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工艺学思考题和部分答案 课后习题 增加部分英语题型专业(词汇) 催化裂化,catalytic cracking 加氢裂化,hydrocracking 延迟焦化,delayed coking 凝析油(Natural gasoline)、 石脑油(Naphtha)、 轻柴油(Atmospheric gas oil)、 粗柴油(Vacuum gas oil)、 加氢裂化尾油(Hydrogenated tail oil) 苯(Benzene, ), 甲苯(Toluene, ), 二甲苯(Xylene, ); 乙烯,ethylene 丙烯,propylene 丁二烯,butadiene 邻二甲苯(Ortho-xylene,)、 对二甲苯(Para-xylene,)、 间二甲苯(Met-xylene,) 聚乙烯, polyethylene; 聚氯乙烯, polyvinylchlorid 聚苯乙烯, polystyrene 第三章 3-1根据热力学反应标准自由焓和化学键如何判断不同烃类的裂解反应难易程度、可能发生的裂解位置及裂解产物;解释烷烃、环烷烃及芳烃裂解反应规律。造成裂解过程结焦生碳的主要反应是哪些? 答:由表3-3 各种键能比较的数据可看1同碳数的烷烃C-H键能大于C-C键出: 2烷烃的相对稳定能,断链比脱氢容易; 3异构烷烃的键能性随碳链的增长而降低; 小于正构烷烃,异构烷烃更容易发生脱氢或断链。 1烷烃裂解是强由表3-4数值,可看出: 吸热反应,脱氢反应比断链反应吸热值更高;断链反应的标准自由焓有较大的负值,是不可逆过程,脱氢反应的标准自由焓是正值或为绝对值较小的负值,是可逆 2乙烷不发生过程,受化学平衡的限制; 断链反应,只发生脱氢反应,生成乙烯;甲烷在一般裂解温度下不发生变化。 烷烃热裂解的规律:烷烃热裂解的一次反应主要有:脱氢反应:RCH2-CH3?CHCH2+H2断链反应:RCH2-CH2-R?RCHCH2+RH不同烷烃脱氢和断链的难易,可以从分子结构中键能数值的大小来判断。 a 同碳数的烷烃,断链比脱氢容易; b烷烃的相对稳定性随碳链的增长而降低; c脱氢难易与烷烃的分子结构有关,叔氢最易脱去,仲氢次之,伯氢最难; 环烷烃裂解的规律: a侧链烷基比烃环易裂解,乙烯收率高。 b环烷烃脱氢比开环反应容易,生成芳烃可能性大。 c长侧链的环烷烃断侧链时,首先在侧链的中央断裂,至烃环不带侧链为止;五元环比六元环较难开环。 d环烷烃裂解反应难易程度:侧链环烷烃烃环,脱氢开环。原料中环烷烃含量增加,则乙烯收率下降,丙烯、丁二烯、芳烃收率增加。 芳香烃热裂解的规律: a芳烃的脱氢缩合反应,生成稠环芳烃甚至 结焦; b烷基芳烃的侧链发生断裂或脱氢反应,生成苯、甲苯和二甲苯; c芳香烃不宜作为裂解原料,因为不能提高乙烯收率,反而易结焦缩短运转周期; d各族烃的裂解难易程度: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六元环五元环)芳烃。 造成裂解过程结焦生碳的主要反应: 1烯烃经过炔烃中间阶段而生碳 CH2=CH2?CH2=CH?CHCH?CHC?CC?Cn 2经过芳烃中间阶段而结焦 萘?二联萘?三联萘?焦。 3-3在原料确定的情况下,从裂解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出发,为了获取最佳裂解效果,应选择什么样的工艺参数(停留时间、温度、压力),为什么?(P72-75) 答:应选择的工艺参数有裂解温度、停留时间、烃分压、稀释剂及裂解深度。应选择高温短停留时间和较低烃分压。 3-5为了降低烃分压,通常加入稀释剂,试分析稀释剂加入量确定的原则是什么?HHHHHHH 第2章化学工艺基础 2-3何谓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举例说明工艺流程是如何组织的? 答: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将原料转变成化工产品的工艺流程。教材上有2个例子。 2-4何谓循环式工艺流程?它有什么优缺点? 答:循环流程的特点:未反应的反应物从产物中分离出来,再返回反应器。 循环流程的优点:能显著地提高原料利用率,减少系统排放量,降低了原料消耗,也 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循环流程的缺点:循环体系中惰性物质和其他杂质会逐渐积累,对反应速率和产品产率 有影响,必须定期排出这些物质以避免积累。同时,大量循环物料的输送会消耗较多动力。 2-5何谓转化率?何谓选择性?对于多反应体系,为什么要同时考虑转化率和选择性两 个指标? 答:转化率是指某一反应物参加反应而转化的数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百分率。 选择性是指体系中转化成目的产物的某反应物量与参加所有反应而转化的该反应物总 量之比。 在复杂反应体系中,选择性表达了主、副反应进行程度的相对大小,能确切反映原料的 利用是否合理。 有副反应的体系,希望在选择性高的前提下转化率尽可能高。但是,通常使转化率提高 的反应条件往往会使选择性降低,所以不能单纯追求高转化率或高选择性,而要兼顾两者,使目的产物的收率最高。 2-6催化剂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在化工生产中起到什么作用?在生产中如何正确使用催 化剂? 答:三个基本特征: 催化剂是参与了反应的,但反应终了时,催化剂本身未发生化学性质和数量的变化。 催化剂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但不能改变平衡。 催化剂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特定的催化剂只能催化特定的反应。 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改进操作条件。催化剂有助于开发新的反应过程,发 展新的化工技术。催化剂在能源开发和消除污染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在生产中必须正确操作和控制反应参数,防止损害催化剂。 催化剂使用时,必须在反应前对其进行活化,使其转化成具有活性的状态,应该严格按 照操作规程进行活化,才能保证催化剂发挥良好的作用。 应严格控制操作条件:采用结构合理的反应器,使反应温度在催化剂最佳使用温度范 围内合理地分布,防止超温;反应原料中的毒物杂质应该预先加以脱除,使毒物含量低于 催化剂耐受值以下;在有析碳反应的体系中,应采用有利于防止析碳的反应条件,并选用 抗积碳性能高的催化剂。 在运输和贮藏中应防止催化剂受污染和破坏;固体催化剂在装填时要防止污染和破裂, 装填要均匀,避免“架桥”现象,以防止反应工况恶化;许多催化剂使用后,在停工卸出之 前,需要进行钝化处理,以免烧坏催化剂和设备。 2-10假设某天然气全是甲烷,将其燃烧来加热一个管式炉,燃烧后烟道气的摩尔分数 组成(干基)为86.4%N2、4.2%O2、9.4%CO2。试计算天然气与空气的摩尔比,并列出物料 收支平衡表。 解:设烟道气(干基)的量为100mol。 反应式: CH4+ 2O2 ?CO2 + 2H2O 分子量: 16 32 44 18 反应转化的量: 9.4 29.4 9.4 29.4 则产物的量为:N2:86.4mol282419.2 g O2:4.2mol32134.4 g CO2:9.4mol44413.6 g H2O :29.4mol18338.4 g 原料的量为:N2:86.4mol282419.2 g O2:(4.2+29.4)mol32736 g CH4:9.4mol16150.4g CH4/空气(摩尔比)9.4/(86.4+23)1008.6% 2-13一氧化碳与水蒸气发生的变换反应为COH2O?CO2H2,若初始混合原料的摩 尔比为H2OCO21,反应在500进行,此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pP(CO2)P(H2)P (H2O)P(CO)4.88,求反应后混合物的平衡组成和CO的平衡转化率。 解:设初始原料中nCO1mol,则nH2O2mol,达到平衡时,CO转化了m mol。 由 CO H2O ? CO2 H2 转化量 m mm m 平衡时nCO1m nH2O=2m生成 nCO2nH2 m产物总量n ni3 11y?(1?m)y?(2?m)yCO2yH2 m/3 ,平衡时P?yPCOH2Oii33 由4.88yCO2?P.yH2.P yCO?P.yH2O.Pm 得m0.865 Xco0.865/186.5% (1?m)(2?m) 平衡组成: yCO0.045 yH2O0.378 yCO2yH20.288 2-15将纯乙烷进行裂解制取乙烯,已知乙烷的单程转化率为60%,若每100Kg进裂解 器的乙烷可获得46.4Kg乙烯,裂解气经分离后,未反应的乙烷大部分循环回裂解器(设循环气只是乙烷)在产物中除乙烯及其他气体外,尚含有4Kg乙烷。求生成乙烯的选择性、乙烷的全程转化率、乙烯的单程收率、乙烯全程收率和全程质量收率。 解:进反应器的乙烷量=100/30=3.333 kmol 产物中乙烷量=4/30=0.133 kmol ,生成乙烯46.4所转化的乙烷量=46.4/28=1.657 kmol 转化的乙烷量=60%3.333=2.000 kmol , 未转化的乙烷量=3.333-2.000=1.333 kmol 设未反应的乙烷除了有0.133 kmol随产物乙烯带走外,其余全部返回到反应器中, 即1.333-0.133=1.2 kmol 则新鲜乙烷量=3.333-1.2=2.133 kmol ,乙烯选择性=1.657/2.0=82.9% 乙烷的全程转化率=2.0/2.133=93.8% ,乙烯的单程收率=1.657/3.333=49.7% 乙烯全程收率=1.657/2.133=77.7% , 乙烯全程质量收率=46.4/(302.133)=72.5% 第3章 3-4提高反应温度的技术关键在何处?应解决什么问题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裂解温度? 答:裂解反应的技术关键之一是采用高温-短停留时间的工艺技术。提高裂解温度,必须提高炉管管壁温度,而此温度受到炉管材质的限制。因此,研制新型的耐热合金钢是提高反应温度的技术关键。 当炉管材质确定后,可采用缩短管长(实际上是减少管程数)来实现短停留时间操作,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裂解温度。或者改进辐射盘管的结构,采用单排分支变径管、混排分支变径管、不分支变径管、单程等径管等不同结构的辐射盘管,这些改进措施,采用了缩小管径以增加比表面积来提高传热面积,使壁温下降,提高了盘管的平均传热强度,由此达到高温-短停留时间的操作条件。 3-5为了降低裂解烃分压,通常加入稀释剂,试分析稀释剂加入量确定的原则是什么? 答:工业上常用水蒸气作为稀释剂,加水蒸气量的原则: 水蒸气的加入量随裂解原料不同而异,一般是以能防止结焦,延长操作周期为前提。若 加入过量的水蒸气,可使炉管的处理能力下降,增加了炉子热负荷,也增加了水蒸气的冷凝量和急冷剂用量,并造成大量废水。 3-8裂解气出口的急冷操作目的是什么?可采取的方法有几种?你认为哪种好?为什 么?若一个间接急冷换热器其关键指标是什么?如何评价一个急冷换热器的优劣? 答:从裂解管出来的裂解气是富含烯烃的气体和大量水蒸汽,温度在727-927,由于烯烃反应性强,若在高温下长时间停留,仍会继续发生二次反应,引起结焦,并使烯烃收率下降,因此必须使裂解气急冷以终止反应。 采取的方法有两种:直接急冷和间接急冷。 我认为间接急冷比较好。一般情况下,因为直接急冷的急冷剂是用油或水,急冷下来的 油水密度相差不大,分离困难,污水量大,不能回收高品位的热能。而间接急冷可回收高品位热能,产生高压水蒸汽作为动力能源以驱动三机等机械(三机:裂解气压缩机、乙烯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关键指标是急冷换热器的运转周期应不低于裂解炉的运转周期。为了减少裂解气在急冷 换热器内的结焦倾向,使之能正常操作,控制指标: 一是增大裂解气在急冷换热器中的线速度,一般控制裂解气在急冷换热器中的停留时间 小于0.04秒;二是必须控制裂解气的出口温度要高于裂解气的露点。 评价急冷换热器的优劣: 急冷换热器的结构必须满足裂解气急冷的特殊条件:急冷换热器管内通过高温裂解气,入口温度约827,压力约110KPa(表),要求在极短时间内(0.1S),将裂解气温度降到 力8-13MPa,由此可知,急冷换热器与一般换热器不同的地方是高热强度,管内外必须同时承受很大的温度差和压力差,同时又要考虑急冷管内的结焦操作操作条件极为苛刻。 3-9裂解气进行预分离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裂解气中要严格控制是杂质有哪些?这些 杂质存在的害处?用什么方法除掉这些杂质,这些处理方法的原理是什么? 答:任务:将急冷后的裂解气进一步冷却至常温,并在冷却过程中分馏出裂解气中的重组分(如燃料油、裂解汽油、水分)。 目的:经预分馏处理,尽可能降低裂解气的温度,从而保证裂解气压缩机的正常运转,并降低裂解气压缩机的功耗。 裂解气经预分馏处理,尽可能分馏出裂解气的重组分,减少进入压缩分离系统的负荷。 在裂解气的预分馏过程中将裂解气中的稀释蒸汽以冷凝水的形式分离回收,用以再发生稀释蒸汽,从而大大减少污水排放量。 在裂解气的预分馏过程中继续回收裂解气低能位热量。 裂解气中含有H2S、CO2、H2O、C2H2、CO等气体杂质,若不脱除,进入到乙烯、丙烯产品中,影响产品质量,故必须脱除杂质。 酸性气体的脱除 裂解气中的酸性气体主要是指CO2和H2S,这些酸性气体含量过多时,会带来如下危害: H2S:能腐蚀设备管道,使干燥用的分子筛寿命缩短,还能使加氢脱炔和甲烷化用的催化剂中毒。 CO2:在深冷操作中会结成干冰,堵塞设备和管道,影响正常生产。 当乙烯、丙烯产品中的酸性气体含量不合格时,可使下游加工装置的聚合过程或催化剂中毒。所以,必须将这些酸性气体脱除,要求将裂解气中的H2S和CO2的摩尔含量分别脱 -除至1?106以下。 裂解气中的酸性气体,一般是用物理吸收法或化学吸收法脱除,应用最广泛的是以NaOH溶液作吸收剂的碱洗法,其次是以乙醇胺溶液作吸收剂的再生法。 -为避免低温系统冻堵,要求将裂解气中水含量(质量分数)降至1?106以下。 因为裂解分离是在-100以下进行,此时水能结冰,也能与烃生成固体结晶水合物,这些物质结在管壁上,轻则增大动力消耗,重则使设备和管道堵塞,影响正常生产,所以要进行干燥脱水处理。 -因为含水量不高(裂解气中饱和水量为600-700?106),要求脱水后物料含水量极少, 故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是分子筛、活性氧化铝硅胶为干燥剂的固体吸附法。 裂解气中含有少量的炔烃,乙炔富集于C2馏分,甲基乙炔和丙二烯富集于C3馏分,若将它们混于乙烯、丙烯产品用于衍生物的生产过程,特别是用于聚合反应时,影响聚合催化剂寿命,产生不希望的副产品,恶化产品质量,形成不安全因素。 -因此,必须脱除,使乙烯产品中的乙炔(摩尔分数)低于5?106,丙烯产品中甲基乙 -炔低于5?106,丙二烯低于1?105。 溶剂吸收法和催化加氢法。 溶剂吸收法是使用溶剂吸收裂解气中的乙炔以达到净化目的,同时也回收一定量的乙炔。 催化加氢法是将裂解气中乙炔加氢成为乙烯或乙烷,由此达到脱除乙炔的目的。 3-10压缩气的压缩为什么采用多级压缩?确定段数的依据是什么? 答:目前,工业上一般认为经济上合理而技术上可行的裂解气压缩机出口的裂解气压力约为 3.7 MPa,而压缩机的入口压力一般为0.14 MPa,提高入口压力虽可节约压缩机功率,但对裂解反应不利,故为节约能量,采用多级压缩。 原因:节约压缩功耗;降低出口温度;实现段间净化分离。 压缩段数应满足工艺要求,必须控制每段压缩机出口的裂解气温度不高于100,以避免发生二烯烃的聚合,由此根据下式计算出每段压缩比,最终确定段数。 3-12裂解气分离流程各有不同,其共同点是什么? 答:在分离顺序上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将不同碳原子数的烃分开,再分同一碳原子数的烯烃和烷烃;将生产乙烯的乙烯精馏塔和生产丙烯的丙烯精馏塔置于流程最后,可确保这两个主要产品纯度,同时也减少分离损失,提高烯烃收率。 3-15何谓非绝热精馏?何种情况下采用中间冷凝器或中间再沸器?分析其利弊? 答:非绝热精馏在塔中间对塔内物料进行冷却和加热的过程。 使用条件:对于顶温低于环境温度、底温高于环境温度,且顶底温差较大的精馏塔。 利:可降低分离过程的有效能损失,达到节省能量的目的。对中间再沸器而言,还可减小提馏段塔径。 弊:由于中间冷凝器和中间再沸器的设置,在降低塔顶冷凝器和塔釜再沸器负荷的同时,会导致精馏段回流和提馏段上升蒸气的减少,故为了达到分离要求,就相应增加塔板数,从而增加设备投资。 第5章合成气的生产过程 5-3 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气的过程有哪些主要反应?从热力学角度考虑,对反应有哪些要求?从动力学角度考虑又有哪些要求? 答:主反应:CH4+H2O ?CO+3H2?H298K?206KJ/mol CH4+2H2O ?CO2+4H2?H298K?165KJ/mol (5-22) CO+H2O ? CO2+H2?H298K?41.2KJ/mol (5-23) 副反应:主要是析碳反应 CH4 ?C+2H2?H298K?74.9KJ/mol K3 (5-24) 歧化:2CO ?C+CO2?H298K?172.5KJ/mol K4 (5-25) 还原(消碳):CO+H2 ?C+H2O?H298K?131.4KJ/molK5 (5-26) 从化学反应平衡(热力学角度)考虑:甲烷水蒸气转化过程条件是适当的高温、稍低的压力、高水碳比。 从动力学角度考虑:高温、一定的压力、适当的水碳比。 (1)温度的影响:k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反应速率增大。(2)压力的影响:总压增高,则各组分分压提高,反应速率提高,同时使体积减少。(3)组成的影响(实质由水碳比决定):原料的组成由水碳比决定,H2O/ CH4过高时,甲烷分压过低,水蒸气分压高,则反应速率不一定高;反之,H2O/ CH4过低时,反应速率也不会高,故水碳比要适当。 5-5 天然气-水蒸汽转化法制合成气过程有哪些步骤?为什么天然气要预先脱硫才能进行转化?用哪些脱硫方法较好? 答:基本步骤有:原料气脱硫、脱硫后的原料气与水蒸气在一段转化炉中进行反应生成合成气、未反应的甲烷与补入的氧气或空气燃烧放热,进行转化反应、根据对合成气使用目的不同选择是否进行变换反应、脱除合成气中的二氧化碳,使成品气中只含有CO和H2。 因为原料气中的硫化物主要是硫化氢和有机硫化物,后者在高温和水蒸气、氢气作用下也转变成硫化氢,催化剂表面吸附硫化氢后反应生成硫化镍,发生暂时性中毒,在轻微中毒后,当原料气中清除了硫化物后,硫化镍会逐渐分解释放出硫化氢,催化剂得到再生,但若频繁的反复中毒和再生,镍晶粒要长大,活性降低。即极少量的硫化物就会使催化剂中毒,使活性明显降低,时间不长就完全失活,所以必须先脱硫才能进行转化。 第2章化学工艺基础 2-1 为什么说石油、天然气和煤是现代化学 工业的重要原料资源?它们的综合利用途 径有哪些? 答:石油化工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蓬勃发 展至今,基本有机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细 化工及氮肥工业等产品大约有 90% 石油和天然气。90%左右的有机化工产品上 游原料可归结为三烯 (乙烯、 丙烯、 丁二烯) 、 三苯(苯、甲苯、二甲苯) 、乙炔、萘和甲 醇。 其中的三烯主要有石油制取, 三苯、 萘、 甲醇可有石油、天然气、煤制取。 2-2生物质和再生资源的利用前景如何? 答:生物质和再生能源的市场在短期内不可能取代,传统能源的市场,但是在国家和国际政策的指引下,在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中,可以发现新能源在开始慢慢进入试用阶段,在石油等传统资源日益紧张的前提下,开发新能源也是势不可挡的,那么在我国生物质作现阶段主要仍是燃烧利用,但是越来越的的研究开始往更深层次的利用上转变,估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生物质能源会开始慢慢走入人们的视线 2-3何谓化工生产工艺流程?举例说明工艺流程是如何组织的? 答: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将原料转变成化工产品的工艺流程。教材上有2个例子。 2-4何谓循环式工艺流程?它有什么优缺点? 答:循环流程的特点:未反应的反应物从产物中分离出来,再返回反应器。 循环流程的优点:能显著地提高原料利用率,减少系统排放量,降低了原料消耗,也 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循环流程的缺点:循环体系中惰性物质和其他杂质会逐渐积累,对反应速率和产品产 率有影响,必须定期排出这些物质以避免积累。同时,大量循环物料的输送会消耗较多动力。 2-5何谓转化率?何谓选择性?对于多反应体系,为什么要同时考虑转化率和选择性两个 指标? 答:转化率是指某一反应物参加反应而转化的数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百分率。 选择性是指体系中转化成目的产物的某反应物量与参加所有反应而转化的该反应物总 量之比。 在复杂反应体系中,选择性表达了主、副反应进行程度的相对大小,能确切反映原料 的利用是否合理。 有副反应的体系,希望在选择性高的前提下转化率尽可能高。但是,通常使转化率提 高的反应条件往往会使选择性降低,所以不能单纯追求高转化率或高选择性,而要兼顾两者,使目的产物的收率最高。 2-6催化剂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在化工生产中起到什么作用?在生产中如何正确使用催化 剂? 答:三个基本特征: 催化剂是参与了反应的,但反应终了时,催化剂本身未发生化学性质和数量的变 化。 催化剂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但不能改变平衡。 催化剂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特定的催化剂只能催化特定的反应。 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改进操作条件。催化剂有助于开发新的反应过程,发 展新的化工技术。催化剂在能源开发和消除污染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在生产中必须正确操作和控制反应参数,防止损害催化剂。 催化剂使用时,必须在反应前对其进行活化,使其转化成具有活性的状态,应该严格 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活化,才能保证催化剂发挥良好的作用。 应严格控制操作条件:采用结构合理的反应器,使反应温度在催化剂最佳使用温度 范围内合理地分布,防止超温;反应原料中的毒物杂质应该预先加以脱除,使毒物含量低于催化剂耐受值以下;在有析碳反应的体系中,应采用有利于防止析碳的反应条件,并选用抗积碳性能高的催化剂。 在运输和贮藏中应防止催化剂受污染和破坏;固体催化剂在装填时要防止污染和破 裂,装填要均匀,避免“架桥”现象,以防止反应工况恶化;许多催化剂使用后,在停工卸出之前,需要进行钝化处理,以免烧坏催化剂和设备。 2-10假设某天然气全是甲烷,将其燃烧来加热一个管式炉,燃烧后烟道气的摩尔分数组成(干基)为86.4%N2、4.2%O2、9.4%CO2。试计算天然气与空气的摩尔比,并列出物料收支 平衡表。 解:设烟道气(干基)的量为100mol。 反应式: CH4+ 2O2 ?CO2 + 2H2O 分子量: 16 32 44 18 反应转化的量: 9.4 29.4 9.4 29.4 则产物的量为:N2:86.4mol282419.2 g O2:4.2mol32134.4 g CO2:9.4mol44413.6 g H2O :29.4mol18338.4 g 原料的量为:N2:86.4mol282419.2 g O2:(4.2+29.4)mol32736 g CH4:9.4mol16150.4g CH4/空气(摩尔比)9.4/(86.4+23)1008.6% 列物料衡算表得 2-13一氧化碳与水蒸气发生的变换反应为COH2O?CO2H2,若初始混合原料的摩尔比 为H2OCO21,反应在500进行,此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pP(CO2)P(H2)P (H2O)P(CO)4.88,求反应后混合物的平衡组成和CO的平衡转化率。 解:设初始原料中nCO1mol,则nH2O2mol,达到平衡时,CO转化了m mol。 由 CO H2O ? CO2 H2 转化量 m mm m 平衡时nCO1m nH2O=2m生成 nCOnH m产物总量n ni3 22 Pi?yiP,平衡时yCO?13(1?m)yH2O?13(2?m)yCO2yH2 m/3 由4.88yCO2?P.yH2.P yCO?P.yH2O.Pm(1?m)(2?m) 2O 得m0.865 Xco0.865/186.5% 平衡组成: yCO0.045 yH0.378 yCOyH0.288 22 2-15将纯乙烷进行裂解制取乙烯,已知乙烷的单程转化率为60%,若每100Kg进裂解器的 乙烷可获得46.4Kg乙烯,裂解气经分离后,未反应的乙烷大部分循环回裂解器(设循环 气只是乙烷)在产物中除乙烯及其他气体外,尚含有4Kg乙烷。求生成乙烯的选择性、乙 烷的全程转化率、乙烯的单程收率、乙烯全程收率和全程质量收率。 解:进反应器的乙烷量=100/30=3.333 kmol 产物中乙烷量=4/30=0.133 kmol ,生成乙烯46.4所转化的乙烷量=46.4/28=1.657 kmol 转化的乙烷量=60%3.333=2.000 kmol ,未转化的乙烷量=3.333-2.000=1.333 kmol 设未反应的乙烷除了有0.133 kmol随产物乙烯带走外,其余全部返回到反应器中,即 1.333-0.133=1.2 kmol 则新鲜乙烷量=3.333-1.2=2.133 kmol ,乙烯选择性=1.657/2.0=82.9% 乙烷的全程转化率=2.0/2.133=93.8% ,乙烯的单程收=1.657/3.333=49.7% 乙烯全程收率=1.657/2.133=77.7% , 乙烯全程质量收率=46.4/(302.133)=72.5% 3-1根据热力学反应标准自由焓和化学键如何判断不同烃类的裂解反应难易程度、可能发 生的裂解位置及裂解产物;解释烷烃、环烷烃及芳烃裂解反应规律。造成裂解过程结焦生 碳的主要反应是哪些? 1同碳数的烷烃C-H键能大于C-C键能,断链答:由表3-3 各种键能比较的数据可看出: 2烷烃的相对稳定性随碳链的增长而降低;3异构烷烃的键能小于正构烷烃,比脱氢容易; 异构烷烃更容易发生脱氢或断链。 1烷烃裂解是强吸热反应,脱氢反应比断链反应吸热值更高;断由表3-4数值,可看出: 链反应的标准自由焓有较大的负值,是不可逆过程,脱氢反应的标准自由焓是正值或为绝 2乙烷不发生断链反应,只发生脱氢对值较小的负值,是可逆过程,受化学平衡的限制; 反应,生成乙烯;甲烷在一般裂解温度下不发生变化。 烷烃热裂解的规律:烷烃热裂解的一次反应主要有:脱氢反应:RCH2-CH3?CHCH2+H2 断链反应:RCH2-CH2-R?RCHCH2+RH不同烷烃脱氢和断链的难易,可以从分子结 构中键能数值的大小来判断。 a 同碳数的烷烃,断链比脱氢容易; b烷烃的相对稳定性随碳链的增长而降低; c脱氢难易与烷烃的分子结构有关,叔氢最易脱去,仲氢次之,伯氢最难; 环烷烃裂解的规律: a侧链烷基比烃环易裂解,乙烯收率高。 b环烷烃脱氢比开环反应容易,生成芳烃可能性大。 c长侧链的环烷烃断侧链时,首先在侧链的中央断裂,至烃环不带侧链为止;五元环比六 元环较难开环。 d环烷烃裂解反应难易程度:侧链环烷烃烃环,脱氢开环。原料中环烷烃含量增加,则乙烯收率下降,丙烯、丁二烯、芳烃收率增加。 芳香烃热裂解的规律: a芳烃的脱氢缩合反应,生成稠环芳烃甚至结焦; b烷基芳烃的侧链发生断裂或脱氢反应,生成苯、甲苯和二甲苯; c芳香烃不宜作为裂解原料,因为不能提高乙烯收率,反而易结焦缩短运转周期; d各族烃的裂解难易程度: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六元环五元环)芳烃。 造成裂解过程结焦生碳的主要反应: HHH1烯烃经过炔烃中间阶段而生碳CH2=CH2?CH2=CH?CHCH?CH HC?CC?Cn HHH2经过芳烃中间阶段而结焦 萘?二联萘?三联萘?焦。 3-3在原料确定的情况下,从裂解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出发,为了获取最佳裂解效果,应选择什么样的工艺参数(停留时间、温度、压力?),为什么?(P72-75) 答:应选择的工艺参数有裂解温度、停留时间、烃分压、稀释剂及裂解深度。应选择高温短停留时间和较低烃分压。 3-4提高反应温度的技术关键在何处?应解决什么问题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裂解温度? 答:裂解反应的技术关键之一是采用高温-短停留时间的工艺技术。提高裂解温度,必须提高炉管管壁温度,而此温度受到炉管材质的限制。因此,研制新型的耐热合金钢是提高反应温度的技术关键。 当炉管材质确定后,可采用缩短管长(实际上是减少管程数)来实现短停留时间操作,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裂解温度。或者改进辐射盘管的结构,采用单排分支变径管、混排分支变径管、不分支变径管、单程等径管等不同结构的辐射盘管,这些改进措施,采用了缩小管径以增加比表面积来提高传热面积,使壁温下降,提高了盘管的平均传热强度,由此达到高温-短停留时间的操作条件。 3-5为了降低烃分压,通常加入稀释剂,试分析稀释剂加入量确定的原则是什么?(P75) 答:裂解反应后通过急冷即可实现稀释剂与裂解气的分离,不会增加裂解气的分离负荷和困难。水蒸气热容量大,使系统有较大热惯性,当操作供热不平衡时,可以起到稳定温度的作用,保护炉管防止过热。抑制裂解原料所含硫对镍铬合金炉管的腐蚀。脱除积碳,炉管的铁和镍能催化烃类气体的生碳反应。 3-6试讨论影响热裂解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裂解条件(如温度、压力、烃分压); 答: 2裂解炉的型式和结构;3原料特性。 3-8裂解气出口的急冷操作目的是什么?可采取的方法有几种,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若一个间接急冷换热器其关键指标是什么?如何评价一个急冷换热器的优劣? 答:裂解气出口的急冷操作目的:从裂解管出来的裂解气含有烯烃和大量的水蒸气,温度为727927,烯烃反应性强若任它们在高温下长时间停留,会继续发生二次反应,引起结焦和烯烃的损失,因此必须使裂解气急冷以终止反应。急冷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急冷,一种是间接急冷。我认为间接急冷好,因为直接急冷是用急冷剂与裂解气直接接 触,急冷剂用油或水,急冷下来的油、水密度相差不大,分离苦难,污水量大,不能回收高品位的热量。采用间接急冷的目的是回收高品位的热量,产生高压水蒸气作动力能源以驱动裂解气、乙烯、丙稀的压缩机,汽轮机及高压水阀等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种牙专属方案咨询
- Y型钢墩柱施工方案
- 建筑方案设计文本深度要求
- 咨询方案费用
- 商业春季营销活动策划方案
- 清明节营销策划方案
- 房地产夏季营销活动方案
- 职工食堂自查报告
- 绿化给水施工组织设计
- 营口方案智能营销咨询
- UL508标准中文版-2018工控产品UL中文版标准
- 大班绘本欣赏《妈妈摘的葡萄》
- GB/Z 37551.102-2024海洋能波浪能、潮流能及其他水流能转换装置第102部分:用已有运行测量数据评估波浪能转换装置在另一布放地点的发电性能
- 开发商购房合同范本
- 新质生产力: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 DB43T 2464-2022 旱地烟田冬季绿肥还田技术规程
- 网络社会计算模型研究
- 机油化学品安全技术(MSDS)说明书
- 职业健康中心建设方案
- 贵阳出租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证(区域)考试总题库(含答案)
- 2023年中国银行信息科技运营中心招聘考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