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深圳大学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_第1页
2014深圳大学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_第2页
2014深圳大学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_第3页
2014深圳大学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_第4页
2014深圳大学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2014深圳大学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楼框架结构设计.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目 录 1 设计资料.1 2 结构布置方案及结构选型.1 2.1 结构方案、材料强度选择.1 2.2 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和结构平面布置简图.2 2.3 梁、板、柱截面尺寸估算.4 3 横向框架侧移刚度计算.6 3.1 梁柱线刚度计算.6 3.2 柱的抗侧刚度计算.7 4 重力荷载计算.9 4.1 恒载标准值计算.9 4.2 屋面和楼面活荷载标准值计算.13 4.3 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13 5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14 5.1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计算.14 5.2 多遇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14 5.3 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16 5.4 刚重比、剪重比的验算.16 5.5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17 6 横向风横向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侧移.22 6.1 风荷载标准值.22 6.2 风荷载作用下的水平位移验算.23 6.3 风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结构内力计算.24 7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计算.28 7.1 计算单元.28 7.2 荷载计算.28 7.3 竖向受荷总图.31 7.4 内力计算.33 8 内力组合.41 ii 8.1 内力组合的确定.41 8.2 框架梁的内力组合.42 8.3 柱内力组合.46 9 框架梁柱截面设计.53 9.1 设计信息.53 9.2 框架横梁截面设计.53 9.2.1 框架横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53 9.2.2 框架横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55 9.3 框架柱截面设计.57 9.3.1 剪跨比和轴压比验算.57 9.3.2 柱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58 9.3.3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63 10 板的截面设计.64 10.1 荷载计算.64 10.2 楼面板计算.64 10.2 楼面板计算.67 11 楼梯设计.70 11.1 设计资料.70 11.2 踏步板设计(TB1).71 11.3 梯段梁设计(TL1).72 11.4 平台板设计(TB2).74 11.5 平台梁设计(TL2).75 12 基础设计.76 12.1 设计信息.76 12.2 作用于基础顶面上的荷载计算.77 12.3 B柱独立基础的计算.78 12.4 C、D柱联合基础的计算.84 结构设计计算书 1 设计资料设计资料 本工程是位于深圳某高职院校的一栋 6 层教学楼,框架结构,主体高度 23.4m,层高 均为 3.9m。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安全等级为二级,故取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0。 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场地类别类,环境类别一 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基本风压,该建筑处于深圳市密集建筑群的 城市市区,地面粗糙度为C类,该建筑为丙类建筑,其抗震等级为三级。 2 0 0.75/kN m 工程地质条件:该建设场地地势平坦,自然地表下0.5m内为填土,以下为黏土,地 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2 200/ a fkN m,地下水位-18m。 2 结构布置方案及结构选型结构布置方案及结构选型 2.1 结构方案、材料强度选择 2.1 结构方案、材料强度选择 根据建筑功能及生产工艺需要以及建筑施工图, 本工程采用多层框架结构,共6 层, 层高均为3.9m,总建筑高度为24.8m,总结构高度 23.9m。柱网布置灵活、空间大,本次 设计的教学楼采用横向承重方案,竖向荷载主要由横向框架承担,楼板为预制板时应沿横 向布置,楼板为现浇板时,一般需设置次梁将荷载传至横向框架。横向框架还要承受横向 的水平风载和地震荷载。在房屋的纵向则设置连系梁与横向框架连接,这些联系梁与柱实 际上形成了纵向框架,承受平行于房屋纵向的水平风荷载和地震荷载。 为了使结构的整体刚度较好,梁柱、楼面、屋面、楼梯等均采用现浇结构,基础为 柱下独立基础。 根据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规定:结构总高度小于24 米,抗震设防烈 度为7 度的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 混凝土强度等级:梁柱板均使用 C30 混凝土 钢筋等级:纵向受力钢筋为 HRB400(三级钢) ,箍筋、板受力筋 HPB300(一级钢) 。 墙体: a. 外纵墙采用 240mm 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面贴瓷砖(), 3 5.5/kN m 2 0.5/kN m 1 内墙面为 20mm 厚抹灰( )。 3 17/kN m b. 内隔墙采用 200mm 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双面为 20mm 厚抹灰 ()。 3 5.5/kN m 3 17/kN m c.女儿墙高 600mm,采用 240mm 厚 500mm 高加气砼砌块(5.5KN/m 3) ,100mm 混凝土压 顶,墙面贴瓷砖(0.5 KN/m 2)墙高 900mm。 窗:均为铝合金玻璃窗(0.40KN/m 2) 。 门:除大门为铝合金玻璃门(0.40KN/m 2) ,办公室均为木门(0.2KN/m2)。 表2.1 面料选择 部位 工程做法 1、高分子卷材 2、20mm 厚 1:3水泥砂浆找平 3、60mm 厚憎水珍珠岩保温层 4、20mm 厚 1:3水泥砂浆找平 5、50mm 厚 1:6水泥焦渣找坡 6、120mm 厚钢筋混凝土楼板 屋面 7、底板20厚粉刷抹平 1、10mm 厚釉面地砖,素水泥浆嵌缝 2、20mm 厚 1:4 干硬性水泥砂浆面撒素水泥 3、2mm 厚纯水泥浆结合层一道 4、100mm厚钢筋混凝土板 楼面 5、底板20厚粉刷抹平 2.2 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和结构平面布置简图 2.2 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和结构平面布置简图 选取轴线的一榀框架进行计算,其余框架可参照此框架进行配筋。基础+距离室外 地平0.5m,室内外高差为0.45m,框架结构计算简图如图所示,取顶层柱的形心线作为框 架柱的轴线,梁轴线取至板底,2-6 层柱高度即为层高3.9m,底层柱高度从基础顶面取至 一层板底,即h1=3.9+0.5+0.45=4.85m。框架计算简图见图2.1。 2 485039003900390039003900 600027006000 图2.1 框架结构计算简图 3300330033003300330033003300330033003300330033003300 6600660033006600660066006600 6000270060006000 42900 20700 图2.2结构平面布置简图 3 2.3 梁、板、柱截面尺寸估算 2.3 梁、板、柱截面尺寸估算 高规规定:梁截面高度 (1/10 1/18)hl , (1/2 1/3)bh 确定,梁净跨与截面 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高宽比不宜大于4,双向板厚度可取1/401/50板短边长度,楼板 中预埋暗管时不宜小于100mm,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宜双层双向配筋,作为 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厚度不宜小于180mm。 (1)梁截面尺寸 框架横梁: AB、BC、DE 跨:L=6000mm 1/18 1/10334 600 ,600hLhmm mm mm mm mm mm 1/31/ 2200 300, 300bhb CD 跨:跨度为 2700mm, 故初选其梁截面尺寸为 400250h bmmmm 横向次梁:L=6000mm 1/18 1/10334 600 , 400hLh 1/31/ 2134 200, 250bhb 框架纵梁:L=6600mm 1/18 1/10367 660 ,550hLh 1/31/ 2183 275 ,250bhb (2)楼板厚度 板采用 C30 混凝土浇注。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小于或等于 2.0 时,宜按双向板计 算, 对于双向板 1 11 / 4050 h l , 一般不做刚度验算时板的要求,为双向板的短向计算跨 度。 1 l 本结构所有板均为双向板。屋面板、楼板厚度按照板的跨度进行估算,见表2.1 4 表2.1 屋面板、楼板厚度估算 位置 跨度 (m) 系数 计算板厚度 (mm) 最小计算度 (mm) 实际选用板 厚度(mm) 楼板 3.3 1 45 l 73 80 100 屋面板 3.3 1 35 l 95 80 120 (3)柱截面尺寸估算 框架柱截面尺寸根据柱的轴压比 c c N A f N 限制估算,仅估算底层柱。 其中柱组合的轴压比设计值按照公式 E NF gn 计算,式中: :为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后柱轴力压力增大系数,边柱取 1.3,等跨内柱取 1.2,不等 跨取 1.25; F: 为按照简支状态计算柱的负荷面积; E g:为折算后在单位面积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n: 为验算截面以上楼层层数; 结构总高度小于 24 米,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的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其轴压 比限值N=0.85。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近似取=14 KN/m2,边柱和中柱负荷面积分别为 6.6 3.0 m2 ,6.6 4.35 m2,层数n=6,C35混凝土 , E g c f=16.7 N/mm2 因此 ,边柱 3 2 1.3 6.6 3 14 106 152318 0.85 16.7 c Am m 中柱 3 2 1.25 6.6 4.35 14 106 212367 0.85 16.7 c Am m 多层房屋中,框架柱截面的宽度和高度不宜小于300mm;框架柱截面高度不宜小于 400mm,宽度不宜小于350mm。为避免发生剪切破坏,柱净高与截面长边之比不宜大于4。 为了减少构件类型,简化施工,多层房屋中柱截面沿房屋高度不宜改变。 根据上述规定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设计柱截面尺寸取值统一取 500 500mm。 5 6 2.2 梁、板面尺寸(表、柱截mm) 横梁(bh) AB 纵梁 次梁 板 柱 、BC、DE 跨CD 跨 (bh) (bh) 300600 250400 250550 250400 100(120) 500500 3 横向框架侧移刚度计算横向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3.1 梁柱线刚度计算 3.1 梁柱线刚度计算 横梁线刚度ib 计算过程见下表ic 计算见表3.2。 梁线刚度的计算 C0 LC01.5EC0C0 3.1,柱线刚度 b i表 3.1 E bh I E I /L I /L 2E I /L 类别 (N/mm 2) (mmmm) (mm 4) (mm)(Nmm) (Nmm) (Nmm) 边横梁 BC(DE) 3.010 4 300600 5.4010 9 66002.4510 10 3.6810 10 4.910 10 边横梁 CD 3.010 4 250400 1.3310 9 1.4810 10 2.2210 10 2.9610 10 2700 柱线刚度计计算 表 3.2 算 c i的 EC bh I0 h ECI0/h 楼层 (N/mm 2) (mmmm) (mm 4) (mm) (Nmm) 1 3.010 4 500500 5.2110 9 4850 3.2210 10 2-6 3.010 4 500500 5.2110 9 3900 4.0110 10 令,则其余各杆件的相对线刚度为: 1.0i 2 6柱 10 10 4.9 10 1.22 4.01 10 DE i 梁 10 10 2.96 10 0.74 4.01 10 CD i 梁 10 10 3.22 10 0.80 4.01 i 底柱 10 3.1所示,作为以下计算的依据。 框架结构的相对线刚度如图 485039003900390039003900 600027006000 14700 24350 图3.1 中框架相对线刚度图 3.2 柱的抗侧刚度计算 3.2 柱的抗侧刚度计算 各层侧向刚度采用D值法计算, 1 32 1212 c ccc cc iEI DD hh ,其中 c 为柱抗侧移刚 度修正系数,通过梁线刚度比i可算得。 表 3.3 框架柱 D 值计算方法 楼层 计算简图 i 2 i 1 i 2 i c i c i i4 i3 i4 一般层 7 1234 2 c iiii i i 2 c i i 2 i 1 i 2 i c i c i 底层 12 c ii i i 0.5 2 c i i 各层柱的D值及总D值见表3.4表3.8。 表 3.4 横向 26 层中框架 D 值计算 构件名称 2 b c i i i 2 c i i 2 12 c c c i D h 根数 A轴柱、B轴柱 (除 轴外)及E轴柱 2 4.9 1.222 2 4.01 0.379 11990 12 轴的B轴柱 4 4.9 2.444 2 4.01 0.550 17400 2 C轴柱及D轴柱 24.92.96 1.96 2 4.01 0.495 15660 12 表 3.5 横向底层中框架 D 计算 构件名称 b c i i i 0.5 2 c i i 2 12 c c c i D h 根数 A轴柱、B轴柱(除 轴外)及E轴柱 4.9 1.522 3.22 0.574 9429 12 轴的B轴柱 4.94.9 3.043 3.22 0.703 11548 2 C轴柱及D轴柱 4.92.96 2.441 3.22 0.662 10875 12 表 3.6 横向 26 层边框架 D 值计算 构件名称 2 b c i i i 2 c i i 2 12 c c c i D h 根数 A轴柱及E轴柱 2 3.68 0.918 2 4.01 0.315 9966 4 B轴柱 4 3.68 1.835 2 4.01 0.478 15138 2 C轴柱及D轴柱 2 (3.682.22) 1.471 2 4.01 0.424 13414 4 8 表 3.7 横向底层边框架 D 值计算 构件名称 b c i i i 0.5 2 c i i 2 12 c c c i D h 根数 A轴柱及E轴柱 3.68 1.143 3.22 0.523 8591 4 B轴柱 3.683.68 2.286 3.22 0.650 10678 2 C轴柱及D轴柱 3.682.22 1.832 3.22 0.609 10004 4 表 3.8 横向框架层间抗侧移刚度(kN/m) 层数 1 2 3 4 5 6 i D (/kN m) 362480 490396 490396 490396 490396 490396 由表分析可得 9 1 2 362480 0.7390.7 490396 D D ,首层刚度比满主要求 4 重力荷载计算重力荷载计算 4.1 恒载标准值计算 4.1 恒载标准值计算 4.1.1 屋面及楼面 4.1.1 屋面及楼面 (1)不上人屋面 高分子卷材 0.05 kN/m 2 1:3 水泥砂浆找平 20mm 厚 0.02020 = 0.40 kN/m 2 憎水珍珠岩保温层 60mm 厚 0.06040 = 0.24 kN/m 2 1:3 水泥砂浆找平 20mm 厚 0.02020 = 0.40 kN/m 2 1:6 水泥焦渣找坡 50mm 厚 0.05015 = 0.75 kN/m 2 钢筋混凝土楼板 120mm 厚 0.12025 = 3.00 kN/m 2 底板 20 厚粉刷抹平 0.0217 = 0.34KN/ 小计: 5.18KN/ (2)楼面 10mm 厚釉面地砖,素水泥浆嵌缝 0.0120 = 0.20 KN/ 20mm 厚 1:4 干硬性水泥砂浆面撒素水泥 0.0220 = 0.40 KN/ 纯水泥浆结合层一道 2mm 厚 0.00220 = 0.04 KN/ 100mm 厚钢筋混凝土板 0.125 = 2.5 KN/ 底板 20 厚粉刷抹平 0.0217 = 0.34KN/ 小计: 3.48KN/ (3)厕所采用地砖地面 地砖铺实 10mm 厚 0.01020 = 0.20 kN/m 2 1:4 干硬性水泥砂浆 25mm 厚 0.02520 = 0.50 kN/m 2 基层处理剂一遍 0.05 kN/m 2 C20 混凝土 0.5找坡 20mm 厚 0.02025 = 0.71 kN/m 2 1:3 水泥砂浆找平 20mm 厚 0.02020 = 0.40 kN/m 2 防水涂料 1.5mm 厚 0.20 kN/m 2 钢筋混凝土楼板 120mm 厚 0.12025 = 3.00 kN/m 2 底板 20 厚粉刷抹平 0.0217 = 0.34KN/ 小计 5.40 kN/m 2 教学楼每层面积: 2 42.9 14.7+6.6 6 2=709.83mS 屋面永久荷载: 5.18 709.833676.919 kk Gg SkN 楼面永久荷载: 3.48 (709.8339.6)5.40 39.62546.24 kk Gg SkN 4.1.2 梁柱重力荷载标准值 4.1.2 梁柱重力荷载标准值 表4.1 梁柱重力荷载标准值 10 )构件 b/m h/m 3 (/kN m g(kN/m)l/m N / i GkN / i GkN AB、BC、 DE 跨横梁 0.3 0.5 25 1.053.938 5.500 20 433.13 CD 跨横梁 0.25 0.3 25 1.051.969 2.200 8 34.65 纵梁 0.25 0.45 25 1.052.953 169.8001 501.44 次梁 0.25 0.3 25 1.051.969 6.000 14 165.38 1134.59 2-6 层柱 0.5 0.5 25 1.1 6.875 3.800 36 940.50 底层柱 0.5 0.5 25 1.1 6.875 4.750 36 1175.63 2116.13 注: 1.表中 考虑梁、 柱的粉刷层重力荷载而对其重力荷载的增大系数, g 为单位长度构件重力荷载, n 为构件量。 2. h 取梁高减去板厚,梁的 l 取净跨,柱的 l 取层高减去板厚。 基础梁 250 mm 400 mm 梁自重 25 0.250.4=2.5 KN/m 4.1.3 门窗自重 4.1.3 门窗自重 采用铝合金玻璃窗,房间门用木门,底层入口处用铝合金玻璃门,其单位面积重力荷载为 铝合金玻璃门窗 0.4 2 /kN m 木 门 0.2 2 /kN m 表4.2 门窗信息表 洞口尺寸(mm) 类别 门窗编号 宽 B 高 H 单位面积 重量 (KN/m2) 面积 (m2) 重量 (kN) M1 900 2400 0.2 2.16 0.432 M2 1800 2400 0.4 4.32 1.728 门 M3 3600 2700 0.4 9.72 3.888 C1 2100 2400 0.4 5.04 2.016 C2 1800 2400 0.4 4.32 1.728 窗 C3 2400 2400 0.4 5.76 2.304 注:M1是木门,M2、M3为铝合金玻璃门,所有窗均为铝合金玻璃窗。 表4.3 门窗重力荷载计算 樘数 门窗编号 层 号 M1 M2 M3 C1 C2C3 门总面积 (m2) 门总重量 (kN) 窗总面积 (m2) 窗总重量 (kN) 首层 17 2 1 24 121 55.08 14.688 178.56 71.424 二层五层 18 0 0 26 140 38.88 7.776 191.52 76.608 六层 14 2 0 26 140 38.88 9.504 191.52 76.608 合计 1034 1 154821 249.48 55.296 1136.16 454.464 4.1.4 墙自重 4.1.4 墙自重 (1)外墙厚 240mm。 墙体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 () , 外墙面贴瓷砖 () , 内墙面为 20mm 厚抹灰( ),则外墙单位墙面重力荷载为: 3 5.5/kN m 2 0.5/kN m 3 17/kN m 2 0.5 5.5 0.24 17 0.022.16/kN m 首层外墙总面积: 纵墙: 2 (42.90.5 7) 2 (4.850.55)338.84m 横墙: 2 (6.00.5) 8 (4.850.6)(2.70.5) 2 (4.850.4)206.58m 2 338.84206.58545.42m 11 标准层外墙总面积: 纵墙: 2 (42.90.5 7) 2 (3.90.55)263.98m 横墙: 2 (6.00.5) 8 (3.90.6)(2.70.5) 2 (3.90.4)160.6m 2 263.98 160.6424.58m 表 4.4 外墙重力荷载 楼层 外表总 面积(m2) 门面积 (m2) 窗面积 (m2) 外墙面积 (m2) 单位墙 重力荷载 (kN/m2) 外墙重 力荷载 (kN) 1 545.42 18.36 172.8 354.26 2.16 765.20 2 424.58 0 191.52 233.06 2.16 503.41 3 424.58 0 191.52 233.06 2.16 503.41 4 424.58 0 191.52 233.06 2.16 503.41 5 424.58 0 191.52 233.06 2.16 503.41 6 424.58 0 191.52 233.06 2.16 503.41 (2)内墙200厚,墙体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双面为 20mm 厚抹灰 (),则内墙单位墙面重力荷载为: 3 5.5/kN m 3 17/kN m 2 5.5 0.20 17 0.02 2 1.78/kN m 表 4.5 内墙面积 层号 内墙面积(m2) 首层 549.91 25层 429.45 6层 366.47 表4.6 内墙重力荷载 楼层 外表总 面积(m2) 门面积 (m2) 窗面积 (m2) 内墙面积 (m2) 单位墙 重力荷载 (kN/m2) 内墙重 力荷载(kN) 1 549.91 36.72 5.76 507.43 1.78 903.23 2 429.45 38.88 0 390.57 1.78 695.21 3 429.45 38.88 0 390.57 1.78 695.21 4 429.45 38.88 0 390.57 1.78 695.21 5 429.45 38.88 0 390.57 1.78 695.21 6 366.47 38.88 0 327.59 1.78 583.11 (3)女儿墙墙厚 240mm。墙体采用500mm高加气混凝土砌块(5.5 kN/m3 ),100mm 混凝土压顶,墙面贴瓷砖(0.5 kN/m2),则外墙单位墙面重力荷载为: 0.24 0.5 5.50.24 2520.240.5/kN m 0.1(0.6)1.98 12 4.2 屋面和楼面活荷载标准值计算 4.2 屋面和楼面活荷载标准值计算 不上人屋面 0.5 KN/m2 教室 卫生间 2.5 KN/m2 楼梯、走廊 3.5 KN/m2 屋面活荷载: 0.5 709.83354.915 kk Qq SkN 楼面活荷载: 2.5 (709.8339.62.7 42.9)3.5 (39.62.7 42.9)1930.005 kk Qq SkN 4.3 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4.3 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重力荷载代表值 G 取结构和构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可变荷载组合 值系数取 0.5。 表4.7各层构件重力荷载标准值(kN) 一层下 一层上 二层下 二层上 三层下 三层上 四层下 四层上 五层下 五层上 六层下 六层上 永久荷载 0.00 2546.24 0.00 2546.24 0.00 2546.24 0.00 2546.24 0.00 2546.24 0.00 3676.92 可变荷载 0.00 965.00 0.00 965.00 0.00 965.00 0.00 965.00 0.00 965.00 0.00 177.46 内墙 451.62 451.62 347.61 347.61 347.61 347.61 347.61 347.61 347.61 347.61 291.56 291.56 外墙 382.60 382.60 251.71 251.71 251.71 251.71 251.71 251.71 251.71 251.71 251.71 251.71 柱 587.82 587.82 470.25 470.25 470.25 470.25 470.25 470.25 470.25 470.25 470.25 470.25 梁 0.00 1134.59 0.00 1134.59 0.00 1134.59 0.00 1134.59 0.00 1134.59 0.00 1134.59 门 14.69 0.00 7.78 0.00 7.78 0.00 7.78 0.00 7.78 0.00 9.50 0.00 窗 0.00 71.42 0.00 76.61 0.00 76.61 0.00 76.61 0.00 76.61 0.00 76.61 总和 1436.72 6139.29 1077.34 5792.00 1077.34 5792.00 1077.34 5792.00 1077.34 5792.00 1023.01 6079.08 表4.8 各质点重力荷载代表值 质点 1 2 3 4 5 6 i G (kN) 7216.62 6869.34 6869.34 6869.34 6815.01 6079.08 13 5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5.1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计算 5.1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计算 由于结构层数较少,建筑高度较小,因此采用假想顶点位移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见 表 10。 表5.1 假想顶点侧移 T 计算结果 层次 Gi(kN) VGi(kN) D(kN/m) i(m) i(m) 6 6079.08 6079.08 490396 0.0124 0.3139 5 6815.01 12894.09 490396 0.0263 0.3015 4 6869.34 19763.43 490396 0.0403 0.2752 3 6869.34 26632.77 490396 0.0543 0.2349 2 6869.34 33502.11 490396 0.0683 0.1806 1 7216.62 40718.73 362480 0.1123 0.1123 基本自振周期按式 1 1.7 TT T计算: T :为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考虑非承重砖墙影响的折减系数,框架结构取 0.60.7 T :按弹性方法所求的结构顶点的假想位移(m) 本设计取0.7 T ,则: 1 1.71.7 0.70.31390.67 TT Ts 5.2 5.2 多遇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 多遇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 本设计中,结构高度不超过40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变形以剪切型为 主,故可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按式 1Ekeq FG计 算,而 0.850.857216.626869.346869.346869.346815.016079.0834611.02 eqE GGkN max 0.08 由于该工程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场地土为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故:0.35 g T s 由于 1 5 gg TTT,故, 14 0.9 12max 1 0.35 1.0 0.080.0446 0.67 g T T 1 0.0446 34611.021543.65k EKeq FGN 因=0.67s1.4 1 T g T=0.49s ,故需考虑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的影响。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 n 计算如下: 1 0.080.070.08 0.67+0.070.1236 n T n 0.1236 1543.65190.795 nEk FFkN 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按下式计算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