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宝典《百家姓》:章姓_第1页
国学宝典《百家姓》:章姓_第2页
国学宝典《百家姓》:章姓_第3页
国学宝典《百家姓》:章姓_第4页
国学宝典《百家姓》:章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宝典百家姓:章姓 【姓氏源流】 章(Zh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始祖盖为姜子牙。据姓氏辨证、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章氏的孕育地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鄣城村(现属章丘县),商朝时为鄣国;章氏的诞生地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西周初,姜子牙受封于齐,建齐国,是为齐太公。鄣国被齐太公收为附庸国,后齐太公将鄣国及临近的齐国分封给庶子。春秋时鄣国被齐灭掉,鄣国的后人以国名“鄣”为氏,因认为国家已不复存有,又去掉表示疆邑的“阝”,成为今天的章姓。鄣国和齐国都为齐太公的后裔,鄣国灭亡,国人为纪念故国而去邑为章,称为章氏,实乃同宗相残的悲剧。 2、出自妊姓,为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据元和姓纂记载,妊姓是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始祖为黄帝的长子。又据左传说,妊姓出自风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后裔。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为妊,而谢、章、薛、舒、吕、终、泉、毕、过、祝十姓,都是出自最初的妊姓。所以,有章姓推溯起来当然是5000年前黄帝的后裔,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 3、出自他姓改姓而来: 汉代章弇原为仇氏者,因避仇而始改之为章姓。 元朝人章卿孙原姓刘,因由章姓人抚养长大,也以章为姓。 据元史孝友传所载,章卿孙,本姓刘,幼为章氏养子,遂姓章。 据蒋经国传所载,蒋经国金屋藏娇,与章氏一胎产下二子,一曰章孝严,一曰章孝慈。 4、出自他族改姓而来: 清满洲人姓氏有章姓,世居大凌河。 清满洲八旗姓章佳氏后改为章姓。 明清时云南北胜州副同知姓章,系蒙古人;后来改为单姓章。 当代土家族中原有人以姜加孔或姜加阿寅勒为姓,今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后来也省作单姓章。 得姓始祖:齐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又可称吕尚、吕望、姜太公,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是周初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文王兴周,协助武王灭纣,是周朝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后来,姜尚将其支庶封于鄣。春秋时鄣国被同姓的齐国吞并,鄣国子孙耻于同室操戈,就以失国为氏,后去掉邑旁,称章姓。他们尊齐太公为其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公元前664年,鄣国被其同宗齐国消灭,章姓始散居齐地,如战国时齐(今属山东省)有将领章子。西汉初,有秦将章邯、章平兄弟,其后有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章文(太公之裔),甘泉(今江苏省扬州)人章赣,匈奴单于近臣章渠,匈奴降汉者章尼,东汉时有扬州(今属江苏省)人章河,这些史实表明,秦汉之际,章姓已北入蒙古,西入陕西,南及苏、赣。魏晋南北朝时期,姜太公的后裔,在豫章繁衍成为大族,由此形成了章姓豫章郡望,南北朝时期享誉青史的吴兴章姓即由此分衍而出。此期有资料表明,河间(今属河北省)之章姓亦发展迅速,后逐渐昌盛并形成了章姓河间郡望。隋唐之际,已有章姓人落籍梓州(治今四川省三台),而且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均有了章姓人家。五代十国时,已有章姓人落籍福建,如章仔钧其先祖由福建泉州徙居浦城。两宋时,见诸史册之章姓更胜,可谓名家辈出。因为北方动荡,此际章姓迁徙以南方为主,如章父章俞由福建浦城徙江苏苏州,章岷由浦城徙居江苏镇江,章甫由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徙居真州(今江苏省仪征),章琰由宁国太平徙润州(今江苏省镇江),章宪由建州浦城迁苏州。此际,因为章得象、章敦、章鉴入朝为相,更使得江南之章姓名噪一时。明初,山西章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南、湖北、陕西、河北、北京等地。明清之际,章姓分布更广,并有沿海之章姓迁居台湾,以及东南亚和欧美等地。1949年,蒋介石败居台湾,时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的章姓人随从者甚众。如今,章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浙江、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章姓约占全国汉族章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四。章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历史名人】 章邯:秦朝将领。镇压陈胜、项梁起义军战功赫赫,后在巨鹿为诗人。咸丰壬子恩科状元,累官至国子祭酒。著有望云馆诗稿等。 章昭达:吴兴武康(今属浙江省)人,南朝陈将领。其心情严刻,善于将兵,因军功历任定州刺史、都督、镇军将军、车骑将军等职。 章全益:唐代东蜀涪城人。他从小丧父,由哥哥章全启抚养。他母亲病了,章全启割下大腿上的肉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过后章全启出门旅游,死在旅店里。章全益感激哥哥的恩情,制作了丧服,又因为章全启曾割自己的肉给母亲吃,他便用火烧自己的手指,以重复体验哥哥的疼痛。他还用银字书写法华经一部,早晚阅读朗诵。领会其中的道理。后来他在成都的府楼巷,建造了一座房屋,里面设置一座炼丹的炉子。他不用仆人,独自住在这间屋子里,炼丹得钱。数目达到一两金子,便刻一座佛像。 章成缅:字道正,章忠祥子,生、卒无考。唐代浙江省桐庐人,为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富阳市)章氏始祖。以孝行称,人称孝标先生。一日,游东节度李绅幕中,恰值天雪,兴而赋诗,为绅所赏。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举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唐文宗太和中(约831年左右),官唐山东南道从事,试大理评事,仕终秘书正字。著有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章得象:浦城(今属福建省)人,章仔钧玄孙,北宋大臣。进士出身,仁宗时任相八年,对于宗党亲戚一概不用,而对范仲淹等推行的改革持缄默态度,以至无所建树。 章卿孙:元代蜀人,本姓刘氏。幼为章提刑养子,遂姓章。与母富氏相失三十八年,辗转遍访于江西诸郡,迎归养之。 章学诚:字实斋(1738-1801),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清朝思想家、史学理论家、方志学家。乾隆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人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著有文史通义、史籍考等。 【郡望堂号】 1、郡望 武都郡:公元前664年,齐国伐鄣。七月,国君胡公祥陈亡,城池失落,鄣国被灭。韅因兄亡邑,不得已逃至梁州定居。鄣国和齐国都为齐太公的后裔,鄣国的后人本以国名“鄣”为氏,今国已不复存有,为不忘同宗相残之悲剧、牢记亡国之屈辱,因而去邑为章,自立章姓,谓章韅。章氏自此始也。梁州(今陕西省汉中东),春秋时置武都郡,战国楚置梁州郡。武都郡梁州,乃章氏第一个郡望。 京兆郡:至韅公十八世,秦末大将章邯,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为保秦皇朝安定,征战沙场。但秦二世胡亥听信奸臣赵高的谗言,欲置章邯于死地。章邯不得已弃秦降楚,归顺项羽。项羽灭了秦国以后,把秦国的土地分为三部分,封立三个王,名叫雍王、塞王、翟王,号称三秦。章邯驻军地雍州,封章邯为雍王,称王于咸阳以西,建都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雍州(九州之一。今陕西省中部、甘肃省东南部及宁夏、青海各一部),汉以前置京兆郡。京兆郡雍州,乃章氏第二个郡望。 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南昌,辖境相当今江西省。章平,章邯之弟,秦末将军,随兄降楚后,仕楚为上大夫,领兵守大散关。刘邦围攻废丘,章邯命章平支援,章平被韩信大败而被俘。赦后迁居豫章。在豫章生息繁衍,人口集聚增多,形成望族。洪州(今江西省南昌),汉置豫章郡,唐以后改洪州。豫章郡洪州,乃章氏第三个郡望。 河间郡:北魏时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古治在今河北河间西南。章自得姓,历周、秦、汉,至西晋,有章巖者,韅公三十七世,章平二十世,任兵部尚书,领兵四十万收大散关有功。因功高而封为河间侯,从而在河间形成名门望族。瀛州(今河北省河间),汉有河间郡(或河间国,今河北省献县)。河间郡瀛州,乃章氏第四个郡望。 2、堂号 复生堂:源出宋代章王容,追思怀念其亡母,其挚情感动万物,连枯竹亦复苏,于是章姓遂有“复生”堂号。 此外,章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思绮堂”、“莱山堂”、“豫章堂”、“式训堂”、“此洗堂”、“河间堂”、“虚受堂”等。 【宗族特征】 1、章姓人才济济。如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章姓名人一百三十五例,在一百位以后的姓氏中,独占鳌头。 2、章姓多孝子。唐代章全益人称章孝子,同期章成缅亦称章孝子。宋代章王容,追思怀念其亡母,其挚情感动万物,连枯竹亦复苏,于是章姓遂有复生堂号。元代章卿孙,辗转走访三十八年不怠,终见其母。明代章衡民、清代章藻功、章谦存等均为名载史册之大孝子。 【章姓宗祠通用对联】 章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居冀赣; 源自炎黄。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章姓源流和郡望。 琅玡世泽; 渤海家声。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营丘遗绪; 渭水流芳。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武王封姜子牙于齐,建都宫丘。下联典指章氏系出姜姓,姜太公之后。 灌园养母; 断指报兄。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章慥,隐华子岗,灌园养母。下联典指唐章全益,少孤,为兄全启所鞠。兄亡,服斩衰,断手一指以报。 诗成归燕; 佩赐银鱼。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章孝标,工诗,有归燕诗。下联典指宋章彀,入为著作郎,赐绯衣银鱼。 望孚辽海; 节凛秋霜。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章樵,知辽海,遇贼大至,郡县官多遭祸,独樵率诸生盛坐堂上、讲诵,贼至,敛刃而退。下联典指南宋章颖,夙持风节,不为穷达所移,犹如秋霜烈日之不可犯。 望居冀赣; 源自炎黄。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章姓郡望堂号。章姓即使来源复杂,在发展中则以出自炎帝之后的章姓人为主体,以及以河间(今河北省献县)、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等为郡望,以“弘邦兴泰,译运嗣昌”等为字辈。 - 章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耕砚善士女; 随笔描真容。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画家章榕,字幻庐,吴人。精医、审音律、工书画,其画士女及花卉,钩勒、傅色钓妍雅。下联典指清代画家章谷,幼时从塾师学。师出,有友访之。群儿忘其姓氏。师怒。谷即以其笔画颧额须眉,惟妙惟肖。师笑曰:“某也。”叩之,果然。见杭州府志等。 守台驱法寇; 赋诗压元白。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清代将领章高元,字鼎丞,合肥人。光绪间随刘传铭、孙开华防守台湾,法军犯基隆,力战有功,授总兵。宋代天圣进士章岷,字伯镇,蒲城人,徙镇江。与范仲淹同赋诗,岷诗先就。仲淹览曰:“此诗真可压倒元白矣!”官两浙转运使,终光禄卿。 - 章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实践检验真理; 时间解决问题。 章乃器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章乃器(1898-1977)自题联。章氏为“七君子事件”受害者之一。 - 章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父子一门精书画; 兄弟两窑号龙泉。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书画家章谷,字言在,号古愚,仁和人。善八分隶体,画尤工绝,其子皆能绍谷艺。下联典指南宋陶瓷家章生一,处州人。他主持的哥窑和其弟主持的弟窑,又称权泉窑,为我国古代名窑。产品以青瓷为主,畅销国内及世界各地。 子厚尚书左仆射; 鼎丞重庆镇总兵。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嘉佑进士章敦(1035-1105),字子厚,蒲城人,徙居苏州。博学善文。王安石悦其才,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后黜知汝州。高太后崩,起敦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下联典指清代将领章高元,官至重庆镇总兵。 三月暧时花竞发; 两溪分处水分流。 章八元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在历六年进士章八元归桐卢旧居寄严长史诗句联。 野水不知何处去; 游人却是等闲来。 章碣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进士章碣城志偶题诗联句。 立地枯天怀大志; 早春催人兆丰年。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鹤顶格析字、嵌“章”字的析字联。 - 章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释将活建州之民命; 梦象兆郇国之祥徵。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章仔钧。下联典指北宋章得象。 文武兼优,是父是子; 友恭尽美,难弟难兄。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章质夫父子进士第一。下联典指唐孝子章全益,涪城人。少孤,为兄全启所鞠。母病,全启割股膳母而愈。及全启亡,全益守孝服,断手一指以报。以卖药为业,居成都四十年,人号章孝子。 风格如夏日秋霜,洵矣中兴良佐; 标持以孤松劲柏,允矣开国名臣。 佚名撰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分别典指南宋章颖、明章纶。下联分别典指北宋章得象、明章溢。 【章氏家训】 太傅仔钧公家训(原文) 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贼。 亡家两字曰嫖与贱,败家两字曰暴与凶。 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吃系在尽本求实,切要在潜消未形。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 产业不患贫而患非正,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 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礼懈如痴, 意纵如狂,行畀如丐,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 妻妾为之泣,岂可立于世而名人类乎哉?格言具在,朝夕诵思。 译文: “耕”、“读”两字是为传家之宝,“俭”、“勤”两字是为发家之道, “让”、“忍”两字是为安家之本,“盗”、“贼”两字是为居家必防, “嫖”、“贱”两字是为亡家之路,“暴”、“凶”两字是为败家之源。 不可存怀疑别人的心,不要听不利团结的话,不能干引起公愤的事, 不要有贪图公众利益的行为。不良行为在萌生意念时就理应及早遏制, 切不可发展养成恶习惯,最要紧的实事求是,万事以诚为本。 子孙虽多而庸碌无才,是的不幸;家产虽富而来路不正,是的耻辱; 门庭虽闹而调理无度,是的败落;交际虽广而结恶从邪,是的罪行。 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精神萎靡不振, 为人的礼仪如痴人一般茫然不知,却纵欲如狂,气度如乞丐一样狭小, 败祖宗家业,辱父母名声,乡邻为之羞耻,妻妾为之哭泣, 象这种人怎么还能够被称为“人”而活在世上呢? 以上安家处世格言,应日夜诵读,切记在心。 【章姓典故、趣事】 枯竹复生 “枯竹复生”是一个被人所经常引用的成语,而这个典故,就出在宋代的大孝子章王容的身上。 据传,章王容事亲尽孝,母亲死后,他日夜追思怀念,其挚情竟然感动了万物,连已经没有生命的枯竹都被感动得复生。而且,他的子孙还相继以经学被朝廷所重用,所以当时的人都说,这是章王容的孝行之报! - 持世救偏 明清之际,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批评“以明心见性之空言取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的理学末流,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学术,由此形成了当时的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并没有在社会上激起应有的回响,相反,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以及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取而代之的是乾嘉考据学。章学诚作为乾嘉时期的学者,既反对考据学的脱离实际,亦不满宋学的空疏,于是重新提倡经世致用的治学风尚。他说:“所贵君子之学术,为能持世而救偏。”这充分显示出他的卓越之处。 章学诚在致钱大昕的书札中说:“世俗风尚,必有所偏,达人显贵之所主持,聪明才智之所奔赴,其中流弊必不在小。载笔之士不思救挽,无为贵著述矣。苟欲有所救挽,则必逆于时趋。”他看到了当时学风的弊端,尤其是众所共趋的考据学,已脱离了社会现实,所以要“逆于时趋”,而挽救学术。对于当时的学风,他在文史通义原学下篇有一个评价:“学博者长于考索,岂非道中之实积,而骛于博者,终身敝精劳神以殉之,不知博之何所取也。才雄者健于属文,岂非道体之发挥,而擅于文者,终身苦心焦思以构之,不思文之何所用也。言义理者似能思矣,而不知义理虚悬而无薄,则义理亦无当于道矣。此皆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也。”学问、文辞、义理三者被割裂开来,学问渊博者不知博之何所取,文辞敏捷者不知文之何所用,言义理者又陷入空而无当之境,牵强附会,由此导致了学风的不正。基于上述理解,章学诚倡导学术研究不能趋于时俗,而应“持世救偏”,诚如文史通义说林所云:“风尚所趋,必有所弊,君子立言以救弊,归之中正而已矣。” 章学诚对汉学的批评是十分明显的,他认为考证之风“征实过多,发挥过少,有如蚕食叶而不能抽丝”,如果做学问仅仅停留在考据上,那是“但知聚铜,不解铸釜”。对于宋学,章学诚同样持批评态度。他指出宋儒之学“以道名学,而外轻经济事功,内轻学问文章,则守陋自是,枵腹空谈性天,无怪通儒耻言宋学矣”。宋学舍弃了“学问文章”,专事性命空谈,不免陷于学术末流。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章学诚对汉宋之学都加以批评,但他不是对汉学与宋学全盘否定,而是否定中又有所肯定。例如他批评汉学不遗余力,不过又认为汉学也有可取之处,“义理必须探索,名数必须考订”。宋学亦然,它既有空疏而为通儒所耻的缺点,但“五子遗书,诸家语录,其中精言名理,能够补经传之缺”,故“讲求文辞,亦不宜略去宋学”。章学诚能以一种客观公允的态度对待学术,实属难能可贵。 在学术大旨上,章学诚提出了“言性命者必究于史”的命题。“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是章学诚对浙东学术的一个总概括,亦反映了他本人的学术追求。章学诚并不反对“天人性命之学”,但认为不能“空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