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综合测评(一)(第一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殷周制度论载:“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由此可见当时()a.“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b血缘关系维系国家政治c.封建君主专制正式确立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材料中“立子之制而君位定”“封建子弟之制”反映出血缘关系维系国家政治,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均排除。2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有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说明春秋时期()a.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b.君父同伦掩盖了阶级等级差异c.家国同构的观念业已深入人心d.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紧密结合a材料“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体现了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结构组织方面的共同性,属于家国同构,表达了统治者的政治诉求,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阶级斗争的相关理念,故b项错误;家国同构深入人心与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礼乐制度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3分封制对西周的稳固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汉初的分封却没有给汉朝带来预期的政治效果,反倒成为阻碍王朝发展的离心分裂力量。这说明()a.分封制在汉代退出历史舞台b.血缘政治在汉代已无存在必要c.中央集权制取代了分封制d.制度的生命力取决于社会环境d“汉初的分封”可见汉代也有分封,故a项错误;“汉初的分封”可见汉代用血缘关系发挥过维护统治的作用,故b项错误;“汉初的分封”可见分封制在当初没有被完全取代,故c项错误;“西周的稳固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汉初的分封却没有给汉朝带来预期的政治效果”可见分封制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故d项正确。4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均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没有强调政治上的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政府无法有效地对众人口进行控制,故c项错误;“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成为后世一统天下的文化基础,故d项正确。5有学者指出:“个体家庭是宗族组织的基本单位,土地公有制是宗族组织的经济基础,宗族组织是家长制家庭的次生形态。”这表明()a.宗法制是先秦最基本的政治制度b.家国观念出现有利于巩固宗族组织c.先秦时期政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d.宗族组织是特定政治和经济的产物d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且与分封制同为西周的重要的政治制度,因此不能说是最基本的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家国观念是宗族组织与分封制相结合的产物,材料中未体现家国观念,故b项错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基础,宗法制强调血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土地公有制是宗族组织的经济基础”“宗族组织是家长制家庭的次生形态”得出宗族组织是在家长制和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故d项正确。6秦朝在中央设置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设置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设置少府主管皇室财政,设置宗正主管皇室事务,设置卫尉主管宫门屯卫。这些举措体现的核心政治理念是()a.天下为家 b教化至上c.天下为公 d分权制衡a材料体现的是秦朝的一些中央官职主要功能都是为皇家服务,所以这体现了天下为家的政治理念,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教化的思想,故b项错误;天下为公明显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制衡的思想,故d项错误。7秦汉时期的“九卿”作为国家机关,其职能既包括了国家事务,也包括了皇家事务。唐代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这反映了()a.官僚政治逐渐发展完善b.“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c.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d.君主权力不断得以强化a根据 “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说明九卿的行政职能独立,皇帝家臣成为处理国家事务的官僚,故a项正确;“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据材料无法说明宗法社会终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可知只是强调九卿不再具备皇家事务的职能而不是强调行政的程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可知九卿从皇帝的家臣变成国家官僚,不能说明君主权力强化,故d项错误。8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拓展了中国疆域c.实现了国家统一 d推动了官僚政治d“春秋后期”没有确立“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并没有使疆域得到空前的扩大,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裂的时期,故c项错误;由“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可知,在郡县制下,官员由国家统一安排,并从春秋延至秦汉,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官僚体系,故d项正确。9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a.恢复了西周宗法分封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c.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d.废除了嫡长子继承制b材料中“汉武帝规定诸侯王”表明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不是恢复了西周宗法分封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反映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b项正确;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是削弱而非增强了地方封国,故c项错误;“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说明并未废除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错误。10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昌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需议定后请示皇太后就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a.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 d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a根据题目中“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得出设立内朝的目的是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b项属于现象,并非实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不相符,故c项错误;d项表述属于表象,并非实质,内朝的权力来自皇帝,实质是皇权的加强,故d项错误。11“唐制,任免官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欲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宠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a.君主权力被削弱 b用人机制较完善c.行政效率得提高 d行政运行受干扰d根据题意,中宗时,权臣打破官吏任命规则,依然借助于皇权,君主权力没被削弱,故a项错误;中宗时的权臣弄权,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官吏的任用,而题目中是权臣弄权,行政效率得提高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看出正常的官员任免程序被皇帝打破,行政运行受干扰,故d项正确。12唐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得到玄宗认可。这反映当时()a.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b决策权审议权分离c.制度变革提高效率 d中枢体制发生质变c三省体制逐步形成是在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时,决策权、审议权就已经分离,题干未提及这一点,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机构变革,有利于提高决策和执行效率,故c项正确;题干的机构变革是对三省六部制的优化,并没有发生质变,故d项错误。13王定宝在唐摭言中提道:“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草野的意思)望之起家,簪绂(显贵的意思)望之继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该材料主要揭示科举制的实行()a.极大地巩固了唐朝的统治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实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平等d.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b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对于平民和显贵都影响重大,没有体现科举制对于维护统治的作用,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平民通过科举制发迹,显贵之家依靠科举制延续其地位,可知科举制是进入仕途的主要通道,有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故b项正确;在封建社会贵族和平民不可能平等,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平民通过科举制发迹,显贵之家依靠科举制延续其地位,不能体现科举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14北宋时期的官制有一些重要特点,如重复设官(三司使、通判等)、官职分离(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与官名不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行政效率c.分散官员权力 d加强君主专制d材料中的官制主要是中央的机构,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官职分离并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c项仅仅是材料反映的表面现象,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等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正确。15据宋书记载:“参知政事,掌副宰相,批大政,参庶务,以中书舍人以上至尚书为之。”这表明宋代设立“参知政事”的最初目的是()a.强化相权 b分散相权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中央集权a根据材料“批大政,参庶务,以中书舍人以上至尚书为之”,强调参知政事权力职责重大,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二府三司制度下参知政事分割丞相的行政权,但材料不能体现,故b项错误;效率反映的是质量与速度的结合,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问题,故d项错误。16宋代,即使是地方也有数位官僚分掌政务,使权限不至于集中在某一人手中,各个机构也直属于皇帝。例如宋代的地方行政中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在此设置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公事等,分别掌控民政财政、军政及司法。同样,宋代在路的下级行政区划中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以便监察。材料旨在说明()a.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b.宋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c.宋朝的“权力制衡”取得了一定效果d.宋朝的地方行政结构趋于合理a根据材料宋代地方上“数位官僚分掌政务,使权限不至于集中在某一人手中,各个机构直属于皇帝”,设通判进行监察可知,分权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材料主旨并非监察制度,故排除b项;“取得了一定效果”材料未体现,故排除c项;“趋于合理”不能得出,材料旨在说明宋朝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错误。17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地方长官的刑罚权仅剩鞭笞。这种变化反映了()a.地方完全失去司法权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地方政府职能转变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汉代到明清地方司法权不断削弱,这源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了地方司法权不断削弱,不等同于地方完全失去司法权,故a项错误;内阁、军机处等机构的出现说明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但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故d项错误。18下表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可知()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 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 统县政区郡郡州州 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行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的自主性b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c中央行政体制不断调整加强对地方控制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呈现出日渐激化趋势b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两大趋势是君权的不断强化及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故a项错误;县级行政区从秦汉到明清一直都存在且地位稳定,说明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b项正确;题中所列表格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区域,没有涉及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题目中的表格主要反映了地方行政区域的变化情况,不能看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d项错误。191420年,明成祖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由宦官组成的“东缉事厂”,“专事缉访”,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该机构的建立表明()a中央行政体系更加健全b中枢机构的运作更趋完善c皇权专制制度空前加强d君主专权的程度登峰造极c“东厂”不属于明朝的中央行政体系,故a项错误;“东厂”是一个特务机构,不属于明朝的中枢机构,故b项错误;通过题干中东厂由“宦官”组成、“无定员”可知其设立在于皇帝的旨意,这样就加强了其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的顶峰,故d项错误。20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的感慨。这一“感慨”的制度性原因是()a丞相制度的废除 b内阁的设立c八股取士的实施 d军机处的设置a明太祖废丞相后,全国政务皆由皇帝一人处理,所以感到力不从心,故发出如此感慨,故a项正确;内阁设立是在明成祖时期,故b项错误;八股取士是选官制度,与题干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军机处设置是清朝,故d项错误。21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a内阁只是内侍机构 b宦官职掌裁定权c皇帝专制皇权至上 d丞相制度被废除c内阁是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但这并非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了宦官掌权,故b项错误;不管是内阁还是宦官专权都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故c项正确;丞相制度被废除也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故d项错误。22明弘治四年,礼部尚书丘溶与吏部尚书王恕俱加官太子太保,官位都是从一品,当年,丘溶入阁。以前,六部以吏部尚书为长,弘治六年后,丘溶位在王恕之上。这说明当时()a入阁官员的地位较高 b六部是内阁下属机构c六部与内阁机构合并 d内阁阁臣间纷争不休a由材料“当年,丘溶入阁。以前,六部以吏部尚书为长,弘治六年后,丘溶位在王恕之上”可知内阁官员的地位较高,故a项正确;内阁不是中央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内阁阁臣地位而非相互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23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变化表明()a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 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 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b“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不能体现完全取代,故a项错误;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意愿,故“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内阁权势如日中天”不能判断内阁的性质为内侍,故c项错误;“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没有说明其首辅的权力大小,故d项错误。24明朝时“天子与阁臣不常见,有所渝,则令内监先写事目付阁撰文”,而顺治帝则明诏:“即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在御前票拟”,且“凡有改正者”皆由皇帝亲裁。这说明清朝()a.内阁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b阁臣有权自主票拟供皇帝采纳c内阁大学士有权参与中枢决策d皇权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d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大学士在御前票拟”,可见阁臣缺乏自主票拟的权力,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没有中枢决策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有所渝,则令内监先写事目付阁撰文”“大学士在御前票拟”“凡有改正者皆由皇帝亲裁”,说明皇权进一步得到强化,故d项正确。25雍正帝时,军机处虽因军务而设,但其职掌并不限于此,“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由此推知,军机处()a职权范围不断扩大b掌握军国大事的决策权c推动皇权空前强化d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c军机处最初为办理西北军务而设,但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诏令,职权范围并无扩大,故a项错误;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置使得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项正确;军机处并非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其中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2分,共50分)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搅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在秦及西汉初年,立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10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演变,从汉,魏晋,唐三代分析,根据材料一,由“(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得出汉武帝设内朝以削弱相权;由“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得出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由“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得出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第二小问方式,体现在两种方式:一种是汉代(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另设机构,一种是汉武帝之后以权力分割为主,得出(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第(2)问的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由“程序比较简单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得出程序上由简单到复杂,越来越制度化;由“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得出君主行使权力从很少受制约到受到历史经验、道德和制度的制约。第二小问关系,关系是相互作用: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答案(1)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削弱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2)变化:程度上由简单到复杂,越来越制度化;君主行使权力从很少受制约到受到历史经验、道德和制度的制约。关系: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2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神宗曾说:“法出于道。人能体道,则立法足以尽事;立法而不足以尽事,非事不可以立法也,盖立法者未善耳。”宋代的“祖宗之法”作为根本性的治国原则,本着“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的精神,在行政管理上充分运用了制衡原则,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各自行使独立职权,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职权与事权明确集中,官员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同时,“祖宗之法”也有深刻的负面影响,北宋中后期的党争问题、强敌当前收武将兵权的问题等,无不与宋代遵循“祖宗之法”的立国之策有密切联系。摘编自中华文明史材料二中国历史上,帝王的“共理”“共治”,本质是通过士大夫、借士大夫的能力来治理天下。政治的主导权掌握在帝王手中,朝政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个人的好恶,这种状况在11世纪前期的北宋发生了深刻转变。宋代士人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秉持“从义而不从君,从道而不从父”的原则,认为:“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士大夫以“公议”“天道”为旗帜,作为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宋太祖曾对臣僚说:“天下广大,卿等与朕共理。”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林木种苗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堤灌维护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4版离婚协议的性质法律问题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汽车驾驶与维修员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房管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西-江西电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西-江西城管监察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苏-江苏管工(技师/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保安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计算机文字录入处理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兽药生产经营使用管理
- 武术长拳的教学课件
- 2025年全家岗前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CACA甲状腺癌诊治指南(2025版)》更新要点解读课件
- 2025届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重点中学小升初数学入学考试卷含解析
- DB65-T 4846-2024 工贸行业企业重大事故隐患认定
- 【川剧剧本欣赏】《白蛇传》
- 放射科护理服务规范礼仪课件
- 机场绿化应急预案及保障措施
- 鼻腔内窥镜上颌窦手术配合
- 充电桩安装与使用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