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1.为纪念在塞浦路斯举行的国际会议而发行的梭伦纪念邮票(下图)上面印有梭伦的名言“避免极端”。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名言的是a. 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债务b. 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人身自由c. 鼓励发展工商业促进经济繁荣d. 按财产等级赋予公民相应权力【答案】d【解析】“避免极端”也就是梭伦在改革中坚持 的“中庸”原则。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贵族的势力虽有所削弱,但仍享有比平民更多的政治权利,这充分体现了其“中庸”原则,故选d;ab体现了平民的利益,不能体现出“中庸”,排除;发展工商业促进经济繁荣不存在贵族和平民的矛盾,也无所谓“中庸”,排除c。2.下列因果关系的叙述,判断正确的是前提:梭伦是在雅典城邦的平民与贵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进行政治改革的结论:梭伦改革能从根本上消除平民与贵族的矛盾a. 前提正确,结论错误b. 前提错误,结论正确c. 前提、结论皆正确d. 前提、结论皆错误【答案】a【解析】梭伦改革是在雅典城邦的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情况下进行改革,说法正确,但是梭伦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结论错误,故a项正确;b、c和d说法均不是完全正确,排除。3.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截然相反的是( )农业政策 工商业政策 政治主张 历史作用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工商业政策方面, 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 政治主张方面,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奠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集权制,因此选b.考点: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点评: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4. 在梭伦改革措施中,之所以说财产等级制度重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利,依据是( )a. 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b. 平民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c. 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d. 贵族阶层被排挤出国家政权之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它的依据是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所以选c。5.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中对出身所做的调查:时间总人数,出身微贱的人所占比例春秋时期51613426%战国时期71339255%这说明a. 世卿世禄制度彻底消失b. 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c. 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d. 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侧面反映社会出身较高的人在政治活动中的比重仍然很高,故a选项表述的“世卿世禄彻底消失”不准确,排除;通过春秋时期出身微贱的人只占比例26%,推知平民在此时并不是主要来源,故b错误;材料中只能体现出出身微贱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比重上升,但是贵族仍占有重要地位,故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表达过于绝对,c错误。材料反映从春秋到战国从事政治活动出身微贱的人占的比例上升,由此推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下层民众有了更多从事政治的机会,折射出了社会阶层流动频繁,故d正确。6.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a. 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b. 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 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d. 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答案】d【解析】商鞅变法最大作用是在战国纷争的时代,促使秦国富国强兵,实现了争霸的实力,d正确;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a、b错误;百家争鸣是商鞅变法的背景,c错误。7.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b. 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c. 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d. 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个人处境,而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看是否促进社会发展,所以a、b、d三项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结合所学,梭伦改革促进奴隶制发展,商鞅变法促进封建制度确立,所以c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8.历史学者张金光指出:“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对家庭制度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析到骨肉之间已无可再析的地步为止。”秦国进行家庭制度变革的主要目的是a. 彻底否定宗法制度b. 确立土地私有制度c. 改变家庭内部关系d.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对家庭制度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析到骨肉之间已无可再析的地步为止。”等信息可知,商鞅变法鼓励发展小农经济,增加户赋,因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是其主要目的,d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法制度,a错误;材料中鼓励发展小农经济,没有涉及土地制度,b错误;据材料“对家庭制度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可知,没有改变改变家庭内部关系,c错误。【点睛】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意思是一个家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儿子,成年后,必须分财别居,自立门户,否则要加倍征收其军赋。出自商鞅变法,其目的在于规划小生产规模,确立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农民经济,鼓励各自谋生,努力从事生产”。9.战国中后期的秦国士兵往往不戴头盔和不穿沉重的铠甲,甚至他们使用的剑也是比较落后的青铜短剑。战场上,这些士兵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进攻力,割去对方的人头并以这些人头堆积成山是秦国人的本能,可以说秦朝是建立在一座座万人坑基础之上。这反映了( )a. 秦国手工业生产技术相对其他国来说比较落后b. 商鞅变法确立和发展了秦国上下尚武的传统c. 奖励军功政策极大地改变了普通秦国人价值观d.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战争奠定了强大的军事基础【答案】d【解析】根据“战国中后期的秦国士兵”“战场上,这些士兵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进攻力”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吞并其它六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故d正确;a、b、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0.【加试题】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嘎仙洞的发现,为了解鲜卑族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有的学者结合北魏官修国史的记载,认为这是鲜卑民族起源的重要实物考古资料证明。而有的学者认为,结合这一时期各游牧民族的关系史,嘎仙洞的文物只能证明,当时北魏统治者太武帝为配合官修国史的编撰并加强统治,从而制造了嘎仙洞的材料,并发明了鲜卑人的迁徙史。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 研究者分析考古材料是从自己提出的问题出发的b. 研究者认识考古材料应结合多种史料做谨慎辨析c. 不同的史学家研究相同的考古材料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d. 历史学的真实性因为研究者的主观认识不同而难有定论【答案】b【解析】材料的主旨强调了考古材料应结合多种史料做谨慎辨析,史料之间要相互印证,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c、d均不是完全复合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史料之间要相互印证。1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 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 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 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 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使秦国确立起封建制度;孝文帝执政时期,实行新制度,颁布了均田令,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主要废除井田制,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和汉化,两个改革都不仅仅是改变单一的生活方式,故a选项错误;c项说法符合商鞅变法的内容,但不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应排除。d项内容符合孝文帝的内容,但不符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应排除。1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 封建化的过程b. 农耕化的过程c. 工业化的过程d. 汉化的过程【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从经济发展角度看”,“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可知,b正确;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a不合题意;据材料“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可知,c错误;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d错误。【点睛】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13.在历史学习中强调史论结合,但常常因为对概念理解有偏差,导致结论错误,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确立了财产等级制,按财产的多少来划分社会等级,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奖励军功,从而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推行县制,实际上取消了分封制,限制了旧贵族特权,以任命制取代世袭制,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正确;均田制是租调制实施的基础,而不是租调制是均田制的基础,故c项错误;市易法由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政府肯定要承担购买货物和运输货物的开支,故d项错误。14.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是a. 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b. 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c. 解除外部威胁d. 打击朝廷内的腐朽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保甲法的措施是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以此来加强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军事储备。结合材料“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可知,王安石的目的是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故b项正确。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解除外部威胁与材料中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不符合,c错误;打击朝廷内的腐朽势力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15.北宋中期,宋神宗曾对王安石说:“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以何道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 宋朝实行均田限田的措施b. 宋朝“强干弱枝,分化事权”的措施c.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d. 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答案】b【解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背景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社会危机的现状主要是由于宋代设官较多,分化事权导致,故b项正确;北宋是不抑制土地兼并,故a错误;此时王安石还没有变法,故c错误;d不是导致材料中信息的原因。16.范仲淹在鉴于诏条部东十事中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予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 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b. 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c. 巩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统治d. 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他们所采取的改革措施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故选b;a项中的使人民生活富裕、d项中的适应士大夫改革的要求都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因此不是最佳选项,排除;北宋不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c错误。17.沙皇政府第三厅的报告书记载:1862年一年内,共有400处领地上发生了最严重的农民反抗事件。在193处领地上动用了军队,其中93处领地上的农民起来暴动,4处领地上的农民袭击了兵士,44处领地上的农民抵抗对罪犯的拘捕或用暴力释放被捕人员。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a. 农民痛恨农奴制度b. 农民境遇未真正改善c. 改革措施未能落实d. 克里木战争伤亡巨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结合所学可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农民的境遇未得到真正改善,所以出现了严重的农民反抗事件,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已经废除了农奴制度;c选项错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改革措施的不彻底,不是改革措施并未落实;d选项错误,克里木战争的失败直接引发了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不是1862年俄国农民暴动的直接原因。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8.下表是18541861年俄国沃罗涅日地区土地价格变动情况(单位:卢布)省名18541859年每俄亩的平均价格1861年每俄亩定出的赎买贷款1861年每俄亩农民事实上支付沃罗涅日25.9333.1169.26由此可知a. 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 制度变革促进了俄国农业迅速发展c. 改革未给农民带来任何好处d. 农奴制改革有利于俄国的资本积累【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民赎买土地事实上付出的价格远高于土地实际价格,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俄国通过对农民残酷的剥夺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农奴制改革并未改变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制;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奴制改革对农民的剥削,不是促进农业的迅速发展;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结合所学可知,改革使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享有公民的权利;通过交纳赎金而得到了自己的土地,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9.“18591879年,注册棉纺企业的机器织机数量增长了46倍,而手工织机减少了23%。两种生产设备的比例为3.21。”这些数据表明a.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机器生产得到推广b. 农奴制改革使得俄国手工纺织缺乏人员c. 棉纺织业是农奴制改革后的新兴行业d. 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答案】a【解析】18591879年机器织机增多,手工织机减少,说明农奴制改革后,机器生产在俄国棉纺织业得以推广,故a项正确; b、c两项由材料无法得以印证;19世纪末,俄国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20. 亚历山大二世是典型的封建君主,但他的改革,史学界却认为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 改革代表了农民的利益b. 改革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利益c. 改革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d. 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内容的理解。从改革的内容看,它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结果看,它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故选d项。a项明显错误,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是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利益的;b项说法错误,农奴虽然获得了人身自由,但是在得到一份分地时要缴纳高额的赎金,维护了地主的利益;c项说法正确,但是不能作为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要从社会性质的转变的角度来理解。考点:1861年改革点评:1861年改革是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改革,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次改革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的市场、劳动力和资金,推动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2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当分遣舰队指挥官马修培理的舰队在江户湾停泊时它(日本)似乎注定要灭亡。但是,日本人却是唯一的以平等条件进入19世纪世界市场的民族。”这里所说的“灭亡”和“唯一”是指a. 亡国的命运确立天皇统治实现独立b. 被殖民命运脱亚入欧实现政治民主c. 亡国的命运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d. 被殖民命运摆脱民族危机跻身列强【答案】d【解析】【详解】“马修佩里”暗示黑船事件,使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险;“唯一”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成为亚洲最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和建立民主政治的国家,随着国力增强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故d项正确,排除abc项。22.“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民族,1899年,它已经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它彻底消除了亚洲是不可挽救的、无望地落后于欧洲的信念。”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该民族外交方面长期奉行闭关锁国的封建落后政策b. “西方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c. 19世纪以来亚洲各国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落后于欧洲d. 该民族崛起反映了亚洲国家不再受欧洲的奴役和压迫【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从1868年起,日本开始明治维新,通过向西方学习,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到19世纪末,日本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故由“1866年”“1899年”“西方化”的信息,可判断指日本,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不等于亚洲国家不再受欧洲的奴役和压迫,故d符合题意。日本明治维新前奉行闭关锁国政策,故a不符合题意;日本明治维新时全面学习西方,故“西方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故b不符合题意;19世纪以来,亚洲各国近代化起步晚,进程缓慢,社会发展总体上落后于欧洲,故c不符合题意。23.1901年1906年间,中国翻译的西方的书籍,译著来自日本的占62.2%,而来自英国的减少到10.7%,美国的占6.7%。在573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民众对日本文化认同感逐渐增强b. 中国对西方的学习侧重于自然和科技c. 日本近代化的巨大成就对中国的刺激d. 日本迅速崛起及英美综合国力的衰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时间考虑历史背景,日本在明治维新完成、甲午战争战胜中国、日俄战争日本取胜等近代化进程中成就巨大,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把学习的目光更多地投向近邻日本,表现在介绍外国书籍领域上日本书籍占主导,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日本近代化对中国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民众对日本文化的认同感,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西方列强的综合国力的变化,故d项排除。24.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日本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a. 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b. 中下级武士已演化成资产阶级c. 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d. 日本武士阶层具有较大号召力【答案】a【解析】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资产阶级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领导倒幕运动,反而使中下级武士成为了日本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下级武士并未演化成资产阶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封建专制统治已经腐朽而非异常稳定,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武士阶层并不具有较大号召力,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5.日本学者指出:“1905年夏是中国的转折点。事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日本战胜了俄国,这件事正发生在中国政府及其革命的反对派都想探索未曾经历过的道路的时候。对每一方来说,日本的经验指出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就清政府来说,它当时汲取的“日本的经验”是a. 推行军事改革b. 健全法律体系c. 建立立宪政体d. 废除君主体制【答案】a【解析】日俄战争是以弱小的日本战胜了貌似强大的俄国,说明日本军事力量的强大,清政府能够吸取日本经验是军事改革,故a项正确;法律体系不符合日俄战争影响,故a项错误;君主立宪制是明治维新后学习方向,故c项错误;d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日本实行的正是君主立宪制。26.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a项“断送”说法绝对化,排除。梁启超等维新派不属于保守的知识分子,c项错误。d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根据材料信息“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可以看出当时梁启超等请求废除八股取士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b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b。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概况及认识【名师点睛】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27.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 确立了清朝君主立宪的政体b. 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c.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d.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百日维新”的内容中,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内容,因而a项错误;戊戌变法失败以后,除设立中小学堂和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之外,其他措施都被废除,由此可排除b、c两项;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影响在于思想启蒙,促进中国人的思想解放,d项正确。28.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早期启蒙”模式“冲击反应”模式“侵略革命”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a.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明中后期b.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c. 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d.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答案】b【解析】“冲击反应”模式中“冲击”是与西方列强侵略有关,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争,故相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鸦片战争。“侵略革命”模式中中国最早的反抗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故相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太平天国运动。“早期启蒙”模式中“早期启蒙”思想出现在明末清初,故相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明中后期。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29.光绪帝利用康有为、梁启超进行“百日维新”,希望借此挽救即将衰亡的大清王朝,也使自己避免成为亡国之君,但最终还是失败,其主要原因是a. “百日维新”所实行措施违背潮流b. 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和破坏c.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d. 袁世凯的暗中告密【答案】c【解析】从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看,“百日维新”的措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a错误;b、d两项都是次要的;失败的关键还是维新派和顽固守旧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悬殊,故c正确。30.19世纪,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b. 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c. 19世纪末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d. 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列强侵华的主要角由英国等少数国家转变为多个列强共同参与,a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排除a;19世纪中期,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这是由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所决定的。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列强侵华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但这一时期商品输出仍然是列强对外侵略的重要方式,故选b;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排除c;19世纪末,八国联军侵华,可见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排除d。二、非选择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2)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答案】(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原因:商鞅变法时期,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时期,土地兼并严重。(2)背景: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和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目的:都是维护其统治。(3)措施:士:改革科举制;兵:将兵法、保马法、保甲法;农: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募役法;商:均输法、市易法【解析】【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一中“为田开阡陌封疆”,材料二中“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废井田、开阡陌”,即确立土地私有制和推行均田制等措施。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和材料二中“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人改革土地制度不同原因在于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同,即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当时井田制已经崩溃;而孝文帝改革时期,则存在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2)相同:根据材料二中“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材料三中“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改革都面临着社会矛盾尖锐和激化的情况,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3)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相关改革措施,如对士改革科举制;为兵推行将兵法、保马法、保甲法;为利农实行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募役法;对商人实行均输法、市易法等。3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1868年4月4日天皇发布五条誓文材料二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合伙经营合同样本
- 2025福建厦门市翔安招商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期)招聘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中考专题】2026年中考数学专项提优复习:三角形【附答案】
- 2025健身房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2025福建三明林校招聘407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广西贵港市覃塘区三里镇面储备村(社区)“两委”后备人才88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广东省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237人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淮北市粮食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6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安徽工程大学硕士专职辅导员招聘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顺丰临时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儿童入园(所)健康检查表
- 广东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指南(2023年版)
- (正式版)JBT 14581-2024 阀门用弹簧蓄能密封圈
-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方案 (详细)
- 幼儿园-消毒工作流程图
- 电缆修理工安全生产责任制
- 拼音拼读音节带声调完全版
- 工厂粉尘防爆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秘密全集:世界上神奇的潜能开发训练
- 某桥梁箱涵、箱通工程监理细则
- 2023年一级建造师考试《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真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