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_第1页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_第2页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_第3页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_第4页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 ? ?鹏展九年级中考语文辅导资料 ?课外文言文练习(15篇) ?1、引婴投江 ?【原文】 线?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吕氏春秋察今 【注 释】 ?过:经过。见:看见。方:正在;正要。 欲:想要。之:代词,代“婴儿”。 ?婴儿:这里指小孩。 故:原因;缘故。善:擅长、善于。虽:即使。岂:难?道。遽:就,遂。以,用。任:处理。亦:加强语气。悖:荒谬。 ?【知识链接】 订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阅读练习】: 1、根据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A拉开弓 B牵;拉 C引用;征引D导引;诱导 ? 此其父善游 ( ) ?A交际;交往 B旅行;游历 C游水;游泳D河流中的一段,如上游、装下游等 ?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3、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 ?2、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内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注 释】 ? 发:启;打开。邑人:同乡人;古代“县”通称为“邑”。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与:给。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愿:希望。资:资助,借给。大学:大学问家。 ?【知识链接】 ?刘歆(约公元前46年至公元后23年)字子骏,汉哀帝时为应诚纬而改名秀,字颖?叔。少子,西汉皇族,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颇有争议的人物 ? ? 之一。 【阅读练习】 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 邻居有烛而不逮() A捉;捕B趁;趁着C逮捕 D及;达到 ? 衡乃穿壁引其光() A穿过 B凿通 C穿透,穿破 D洞,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 3、草书大王 【原文】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 释】 流辈:人们。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得句,得到佳句。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诟(gu):责骂。胡:为什么。 【知识链接】 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阅读练习】 1、请你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2)使侄录之( ) (3)侄罔然而止( ) (4)执所书问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应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七年级文言文第二周练习答案 4、滥竽充数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注 释】 滥:失实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很象现在的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 凑数。三百:泛指多数,不是确指。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 _。说:同“悦”,高兴。廪:粮食仓库。廪食:官家供给饭食。以:给。 湣王立:湣王继位。立:即位。之:代词,指吹竽。 【知识链接】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阅读练习】 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齐宣王使人吹竽() A命令,派B出使 C假使 D使者 ?好一一听之() A善,好 B友好 C喜欢,喜爱 D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3、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5、齐宣王好射 【原文】 齐宜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疆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宜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注 释】 选自吕氏春秋壅塞。说:通“悦”,喜欢。 疆,同“强”,硬。 石(dn):弓的强度的计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引:拉。中关:把弓拉弯一半。孰:谁 。 是:这。情:实情 终身:一辈子 【知识链接】 “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六艺”指古人所要学习的六种技能,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法、文学)、数(算数)。 “射”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射”不但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夏朝已经有了教授射箭的专职教员,商朝学校习射是的主要内容之一。善射的英雄受到人们的尊敬,并寄托以富有想像的希望,所以古代产生了许多关于善射英雄的传说,如“羿射九日”、 “逢蒙学射”、“纪昌学射”。射箭还是军事作战的重要技能,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历代以射法闻名的高手,更是层出不穷。如汉朝的李广“射石没羽”,北齐的斛律光“射落大雕”,北周的长孙晟“一箭双雕”,唐朝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宋代的岳飞可以“左右手射”等等。 【阅读练习】 1、请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 其尝所用( ) (2) 以示左右( ) (3) 左右皆试引之() (4) 终身以为用九石(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 3、故事中的齐宣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他属下的言行让你联想到安徒生的哪个童话中的类似的人物? 6、人不可以无耻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注 释】 选自孟子尽心上。耻:羞耻,羞愧之心。无耻之耻:没有羞耻心的耻辱。大:重大。机变:伪诈巧变。 不耻不若人:不以不如别人为耻辱。耻,以为耻,意动用法。若,如,象。何若人有:“有何若人”的倒装。即有什么办法能赶得上别人呢?何,疑问代词,在反诘句中前置,表强调。 【知识链接】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阅读练习】 1、你觉得“人不可以无耻”和“不耻不若人”两句中的“耻”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耻之于人大矣”。 3、读了这则语录后,你有什么感想?滥竽充数【参考】 1、(1)A (2)C 2、齐湣王继位后喜欢听处士们一个一个吹竽,南郭处士只好逃跑了。 3、人们要有真才实学,不要虚伪骗人,因为骗子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 【参考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要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齐宣王好射【参考答案】 1、(1) 曾经 (2) 看 (3) 代词,代指弓 (4) 认为,以为 2、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 3、齐宣王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喜欢听奉承的好话而不讲求实际,最后落得被人欺骗。 题答许不内线订装 ? ? ?皇帝的新装 中的皇帝和大臣 ?【参考译文】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百多斤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 他把这张弓交给左右的人传看。左右的人都试着拉,但只把弓拉线到一半,就装着拉不动的样子,都说:“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 ?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 ?然而,齐宣王使用的力气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是用一千多斤。真是?可悲啊! ? 人不可以无耻【参考答案】 ?1、不一样。前一个“耻”是名词,“羞耻,羞愧之心”的意思;后一个“耻”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对?感到耻辱”的意思。 ?2、羞耻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订3、这则语录要告诉人们的就是:人不能没有羞耻心。 ?【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羞耻,是真正的羞耻啊。” ?孟子说:“羞耻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行巧诈之事的人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不以?不如别人为耻辱,有什么办法能赶得上别人呢?”7、齐桓公好服紫 【原文】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 ?管仲日:“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装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 ?公曰:“诺。” ?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 【注 释】 ?素:没有染色的丝织品。吾甚恶紫之臭:我很讨厌紫色衣服的气味。臭,xi,气味气味。郎中:官名,侍从国君的近臣,此处泛指宫中官员。国:都城。?境内:国境内。 ?【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对色彩的称呼: 黑色包括:玄、黝、黧、墨、乌、缁、黛;白色包括白、素;?红色包括丹、彤、朱、绯、绛、赤等。从历代的服饰色彩可以窥见严格的封建等级内?制度以及民俗人情,如:夏朝尚黑,商代尚白,周朝尚赤,秦朝尚黑,汉代尚赤,唐朝服饰?尚黄。明代继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为赤色,官员服色以赤色为尊。?当时还规定,玄、黄、紫三色为皇家专用,而官吏军民的服装,均不许用这三种颜色,违?者即属触犯法律。从历代的服饰色彩演变中不难发现,古代服饰色彩始终以正色为尊,注重衣色之纯。 ? 【阅读练习】 ?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 寡人好服紫() ?A衣裳B穿衣裳C顺从 D信服 ? ? ? 吾甚恶紫之臭() A不好,坏B凶狠 C讨厌,憎恨D恶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 3、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8、曹彬仁爱 【原文】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 张光祖言行龟鉴) 【注 释】 然:但是辄:于是,就。戮:杀 。敝:破败 修葺:修理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知识链接】 弘一法师(即李叔同,浙江平湖人,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国人耳熟能详的送别的作者。)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其临终时曾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不小心烧死,其善心可见一斑。 【阅读练习】 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 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A因为B用,拿,把 C在 D同“已”,已经 ? 时方大冬() A方向 B办法,做法,技巧C才,刚刚D正在,正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通过哪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怎样的德行? 9、何晏画圈 【原文】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世说新语 【注 释】 “何晏”句:何晏的父亲死得早,曹操任司空时,娶了何晏的母亲,并收养了何晏。庐:简陋的房屋。按:这里指何晏不愿改姓做曹操的儿子。 【知识链接】 魏武帝,即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人,汉献帝所封的魏王,是三国时代魏国的 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创立魏国,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在后世的文学著作或史书中,常简称其为“魏武”。著名典故 魏武挥鞭 魏武捉刀 【阅读练习】 1、根据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 魏武奇爱之() A特别 B出人意料C认为?奇怪 D惊异 ? 人问其故() A所以,因此 B原因C老,旧,过去的,原来的D故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 3、何晏画地自处其中并说“何氏之庐也。”仅仅只是孩子的游戏吗,你从中读到了什么?10、刘颇解囊破瓮 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隘路。属天寒,冰雪凌滑,进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 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直几钱?”答日:“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须臾,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选自李肇唐国史补) 【注 释】 渑(min)池:地名。隘(i)路:险要的路段。隘:险要的地方。 属:适逢。日向暮:天快黑了。铃铎(du):指车马。罗拥在后:罗列簇拥在后面。囊,一种口袋;缣,细绢。络:缠绕,缠裹。噪:喧哗,很多人一起叫嚷。 【知识链接】 古汉语中的通假现象:通假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原本应当应用的字叫做本字,临时用来替代的字叫做通假字(简称借字)。本字和借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这是通假现象的最主要特点。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有些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如:止只 食饲 强僵;有些从字形上看,具有相同的声符,如:材才 徧遍 畔叛 反返等。 【阅读练习】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车中瓮直几钱 ?遂开囊取缣?立偿之 ?悉推瓮于崖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 3、面对交通阻塞,刘颇的果断值得人称道,他的处事方法给了你什么有益的启迪? 11、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原文】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 释】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馆竖子:旅馆的童仆。 方:正。且:将要从:由 立:站立;须:等待。 【知识链接】 史记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阅读练习】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 馆竖子止之 止:? 卞庄子以为然以为:?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名:? 有顷两虎果斗有顷: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能说出一个近义成语吗? 12、买鸭捉兔 【原文】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nu)得兔否?” 选自苏东坡艾子杂说 【注 释】 将猎:准备去打猎。鹘:(hu)隼的旧称,一种凶猛的鸟。凫:野鸭。原:原野。 人语:像人那样讲话。人,名词做状语。尔:你。以:用法同“而”。 搦:按下,这里指“持握,捕捉” 。 【知识链接】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词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善书画,书法与黄庭坚,米蒂,蔡襄并称宋四家。 题答许不内线订装 ? ? ? 【阅读练习】 ?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买一凫而去() ?A离开B距离C除掉 D到 线?乃鸭耶() ?A才 B是C竟 D于是,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 ?3、故事用拟人手法通过鸭子风趣幽默、令人发笑的语言,善意地讽刺了怎样的人? ? 七年级文言文第五周练习 ?13、泽人网雁 ?【原文】 ?具区之泽,白雁聚焉。夜必择栖,恐人弋己也,设雁奴环巡之。人至则鸣,群订雁藉是以瞑。泽人熟其故,爇火照之,雁奴戛然鸣,泽人遽沉其火。群雁皆惊?起,视之无物也。如是者再三,群雁以奴绐己,共啄之。未几,泽人执火前,雁?奴不敢鸣,群雁方寐,一网无遗者。(选自宋濂燕书) ? 【注 释】 ?1具:古湖泊名,即今太湖。2雁奴:雁栖宿时往往千百成群,有雁在周围负责警戒,如遇袭击,则鸣叫报警,称为“雁奴”。3爇(ru):点燃。沉:此指熄灭。同?“诒”,欺骗;欺诈。 ? 【知识链接】 ?雁和燕在古诗文中不同的文化含义 装雁,是一种大型的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而,在古典诗词中多表达委婉含蓄或者缠绵悲秋的思归情怀。另外,它常和“鸿”?连用,如大家熟悉的“鸿雁传书”,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燕,也是候鸟,喜欢成双成对的出现。在古典诗词中,成为美好春天的象征,传达惜春之情,或者传达对情人的思念之情。因为它有眷恋旧巢的习性,表现世事变迁,?亡国破家感,抒发是人的“黍离”之感。 ?【阅读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群雁藉是以瞑 (2)泽人熟其故(3)泽人遽沉其火(4)群雁方寐 内?2、翻译下列句子。 ?如是者再三,群雁以奴绐己,共啄之。 ?3、群雁的结局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 ?14、精卫填海 ?【原文】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 ?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注 释】 发鸠(ji )之山:山名,旧说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柘(zh )木:柘树,桑树的一种。 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其鸣自洨(读作“萧”或“叫”):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知识链接】 山海经是产生于先秦的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学者研究认为山海经由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其中海经先有图,后有书,文字内容是对图画的阐释,后来一些古图佚失了,文字却流传了下来。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中都有插图,奇奇怪怪,琳琅满目,那只是后人根据书中的内容想象增补的,与古图完全不是一回事。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荒诞不经的事件,海内的神奇事物,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等,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阅读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名曰“精卫” (2)炎帝之少女 (3)西山之木石 (4)以堙于东海 2、翻译下列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3、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的故事一样都旨在弘扬一种怎样的精神? 15、嫦娥奔月 【原文】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淮南子 【注 释】 羿(y ):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羿射十日的记载。请:求。西王母:仙人名。姮(h ng)娥:即嫦娥,羿之妻,汉代避文帝讳改姮为嫦。 斫(zhu ):砍。 【知识链接】 月亮的别称 一、月亮本身特征的别称 A直称:因为月亮夜行于天,明而有光,普照大地,时圆时缺,缺而复圆,盈亏更替,周而复始,于是有了以下一些别称: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素晖、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缺、清晖等等。 阴历每月初始见之月叫魄,后来就以之代称月亮,并逐渐形成以魄为基本语素的别称-月魄、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残魄、莹魄、魄宝等 B、喻称:圆月如镜(鉴)如轮、如规、如环、如丸、弯月如钩、如弦、如弓,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比喻性的别称:飞镜、天镜、玉鉴、冰镜、宝鉴,玉轮、琼轮、银轮、 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答: 2、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 3、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答: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或不会吹竿的读书人);为了生存。 2、必三百人吹竽,齐宣王用人失察。 3、南郭处士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吹竽技艺不精(或怕露馅、怕杀头)。 4、答案略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诏 奇 2、翻译:琼思其对而所况;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黄琼把这情况皇上;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答案: 1. (1)皇帝命令; 2. (2)认为与众不同 3. (1)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2)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 4. 5.如初升的弯月。 2)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诗、论:指诗经和论语。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太祖:指曹操。论:议论。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 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顾 悉 将诸 援 2、翻译:善属文;奈何请人 ;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答案: 1、向四周看 仔细 率领 兼词/或者是?众位?的意思。(如果?诸?放在句末为兼词) 援助 2、擅长写文章。 为什么要请别人帮忙呢? 太祖认为曹植很奇异。 3、是可以观看的意思。就是指曹植写文章很快,而且写得很好,内容很值得看。 4、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齐宣王使人吹竽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 处士请为王吹竽:为宣王说之:之 2.译下边句子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文 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文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 答案: 1. (1)给。 (2)通“悦”,喜欢。 2. (1)译: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 (2)译: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 3.滥竽充数。 4)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内容:启示: 答案: 1. (1)离开 (2)等到,至。 2.译: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1)内容: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2)启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5)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逃暑:避暑,乘凉。孤林:独立的一棵树。衽(rn): 卧席。濡(r):沾湿。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2)其阴逾去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