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I)卷(模拟)_第1页
人教版2019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I)卷(模拟)_第2页
人教版2019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I)卷(模拟)_第3页
人教版2019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I)卷(模拟)_第4页
人教版2019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I)卷(模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19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它之所以被千古传诵,靠的就是一种梅花精神,所谓“梅魂”是也。有人做过不完全统计,在所有咏花、画花的作品中,梅花几乎占到一半,是其他花卉作品的总和。两千多年文化积淀的诗词、绘画、美术等各种花卉文化的载体中,有关梅花的作品数量高居榜首。梅花没有牡丹那样雍容华贵,没有兰花那样香气袭人,也没有郁金香那样硕大艳丽。梅花位居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首。ABCD2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外卖小哥雷海为夺得第三届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缘于他痴迷于古典诗词,13年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的结果。B我市上下齐心协力,掀起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高潮,城区面貌焕然一新。C雾霾过后抓紧治理雾霾有可能避免不会陷入周而复始的雾霾困扰之中。D智能设备本来应该是现代社会辅助学习的最佳工具,但在实践中却因使用得当与否而造成了学习障碍。3 .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能事倍功半。B为了出版这本画册,李彬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休息时间。C要真正营造一个细胞生长的世外桃源也不是一件易事,除了要有合适的培养基之外,还需要许多其他条件。D短短两年,他以2亿自有资金获取了10亿巨额利润,这惊人的财富增长速度确实匪夷所思。二、基础知识综合学校开展“自然与我”的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4 . 下图是书法老师完成的一幅作品。欣赏这幅作品,完成各题。(1)请用规范的正楷字将“晴空一鹤”4个字抄写在田字格内。(2)这幅书法作品让你想起_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歌秋词(其一)。5 . 下面是本次活动介绍中的一段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各题。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春天来了,太阳的脸涨红了,万物开始 动起来,大地苏醒了。夏夜来临,清脆的蛙鸣,一声追着一声,彼此应和着。秋天来了,那望不到边的麦田哟在看似平和安 的大自然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它的多姿多彩。走,让我们一起去小河边,去泥巴地里,感悟生命,拥抱自然!(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涨(zhng)和(h)B涨(zhng)和(h)C涨(zhng)和(h)D涨(zhng)和(h)(2)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燥祥B躁详C燥详D躁祥6 . 学校微信公众号负责人准备做一期“抒写大自然”的推送,向同学们征集资料。阅读同学们的来稿,完成各题。(1)下列句子摘自同学们的习作,其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樱花盛开的季节,玉渊潭公园人声鼎沸,十分热闹。B在不知不觉中,秋味渐渐淡了,北风乘虚而入,咄咄逼人。C今年的兰花国际竞赛,有上千个品种的兰花亮相,真是骇人听闻。D春风中的寒意还未褪去,未名湖畔的迎春花却早已开在枝头,令人喜出望外。(2)下面是一位同学对自然的感悟,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你认为在语段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大自然不仅给予我们美丽的景色,它还赐予我们回归平静的力量。它时时提醒人类:纵使我们身处 ,依然不要忘记看看那石缝下钻出的小草、树梢上奋力振翅的雏鸟。它虽然不能直接带领我们 难关,却能启迪智慧,让我们追求属于自己的不平凡。A困难度过B困难渡过C困境度过D困境渡过7 . 同学们前往798艺术区参观“海洋塑料垃圾艺术展”。结合语境,完成各题。(1)结合下面文字内容,为本次艺术展拟写一条宣传语。(限20个字以内)全球每年产生大约3亿吨塑料垃圾,至少有800万吨的塑料制品泄漏到海洋中。以海为生的生物成了人类塑料消费习惯的第一批牺牲品。在海边拾到的信天翁尸体里,人们发现每一具尸体内都有数量可观的塑料垃圾。多达51万亿个塑料微粒漂浮在海洋中,超过银河系恒星数量的500倍。而那些带着塑料微粒的海洋鱼类贝类,最终又会回到人类的餐桌上。(2)下面文字选自本次展览的结束语。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塑料本身没有错,使用塑料也没有错,问题在于_。既然我们不能教会海洋动物避开塑料垃圾,那不如从我们自身做起,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做好垃圾分类回收。A人类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却随意丢弃而不进行分类回收B人类随意丢弃而不进行分类回收,还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三、现代文阅读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完成下列小题。(甲)他从前是一个国民党将领,他告诉我说,红军军士的极端年轻,就足以说明它所以能抵抗艰苦的原因。这是很可信的。这件事也使女性伴侣的问题,成为不十分迫切的需要。从一九二八年,当他领导国民党军“叛变”参加红军的时侯以后,他自己就没有看见过他的妻子他红军的总指挥,为了他的头颅,南京曾经悬赏过一笔足以支持他的整个军队的款子。在南方红军的长征中,他是红一军团前锋部队的总指挥。他冲破了好几万的敌人军队的防线,在前进的路上占取了重要的地点,替主力部队保证了交通路线,最后争取了到陕西的路径,而在西北的苏维埃根据地安下了身。在他的队伍里的士兵告诉我说,二万里长征的大部分,他都是用脚步行的,常常地把他的马给疲倦了的或者受了伤的同志去骑。在体育上他是很活泼的,很好的骑手,他很能吃苦有一天在红军第二师演习的时候,我和他在一块。我们必须要爬一座很高峻的山。“跑上山顶去!”他突然这样对我和他的气喘着的总部人员喊着。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了我们一行人。又有一次,当我们骑马行着的时候,他又叫出了同样的一种挑战。在这种情形以及一些别的情形之中,他表现出他还有很多没被用完的精力。(乙)在南方的这些年月里,他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最后一次,他面对的敌人,重炮、飞机和机械化部队估计超过他八九倍,资源超过他许多倍。就战术的独创性、部队的机动性和作战的多样性而言,他再三证明自己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建立了不可轻侮的战斗力。从军事战略和战术上处理一支大军撤退来说,中国没有见到过任何可与他统率长征的杰出领导相比的情况。他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牦牛肉外没有别的吃的,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为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难怪中国民间流传他有各种神奇的本领:能够看到百里以外,能够上天飞行,精通道教法术,诸如在敌人面前呼风唤雨。迷信的人相信他刀枪不入不是无数的枪炮弹药都没有能打死他吗?也有人说他有死而复活的能力国民党不是一再宣布他已死亡,还详详细细地描述了他死去的情况吗?在中国,有的把他看成是危险的威胁,有的把他看成是希望的明星。但是大家都告诉我,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他爱护部下天下闻名的。自担任全军统帅以后,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他早期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他告状。他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步行,似乎不知疲倦。8 . (甲)文中的“他”是_,(乙)文中的“他”是_。9 . 材料二中的划线句记录了很多民间流传的说法,这种写法对于一部纪实性作品而言有何作用?10 . 请说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个人物的相同点,并举例分析。11 . 该书刻画了众多历史人物,下列选项陈述错误的一项是( )A周恩来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的知识分子,他初见斯诺时用熟练的英语进行交流。B贺龙既勇敢无畏又谦虚慎重,传说贺龙用一杆枪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C徐特立早想当共产党,但是没有人要求他参加,他想自己年过五十,大概共产党觉得他太老了。D毛泽东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父亲的汗水胡宝林月上半天,凉风起来,乡村的夜安静异常。父亲夹着镰,带着我出了门,顺着小路下到场院,再到河边,进了地。麦子已经熟透。黄时,它们一齐黄了,人手少,父亲忙不过来,只得在夜里赶着收割。村里的人已经睡下,或许鼾声已响起来。父亲也乏,也困,但他只能忍住,几片地的麦子等着他。北边地头,父亲铺了蛇皮袋,让我坐下,他去割麦。他朝手心吐了两口唾沫,俯下身,攥住一把麦子,镰刀轻轻一划,麦子已经像“撖猴”一样提在手里。他把镰刀夹在左腋之下,双手将那把麦子穗头朝下轻轻了两下,然后分成两股,一扭一拧打成腰,铺在地上。然后,正式开割。他左手挽住一大抱麦子,右手挥镰出去,镰刃闪过一道亮光,再搂回来,“唰、唰、唰”麦秸断裂的响声,急促、有力,在河边回荡。几镰过后,腰上已是一堆麦子,父亲扔下镰,蹲在地上,一只膝盖压在麦子上,双手将腰有力地拉在一起,扭绞一圈,然后将余把塞到腰里。随后,将麦捆轻轻提起,放在一边,又提起了镰,往前赶割身后的空地越来越大,麦捆排成一条线。我感到有些瞌睡。父亲浑身燥热,干脆将长袖脱了,扔在了麦捆上,但他依然戴着草帽。“唰、唰”,这声音依然那么急促。慢慢,月亮向西,河边的树影愈发浓郁,麦子的声音中渐渐少了清脆,透着一种顽劲,那是露水起来了。但是锋利的镰刀、父亲黝黑的臂膀挥洒出的力量,将这顽劲毫不犹豫地斩断。这暗夜中的声音,好像哨声,好像打板子的节奏,又像父亲的脉搏和心跳。这声音,带来一种劳作的节奏,父亲投在地上的身影就像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声音,父亲一年一年听着,这是他与麦子、与大地的对话,他能听来麦子的声音、土地的心绪。这声音久久地回荡在岁月里。父亲,在这急促的声音里,往前挥镰。我一觉醒来,父亲已经割到南头去了,我面前躺着一溜和我一样高的麦捆。我提了水瓶,轻轻走过来,站在父亲身后不远的地方,父亲没有发现我。两亩地,父亲已割了四五分。我想等到明天早晨,村里的人们起来一看,一定会感到惊讶,他们睡觉前好端端站着的一地麦子,已经倒在了地里。我站在有些凉意的地里,看父亲。父亲弯着腰,左手挥出去搂住一抱麦,右手的镰刀紧跟上去,一下、两下他像一个剪影,麦子就在他身子的暗影中。父亲,仰起头的一瞬,我看见他的额头、脸膛、臂膀湿漉漉的。在他俯身的一瞬,大大的汗珠子就一颗一颗滴落在地里,无声无息。父亲继续向前割,没有停歇,一镰一镰,一捆一捆,汗水悄悄滴下,像他干其他活计一样,让这个夜晚特别漫长。父亲,在漫长人生岁月中的一个黑夜,把一滴滴汗水洒在土地上,洒在一片黑暗中,一如他经历的其他许多的黑夜。这汗水,从额头、从脸、到脊背,释放出他身体的热量。他与活儿展开一场不为人知的搏斗,他在黑暗中挥洒力量。他的汗水从地的北头流到南头,滴在麦秆上,滴在土地上,却捧不住,找不见。这是一个农民的汗水。这是一个农民的力量。这汗水,从他的娃娃脸上流下,从他短暂的俊美的青春脸上流下,从他壮年的红脸膛上流下,后来从他衰老的身躯、萧索的容颜的皱纹里流下,滴在生命中,不为人知,找寻不见。我,一个农民的九岁的儿子,站在地里,站在父亲的辛劳之外,看着父亲。多年以后,我把我的汗水洒在异乡的土地上,洒在不为人知的白天还有暗夜,一如父亲。一个人的汗水,从自己的身体里出来,会渗到自己的血液里,流淌在孤独的人生里,却不为人知。这不为人知的汗水,让人生变得更加硬朗,也让随之而来的欢乐变得更加有力。在父亲的身后站了许久,我终于打开水瓶,呼唤了一声,向父亲走去(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8月,有删改)12 . 文章以“父亲的汗水”为题有什么好处?13 .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画线的句子。 这暗夜中的声音,好像哨声,好像打板子的节奏,又像父亲的脉搏和心跳。14 . 认真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笔下的父亲具有哪些特点?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是怎样的?15 . 本文和背影都是写父亲的,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两篇文章选材的聚焦点有何异同?四、对比阅读阅读陶弘景的两段文字,完成小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乙)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16 . (甲)文从多角度写景,试举一例分析其表达效果。17 . 从(甲)(乙)两段文字中能看出陶弘景怎样的思想?五、句子默写18 . 古诗文默写(8分,每句1分)(1),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2) 子在川上曰:“,。”(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4) 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6)观沧海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六、诗歌鉴赏19 . 阅读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完成小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注释)楚江:指长江。浦:水边。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散丝:雨丝。(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B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C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D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七、综合性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9年3月11日,中国植树节设立40周年暨首枚植树节纪念邮票在京发布。首枚植树节纪念邮票,画面由双手、绿叶、城镇乡村、河流山川和飞鸟白云等构成。(材料二)我国古代就有在清明节插柳植树的传统。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仪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确定每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