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将相和PPT课件 将相和 第一课时五年级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多音字练习导入,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 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小课题展示课将相和 说课 教案 反思 评课 材料 庆阳湖乡小学 李永珍 xx年4月 文本解读: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学习本组课文,主要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本篇课文主要有三个小故事组成: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之间相互独立又存在这必然的联系。正是由于完璧归赵,蔺相如做了上大夫,才有了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的表现,才有了他上卿的地位,正是这官职的提升,才招来廉颇的不服气,最终又成就了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构成了“将相和”的大故事。 故事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物形象。蔺相如不畏强暴,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关键时刻将生死置之度外,当与廉颇发生矛盾时,胸怀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同时也体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教学分析: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重点对第一个小故事进行展开学习。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解决字词,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故事的深入解读,使学生深入角色,感受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 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 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 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 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 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 教学过程 一 课前三分钟展示 二 故事导入,预习检测 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 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出示生字、词语:读准字音,指导字音字形。随机展示图片“鼓瑟”“击缶”。(检测预习效果) 4 、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能不能自己概括出小标题(检测预习效果) 5、解读课题 将是谁?相又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三 新知 (一)深入阅读,感知人物 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了,说说廉颇是什么 样的人?蔺相如又是什么样的人? 指导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 那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会耍嘴皮子呢,我们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学?(找到蔺相如说的话) 2.学习蔺相如说的第一段话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玉是一块宝玉,从文中哪能看出来?十五座城也不是个小数目,换了行不行?不换,又会怎么样? 学生思考回答 最后只得派蔺相如前去,读出拿着宝玉,肩负重任去时说的话。(学生读) 指导朗读(如果你是蔺相如,你怎么读?老师做赵王看看能不能让你去。此时你临危受命,搞不好宝玉失去,人头落地,使命重大呀) 3.学习蔺相如说的第二段话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拿到宝玉,他可能说什么?心里又会想些什么? 如果你是秦王,你又会怎么说?会想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优秀教案 将相和 程畅小学 张壁芝 教学类型:新授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 授课人:张壁芝 教具: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 允:“yn”不念“rn”;要与“充”区别; 削:xe削弱 xio削铅笔 蔺:ln蔺相如阑:ln阑尾炎 秦:上下结构 臣:半包围结构 璧:上下结构 颇:部首是“皮”或“页”辱:部首是“辰”或“寸”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 _,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 第一大段(110):写“ 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 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 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预习思考练习2。 3、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 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 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来回答。 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 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 (捧、退、靠、举、撞等) 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6、仔细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自由发挥)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2、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 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 3、赵王决定怎么做? 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 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话。 6、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五、自学第三个故事。 1、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618段,画出重点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2)“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胆囊切除术后夹管护理
- 《诫子书》课件公开课
- 硬膜外钻孔引流术护理
- 联通小CEO个人年终总结
- 亲子共读讲座课件
- 公司级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 《蒙娜丽莎》课件
- 麻醉科等级评审工作汇报
- 生产质量主管年终总结
- 2024秋新沪粤版物理8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3.1 光的传播与色散
- 2020高考试题研究(工艺流程高考真题)备考建议及说题比赛课件
- 《基于浮标观测资料的海气通量计算方法研究》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长沙过贾谊宅》公开课教学课件
- 2025年广西公需科目考试题库及答案
- 调饮师-国家职业标准
- 数据安全技术应用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使用错误评估报告(可用性工程)模版
- 货运车辆租赁合同示例
- 话题阅读(十四):旅游与交通-小学英语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 教师师德师风的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