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第10课 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第10课 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第10课 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过秦论1作者作品英年早逝的西汉政治家贾谊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初期杰出的政论家和文学家。十八岁以文才显名,二十余岁,为博士,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也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在贬谪中,他仍不忘国事。后为梁怀王太傅,怀王坠马死,贾谊自责忧郁而死,年仅三十三岁。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等,辞赋以吊屈原赋服鸟鸟赋最为著名。其文议论风发,雄辩有力,颇有文采,针砭时弊,酣畅淋漓,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所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并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因此,后世往往把屈原和贾谊并称为“屈贾”。2文题解读本文选自贾谊新书,个别字句依史记和萧统文选改,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选的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的过失。“过”,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论”,一种文体。“过秦论”就是指出秦的过失的论文。3背景探寻贾谊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形象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明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缓和矛盾,避免爆发社会危机。4文体知识论辩文论辩文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这种文体是作者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考察、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采。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晁错的贤良对策、韩愈的原毁都是优秀的论辩文。论最初是议论时政的一种行为。汉代没有科举制,因此官员的选拔任用多采用举荐制,其中有一个程序便是让被举荐的人做策论,内容多涉及时政观点,以后渐渐成为一种文体,一直延至后代。5文化常识(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另有“山东”一词,在各个朝代所指不尽相同。“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2)雍州:古九州之一,九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后来成为“中国”的代称。此外,中国还有中华、华夏、神州、赤县、诸华、诸夏、中夏等别称。本文中的天下、宇内、四海、八荒、六合等均指天下。(3)连衡合纵:连衡,也作“连横”。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合从,从,通“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4)战国四公子: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5)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中国古代刑罚严苛,奴隶制五刑指墨(也称黥,脸上刺字)、劓(割去鼻子)、剕(也称刖,砍去脚趾或脚)、宫(割掉生殖器官)、大辟(各类死刑的总称,包括车裂、汤镬、腰斩、凌迟及弃市等),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6)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中国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统称为戎、狄、蛮、夷、胡,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说。(7)陶朱猗顿:春秋时越国的范蠡,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猗顿,春秋时鲁国人。他向陶朱公学习致富之术,以经营畜牧致富,是与陶公齐名的巨富。(8)七庙:指天子的宗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另礼记王制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1音形识记崤函(xio hn)膏腴(o y)陈轸(zhn)召滑(sho) 逡巡(qn xn) 遗镞(z)鞭笞(ch) 藩篱(fn) 销锋镝(d)瓮牖(wn yu) 隳(hu) 猗顿(y)行伍(hn) 锄櫌(yu) 棘矜(qn)钩戟长铩(sh) 度长(du) 絜大(xi)2指出通假字(1)合从缔交(_通_)(2)百有余年(_通_)(3)孝公既没(_通_)(4)赢粮而景从(_通_)(5)而倔起阡陌中(_通_)3解释重点实词(1)囊括四海之意()(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3)不爱珍宝重器肥饶之地()(4)叩关而攻秦()(5)追亡逐北()(6)奋六世之余烈()(7)振长策而御宇内()(8)履至尊而制六合()(9)以愚黔首()(10)才能不及中人()(11)而倔起阡陌之中()(12)揭竿为旗()(13)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4)非及向时之士也()(1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4解释一词多义(1)固(2)亡(3)制(4)因(5)以(6)延(7)区区5指出下列古今异义的古义(1)伏尸百万,流血漂橹()(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6解释词类活用(1)序八州而朝同列()(2)履至尊而制六合()(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5)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7)天下云集响应()(8)赢粮而景从()(9)内立法度()(10)外连衡而斗诸侯()(11)外连衡而斗诸侯()(12)吞二周而亡诸侯()(13)却匈奴七百余里()(14)序八州而朝同列()(15)约从离衡()(16)会盟而谋弱秦()(17)以弱天下之民()(18)以愚黔首()(19)且夫天下非小弱也()7句式翻译(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译文:_(2)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译文:_(3)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译文;_(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译文:_(5)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译文:_(6)蹑足(于)行伍之间,倔起(于)阡陌之中。译文:_8词语积累(根据词义,补充词语)_:追击战败逃跑的敌人。也说“追奔逐北”。_:因,顺着。凭借有利的形势。_:牖,窗子;枢,门的转轴。破瓮作窗,绳作门轴。比喻贫穷人家。_:揭,举起;竿,竹竿。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_: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_:犹言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9名句默写(1)_,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贾谊过秦论)(2)_,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贾谊过秦论)(3)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_,_,以为固。(贾谊过秦论)(4)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_。(贾谊过秦论)(5)为天下笑者,何也?_。(贾谊过秦论)10古代文化常识判断(用“”“”表示)(1)战国四公子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2)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3)陶朱公:就是春秋时吴国的范蠡,吴亡后,他到陶居住,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作生意而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2(1)从纵(2)有又(3)没殁(4)景影(5)倔崛3(1)并吞(2)毫不费力(3)吝惜(4)击(5)溃败的军队(6)功业(7)鞭子(8)天地四方(9)百姓(10)平常人(11)突然兴起(12)举(13)匹敌,相当(14)先前(15)起事4(1)险固的地势稳固顽固本来(2)丢失败北的军队使灭亡通“无”(3)统率、统领控制并利用规模(4)趁着沿袭依靠(5)连词,来凭借拿、用(6)迎延续请(7)形容地盘狭小愚拙情意真挚5(1)盾牌(2)把作为(3)崤山以东6(1)名词作动词,排列座次(2)名词作动词,登上(3)名词作动词,用瓮作,用绳作(4)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5)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像包裹,像口袋(6)名词作状语,往南,往西(7)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8)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9)名词作状语,在内(10)名词作状语,在外(11)使动用法,使争斗(12)使动用法,使灭亡(13)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14)使动用法,使朝拜(15)使动用法,使离散(16)使动用法,使弱,削弱(17)使动用法,使弱,削弱(18)使动用法,使愚昧(19)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7(1)(判断句)然而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替人种田帮工的农民,又是个被征发的农夫。(2)(判断句)关中这样险固,坚固的城池有千里,正是子孙称帝称王的万代基业。(3)(状语后置句,被动句)被征发戍守边疆的士卒,不能和九国的军队相比。(4)(宾语前置句)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5)(省略句)向南夺取百越地区,把它设置为桂林郡和象郡。(6)(省略句)他跻身戍边队伍中间,突然兴起在田野之中。8追亡逐北因利乘便瓮牖绳枢斩木揭竿深谋远虑同年而语9(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士不敢弯弓而报怨(2)率疲弊之卒(3)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4)陶朱、猗顿之富(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0(1)(2)(3)1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这句中所指的“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1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理解: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指出秦王朝因“仁义不施”而导致亡国。2“攻之势”体现在第1段到第3段,展现了秦王朝崛起强大鼎盛的过程。“守之势”体现在第3段和第4段,论述了秦王朝由统一天下到覆灭的过程和原因。原文呈现过秦论贾谊1致力于。耕织:耕田与织布,泛指一切农业生产。守战:防守和进攻。具:段解:写秦国的崛起。2申、信陵:战国时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明智:见识英明而有智亡逐北:追逐逃走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橹(l):盾牌。因利乘便:趁段解: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发展。3御:驾驭、统治。宇内:指天下,全国。下文的“四海”与之同义。履至尊:登帝位。制六合:统治天下。制,统治,控制。六合,天地四方。敲扑:刑具,名师赏评【1】首句从秦国的地理位置与秦孝公的雄才大略说起,运用铺排手法,极尽夸张之能事,“窥”字透出秦对天子之位虎视眈眈,怀有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席卷”句运用铺排手法,极言秦孝公野心勃勃。【2】写秦孝公在商鞅辅佐下的内外政策:对内富国强兵;对外让诸侯互斗,自己则坐收渔翁之利。商鞅变法与连衡商鞅变法,是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即位后由法家著名实干家商鞅主持的一次革新图强运动。连衡始于公元前323年张仪相秦之时,当时在位的秦王为惠文王,两件大事发生时间相隔33年,故而此处所叙属于虚笔。【3】写了秦孝公的战略成果。“拱手”极言攻占土地之容易,足见战略效果极佳。【4】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代秦君延续了孝公的既定国策,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国力。这段文字写秦国领土的日益扩张,表明其势力空前增强。【5】叙述诸侯的恐惧与相应对策,目的在于以诸侯的恐慌联合反衬秦国的日益强盛,照应第1段内容。【6】(内容理解)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写九国联合的强大?其作用是什么?这一段有五个层次,分别从精神领袖、决策人才、外交精英、指挥将领、土地军队等方面写九国地大师众,来势凶猛。其作用是再次反衬秦国的强大。【7】(表达技巧)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叙述秦国与九国之师的对抗?其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这段文字采用对比手法,运用夸张的修辞,极力渲染秦国轻松战胜“九国之师”的壮举。“开关延敌”写秦国迎敌之从容;“逡巡而不敢进”表现“九国之师”的畏惧犹豫。一方面说明秦国的强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九国各怀异心。于是合纵解散,秦国乘胜掠夺各国,统一局面初步形成。“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等句子用铺排手法,表现出“九国之师”失败的惨状和秦国取胜的容易。作者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议论“蓄势”。【8】无事之秋,简笔勾勒,叙事上显得详略得当。合纵抗秦史略六国合纵抗秦主要有两次:第一次在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32年之间,苏秦说服六国合纵,任“从约长”,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318年,苏秦再次约六国攻秦,楚怀王任“从约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皆引兵而归。此外,公元前298年,魏、齐、韩曾联合攻秦。公元前247年,信陵君魏无忌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9】以铺排手法写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暗示了秦国从此转入了守势。“振长策”“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等句子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10】重点介绍秦始皇的对外政策:南取百越,北逐匈奴,疆域、势力空前强大。效果是“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1】重点介绍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弱民: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防民: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段解:写秦始皇统一天下。段解: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总结:第一部分(14)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总结: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12】承前对内外政策的叙述,写秦始皇的梦想。秦始皇暴虐无道却妄想“子孙帝王万世之业”,流露出作者的批判之情。【13】写秦始皇暴政的深远影响。承上先扬一笔,为下文急转蓄势。【14】(内容理解)文中交代灭掉强秦的陈涉及其部卒当时具体条件是怎样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文中交代了陈涉的出身地位、个人素质以及起义军的基本人员构成、武器状况,写出了抗秦力量的薄弱。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强秦并非毁于强大的外部力量,而是统治者自身出了重大问题,即“仁义不施”。陈涉起义亦称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发生于公元前20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后被秦将章邯镇压。【15】指出秦的优势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说明秦之灭亡,并非由于势力弱小。【16】(观点态度、论证方法)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本段是如何论证的?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陈涉与九国之师在身份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以及用兵之道等方面作对比,指出前者不如后者,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其结局令人深思。我国古代的宗庙祭祀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大夫、士等祭祀祖宗的庙宇。古代统治阶级对宗庙制度有着严格的规定,周礼规定,天子可设七庙,诸侯可设五庙,大夫可设三庙,士可设一庙,庶人不准设庙。1结构图解2主旨归纳本文以铺排、夸张的手法详细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即秦王朝不施仁义之政是其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使用宽松的政策,以秦为鉴,施行仁政,避免重蹈覆辙。3文本特色铺张排比气势雄伟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文,文章写法上讲究铺张排比,气势雄伟。鲁迅先生对贾谊过秦论的评价是“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1)叙事铺陈对比。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本文以大篇幅铺陈宣扬秦的兴盛史,再以秦的速亡史与之比较照应,处处予以衬托、对比,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这说明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而施暴政,他劝诫当朝的统治者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这也体现了贾谊作为辞赋家的写作特色,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达到文势滔滔、波澜层叠的艺术效果。(2)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赋体文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并吞八荒之心”一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都有吞并的意思,“天下”“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同一个意思一连写下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赋的夸张手法。在后面的段落中,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此一来,文章气势充沛,读来让人有欲罢不能之感。(3)用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论点。运用对比手法不足为奇,而本文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一以贯之。作者用了多方面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旺后亡的对比;秦与六国表象、实质的对比;陈涉起义之卑之简之易与诸侯攻秦之众之难的对比;等等。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恢宏,气势磅礴,遣词造句自然势如破竹,卒章显志。一、阅读课文第1段,完成题目。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秦孝公时秦朝兴盛的原因的一项是()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b君臣固守以窥周室c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d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解析a项,是地利上的原因;b项,是人和方面的原因;c项,是结果,不是兴盛的原因;d项,是内政方面的原因。答案c2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是说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的条件。b“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实际上用一个“并吞”就把意思表述明白了,所以该文文意不够简洁。c本段用排比句式写秦孝公意欲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气势,突出秦孝公独霸天下的野心以及对各诸侯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同时也为后文写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与后文写秦统一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d本段先写秦国的地理位置及其野心,次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富国强兵政策,并由此而达到了扩充地盘的目的。解析b项,解说有误,虽然用一个“并吞”能把意思表述明白,但就没有气势了。答案b二、阅读课文第2段,完成题目。3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诸侯国对抗秦国采取的措施的一组是()蒙故业,因遗策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北收要害之郡a b c d解析句属于自孝公之后的三代君王为秦王朝统一天下付诸的做法。答案b三、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题目。4下列句子中,表现秦始皇“守”天下的一组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于是废先王之道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abcd解析均是秦始皇“攻”天下的表现。答案c5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始皇发展六代遗留下来的功业,不仅消灭了各诸侯国,还吞并了西周东周,然后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b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中国以后,国力空前强盛。在政治上、文化上、刑法上、防务上采取了一系列愚民、弱民、防民之策,秦王朝从此由攻势转入守势。c作者肯定了秦始皇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的功业,但也义正词严、充分地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d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实施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解析a项,“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错,这里是指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答案a四、阅读课文第4段,完成题目。6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陈涉起义的影响的一组是()才能不及中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a b c d解析是说陈涉的个人素质,是说陈涉军队的装备。答案b7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始皇余威,承上文先扬一笔,为下文形势蓄势,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b陈涉出身微贱,没有社会地位,才能平凡,也不富有,没有锋利的武器,起义人数也不多。c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众”,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发人深思。d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这也是针对“仁义不施”写的,而秦朝的灭亡是山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事的结果。解析d项,“山东”在本文中是“崤山以东”的意思。答案d五、阅读课文第5段,完成题目。8下列各句中,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是()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解析a项,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c项,是陈述当时秦国的实际情况;d项,是秦国在陈涉起义后的结局。答案b9下列对本段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1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句,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要施行仁义以安民。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言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将陈涉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涉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涉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解析b项,作者写作该文是劝说汉文帝的,因此说“及后代统治者”不妥。答案b“句读之不知”,“惑”将难解文言文断句过秦论一文多用对偶句和排比句,把握这一特点,有助于厘清句读,理解文意。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句;“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句;“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高考文言文阅读多通过文言文断句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以及对语句意思的分析能力。断句能力的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考生对文章意思理解的正确与否。明辨句读,考生要综合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和古代文化知识等。【设问方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给下列句子(段落)进行断句。【答题技巧】“明句读”,对文言文进行准确断句文言文断句是有规律的,考生首先必须联系语境进行整体思考,不可孤立地看待文言文句子中的各个成分;其次要先易后难,即先寻找标志性词语来断开,然后再重点突破比较难的部分;最后就是要尊重史实,如不能将专有名词从中间断开。考生在遵循以上准则的同时灵活运用以下方法,即能够为文言文准确断句。1掌握大意,整体把握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而领会全篇的文意的基础是对文段中关键词句的理解。2抓住标志,沿波讨源(1)根据文言虚词断句。句首虚词:夫、惟、盖、苟、若、于是、且夫、向使句中虚词:于、以、而句尾虚词:也、乎、哉、矣、耶、耳、焉(2)根据文言实词断句。对话中的标志动词:曰、道、云。一般动词作标志。主谓宾是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文言文中,主语、宾语省略现象较多,谓语省略的极少。在断句时可以抓住谓语动词,在它之前找主语,在它之后找宾语。人名、物名作标志。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3)根据文言修辞进行断句。以“顶真”确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句子前后相承,在前一句中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以“排偶”确定句读。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排比句和对偶句,句式整齐,多四六句,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以“反复”确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手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4)根据特殊句式断句。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考生解答客观型文言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给出的四个选项的差异,排除干扰项。“好侠”“尚气力”是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短语,且都是王涣年少时的性格特点,中间应该断开,故排除c项和d项;“敦儒学”是“重视研习儒学”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答案b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广汉郪县人。其父王顺,担任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崇尚气力,多次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后来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重视研习儒学,学习尚书,诵读法令,大体了解了其主要旨义。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时,敢于决断,不回避豪强大户。陈宠名声大震,入朝担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辞让说:“臣任用功曹王涣来选拔贤明有才能的人,任用主簿镡显匡正过失、弥补疏漏,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由此开始出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朝廷让他担任温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消灭了。境内安定太平,商人可以在道路上停宿。那些放牛的人,总说将牛交给王涣,始终没有发生互相侵犯的事。王涣担任温县令三年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依法整肃下属各郡,教化和声威得到广泛推行。后来由于考问妖言不符合实情而被定罪。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令。他以公平正直立身处世,处理政事能做到宽严得当。那些含有冤情、长期诉讼的案件,历经几任县令都不能判决的,按法律情理难以评判的,王涣无不详尽细致地弄清事情的真伪,消除大家的疑惑。他又能用奇异的方法,多次揭发隐藏未露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对他称颂叹服,认为王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王涣病逝。无论是城中百姓还是路过此地的人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相互集资,上千人以酒洒地祭奠他。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子、桌子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都说平常带粮食到洛阳,被士卒和官吏掠夺,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令,再没有被官吏侵夺冤枉,所以前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祠堂全部毁掉,只特别下诏让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堂。自从王涣去世以后,朝廷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选拔洛阳令,(但挑选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以剧县令渤海人任峻补任洛阳令。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竭尽他们的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没有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的职位上离世。课后作业(十)过秦论练习1基础巩固一、知识积累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尊贤重士良将劲弩深谋远虑b俯首系颈信臣精萃云集响应c赢粮景从一夫做难迁徙之徒d崤函为宫揭杆为旗斩木为兵解析b项,“萃”应为“卒”;c项,“做”应为“作”;d项,“杆”应为“竿”。答案a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蒙:继承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喜爱c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弱点、毛病解析爱:吝惜。答案b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赢粮而景从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c振长策而御宇内d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解析a项,“景”通“影”;b项,“从”通“纵”;d项,“有”通“又”。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d才能不及中人解析a项,古今意义都是“害怕”。b项,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c项,古义:崤山以东,指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d项,古义:平常的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并做见证的人。答案a5下列语句中“以为”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以为桂林、象郡铸以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a相同,相同 b不同,不同c相同,不同 d不同,相同解析把划为,使成为;都是动词,认为。答案d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外连衡而斗诸侯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会盟而谋弱秦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序八州而朝同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a/b/c/d/解析为使动用法,为名词作状语,为名词用作动词。答案c7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余威震于殊俗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c若属皆且为所虏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解析a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b、c、d项为被动句。答案a8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合从: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b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万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后世就称天子为“万乘”。c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河南灵宝。d履至尊而制六合六合:用天干、地支纪年的一种方法。解析“六合”指天地四方。答案d二、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回答912题。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窥:窥视b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伦:辈、类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尝:曾经d秦人开关延敌延:抵抗解析延:迎战。答案d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b项,助词,的;代词,指秦孝公。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d项,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还是。答案a11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等人对内继承先辈的旧业并沿袭前代留下的策略,对外向四方扩张领土。可见,这时期秦王朝的势力在进一步地扩大并走向强大。b诸侯国恐慌害怕,约纵抗秦。他们不惜钱财、不惜土地地招纳人才,集结上百万的军队在精锐将帅的带领下攻打秦国。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c以九国之小来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以六国不堪一击突出秦轻而易举地大获全胜。这是为下文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d秦击溃九国之师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解析c项,“以九国之小来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错,是以九国地大师众、来势凶猛来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答案c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译文:_(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译文:_答案(1)(各诸侯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士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2)秦国没有消耗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困厄不堪了。三、语言表达13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过秦论叙写了秦朝的很多罪过,但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它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及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的建议,实现了四百多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与从隋朝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又延续了一千多年。答:_答案和谐文化、历史教训、繁荣昌盛14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针对这一主旨,请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二选一)(1)上联:焚书坑儒思万世而家天下,嬴政何其愚也下联:_(2)上联:攻守已变不思变,江山焉能自保下联: _答案示例:(1)斩木揭竿将百人以亡秦族,陈涉不亦雄哉(2)仁义该施未曾施,王朝果真瓦解练习2能力提升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浩荡的长江奔流而下,由巴蜀至荆楚,再从吴越奔流入海,一条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希望的黄金水道,从古奔腾至今。时至今日,国人已然认识到,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有重大的保护价值。湖北作为“长江之腰”,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中_。淡水资源被污染,江岸生态被破坏,这是长江的伤口,也是中华民族的重症。唯有_,才能彻底治疗。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应运而生,为湖北治理长江污染、发展长江经济提供了尚方宝剑。近两年来,此决定深入贯彻执行,湖北段长江生态也得到了极大改进,广袤的荆楚大地_。看,汉口江滩杂乱的沙场、仓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风景宜人的芦花栈道;有着“光灰城市”之称的黄石市也果断关闭“五小”企业,拆除非法码头,形成了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摘掉了“光灰城市”的帽子。()。猛药去疴,_,整个黄金水道绿意盎然。生态环境是面向未来的最大竞争力,必须穿“新鞋”,走“绿道”,用环境治理留住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才能永葆生机,长江经济带的深入发展也或可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