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含有CAD格式流程图和换热器图)_第1页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含有CAD格式流程图和换热器图)_第2页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含有CAD格式流程图和换热器图)_第3页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含有CAD格式流程图和换热器图)_第4页
列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含有CAD格式流程图和换热器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X X X X 大 学 材料工程原理 B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5.510 4t/y 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 专业:- 班级:- 学号:-姓名:- 日期:- 指导教师:- 设计成绩:日期: 2 换热器设计任务书 题目5.5104t/y 热水冷却换热器设计 设计基本参数设计基本参数 处理能力:5.5104t/y 设备型式:列管式换热器 操作条件:(1)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22,出口温度:40 (2)热水:入口温度:80,出口温度:60 (3)允许压降:不大于 105Pa (4)每年按 330 天计,每天 24 小时运行 设计要求及内容设计要求及内容 设计内容; (1)方案简介:对选定的工艺流程、重要设备的形式进行简要的论述; (2)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包括工艺参数的选定、物料平衡、热量平衡、设备的工艺尺寸计算以 及结构设计; (3)流程简图:以单线图形式绘制,绘出主体设备和辅助设备的物料与气流流向; (4)设备工艺图:包括设备的主要工艺尺寸、技术特性等 设计要求: (1)加深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本课程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 (2)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先修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完成一个 单元操作过程和设备的工程设计 ,得到材料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 (3)使学生了解工程设计在生产、科研和工程建设中的地位与重要性,掌握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程序和方法,学会应用有关资料进行设计计算,提高绘图能力,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课程设计计算书要求内容完整、计算正确,文字简洁通顺;图纸要求规范、整洁、齐全 各阶段时间安排(以天为单位)各阶段时间安排(以天为单位) (1)讲课、布置任务:0.5 天 (2)查阅资料,搜集数据:1 天 (3)分析确定方案易操作参数:1 天 (4)工艺设计计算以及设备结构设计:3 天 (5)编制说明书、绘图:4 天 (6)考核和答辩:0.5 天 3 目录 1.设计方案简介 2.工艺流程简介 3.工艺计算和主体设备设计 4.设计结果概要 5.附图 6.参考文献 4 1.设计方案简介 1.11.1 列管式换热器的类型列管式换热器的类型 根据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四种。以下根据本次的设计要求,介 绍几种常见的列管式换热器。 (1 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这类换热器如图 1-1 所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两端和壳体连为一体,管子则固定 于管板上,它的结余构简单;在相同的壳体直径内,排管最多,比较紧凑;由于这种结 构式壳测清洗困难,所以壳程宜用于不易结垢和清洁的流体。当管束和壳体之间的温差 太大而产生不同的热膨胀时,用使用管子于管板的接口脱开,从而发生介质的泄漏。 (2 2)U U 型管换热器型管换热器 U 型管换热器结构特点是只有一块管板,换热管为 U 型,管子的两端固定在同一块 管板上,其管程至少为两程。管束可以自由伸缩,当壳体与 U 型环热管由温差时,不会 产生温差应力。U 型管式换热器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只有一块管板,密封面少,运行可 靠;管束可以抽出,管间清洗方便。其缺点是管内清洗困难;哟由于管子需要一定的弯 曲半径,故管板的利用率较低;管束最内程管间距大,壳程易短路;内程管子坏了不能 更换,因而报废率较高。此外,其造价比管定管板式高 10%左右。 (3 3)浮头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 浮头式换热器的结构如下图 1-3 所示。其结构特点是两端管板之一不与外科固定连 接,可在壳体内沿轴向自由伸缩,该端称为浮头。浮头式换热器的优点是党环热管与壳 体间有温差存在,壳体或环热管膨胀时,互不约束,不会产生温差应力;管束可以从壳 体内抽搐,便与管内管间的清洗。其缺点是结构较复杂,用材量大,造价高;浮头盖与 浮动管板间若密封不严,易发生泄漏,造成两种介质的混合。 5 (4)(4)填料函式换热器填料函式换热器 填料函式换热器的结构如图 1-4 所示。其特点是管板只有一端与壳体固定连接,另 一端采用填料函密封。管束可以自由伸缩,不会产生因壳壁与管壁温差而引起的温差应 力。填料函式换热器的优点是结构较浮头式换热器简单,制造方便,耗材少,造价也比 浮头式的低;管束可以从壳体内抽出,管内管间均能进行清洗,维修方便。其缺点是填 料函乃严不高,壳程介质可能通过填料函外楼,对于易燃、易爆、有度和贵重的介质不 适用。 1.21.2 换热器类型的选择以及流经的选择换热器类型的选择以及流经的选择 所设计的换热器用于冷却热水,水黏度较小,不易产生水垢,而且两流体的温差不 大于 50,所以选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热水走壳程,循环水走管程。 1. 3 流速的选择流速的选择 表 2-2 换热器常用流速的范围 介 质 流速 循环水新鲜水一般液体 易结垢液体 低粘度油 高粘度油气体 管程流速, m/s 1.02.00.81.50.531.00.81.80.51.5530 壳程流速, m/s 0.51.50.51.50.21.50.50.41.00.30.8215 由于增加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速,将加大对流传热系数,减少污垢在管子表面上沉积的 可能性,即降低了污垢热阻,使总传热系数增大,从而可减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但是 流速增加,又使流体阻力增大,动力消耗就增多。故拟取循环水流速为 1.0m/s。 1.41.4 材质的选择材质的选择 6 列管换热器的材料应根据操作压强、温度及流体的腐蚀性等来选用。在高温下一般 材料的机械性能及耐腐蚀性能要下降。同时具有耐热性、高强度及耐腐蚀性的材料是很 少的。目前 常用的金属材料有碳钢、不锈钢、低合金钢、铜和铝等;非金属材料有石墨、 聚四氟乙烯和玻璃等。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选择使用碳钢材料。 1.51.5 管程结构管程结构 换热管管板上的排列方式有正方形直列、正方形错列、三角形直列、三角形错列和 同心圆排列,如下图所示。 (a) 正方形直列(b)正方形错列(c) 三角形直列 (d)三角形错列(e)同心圆排列 由于正三角形排列较紧凑,对于相同壳体直径的换热器排的管子较多,传热效果也 较好,而且这个换热器不易产生水垢,不需要考虑清洗问题。 所以综上所述,采用正三角形形错列排列 2、工艺流程简介、工艺流程简介 4 工艺计算和主体设备设计工艺计算和主体设备设计 7 4.1 初算换热器规格初算换热器规格 (1)确定流体进入空间:热水走壳程,循环水走管程 (2)确定流体的定性温度、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冷却水 31 2 2240 t热水 70 2 6080 T 冷却水(31) )(1086. 7 )/(618. 0 )/(174. 4 )/(8 .994 4 3 sPa mw KgKJC mKg p 热水(70) )(10061. 4 )/(668. 0 )/(187. 4 )/(8 .977 4 3 sPa mw KgkJC mkg p (3)计算热负荷 Q Wo=5.51041000330246945kg/h Qo=Wocpoto=69454.187(80-60)=581760 kJ/h=161.6 kW 循环水的流量hg Q W O /k7 .7740 2240174. 4 581760 tc ipi i )( (4)计算平均温度差,并确定壳程数 60T 80T 40 22 2 1 2 1 t t 111. 1 6080 2240 11 12 tT tt P3103. 0 2240 6080 12 21 tt TT R 查表知957. 0 t 平均传热温差3 .3739957. 0 mtm tt 由于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大于 0.8,同时壳程流体流量较大,故取单壳程合适 1 s N即 8 (5) 初选换热器规格 管内管外均为水,初选传热系数) 2 0 /(1000mWK 选用mmmm5 . 225(碳钢)mdmd025. 0,02. 0 21 )(33. 4 3 .371000 1016.16Q A 2 4 0 m tK m 估 考虑 15的面积裕度,S=1.15S=4.98(m2) 估算单程管的根数 根788. 6 0 . 102. 0785. 0 8 .9943600 7 .7740 4 2 1 2 1 1 ud q n v 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 )(10 7025. 014. 3 98. 4 2 m nd A L 估 取管长为 2.5m 则4 5 . 2 10 p N(管程数) mL5 . 12874N 取管心距 t=1.25 d0 t=1.252532(mm) 壳体内径 D=200mm 采用弓形折流板,圆缺高度 mmh5020025. 0 1 折流板间距 mmh150 折流板数151 150 2500 1 h L N p (7)接管)接管 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热水流速为 u1.0 m/s,则接管内径为 m05. 0 0 . 114. 3 8 .9773600/69454 u 4 d1 )( V 取标准管径为 50mm。 管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冷却水流速 u1.5 m/s,则接管内径为 m043. 0 5 . 114. 3 8 .9943600/5817604 d2 )( 取45mm 无缝钢管。 9 4.2 核算总传热系数核算总传热系数 K (1)计算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1 管内循环水流速: sm nd q u m /983. 0 702. 0785. 0 )8 .9943600/(7 .7740 4 )3600/( 2 2 1 11 1 4 4 1 111 1 1049. 2 10860. 7 8 .994983. 002. 0 ud Re 30. 5 618. 0 10860. 710174. 4 43 1 11 1 p r c P )/(1 .385230. 5)1049. 2( 02. 0 618. 0 023. 0023. 0 23 . 08 . 04 3 . 0 1 8 . 0 1 1 1 1 mWPR d re (2)计算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2 换热器中心附近管排中流体流通横截面积: 230 1 1056. 6) 032. 0 025. 0 1 (2 . 015. 0)1 (m t d hDA sm A q u m /3 . 0 1056. 6 )8 .9773600/(6945)3600/( 3 1 22 0 热水流速: 三角形排列的当量直径: m020. 0 025. 014. 3 )025. 0 4 032. 0 2 3 (4) 42 3 (4 2222 o o e d dt d 14608 10016. 4 8 .9773 . 002. 0 4 2 20 2 ud R e e 55. 2 668. 0 10061. 410187. 4 43 2 22 2 p r c P )/(6 .304695. 055. 2)14608( 02. 0 668. 0 36. 0 )(36. 0 23/155. 0 14. 0 3/1 2 55. 0 2 2 2 mW PR d w re e 10 (3)确定污垢热阻 R 热水污垢热阻 WmR WmR d d /1021. 0 /1009. 0 23 2 23 1 循环水污垢热阻 (4)总传热系数 由总传热系数计算传热面积 1 .970 201 .3852 25 20 25 109 2045 25002. 0 101 . 2 6 .3046 1 1 1 1 54 11 2 1 2 1 2 2 2 0 d d d d R d bd R K d m d 2 3 0 47. 4 3 .371 .970 106 .161 m tK Q A m 2 o m28. 5284 . 2025. 014. 3) 1 . 0(dNLS %11%1 .18 47. 4 47. 428. 5 A AS 满足换热器的裕度要求 4.3 计算压强降计算压强降 (1)计算管程压强降 t psi FNNPPP )( 21 由 4 1 1049. 2Re ,传热管相对粗糙度005. 0/ l 参考图Re双对数坐标图得033. 0 流速smu/983. 0 1 , 3 1 /8 .994mkg )(6 .1982 2 983. 08 .994 02. 0 5 . 2 033. 0 2 2 2 11 1 1 Pa u d l P 的压强降:直管中因摩擦阻力产生 )(9 .1441 2 983. 08 .994 3 2 3 2 2 11 2 Pa u P 的压强降:回弯中因摩擦阻力产生 11 4 . 1F, 4, 1 t ps NN )(10917. 14 . 14)9 .14411982( 4 PaPi管程流体阻力在允许范围之内 (2)计算壳程压强降 stN FPPP)( 210 , 其中: 5 . 1, 1 ts FN结垢校正系数: 561. 0146080 . 5Re0 . 5 , 5 . 0 228. 0 228. 0 20 f F 壳程流体的摩擦系数: 的校正系数:管子排列方法对压强降 6281 . 11 . 1nnc: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 15 B N折流板数: 按壳程流通横截面积: 2 00 0075. 0)025. 062 . 0(15. 0)(mdnDhA c sm A q u m /263. 0 0075. 08 .9773600 6945 3600 02 2 0 则流体流经管束产生的压强降: 2 ) 1( 2 0 01 u NnFfP Bc )(62.910 2 263. 08 .977 ) 115(6561. 05 . 0 2 Pa 流体流过折流板缺口产生的压强降: 2 ) 2 5 . 3( 2 0 2 u D h NP B ,其中mDmh2 . 0,15. 0, 则)(5 .1014 2 263. 08 .977 ) 2 . 0 15. 02 5 . 3(15 2 2 PaP )(7.28875 . 1)5 .101462.910()( 210 PaNFPPP st 壳程流体阻力在允许范围之内 12 8 8、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表、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表 附表1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 参数管程壳程 流率/(Kg/h)77406945 进(出)口温度/22(40)80(60) 13 8 8、附图、附图( (见附页见附页) ) 9 9、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王志魁、刘丽英、刘伟编化工原理M,.北京:化学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