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_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_专题23_散文阅读_第1页
2013年高考语文_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_专题23_散文阅读_第2页
2013年高考语文_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_专题23_散文阅读_第3页
2013年高考语文_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_专题23_散文阅读_第4页
2013年高考语文_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_专题23_散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之易错点点睛系列 专题23 散文阅读【高考预测】2012高考考纲规定: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知识导学】一、记叙性散文阅读【解题指南】记叙性散文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叙事散文。偏重对事件的叙述。文中之“事”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也可以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化的生活片段。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人。有的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与精神面貌;有的从横向角度,剪辑若干的精彩片段,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和气质;有的注重对人物生活片段的记叙;有的着重突出人物群像的描绘。记叙文的线索有明显和暗线之分,叙述的手法(或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之说。【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忆刘半农君鲁迅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 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 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 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八月一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注】: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1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答: 。【答案】(1)“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2)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以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需要筛选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理解文中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我们可以判断这两个字的含义,然后根据具体语境,前四段我们可以看出是鲁迅“爱十年前的半农”,对其参加新青年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后来思想发生了转变,“在外国钞古书”,对其保守是持“反感”态度的,所以“弄”“烂”“古文”中蕴涵的感情是否定的。 2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答: 。【答案】(1)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2)鲁迅认为刘半家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3)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阅读时,我们要根据文中内容判断:作者对所论说的事物的观点态度,是赞颂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的保留。文章中对刘半农的“浅”的态度比较明确,如第7段:“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那我们就可以辩证地分析概括出准确的答案来。3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答: 。【答案】(1)刘半家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2)鲁迅在何典序文中说了“老实话”,又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刘半农感到不快。(3)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4)“五四”退潮以后,刘半农思想发生变化,这是两人疏远的最根本的原因。4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答: 。【答案】(1)“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3)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理解这段文字、这句话,要结合全文内容,结合本文主旨来进行。从文章中鲁迅对刘半农的态度,再联系文章最后一段,我们可以看出其“憎恶”是一种从朋友立场发出的关切的情感,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名师点睛】掌握散文阅读鉴赏的一般步骤:1从整体上理解作品先辨其类型(是叙事、写景,还是咏史;是托物言志,还是感悟人生哲理);次看话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再逐段概括内容大意,以辨清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丈章的思路和结构框架形成明确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研究主要表达技巧和重要语句,并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样就可以看作对作品有了整体的把握。2揣摩语言就是通过辨别、比较、思索,正确把握语句的含蕴。既要注意语言的组合关系,又要注意品出语言的情味。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艺术,在散文中,作者总是非常重视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含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表现出来,达到内情和外物的高度和谐一致。在情物处理上主要有三种方式:托物抒情、融情于景和移物就情。3因果分析带着问题到文中去,从上下文梳理中,辨析考查点所涉及的形式怎样为表达内容服务,达到什么效果,然后结合原有的关于考题的文学知识和写作知识,加以条分缕析的理性判断,筛选出答题要点,再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组织文字作答。一要保证原因的真实性,二要保证原因的充足性,三要揭示出“因”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4鉴赏散文形象就是要赏析作品的主旨美、情趣美、意境美。根据题目指导语的要求、导引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作者的思路、意图、感受,体验作品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选文往往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在写景状物中另有一根情感的线索;设譬取喻,在形象的描绘中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精巧构思,在独特的章法中寓有作者旨趣倾向。5评价散文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其一是抓住文章主要人物和关键语言;其二是必须整合此前对作品的形象分析、对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揣摩,成为正确评价的依据;其三是必须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考点2:议论性散文阅读【解题指南】此类散文以论说见长,但注重选取生活中的典型现象或言行,阅读时要注意:(1)捕捉中心观点。从位置上找,一般出现在标题、开篇、中间、结尾。分析文章的材料。(2)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喻证法。(3)结构的一般形式:立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但有些议论性文章也以感情为线索展开。(4)文章中非议论成分的作用。此类散文语言虽以议论为主,但也要运用其他表现手段,也有一些非议论成分。阅读这些成分,可以更确切、更具体地了解问题的实质。必须重视托物言志、寓论于事、寄说于景,因为文章往往采用象征手法。【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雪野里的精灵李存葆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尓一瞬,稍纵即逝。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2002年8月号,有删改)1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答: 。 【答案】美丽;纤弱,稚嫩;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从文章的第6-9段中可提取概括出答案,要注意提取概括必须准确。从第6段中提取“顽强”“美丽”,从第8段中提取“稚嫩“孱弱”,从第9段中提取出“纤细”,第9段中从“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可概括出小花“不怕困难”具有旺盛的生命力。2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答: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语言鉴赏能力。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对语言的表现手法的分析,二是在表意上的分析。3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 答: 。【答案】浩歌的境界: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寂寞的境界: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相同点:二者都是生命的奇观,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B文章提到古人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短暂的话,目的是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C“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指它们的精神。D本文先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E结尾一段的意思是,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生命。【答案】CE【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A项错在“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结合第2、10段来推断。8项错在“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草的伟大”。文章用“朝菌”“蟪蛄”目的就是强调“生命是短暂的”,结合第3段来判断。D项错在“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文章第2、6、8段虽然描写了三个生活场景,但是第6、8段都是写小花,展示小花的生命风采,第2段展示银杏树的生命风采,再结合文末三段可知,作者从两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名师点睛】就阅读整篇散文而言,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环节:(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2)读懂题干,包括题干中的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3)确定答题的有效区间,理清与试题内容相关语句的关系;可用铅笔将有关词句标识出来。(4)理清思路,确认重点。将每段的中心句,文章的主旨句,表示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词句作标识,抓住“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路,确认文章主题和感情基调。整合词句,分条作答。散文阅读题以简答题为主,作答时要注意整合关键词、中心句等词句,分条列出,清晰明了。考点3:抒情性散文阅读【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乡村的风许俊文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答: 。 【答案】风拂炊烟图。风吹莲荡图。风摇树木图。【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是要能锁定阅读区域,并能分析其层次结构,概括层意。画线句是本段中心句、总括句,以下分三层写景绘图,体现诗意:风中炊烟;风中乱荷;风中树木。答案可从原文中概括。2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答: 。 【答案】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立足第四自然段,断清行文的意义单位,进行条块归纳。3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答: 。【答案】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4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答: 。【答案】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子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说法,进行赏析,均可)第五自然段:“庄家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生命的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散文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审准题干,获得提示信息。“可见可感”即生动形象,使描写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不外是比喻、拟人等。第二步是搜索指定区域。第二段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和第五段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不难找出。答题关键是要各写一个例句,并分别指出写的是什么内容,产生什么效果。【名师点睛】阅读此类散文,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把握。一、宏观角度1观其大略,把握中心抒情类散文,讲究整体阅读,观其大略,即通读全篇,抓住作品话题,初步把握作品大致的中心或主题,形成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学生在复习训练中应突出文体特点,“披文”以感知形象,感知形象以“阅情”,关注议论抒情性语句或语段,体味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通读作品的过程中,还应适当关注作品中精彩而富有深意的语句,作一些标记,以备后用。2审题察意,按文索骥观其大略,旨在整体把握,目的是为答题做好第一步准备。审题察意则标志着迸人了答题的具体操作过程。这一步重在训练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的能力。高考通常不会在题干上设置障碍,所以考生在理解题意上一般不会有困难。只要细心,能抓住关键词,理解了限制修饰语,便能快捷准确地把握题意。部分题目还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或略作概括就可得到答案。按文素骏,就是在对作品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通读所获得的印象。按题意要求,迅速回到作品中,找到相应的语段,抓住关键语句答题。这一过程最重要的是关注上下文语境,关照作品前后的联系,既要避兔答题宽泛而欠准确,又要防止考虑不周,以偏概全。3体味语境,言外觅意抒情类散文同诗歌一样,讲究“境生象外,意在言外”,最忌“浅、直、露”。解答一些发掘,有时还需要从语用或修辞角度去分析。抓语境,包括对标题、注释以及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的了解。高中生抽象思维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和发展,散文阅读训练过程中,更需要在形象思维、情意思维方面加强。4涵泳觅词,遣句造义主观题的解答难点更多表现在“语言的痛苦”。学生很多时候能够理解作品,但是不能够按题意要求组织好语言答题。心中似懂,口不能言,笔不能写,此所谓“语言的痛苦”。涵泳的功夫,在于反复咀嚼体味,把形象的感知、情意的感受上升为概念,化而为词语。在内心先捕捉到能大致概括思维概念的词语,是思维概念向语言转化的关键。只有找到了合适的词语,甚或一组词语,才能组织成流畅的句子或语段,进而推敲、调整、润色。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思维心理活动过程。复习过程中应侧重语感的训练,有意识地选择题目去感受、体验,但不能脱离作品本身。二、微观角度1析主要有三点(1)挖掘词句含义。这些词语和句子往往意蕴丰富,通过分析其比喻义或引申义。可以揭示其深刻哲理性。(2)分析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散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看似不合常理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对此学生须认真思考。(3)概括内容要点。概括文章某一观点的若干要点,是常见的题型。2赏有两个要求(1)鉴赏抒情类散文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试题往往通过问“好处”“作用”等要求考生体味咀嚼,说出其在内容、结构和表达上的作用。(2)评价抒情类散文的思想内容。要求考生读了文章后对某一内容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是高考常见的题型。最后要着重指出的是,抒情类散文阅读题以简答、分析为主要考查形式,考生在作答过程中务必要做到心中有例子、答题有路子,分条分款,为阅卷者提供方便。答题的语言表达一般宜用说明或议论性的,少用记叙或描写性的,这一点务必予以重视。【易错点点睛】易错点1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张家界卞毓方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荚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鬼斧神上,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附近的地面。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是晚,我歇宿于山脚的苗寨。客栈贴近寨口,推窗即为古道,道边婆娑着白杨,杨树的背后喧哗着一条小溪,溪的对岸为骈立的峰峦。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且摘一片枫叶为书签,拣一粒卵石作镇纸,留得这红尘之外的秋波,伴我闯荡茫茫前程。犹记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老先生叙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绣。欣羡之余,也聊存一丝自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是日,当我乘缆车登上黄狮寨的峰顶,沐着蒙蒙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依它实为张家界内涵的一个短篇。不过,权这一个短篇轰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机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能拿酒瓶盛装月白,拿油彩捕捉风清?客观一经把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当然不是说就束于无为,今日既然有缘,咦,为什么不鼓勇试它一试。好,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1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错误解答】 如果有人能把张家界的美写成文字,那他就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错解分析】 没有从文字的深层含义去作答,读懂了文字的表层意思。答案也似是而非。作者借用这种说法是为了说明张家界的荚,是美到了极点。目的是为了说明张家界的美的。【正确解答】 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2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错误解答】 山峰瘠土松柏(或答山峰树)【错解分析】 答对了两项,主要原因是没有对原文中所描绘的景物进行分类,所以概括不全面。【正确解答】 有三个方面:山峰的形态;峰顶的松柏;山壑山涧的气象。3作者认为张家界风景的“表现力”“足够惊人”,请以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为例加以说明。【错误解答】 抄出原文对张家界的岩峰的描绘语段,不能说出为什么这样写。【错解分析】 对景物描写的作用说明不够准确,没有从作者的用意角度去揣摩写景的作用。【正确解答】 文章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采用了“乍读”、“再读”、“反复吟味”的形式,反映出张家界风景的百看不厌。“读”、“吟味”等词语表明张家界风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2)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错误解答】 (1)深化主题、描写生动、蕴含丰富(2)没有找出原句子,或者表达不合文意。【错解分析】 对题干理解不透不深,没有从赏析有角度来答题。【正确解答】 (1)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2)“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或“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或“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等。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专家会诊1抓住作者抒情的方法。是直抒胸臆还是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的,是借景抒情还是通过叙事抒情。对写景抒情散文的考查,我们应该注意作者借什么景抒什么情。即使题目中没有涉及,也应该将其弄清楚,熟记于心。这是答题的前提。2认真分析语言,挖掘作者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只做表面文章违背了鉴赏的本意。3分清段落层次,从整体上把握作者行文的脉络。易错点2 叙事抒情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日的春光冰 心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天下事都是如此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未了,春天还能很远么?”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铱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春在眼前了!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的在繁枝上挤着开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子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向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1“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错误解答】 “吞咽”的含义是“艰难地吃下”,这里指“吃下”、“吞进”之义。 【错解分析】不求甚解。对行文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把握不准。 【正确解答】 “吞咽”的含义:尽情地享受。表达了在寒冬中对春天的强烈期待之情。2“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错误解答】作者之所以这样反复地说,是为了达到一咏三叹的效果。 【错解分析】这道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所给参考答案也不一定非常完美,题干中只要求说“好处”,没有定下答题的角度,所以考生如果从内容或形式、写作目的或表达技巧、表达效果或主题方面来回答都算对。下面是参考答案,只从内容上考虑好处,我想改卷时一定会考虑的。但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答题,一定不能离开文章内容。否则就成了大而空的套话了。 【错解分析】只抄原文来回答问题,过于简单、幼稚。题干中说得一清二楚:要概括。也就是说作者喜爱海棠的理由不只一处,也不会不只有一点。【正确解答】作者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海棠虽然无香,但他浅红淡白,绿叶掩映,色彩宜人,充满生机。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答: (2)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的是什么?答: “一日的春光”酬报了作者九十日的苦苦期待,作者不再怨恨春天。(2)这里的“遗憾”指的是春天来得大晚让作者期待得大痛苦。专家会诊1分清文章所叙述事情,是哪几件事,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赞扬什么,否定什么。2抓住文章过渡转换的句子,是承接关系还是转折关系抑或是顺承关系。3留意叙事中的议论或抒情,它往往是文章的重点内容,或者成了文眼,或者是起承转换的关键。4要能够对文意进行概括。这往往是归纳主旨、提炼观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所必需的。5在做笔答题时,如果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不准,可以借鉴文后的分析,但要注意,文后的分析有正确有错误,只可借鉴,不可借用,也就是说,当你回答得不够准确或不知道从何入手时可以参照这个表述。易错点3 哲理感悟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春天的梦 苏叔阳 黎明,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啊,多像梦的使者。蓦地,几行诗句涌上心头: 闪亮的雪花,轻柔晶莹 每一片都一个温馨的梦。 让树枝看见了新绿, 让街道看见了浓阴。 哦,在这落雪的早晨, 我忽地闻到了丁香的芬芳, 听见了蜜蜂的歌唱春天是可爱的吗?特别是在这里,短促得犹如蜉蝣的生命,只一闪,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春天是值得留恋的吗?特别是在这里,常常有漫天的风沙,吹干你生命的汁液。但我还是喜爱她,像喜爱我最倾心的恋人;我还是执拗地追寻她,像追寻早已消逝了的我的童年。因为再短促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血液的火焰。而没有了色彩,也就没有了旋律,没有了诗歌,没有了舞蹈,没有了运动,没有了一切!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 再寒冷的春天,也还是春天。只要挺得过那风沙,人们总会脱去厚厚的外装,活动一下僵硬的躯体,唤醒沉睡在灵魂里的种种追求。春天赋予人类以希望。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寒冬。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好像比现在冷得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我那时只有十岁呀。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廓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像一棵小草伸出了青春的嫩芽,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在我的面前伸展开来。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我们民族所有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1949年的春天。我也还记得过了二十年后的那个严冬。我在长城以外的一个荒凉的村庄,经受“脱胎换骨”的革命教育,我记得那带着冰碴的红高梁面糊糊,记得那缩肩拱背的农民木然的眼睛,记得那阳坡下避风的土洞。在那儿,眼光木然的农民,用一小堆枯叶为我燃起野火,烤暖我的脚,烤暖我的心,送给我一个烤熟的土豆。在那儿,我曾经蜷缩着睡去,梦见了春天;淙淙的水,摇曳的花。梦见妻子温柔的手臂,小儿子的笑脸他那时刚刚出生不久。靠了春天的梦,我熬过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