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怎么过更有仪式感?_第1页
中秋节怎么过更有仪式感?_第2页
中秋节怎么过更有仪式感?_第3页
中秋节怎么过更有仪式感?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秋节怎么过更有仪式感?皇家祭月编辑 所谓“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在先人的观点中,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 春秋末年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的场面。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史记封禅书还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 秦汉时期祭月在皇室礼仪中继续传承。秦时,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东有日主祠、月主祠。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汉武帝时,则“夕夕月则揖”,行朝日夕月之礼。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月神,这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又曰:“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即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民间祭月编辑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中国民间。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同时,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乞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描述的是中秋节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而后焚毁月光纸,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动在民国期间仍然风行,仅仅四九年后才因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消失,所以现代人中秋节只知吃月饼而不知祭月。不过,近几年来又重新开始出现由官方或民间组织的祭月活动。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孔夫子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祭祀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在我国传统“五礼”首位的吉礼,就是祭祀天地神灵之礼。 所以说,祭月活动重新受到重视应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祭祀礼仪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每年清明节祭祀黄帝陵、端午节祭祀屈原、中秋节祭月以及孔子诞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动,将会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礼仪。 祭月仪式编辑 明清时期祭月仪式,即如帝京景物略所述,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活动,这也是唐朝后根据“中秋月圆”而发展出的以“家人团圆”为主题的民间祭月活动。 祭月要持肃敬之心。论语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之说,即祭神要敬神如在身边。祭月前要能够沐浴更衣,以示对月神之敬意。 中秋夜家人团聚一堂,面对月出方向设祭案,案前高挂月神像(俗称月光纸),案上放置月饼、祭酒、西瓜(切成莲花状)或其他水果、以及其他食品作为祭祀供品,外加红烛两支、小型祭香插座(或香炉)一个,酒杯(或酒爵)三只。如行跪(汉代又称经坐,即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拜礼,则需在案前铺设跪拜席位。 家人中选主祭一位(明清逐渐有“男不祭月”的习俗,故主祭一般是家中女性长者。但现代祭月能够不考虑明清的这个习俗。另外,为了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主祭之职也可由家中年幼者担任。习俗可承可破,不必一味拘泥。),其职责是代表并引领家人行使祭月的礼仪。另选赞礼一位,主导祭月的过程。 现代中秋祭月,应以传承华夏千年传统文化为主。以礼仪引导心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融合。心智到处,却可不拘礼仪的细节。承古却不拘于古,这是现代人祭月应有的境界。 祭月祝文编辑 祭月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高声诵读祭文。 祭文是祭奠和供奉先人神灵时诵读的文章。在传统的祭祀仪式上,一般都采用古体祭文,以延古风,继承古代礼乐制度。 古体祭文的书写格式,习惯以“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仅作发语词(可拖长音,示意“开始读祭文了”)。紧接着开篇明义,即言明祭祀时间及祭祀谁,谁来祭祀。 祭文的主体必须简炼,简明扼要地表达对祭祀对象的缅怀之情,常以回忆祭祀对象的生平业绩为主,或加以感情的抒发。 最常见的古体祭文是四言句。好的古体祭文,语言押韵。可韵到底,也可中间变韵。 祭文结尾用“尚飨(读享)”一词结尾。表示希望祭祀对象来享用祭祀的供品。 我们为大家提供的祭月文,以古体写成,但求通俗易懂。祭文共分三段。首段歌颂自然界月神的丰功伟绩,以三皇五帝祭祀来显示月神的伟大;中段赞美月亮带给人们的各种文学情怀,其中包括对女性姣美的欣赏、对寂寞的哀怨、对亲人的思念以及游子思乡的情感,还特别突出了不朽的诗经和离骚对月亮的赞誉;末段则祈求月神给我们带来好运篇二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和美中秋,人月两圆。在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里,中秋,是一个劳作实践与诗意栖居、况味自然与敦化人伦完美融合的节日,是一个温柔漫溢得最不像农耕节日的节日。月饼里的香气也好、高速路的喧嚣也罢,人伦亲情才是这个节日“C位”上的正咖。美好生活的小确幸,家国两旺的大团圆,叫人眼里有光、让人心里生暖。 这些年,伴随着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等契机,传统节日文化亦迎来热火朝天的“复活季”。涵养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便是水磨的点滴功夫。2018年的中秋来临之际,各地亦是举办了诸多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广西举办了第十届“我邀明月颂中华”爱国诗词诵读大赛决赛,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到来之际,为民众献上了一场诗词盛宴;比如山东景区在中秋节期间组织了拜月、赏秋、享半价等活动从社区到学校,从农村到街头,浓浓的文化味、热辣的中国风,在线上线下的普天同乐中,营造出一个仪式感十足的“我们的节日”。 相关中秋之说,始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亦有人说,“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所以中秋节或是古人“秋报”遗传下的习俗。总之,千百年来,传统的祭祀文化、悠久的农耕传统,让这个古老的节日,在拜月娘、放天灯、纵情对歌、吃月饼等习俗中,承续着中华文明的“合和”之义。中秋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特别重要的节日,这大概有两个原因:其一,家国情怀。有国才有家,有家方有国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浩荡家风、和睦家庭,是国家和民族的坚实基础。其二,春华秋实。奋斗的新时代,澎湃的新长征,总是先有春日的辛勤耕耘,后才有秋天的累累硕果。所谓“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诸事圆满的朴素愿望,而这,来自于坐享难成、奋斗得福的信仰。或因如此,自2018年起,每年农历秋分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也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篇三“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这是中国人的节日,这是最圆满的时分。受中华文化影响,中秋甚至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两岸三地,大江南北,以月之盈圆兆人之团圆,思乡念亲、祭拜祈福,从仪式到内容,从民风民俗到文化遗产中秋,就这么写满中国故事、传颂中国声音。 中秋佳节,阖家欢聚。不如,就让我们过个有传统仪式感的中秋节吧。一路沿袭,一路传承,在仪轨仪式中感受赓续不绝的情怀、感念、文化,体验绵延千古的习俗、活动、历程。仅仅,我们还须记得:据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