、选题数量和作品年代以唐宋诗词为主,特别是以唐宋诗占主导地位,但唐诗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宋诗有所上升,宋词、元曲及明清诗比例略有提高。2、作者名家名篇有所下降,出于防备押题的需要,名家的非代表性作品和一般诗人的佳作有上升趋势。3、体裁诗歌以律诗绝句为主,词以小令散曲为主,其中五律七绝占一多半以上。,22,4、题型特点简答题为主要的题型,由客观选择题逐渐转变为主观问答题,难度区分度加大,逐渐加强了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考察力度。其中,难度尤其大的比较类主观试题要格外重视。5、命题角度不仅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其“思想情感”,还会加强综合性的试题,进行针对古诗整体鉴赏能力的考查。,23,6、题材内容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类居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耐人回味,抒情含蓄蕴藉;另一类是即事感怀类诗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系之,抒情议论较强。7、综合考查还要注意诗词鉴赏习题和其他试题的结合,综合考查(甚至带有探究性)各种语文能力。比如,07年北京卷就和作文结合起来考。,24,高考诗歌选材类型小结1、借景抒情类2、即景抒怀类3、羁旅行役类4、山水田园类(含隐逸诗)5、抒发壮志类6、讴歌河山类7、边塞军旅类8、咏史怀古类9、伤春伤别类10、忧国忧民类11、托物言志类12、题画诗类,25,(三)考题例析,26,2006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时间,事件,景,情,想象,27,2006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前行的疲惫之态。随后,又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突出了人在深夜的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末句则以深夜“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冷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28,2006年全国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中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亲人(妻子或者母亲等)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爱思念之情,都从这幅画面中辐射出来。,29,三、如何备考(怎么应考),30,1、应该了解诗词的文体知识和文化常识,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做好相关的知识储备。比如,可以把诗歌鉴赏的一些常用术语或说法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下(下面还要具体谈到,此略):,意象意境衬托用典风格联想想象象征等等。,一、注重平时的积累,31,2、指导学生在相关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了解重要的诗人诗作。比如,对诗歌背景和重点作家情况的了解等等,都有助于解答习题。,32,从考题的实际看,众多诗歌鉴赏试题中,熟悉的面孔很多。中学课本中出现的作家有辛弃疾、苏轼、秦观、王维、王安石、白居易、韦庄、刘禹锡等。选考这些作家的诗词,使得广大考生心里有底,解题时不感到陌生,有利于考生发挥水平。有3份试卷考苏轼的诗词、2份试卷考王安石的诗、2份试卷考王维的诗。因此,在指导复习过程中,可重点抓住唐宋诗词中代表作家的作品进行训练,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苏轼、李清照、陆游、柳永、李煜等人的诗歌。当然,先秦两汉明清的作家作品也有适当涉猎。,33,二、诗歌鉴赏题应试对策(如何做诗歌鉴赏题),1、学会利用文中信息,如题目、作者、注释、背景等2、把握诗歌的意象,透过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抒发的情感3、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4、把握作者的感情5、注意诗歌表达技巧的运用6、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34,诗歌鉴赏题,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分析表现手法、推敲语言(炼字)。指导学生答题时,总的原则是,读得懂,答得对(规范)。,语文网中网,35,1、学会利用文中信息,如关注题目、作者、注释、写作背景等。(1)介绍写作背景(07和08年福建、08北京、08全国、08湖北、08江西)都是在暗示诗作的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思想感情;(2)解释相关词句(如06年福建卷):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3)介绍作者(如06年辽宁卷):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4)介绍题目的内容(2007年北京卷):暗示与答题有关的一些内容。,36,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1)重视作者及注释:2006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3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2006年高考辽宁卷,以动衬静,行人稀少,宁静清幽,山多石多,坚守信念乐观旷达,38,2007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注释: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有:得到。掇:摘取、拾取。捋:成把地握取。袺:手持衣角盛物。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39,问题: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1分)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1分)赋(2分)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4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40,考场满分答案示例:1.妇女一边唱着歌,一边在野地里摘取野菜,动作娴熟,十分快乐。2.妇女们聚集山间,三个一群,两个一对。她们个个笑容如靥,欢快地唱着民歌,弯下腰去捡拾野菜。3.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4.我眼前出现了在广阔的野菜地里,勤劳辛苦的劳动妇女们边摘取野菜边歌唱的劳动景象,表现出那种在自然环境中无比欢乐的场景。5.我眼前出现的是在收获的季节里,妇女们戴着草帽,手持竹篮,在山上细心地采集野菜,口里哼着小曲,脸上浮现着笑容,一片祥和的景象。,41,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10分)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4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答案】A,43,“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44,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10分)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45,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46,(2)重视背景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47,问题(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做此题时固然要学会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但若考生不了解华清宫的有关背景,也很难透彻理解作者在诗中的感情。华清宫即中国唐代离宫。以温泉汤池著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当时这里台殿环列,盛况空前,但安史之乱后皇帝很少游幸。至唐末废圮,五代成为道观。知道这一背景,再读二首诗,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比较清楚了。,48,(2)重视背景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宫内与宫外对比,统治者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统治者游乐歌舞不理国事,荒淫误国朝代更替,49,分析:第一首诗通过对华清宫外“飞雪暗云”的寒冷天气与宫内“绿树碧檐”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再通过“无人知道外边寒”的控诉,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封建统治者。,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50,分析:第二首诗通过对唐明皇在华清宫游乐歌舞,不理国事,导致安史之乱的史实的吟咏,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答案: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51,2、把握诗歌的意象,要透过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抒发的情感。可适当帮学生做一些知识积累: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柳絮表送别离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双鲤代书信(鸿雁亦有此意)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52,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竹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梅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不畏严寒,品格高洁,傲然独立、意志坚强、敢为天下先等。菊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53,莲由于“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鹧鸪鹧鸪鸣声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常指代这类情感。蝉寒蝉常常是悲凉惆怅的代名词。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伤感。西风往往表达伤感、不平、惆怅等情感。西路(秋天),西成(秋收),阳月(农历十月),散发(在家闲居状),九重(京城或帝宫)等,5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高考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傍晚,西风,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55,2007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表现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用落日和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56,(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57,另外,可以通过辨析意象的色彩来鉴赏诗歌。诗歌中意象色彩: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冷漠低沉、消极颓废、孤寂凄凉。暖:“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冷:“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58,3、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叙事诗)叙述事情、塑造人物(抒情诗)描写景物、描绘形象(说理诗)咏叹史实、阐发见解,59,常见题型:(1)描述诗歌的画面,即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画面概括地描绘出来。2007年高考北京卷(原诗见前):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采摘”“芣苢”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所谓“概括描述”,即将前面这些基本信息整合起来,便构成此题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60,(2)感悟诗歌的内涵根据诗歌的素材,结合诗人的感情,读出诗词的言下之意。200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61,(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62,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是说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是说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63,4、把握作者的感情(1)整体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所谓整体把握情感,往往要结合全诗(词)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理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这比理解某个句子中作者的情感的难度要大,要求考生必须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地解读出其中的内涵。,64,2007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武夷山中宋谢枋得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65,问题:(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分析:此题要求考生不但要结合全诗分析,还要结合注释中的背景资料来答题,从注释中可知,一、二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三、四句写到梅花的意象,结合注释可知,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66,2007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武夷山中宋谢枋得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67,问题:(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68,由此可见,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时,除了把握诗句的内容外,还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诗。,(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69,2008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小孤山宋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70,(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夺取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71,(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72,2008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小孤山宋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地理特征,壮士情怀,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73,(2)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所谓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即抽取诗歌中某一句,要求考生分析这句诗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2007年高考全国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74,问题: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75,(2)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所谓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即抽取诗歌中某一句,要求考生分析这句诗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2007年高考全国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76,2008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题。(8分)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77,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篇名)。(1分)游褒禅山记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B,78,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隐喻了白发,与雪形成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79,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80,5、注意诗歌表达技巧的运用(1)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用海来比喻愁绪“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连用三个比喻来比闲愁,既是以景抒情,烘托气氛,渲染愁绪,又用来表现愁思之多。,81,2006年高考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注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用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用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82,2008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木芙蓉窗前木芙蓉吕本中范成大小池南畔木芙蓉,辛苦孤花破小寒,雨后霜前着意红。花心应似客心酸犹胜无言旧桃李,更凭青女留连得,一生开落任东风。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83,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84,2008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趱:赶快。苫:用草覆盖。,85,(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4分),86,2008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趱:赶快。苫:用草覆盖。,对偶,比喻,比喻,夸张,87,(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4分)【答案】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88,(2)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借景抒情2006年高考福建卷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借景抒情,互文,89,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90,2007年高考全国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91,问题:(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出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92,200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93,200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94,(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95,探究重要的古典艺术手法虚实相生(难点突破)可结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把课本作为载体,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高考的内容,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9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国君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_。,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技巧,结构上的作用,情感,2005年高考湖南卷,97,2005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_,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情感,技巧及作用,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面对无数的象“剑芒”一样的群山愁肠欲断的无奈心情。诗人运用比喻和想象,抒发了看似“自放山泽间”的超然洒脱,实则迫切思归的强烈感情。或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的强烈感情。),98,200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远景,近景,暗,明,动,静,99,200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远景,近景,阴沉抑郁,昂扬有朝气,暗,明,动,静,实景,虚中有实,100,(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5分)(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101,2008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6分),102,2008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103,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6分)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104,诗歌中的“虚”与“实”小结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105,古典诗歌中的虚实辩证处理的手法,一般地说,“虚”是指抒情,“实”是指写景。“以实为虚”之法的要点在于“化景物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托物言志,把外在的客观物景与内在的主体情志依附在一起,沟通成整体。,106,试比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分析他们在处理虚与实的表现方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语语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悟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107,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08,前两句实写,后两句看似实写,实则虚言,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共同点:这两首诗都是从实处下笔,凭虚处传神。,109,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5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注: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内容。,110,延伸训练虚实相生想象联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野渡无人舟自横2、踏花归去马蹄香3、深山藏古寺4、蛙声十里出山泉5、蝴蝶梦中家万里,111,蛙声十里出山泉,112,2008高考古诗鉴赏试题再举隅,113,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题李世南画扇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注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114,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115,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题李世南画扇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云南丽江市永胜县招聘急需紧缺人员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汉中镇巴县村镇建设管理站招聘(7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重庆市沙坪坝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紧密型医共体招聘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毕业论文机械工程系
-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分析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 2025年南平市建阳区实验小学招聘临聘教师若干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试卷:5.3善用法律
- 会计毕业论文大纲模板
- 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保护树朋友
- 2025年工厂设备采购策划协议书
- 工贸行业可燃性粉尘作业场所工艺设施防爆技术指南(试行)
- 农业合作社线上线下营销方案
- 第1课时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 制药人职业素养培训
- 2024年白酒酿造技术师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HG∕T 4586-2014 化工用缠绕成型钢丝网骨架聚乙烯复合管
- DL∕T 1100.1-2018 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 第1部分:技术规范
- 2024阿克苏拜城县招聘社区工作者(30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22581-2024混流式水泵水轮机基本技术条件
- (完整版)12123交管学法减分考试题及答案
- 电气安全操作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