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芦花荡课后题答案 芦花荡 教与学目标: 1、积累、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 【难点】1、理解重点词语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揣摩景物描写 教与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展示提升法。 第一课时 教与学要点:1、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 2、探究主人公的性格及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与学过程: 一、作家与作品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 二、检查预习 1.两学生听写词语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在书的扉页上写一遍。 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景物描写的语句 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并在课文内容中找出相应的表现。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展示、评议 五、课后作业 1、完成巩固与提升第一部分 2、抄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与学要点:1、 2、 教与学过程: 一、前测入课 1、美丽的芦花荡里有着哪些人? 2、课文记叙了哪些事情? 3、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入课学习、合作交流 1、课文中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3、本文描写人物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而又用了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5、“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7、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8、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9、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10、“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1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三、展示、评议 板书1 2、爱憎分明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3、自信自尊 4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第三课时 目的: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作答: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 问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8、“老头子张皇失措”句用“张皇失措” 的本义是什么而又用来描写老头子,恰当否?为什么? 9、分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句中“找”字的妙用。 10、“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作者交代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何用意? 11、反复品读后,请画出表现老头子驾船技术高超的句子。 12、简要概括“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13、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样的性格? 14、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芦花荡 第一课时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 芦花荡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疟子(yo) 寒噤(jn) 浸透(qn) B.提防(d) 泅着(qiu) 仄歪(z) C.飒飒(s) 丝绒(rn) 海淀(dn) D.吆喝(he) 剥皮(bo) 菱角(ln) 2.选词填空。 (1)半夜以后,小船又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飘 划) (2)弯弯下垂的月亮,在水一样的天上。(浮 挂) (3)老头子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带 载)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4.下列句子没有用比喻的一项是( ) A.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B.老头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C.小船在淀里,像一片苇叶。 D.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5.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 )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 _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相 片 孙 犁 正月里我常替抗属写信。那些青年妇女们总是在口袋里带来一个信封两张信纸。如果她们是有孩子的,就拿在孩子的手里。信封信纸使起来并不方便,纸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信封是她们亲手折叠成的。可是她们看得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这是因为觉得只有这样,才真正完全地表达她们的心意。那天,一个远房嫂子来叫我给她的丈夫写信。信封信纸以外,还有一张小小的照片。 这是她的照片,是一张旧的、残破了的照片。照片上的光线那么暗,在一旁还有半个“验讫”字样的戳记。我看了看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我说:“照片照得不像!”她斜坐在炉沿上笑着说:“比我年轻?那是我二十一岁上照的!” “不是年轻,是比你现在还老!” “你是说哭丧着脸?”她嘻嘻地笑了,“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那时候,几千几万的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她这是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烧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出于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可是,”我好奇地问,“你不会另照一张给他寄去吗?” “就给他寄这个去!”她郑重地说,“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楚,是什么容影!你看这里!” 她过来指着照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叫他看看这个!”她 _,又抬高声音说,“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 _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现在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这就是一个青年妇女,在新年正月,给她那在前方炮火里打仗的丈夫的信的主要内容。如果人类的德行能够比较,我觉得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6.文章题目为“相片”,指的是一张怎样的相片? 7.这位妻子为什么一定要寄这张相片去? 8.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情? 9.“这是因为觉得只有这样,才真正完全地表达她们的心意”中“这样”一词指什么? 10.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三、综合运用 11.xx年7月11日是著名作家孙犁逝世十一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同学们来到河北白洋淀举行“牵手孙犁话芦荡”的纪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题目,为活动做准备。 (1)【活动一:激情芦荡】站在一望无际的白洋淀前,同学们激情满怀,你满怀深情地开始了你的开场白。 (2)【活动二:牵手孙犁】孙犁是现当代作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孙犁,一位同学展示了下列题目,请你抢答。 孙犁是现当代作家,被誉为“ ”代表人物。 孙犁最有名的战争作品是白洋淀纪事,“白洋淀纪事之一”是 ,“白洋淀纪事之二”是 。 孙犁先生的抗战小说描写的尽管是残酷的战斗场面,但环境却如如画,因而有“ ”之称。 (3)【活动三:感悟孙犁】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读完孙犁的作品,你有什么感悟?请在班上交流。 四、笔耕不辍 12.芦花荡中老头子的抗日故事让人称奇,试结合课文内容,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痛杀鬼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并写出来。字数不超过200字。 芦花荡参考答案 一、基础巩固 1.D 根据形声字特点加以识记注音是很好的方法,对于容易读错的字音要认真记忆。A项,“浸”应读jn;B项,“泅”应读qi;C项,“淀”应读din。 2.(1)飘 (2)浮 (3)载 3.形容夜色优美宜人。倾斜,歪斜。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4.D 运用“像”不一定就是比喻句,要看所指二者之间是否有某些相似性。 5.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二、拓展阅读 6.导析:要认真阅读选文,结合文中的内容来回答,答案要全面。 答案:这是一张旧的、残破了的照片。照片上的光线那么暗,在一旁还有半个“验讫”字样的戳记。角上印着敌人刺刀的白光,人物照得呆板、阴沉,哭丧着脸。 7.导析:要结合文中关键语句进行细致分析理解。 答案:这位妻子是想让她的丈夫知道“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楚,是什么容影!” “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 _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现在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这位妻子所说的话代表了全体受压迫的劳动者的心声,同时反映了解放区人民的英雄性格。 8.导析:线索主要有:物、事、人、时间、感情、地点、特征等。看看本文是由什么组织全文的,就能找出线索。 答案:写信 解放战争时期。 9.导析:“这样”的指代内容,可到与之有关的上文语句中去寻找,就能找到明确的答案。 答案:纸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信封是她们亲手折叠成的。 10.导析: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思考。 答案:前一句照应全文,后一句通过议论点题。 三、综合运用 11.(1)(示例)同学们,这就是当年叫鬼子闻风丧胆的白洋淀。它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渺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吧。 (2)荷花淀派 荷花淀 芦花荡 诗体小说 (3)(示例)芦花荡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四、笔耕不辍 12.(示例)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 我真是小看了他。你看他,毫不畏惧、足智多谋。剥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水上有血,水下定有机关!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他真有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课后题答案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我们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有的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根据小资料知道: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 慢 ,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 快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 温度 影响。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许多立体声收音机有“STEREOMONO”开关,4、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的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声音来! 答:敲击时音调依次为,7,6,5,5,4,3,2,1(水振动从高到低) 用嘴吹音调依次为1,2,3,4,5,6,7,子的振动,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 答:可以在桌面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粉笔屑、泡沫、小纸团等把桌面的振动放大,通过轻小物体的振动观察桌面的振动。 2、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000km,假设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得这么远,那么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火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大型喷气式客机呢?自己查找所需的数据,进行估算? 解:t声s/v声1000000m340m/s2941.18s 火车s/v火车1000km200km/h=5ht客机s/v客机1000km1000km/h=2h 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个敲打的声音!亲自试一试,并说出你其中的道理。 答:可以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先听到的是通过铁管传到耳朵里的,后听到的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里的。因为声音在铁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4、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的方向传播,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340m/s计算) 解:s=vt=340m/s1.5/2s=255m 5、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 开关处于STEREO位置时放出的声音和电台播出的一样,是立体声;而处于MONO位置时收音机把两个声道的信号合成一个声道,没有立体声的效果。找一台立体声收音机,试一试这个开关的作用(使用耳机效果更明显),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既然立体声更为逼真,为什么还要设置这样的开关? 答:将开关处于MONO位置时接收信号比较灵敏。2、(略) 三、声音的特性 1、如果你家中有乐器,观察一下它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单调和响度的。 答:见课本第23页科学世界。 2、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音调就会改变(如图),你能练着用它吹出一首歌吗? 答:音调可变的哨子是通过改变竹管中空气柱的长短来改变音调的高低。 3、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在2s内做了700次振动,频率是多少?人能听到吗? 解:f=700次2s350Hz 人能听到。 1 (空气柱振动从低到高)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调查一下校园里或者你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措施?与班里的同学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详细,采取的措施更好。 答:噪声主要有车辆发动机的声音、鸣笛声。周围村民的鞭炮声等。 可以采取多植树、设置禁鸣标志的方法,当有噪音时关闭门窗。 2、在工厂里,噪声主要电动机、车床等。 在公路上,噪声主要发动机、喇叭等。 3、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采取下面的哪些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A、C ) A、老师讲话的声音大一些。 B、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C、在教室周围植树。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4、在安静的环境里,测量你的脉搏在1min里跳动的次数。在声音过大的环境里,你的脉搏有变化吗?测量一下! 答:正常人的脉搏和心跳是一致的。脉搏的频率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婴儿每分钟120-140次,幼 儿每分钟90-100次,学龄期儿童每分钟80-90次,成年人平均每分钟70-80次,范围在每分钟60-100次左右,都是正常的。在声音过大的环境里,人的脉搏会变快。 五、声的利用 1、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碗,通过声音来判断瓷碗是否破损。这个方法应用的声音的什么特征? 答:声音的音调和音色都有,主要是根据碗的音调不同来判断的。 2、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此处海底有多深? 解:s=vt=1531m/s4/2s=3062m 3、学过声现象这一章后,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象,写一篇“无声的世界”或类似题目的科学。(略) 第二章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一次闪电过后经过4s听到雷声,雷声发生在多远的地方? 解:s=vt=340m/s4s=1360m 2、“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吧?你能解释为什么“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你能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画图来说明吗? 3、请你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答: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的,且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上后,在这个物体的一 侧就会有一个光照射不到的区域,这就是影子。 4、举出一些例子,说明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答:射击时三点一线瞄准目标,日食、月食形成,激光掘井机,站队时看前一个人后脑勺等等。 二、光的反射 1、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反射角是多大?试画出反射光线,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如果光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反射光线如何射出?画图表示出来。 2、有时,黑板反射的光能“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画出这个问题的光路。为 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 建议:对学生换座位,换用表面粗糙的毛玻璃黑板。 试着不把遥控器对准电视的控制窗口,按一下按钮,有时也可以控制电视,这是为什么? 答: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照射到房内的物体上,经过反射进入电视的控制窗口。 4、自行车尾灯的结构如图所示。夜晚,用手电筒照射尾灯,看看它的反光效果。试着在图上画出反射光线来。 5、激光测距仪向目标发射激光脉冲束,接受反射回来的激光束,测出激光往返用的时间,就可以算出所测天体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 8 3.810m,计算一束激光从激光测距仪出发,大约经过多长时间反射回来。 3.8?108m?2 解:t=s/v =2.53s 3.0?108m/s 3、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叫做红外线,用它来传递信息,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 2 三、平面镜成像 1 、一个同学站在 平面镜前1m处,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D ) A、1m B、0.5mC、0m D、2m 2、试画出图中的小丑的帽子在平面镜中的像。 3、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视力表在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这种现象是由光的 折射 现象引起的。 4、在透明玻璃杯的杯底放一枚硬币,再放一些水。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当杯子下移到某一个位置时,可以看到两枚硬币。做这个实验,以能看到绿纸上有一个黑色的“光”字。 4、放电影用的银幕为什么用白色的布? 答:用布可以发生漫反射,从而让不同方向的观众都能看到电影。用白色的是因为白色能够反射各种色光,观众才能看到彩色的画面。 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多远?与不用平面镜的方法相比,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4.6m,可以在较小的房间内检查视力。 4、如图所示,A/B/ 是AO在平面镜中成的像。画出平面镜的位置来。 5、潜水艇下潜后,艇内的人员可以用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我们利用两块平面镜就可以制作一个潜望镜。自己做一个潜望镜并把它放在窗户下,看看能否观察到窗外的物体。如果一束光水平射入潜望镜镜口,它将经过怎样的路径射出?画出光路图来。 四、光的折射 1、图中,哪一幅图正确地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 丙 ) 2、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注意标出法线)。 3、把一支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 并解释这种现象。 答:看到的两枚硬币中有一个是硬币通过水面折射而成的像,(上面的那个),由于折射,水中物体看起来比实际的些;另一个是通过杯子侧面水的折射而成的像(下面较大的那个)。 五、光的色散 1、用放大镜观察彩色工作时的屏幕,对比发白光的区域和其它颜色的区域,看看红、绿、蓝三种色条的相对亮度有什么不同。 答:发白光的区域红、绿、蓝三种色条的相对亮度相等。发红光的区域红色条亮度大,发绿光的区域绿色亮度条大,发蓝光的区域蓝色条亮度大。 2、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 白 色;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 黑 色;如果一个物体能 透过 所有色光,则该物体是无色透明的。 3、在一张白纸上用红颜料写一个“光”字,把它拿到暗室,只用红光照射时,你将看到什么现象?只用绿光照射时,你又将看到什么现象? 答:只用红光照射时,白纸反射红光,红色的“光”字也反射红光,进入我们眼睛的只有红色光,所以只能看到一张红色的纸,看不见红色的“光”字。 只用绿光照射时,白纸反射绿光而呈绿色,红色的“光”字吸收绿光没有反射光,字呈黑色,所 3 5、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一幅绚丽多彩的油画作品,将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我们将只能看到一些不规则的红色色块。这是因为绚丽多彩的油画画面由各种颜料组成,这些颜料中只有红色颜料能反射红色光。其它颜料吸收了红光,呈黑色。 六、看不见的光(略)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拿一个凸透镜试一试。 答: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透镜与纸的距离,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这个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2、如图,A、B是两个口径相同的凸透镜,它们的焦距分别是3cm和5cm。按照实际尺寸画出平行光经过它们之后的径迹。哪个凸透镜使光偏折得更多些? 答:照相机根据“u2f,f 2、凸透镜是许多光学仪器的元件,可以呈现不同的像。应用凸透镜,在照相机中成 缩小 、倒 立 的 实 像;在投影仪中成 放大 、 倒立 的 口径相同的凸透镜,凸度越大,焦距越短,折光实 像;而直接用凸透镜做放大镜时,成 放大、 正 放大镜利用了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 成放大、正立的虚像的规律。 2、找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水瓶的一侧,透过水瓶,可以看到那支铅笔。把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透过水瓶你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描述这个能力越强;凸度越小焦距越长,折光能力越弱。 立的 虚 像。 3、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3、手持一个凸透镜,在室内的白墙和窗户之间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什么位置。试试看。移动(离墙近些),在墙上能看到什么? 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利用了前面学过的答:能看到窗外景物及窗户倒立缩小的实像。因什么道理? 为此时物距大于凸透镜2倍焦距。 答: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根据平4、用水彩笔在磨砂灯泡的侧面画一个你所喜欢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会聚在凸透镜的的图案(这时不要接通电源),然后接通电源,拿一焦点上和光路可逆定律。 个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能不能在墙上得到 4、一束光通过透镜的光路如图所示,哪幅图是所画图案的像?有几个位置可以使凸透镜在墙上成正确的?( 甲 ) 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 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答: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时,有两个位置可以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清晰的像。离灯泡较近 的位置,像是放大的;离灯泡较远的位置,像是缩小 5、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图中的虚线框的,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实像。 内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都遵循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一说它们分别应用了凸透镜成像的 哪个规律? 答:照相机利用了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像距大二、生活中的透镜 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规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片是照律。投影仪利用了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相时形成的像。判断书中3.21中树所成像的正倒。 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规律。 4 现象。 与前面用凸透镜所做的实验相比,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 答:玻璃瓶相当于一个柱面透镜。当铅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时,透过水瓶可以看到铅笔尖逐渐变长,到某一位置时,铅笔尖突然改变方向。 用凸透镜做实验,当铅笔由靠近凸透镜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时,透过凸透镜会看到铅笔逐渐变大,而形状保持不变,到某一位置时,铅笔尖也会突然改变方向。 3、学习使用照相机,向有经验的人了解光圈、快门和调焦环的作用。“傻瓜相机”有没有光圈和快门?是不是需要“调焦”? 答:“傻瓜相机”也有光圈和快门,只不过它们都安装在机身里面。傻瓜相机内部增加了一些电子、机械设备,可以根据光线的明暗程度自动调整光圈、快门,不需要人工调节。傻瓜相机也能自动聚焦,不需要手动调焦。 四、眼睛和眼镜 1、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凹凸程度,可以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眼睛调节的两个极限点叫做远点和近点。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近 点在大约10cm处。 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cm,这个距离叫做明视距离。 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之一,就是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25cm,这是为什么? 看书上的字,测出你的近点,和其他同学的近点比较一下。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省昆明市四校联考2026届中考一模英语试题含答案
- 科技进步与立德树人工程的系统性互动关系
- 卫生纸生产线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书
- 二零二五年酒店餐饮服务外包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PVC管材及配件一体化供应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新型环保混凝土地面施工承包合同
- 汽车智能充电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范文模板)
- 湖南湘潭韶山城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2024
- 二零二五年度休闲农业土地承包经营与管理协议
- 2025版住宅小区公共秩序管理房地产物业管理服务合同范本
- 2025浙能集团甘肃有限公司新能源项目招聘2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历史 广东卷】2025年广东省高考招生统一考试真题历史试卷(真题+答案)
- 艾梅乙反歧视培训课件
- GB/T 10069.3-2024旋转电机噪声测定方法及限值第3部分:噪声限值
- 基于最小均方误差(MMSE)估计的因果维纳滤波的实现
- CarSim-介绍PPT课件
- GB∕T 16754-2021 机械安全 急停功能 设计原则
- 混凝土路面施工合同模板
- 点火线圈通用技术条件
- 物业管理公司各项管理指标的承诺标准
- 直肠癌患者得护理个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