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学概论重难点解析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1.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言语则是使用语言工具的行为和结果。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工具与对工具运用的关系。2.言语是个人的,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言语行为,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言语具有个人因素。可以说,每个人说话的嗓音、每个音的具体发音、每个人使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等方面都有个人的特色,而且每一个人每一次说话都可能是不同的。语言是属于社会的,语言要遵循一个原则:全社会都能顺利地进行交流。语言是从言语中归纳出的一套标准、准则的系统,是音义结合,由词汇、语法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因而它具有社会因素。3.语言是有限的、封闭的,言语是无限的、开放的。语言的材料、规则是有限的,相对稳定的,因而也是相对封闭的。如现代汉语有400多个音节,上千个语素,几十万个词,语法规则更加有限。汉语如此,其他语种无不如此,其音位、词汇、语法规则都是有限的。而且变化缓慢,相对稳定。言语的开放性,则表现为利用有限的材料和规则造出所需要的无限的句子。从组合关系上讲,其长度可以是无限长的(从理论上讲)。(如:学生。是学生。是中文系的学生。他是中文系的学生。他是闽江学院中文系二年级一班的学生。)人们可以利用聚合关系来替换语言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因而即使在句子的长度相同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来。(例如:我们热爱祖国。他们喜欢唱歌。 小张爱好音乐。理论上讲可以是无限的)数量有限的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结合成语素。数量有限的语素构成数量有限的词语。数量有限的语法规则支配数量有限的词语,造出无穷无尽的句子,这就是言语的无限性。语言的有限性,免除了人们不必要的过重的记忆负担;言语的无限性,使人们能够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充分满足交际的需要。(二)语言和言语的联系语言和言语又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存在的形式。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 另一方面,语言是对言语的规范,语言来源于言语而又作用于言语,言语或言语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语言规则。如果不遵循这些规则,就会造成交际的障碍。二、 如何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很多,除了语言之外,人类还使用其他的交际工具: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以及身势、表情等,这些非语言的交际工具,也都在交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们在交际中的重要性和灵便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它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增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的发挥,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1)文字是辅助性的,处于从属地位。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2)人类语言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漫长,而文字仅有数千年的历史。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因此,文字是在语言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旗语、电报代码、数学符号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更加后起的交际工具,离开语言和文字,它们就不能独立存在。这些交际工具都有特殊的服务领域,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表达的内容极其有限,而语言的服务领域非常广阔。所以旗语等只是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3.脸部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都可以参加到交际中来,起到交际工具的作用。这些体态语有时甚至可以脱离语言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如汉族人用点头表示“肯定”,用摇头表示“否定”;西方人用摊手耸肩表示“不知道”或“无可奈何”。在特定的场合,使用体态语方式进行交际,往往会收到比只用语言表达更好的效果。但是体态语充其量也只能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辅助性交际工具,它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因为它没有系统,不能表达复杂的思想,使用频率低,只能在有光线的条件下使用,不准确、不可靠,容易使人误会。 总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身势等伴随动作也是辅助性的。 三、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1.思维离不开语言。 (1)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要以语言作为工具。一个正常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语言进行思维,换句话说,人没有赤裸裸的思维,也没有赤裸裸的语言。 (2)思维活动的成果需要依靠语言才能得以巩固和存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形成概念,这些概念就必须依靠确切的词语把它固定下来、储存起来。没有语言,没有句子,概念也就无所依托,推理也难以进行,思维恐怕也不存在了。所以,语言在思维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既参与形成思想,又参与表达思想。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而思维则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思维成果也无法表达。 2.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具有思维活动,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没有思维活动的结果和认识活动的成果,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作为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 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 四、 语言和思维的区别 抽象思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但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不能把语言和思维完全等同起来。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物质的,而思维是使用工具的主体,是一种精神活动。因为语言的所有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都是以声音为物质外壳的,思维作为大脑的特质是观念的,它没有物质性,没有质量、重量、长度等。2.语言和思维的构成方式不同,且构成形式并非一一对应。思维的组成成分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它是运用概念,按照逻辑规律构成种种不同的判断来进行推理的;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组成的,语言是运用词语和语法规则构成种种不同的句子。在构成形式上,概念要用词语来表达,判断和推理要用句子来表达,但概念和词语、判断与单句、推理和复句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如汉语的虚词“了、着、吗、的”等,不能表达任何具体概念。即使是实词也不一定和概念一一对应,例如“头”,是个多义词,对应了“头颅、领导、方面、前部、顶部”等多个概念;而同义词,如“漂亮、美丽、标致、俊俏、靓丽”,就可能是多个词对应一个概念。 再如句中的疑问句、祈使句就不表达任何判断。即使陈述句也不一定就对应判断,比如有时一个相同的句子表达多个判断,如“小李叫他哥哥”就有两个意思(小李把他叫哥哥/小李叫他的哥哥);有时多个不同的句子表达一个判断,如“这些人都会说普通话”和“这些人没有一个不会说普通话”差不多是同一个意思。同样有些复句,如“他下了课,就回家了”,并不表示推理;而“我们是中文系学生,所以要看很多文学作品”,虽然表达的是一个推理,但因为省略了大前提(如“如果是中文系学生,就要看很多文学作品”),所以逻辑关系上并不完整,但在语言表达上的意思却是很清楚的。 3.语言与思维的生理机制不完全等同。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在解剖失语症病人的头部时发现,人大脑的左半球是掌管语言和抽象思维的,被称为“优势半球”。而人脑的右半球则是掌管形象思维和直观动作思维的。语言的生理机制在左半球,而思维的生理机制与左右半球都有关。(4)语言具有民族特点而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这是语言和思维最根本的区别。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人类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一样。但是由于思维的方式不同,所有语言具有民族性特点。如汉语“上午”和“下午”,是以“中午”作为分界线的,英语的“下午”(afternoon)在构造上反映的思维方式与汉语相同,但“上午”(morning)就不一样,一是内部构造不同,二是包括的时间范围也不同。(又比如美洲的爱斯基摩语中表示“雪”的名词多达十五个,这与爱斯基摩人长期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有关,他们对“雪”的区别非常细致,因而表示“雪”的词语也就比其他语言丰富得多。阿拉伯人表示骆驼的名词多达几十个,说明骆驼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才有这样细致的观察,汉民族历史上关于马的词也非常多,有120多个,可见历史上马在汉民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世界上才有如此丰富多彩的语言;正是因为人类有共同的思维基础,人类语言才可能互相翻译,不同民族的交流才有可能进行。五、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即语言符号的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们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完全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约定俗成的。 2.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例如,现在汉语用“rn”这样的声音和“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这样的意义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符号,即“人”,代表所有的人。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合,而不是另外的结合,其中并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是汉族社会的一种习惯,并且完全是约定俗成的。 (2)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如:人、书、太阳、月亮,汉语的语音形式和英语的语音形式不相同。 (3)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即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如long,汉语表示“龙”等意义,英语表示“长”。(4)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汉语有众多的方言,同样的事物在各个方言也有不同的读音。不同方言区之间,语言的音义联系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同一语言中不同方言的语音差别,也说明了音义联系是具有任意性的。3.语言符号的强制性 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来说的,指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来表示什么样的意义内容是任意的。但是语言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某一特定的现实现象以后,就具有了强制性,谁也不能任意改变它。否则,就会造成混乱。如果个人可以任意改变符号,那就互相听不懂了,语言符号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交际工具的作用。例如在汉语普通话中不把“人”叫做“rn”,而叫做别的名称是行不通的。事实上,语言符号一旦作为人类社会一定时期的交际工具,个人就无权任意改变它。六. 语言的层级系统及特点(一)语言的层级系统语言是一套层级装置,这套层级装置包括两层三级。首先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层次底层(下层)和上层。 1.底层是一套音位(语音形式),一种语言的音位是有限的,一般只有三、四十个,但这些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而构成语音,基本上就能满足意义表达的需要,构成语言符号。音位本身没有意义,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2.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序列。根据性质或作用的不同,上层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它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它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它是交际的基本单位。(二)语言层级系统的特点第一,语言的上层和底层之间有质的区别。底层语言单位(音位)只是符号的形式,本身没有意义;而上层语言单位则既有形式,又有意义。所以,从音位到语素具有质的飞跃(音义结合)。第二,下一级语言单位与上一级语言单位有量的区别。任何语言中音位都是很少的,一般只有几十个。到语素这一级,数量多达几千,所以,从音位到语素在数量上也是一个飞跃。到词这一级,数量一般达到好几万,甚至几十万。到句子这一级,数量就是无限的了。第三,在语言底层和上层中,由下一级语言单位构成上一级语言单位,都是通过一定的组合规则生成的。反过来看,通过一定的组合规则,可将上一级语言单位分析为若干下一级语言单位的组合,而下一级语言单位都是上一级语言单位的构成成分。整个语言层级装置的奥妙就在于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一级一级地翻番增量,就可以从几十扩大到无穷。九、语义民族性的含义和表现 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所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分类也会存在着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语义的民族特点。 语义的民族特点比较突出地体现在词义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词语的理性意义方面。不同的民族语言会有所不同,因为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固定词义,固定后词义的内涵、外延怎样,完全由不同民族约定俗成,因此在两种语言中,词义上完全对应的词语不是很多。例如汉语用“哥哥”、“弟弟”、“姐姐”、“妹妹”表示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而英语只用brother表示哥哥或弟弟,用sister表示姐姐或妹妹。因为英语的brother、sister不分长幼,所以它的外延比汉语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宽。 2.词语的非理性意义方面。说不同语言的人有时对同样事物会作出不同的主观评价,反映在词义上,形成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汉语的“狗”与英语的dog,两个词的理性意义基本相当,但感情色彩有很大的差别。说汉语的人常用“狗”来比喻“凶狠而有奴性的人或物”,因此汉语中凡是和“狗”组合的词语都带上了贬义色彩,如“走狗、疯狗、叭儿狗、狼心狗肺、狗头军师、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都是贬义词。而英语则相反,在英国人的心目中,狗却是“善良忠诚”的象征,因此与dog有关的词语大多是褒义的,如“a lucky dog(幸运儿)、to work like a dog(拼命工作)、a big dog(大亨)、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等。3.词语的多义化过程方面。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人们认识不同对象之间的联系、发现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似之处的过程中,这些特点都会产生影响,因而反映同一类对象的词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就可能经历不同的多义化历程。例1:英语的“cat”本来指“猫”,后又衍生出“心地恶毒的女人”的意思,而汉语的“猫”则没有衍生出这种意思。例2:汉语的“老”本来指“年岁大”,后又衍生出“食物因烹饪时间过长而口感不好”的意思,而英语的“old”就没有衍生出这种意思。例3:汉语的“红”,本指“像鲜血或石榴花的颜色”,后衍生出“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的意思,英语的“red”则没有衍生出这样的意思,而“red”衍生出的“流血的、暴力的”这个意思,又是汉语的“红”所没有的。十一、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限制 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限制是多方面的。1.要符合现实的理据。语言中有些词语和词语的组合,如“月亮吃月饼”“苹果玩猴子”,虽然合乎语法规则“主动宾”(名+动+名),但却不符合语义组合的条件,即: “吃”“玩”这些动词要求施动者(主语)必须具备“+有生”这个义素,而“月亮”“苹果”却不具备“+有生”这个义素。因此它们违反了客观现实中的实际情况,现实世界中的“月亮”“苹果”根本不可能发出“吃”“玩”这样的动作,除非用在童话或修辞的拟人格中,因而表达这些现象的词语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语义组合。 2.词语的搭配还要合乎语言表达(社会使用)的习惯。即符合习惯用法的要求。有些词语的搭配,很难从情理上加以解释,这只是跟社会成员使用语言的习惯有关。比如汉语的“繁重”和工作任务相配,“沉重”和实物或心绪相配。在英语里,女孩子用pretty来形容,妇女用beautiful来形容,男人用handsome来形容。对于这些习惯用法,我们一时还说不清楚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 3.受语义场中其他成员的制约。处于同一语义场中的成员,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同一种现实现象,一种语言(或方言)用这样的词来表达,另一种语言(或方言)则用别的词来表达。这样,不同的语言(或方言)的词语搭配关系也就有了不同的特点。如“吃”这个词,北京话中“吃”的对象只限于固体食物,只能和表示固体食物的词语搭配;而上海话中的“吃”的对象除了固体食物之外,还包括流体食物、液体饮料(如“吃粥”、“吃酒”等),甚至还有气体(如“吃烟”等)。北京话和上海话之所以在搭配关系方面有这种不同,是由于北京话在表示“吃”这个语义场中,除了“吃”之外,还有“喝、吸”等词语,且它们各有分工。而上海话在表示“吃”这个语义场中,只有“吃”一个词,所以北京话中由“喝、吸”承担的词在上海话中也由“吃”承担了。也就是说,上海话中的“吃”在语义系列中所占的位置宽于北京话的“吃”。由此可以看出,处于同一语义场中的词语,能否同其他词语搭配,不仅决定于它自己,而且还决定于该语义场中的其他词语。 4.受词义的附加色彩和修辞需要的制约。词义组合不但要求逻辑事理前后一致,还要求感情褒贬、语体风格等相一致。例如带褒义的词不能用于贬义,常用于口语的词不大和书面语词相配,庄重的文章钻进轻佻或诙谐的字眼就会破坏全文的格调。 十二、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语言发展的外因) 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因而它和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1.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 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这些都要求语言不断产生各种各样的词语来适应交际的需要。可以说,社会的进步是词汇不断丰富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动力。我们只要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现代汉语的语汇大大丰富了。 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人的思维的发展,人类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复杂、精密。而思维的发展则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使语言表达在形式上更多样化,在结构上更严密,在表意上更精确,在效果上更趋向完善。比如在古代汉语中,主语的省略现象很常见,发展到现代汉语,就书面语而言,这种省略现象就大大减少了,尤其是在政论文和科学论文中,句子大都主谓齐全,结构完整。又如,与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的句子更长了,修饰成分特别是复杂的修饰成分用得更多了,在意思的表达上也更加严密了。 2.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会推动语言的分化和统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当一个使用统一语言的社会出现地域分化时,分化出的各个部分之间的交际会逐渐减少,一个部分内部新的语言现象的产生和旧的语言现象的消失,就不大容易通过人们的交往传播到其他部分中去,久而久之,原本统一的语言就会出现差异,开始分化,并逐渐形成不同的地域方言或不同的语言。汉语中形成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地域方言,社会的分化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另外,在一个社会的内部会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产生社群分化。这些不同的社会集团所使用的语言也会产生差异,形成各具特点的社会方言。如知识分子说的话不完全同于工人所说的话,年轻人说的话不完全同于老年人所说的话,这些都反映出社会方言的分歧。 反之,如果不同的社会之间或已经分化的同一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交往增多,交际频繁,也会使不同语言或地域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得到加强,其间的差异逐渐减少,语言也就会逐渐趋向统一。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的形成和推广就体现了随着社会统一程度的日益提高,汉语也会随之逐步消除方言差异而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向。 3.社会的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不同社会之间的接触也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社会,包括不同的国家、民族之间的接触频繁起来,各方面的交往越来越多,这就必然引起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引起语言的变化,推动语言的发展。例如,五四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我国同西方国家的接触和交流日益频繁,在这个过程中,汉语在印欧语言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少非常明显的欧化句式,例如汉语的偏正复句都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现在因受印欧语言的影响,也有了正句在前,偏句在后的复句形式。 十三、语言发展的内因1.语言发展的内因是语言结构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引起语言的发展。 2.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语言系统下面有子系统及其要素,这些要素以及每个要素的各个成分都处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出一种平衡的状态,它们分工合作,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共同担负区别意义的职责。如果其中的某个要素因某种原因发生了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影响了表意的明确性,那么系统内部有关的要素或成分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使其达到新的平衡。 3.例如,古代汉语词语结构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词语结构以双音节为主。 这种词汇系统的变化,却是由语音系统的变化引起的。在古汉语中,语音系统比较复杂,如塞音、塞擦音等声母有清浊之分,声调分平、上、去、入,韵尾有两套:-m、-n、- 和 -p、-t、-k,因而单音节词之间可以保持有效的区别。如: 辨 b - 变 p 道 d - 到 t 柜 g - 贵 k 后来由于浊音清化、辅音韵尾消失等演变,语音系统趋向简化,结果造成同音词大量增加,如“辨、变”都念 p ,“道、到”都念 t ,“柜、贵”都念k。语言形式之间的有效区别遭到破坏,使社会交际受到影响。于是,为了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和统一,汉语便调整词的长度来恢复语言形式之间的有效区别,逐渐以双音节词的构词模式取代了过去的单音节词构词模式,如“辨辨别、变变化、道道路、到报到、柜衣柜、贵富贵”,使双音节词所占的比重大大增加。而汉语大量双音节词的产生又引起了语音、语法的一系列变化,如轻声、儿化的出现,一些实词的词缀化以及构词规则的复合化等。十四、语言发展的特点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 1.渐变性。 “渐变性”是指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不允许采用突变的方式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 (1)语言是人类须臾不可脱离的工具,这一根本属性决定它必须是稳固的,不能以突变的方式演变和发展,否则社会的交际活动难以顺利进行。(2)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又促使语言要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发展。例如“网吧”、“网虫”就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出现的新词汇。(3)稳固和发展这两个互相对立的要求决定了语言一方面不能不变,一方面又不能变得过于急剧。语言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但这种演变和发展不能以突变的方式而只能以渐变的方式来进行。如汉语从双唇塞音声母(即重唇音声母)分化出唇齿音声母(即轻唇音声母),大约开始于9世纪或更早,到12世纪完成,经历了大约三百年。又如“他”由先秦的无定代词演变成第三人称代词则经历了大约一千多年。2.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是指在语言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致。(1)语言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发展变化的速度不平衡。这主要是因为语言系统的各个要素与社会发展的联系紧密程度是各不相同,其中语汇和语义同社会生活的联系最为直接,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灵敏,所以变化速度最快,而语音、语法就稳定得多,因为它们同社会没有直接的联系。语音的发展变化较缓慢,语法的发展变化是最缓慢的。(2)同一组成要素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发展速度也不平衡。就以发展速度较快的词汇来说,也不是所有成员都会以相同的速度发展。例如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像汉语的“天、地、人、山、水、树、太阳、月亮、风、雨、雪、冰、气、手、头、脚、口、眼、马、牛、狗”等)极稳定,很少有变化。(3)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不一致。同一种语言现象,由于所处条件不同,其发展变化也是不同的,在有的地区变,有的地区不变;或者有的地区这样变,有的地区那样变。这样同一种语言就会在不同的地域上逐渐形成分化。如北方方言区大多数已没有入声,更没有辅音韵尾-p、-t、-k,但在粤方言里,保留了入声和全部辅音韵尾。十五、语言融合的社会条件 语言融合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在语言融合过程中,哪一种语言在竞争中获胜而取代对方,也是由相关的因素决定的。1.主观条件 统治者推行语文政策来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同代替就业协议书
- 苹果合同协议书
- 劳动雇佣合同协议书范本
- 专利授权合同协议书
- 租赁教会合同协议书
- 柑桔购销合同协议书范本
- 篮球互租合同协议书
- 林地承包合同终止协议书
- 活体合同协议书
- 股份合同协议书 三人
- 合同到期协议书(3篇)
- IPC-A-610国际标准中英文对照(doc 17)
- 山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上海市高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红楼梦》分章回练习:第六回(无答案)
- 最新中建CI报价单-2013.
-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期末总复习—重点归纳整理
- (国开)2019年春电大本科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形考3答案
- 指尖血糖监测
- 金普新区预防性体检人员审核表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2011
- +770甩车场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