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代本草文库:臭草_第1页
中医药现代本草文库:臭草_第2页
中医药现代本草文库:臭草_第3页
中医药现代本草文库:臭草_第4页
中医药现代本草文库:臭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现代本草系列文库 臭草臭草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 “臭草” 的现代视点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臭草臭草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 异名 芸香(彩色生草药图谱),臭艾 (广西中药志) 基源 为芸香科芸香属植物芸香的全 草。 芸香属全世界约4种;中国1种,为引进的栽培种。 原植物 芸香Ruta graveolens L 历史 臭草最早载于 图经本草谓:“云实生河间川谷,高五六尺,叶如 槐而狭长,枝上有刺,苗名臭草。” 后纲目加以引用,“云实,释名臭草。” 以上所指均属豆科中的云实,非芸香科中的芸香。 现代一些药学着作中,将纲目上的臭草,认作芸 香科中的芸香,看来是错误的。 芸香药名臭草,最早见于纲目拾遗谓:“泰西既产 香草,复产臭草,虽重不同莸,效用则一,其本高尺 余,开小黄花,摘花蕊阴干待用,与叶同功,结子成 实,裂分四房,每房子数粒。” 生草药性备要亦有类似记载。 17世纪末,印度支那植物志(Flora Cochinchinensis) 曾载有中国栽培芸香,土名臭草(Sao Tsao)。 由此可见芸香引入中国栽培,当在17世纪以前。 形态 具强烈气味的多年生草本,高达1m左右。 茎基部有时木质化,茎枝及叶呈蓝绿色,上有腺点。 叶互生,二三回羽状复叶,无毛,具腺点,深裂或 劈裂,长612cm;羽片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匙 形,全缘,蓝青色。 伞房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花金黄色;萼片45 裂,细小,宿存;花瓣45,覆瓦状排列,内拱,边 缘细撕裂成须状体;雄蕊8,长短相间,开花初期与花 瓣对生的4枚,贴伏于花瓣壁上,与萼片对生的4枚, 则斜出而外露且较长,花盛开时,全部雄蕊并列一 起;花盘有腺点;花柱短,子房通常4室。 蒴果,4浅裂,成熟时顶部开裂或全裂;种子起棱,果 皮有瘤状凸体。 花期36月,果期68月。 (图见秦岭植物志第1卷3册133页图110) 生境与分布 栽培植物,中国南部很常见,长江以北, 多栽培于温室。 世界各国亦有栽培。 。 【生药】: 栽培 芸香适应性较强,宜温暖,能耐寒。 对土壤要求不严。 用种子繁殖,春、秋两季播种,按行株距5033cm开 穴点播,每亩用种量05075kg。 播后盖上细土或草木灰,浇水保湿。 苗高710c:m时,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补苗, 每穴留苗34株。 生长期中用人畜粪水追肥23次。 栽种34年后,应翻蔸换地。 虫害蚜虫、橘黑黄凤蝶幼虫,可喷射90%晶体敌百虫 1000倍液。 采集 夏、秋二季开花前割取地上部分,凉干或晒干。 药材产于四川、云南、贵州。 鉴别 性状 草质茎纤弱,长40110cm,表面灰绿色或 深绿色,有时带紫色,节部膨大,质脆易折断。 叶片狭线形,长3070cm,宽16mm,叶鞘抱茎, 基部者常破裂,离茎内卷,上部叶鞘短于节间,叶舌 钝圆,长24mm,膜质。 有特异香气,味辛辣,嚼之有麻舌清凉感。 以色灰绿、粗壮、叶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显微 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类方形薄壁细胞。 下皮纤维57列细胞,壁厚,木化,间有小型禾本科 式维管束数个成轮状排列。 中柱内维管束23轮,维管束禾本科型,维管束周围 有12列纤维形成纤维束鞘。 髓部宽广。 (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409页图409) 叶 表面观:上表皮细胞为轴向延长的46边形,长48 86m,宽2038m,叶脉处由长、短两种表皮细胞纵 向间隔排列而成,短细胞部位有单细胞非腺毛。 下表皮细胞长方形,宽约12m,叶脉处表皮细胞有长 短两种,纵向间隔排列,垂周壁波状弯曲,短细胞处 常见毛茸和气孔;非腺毛二种:单细胞毛长约28m, 2个细胞的毛长约58m;气孔为禾本科型,仅见于下 表皮。 (图见同上409页图411412)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 【化学】: 含挥发油、生物碱、黄酮类、香豆素类化 合物。 挥发油类有:壬酮2、十一酮2、壬醇2、十一醇 2和它们的乙酸酯,桉油精、和蒎烯、芳樟 醇、茨烯、樟脑烯、柠檬烯、对聚伞烃、癸酮2、2 十一烷基2甲基丁酯(2Undecyl2 methylbutyrate)、2十一烷基3甲基丁酸酯(2 Undecyl 3methylbutyrate)、盖介烯(Geijerene)、前盖介 烯(Pregeijerene)、异盖介烯(Isogeijerene)1,2,3。 生物碱有:芸香碱(Graveoline)、香草木宁碱 (Kokusaginine)、茵芋碱(Skimmianine)3、6甲氧基白 鲜碱(6Methoxydictamnine)、加锡弥罗果碱 (Edulinine)、山小橘碱(Arborinine)(1)、崖椒碱( Fagarine)5、芸香宁碱(Graveolinine)6、芸香吖啶酮 (Rutacridone)7、N甲基扁芸香碱(N-Methylplaty- desmine)、日巴里尼定(Ribalinidin)、芸香里尼定 (Rutalinidin)和它们的季铵离子8、24(3,4甲 二氧基苯)丁基4喹诺酮9、芸香吖啶酮二醇 (Gravacridonediol)及其甲醚、芸香吖啶酮氯 (Gravacridonechlorine)、芸香吖啶酮醇氯(Gravacridonol- chlorine)11、白鲜胺(Dictamine)12。 香豆素类化合物有20多种:补骨脂素(Psoralen)、花椒 毒素(Xanthotoxin)、东莨菪素、异虎耳草素、芸香苦素 (Rutamarin)(2)4、芸香枯亭(Rutacultin)、芸香扔 (Rutarin)、异欧芹属素乙、潘当归素(Pangelin)、芸香酚 内酯(Gravelliferone)、繸状芸香素(Chalepenin)、二甲烯 丙基脱肠草素(3(1,1Dimethyllallyl)hemiarin)、白 当归素、芸香马扔醇、印度楹桲素(Marmesin)、印度榅 桲甙、苏北壬酮(Suberenon)、桧脂素(Savinin)1、芸香 内酯甲醚(Gravelliferone methyl ether)14、异欧前胡素 (Isoimpera torin)15、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17、 花椒内酯(Xanthyletin)18、香柑内酯(Bergapton)13, 19。 尚有芸香甙(Rutin)、大黄酸(Rhein)等有机化合物1。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1886 2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1:257 3 CA 1961;55:8766f 4 CA 1971;75:16134f 5 CA 1967;67:102711h 6 CA 1963;58:6875g 7 CA 1968;68:39861k 8 CA 1973;79:15853k 9 CA 1968;68:39860z;68: 10193h 10 CA 1972;77:58805x 11 CA 1972;77: 98795a 12 Planta Med 1965;13(1):48;1969, 17(2):116 13 CA1966;64:6404b 14 Tetrahedron Lett 1968;(41):4395 15 CA 1974;80:130487b 16 Phytochernistry 1971;10(1):191;17 CA 1971; 75:16134f 18 CA 1969;71:19544f 19 J Chem Ecol 1991;17(9):1801。 【药理】: 抗肿瘤作用 花椒内酯(Xanthyletin)对 HeLa细胞有抑制作用,其ID50为10gml,芸香苦素 (Rutamarin)的ID50为01gml,芸香苦素5240g ml,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DNA、 RNA及蛋白质的合成1。 抗菌作用 花椒毒素(Xanthatoxin)100gml,对人型 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2。 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65ppm浓度,对大肠杆菌、 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3。 光敏作用 花椒毒素有光敏作用,20mg给人po,连续 2mo,可使紫外线照射部位的皮肤产生色素沉着4。 花椒毒素或补骨脂素(Psorulen)的丙酮溶液以25g cm2涂于豚鼠皮肤并给以光照,可致皮肤红斑5。 补骨脂素187gml(106molL)浓度,有增强光 照抑制DNA病毒的作用6。 解痉作用 山小橘碱1105、芸香苦素5106浓 度,对乙酰甲胆碱(Methacholine)或氯化钡引起的大鼠 离体胃底和大鼠、豚鼠、兔的离体回肠痉挛有解痉作 用7。 毒性 花椒毒素im对大鼠的LD50为160mgkg,中毒时 出现强直或阵挛性惊厥,胃肠道炎症,右心充血,死 亡常由于呼吸衰竭的缘故,慢性毒性则出现胃肠道刺 激、腹泻,脾和肾上腺出血,肝坏死等8。 补骨脂素sc对小鼠的LD50为480mgkg,po的LD50为 625mgkg,po的LD100为1250mgkg;po对大鼠的 LD50、LD100分别为830及1330mgkg9。 参考文献 1 Phanta Med 1977;31(4):351 2 CA 1957;51:10736a 3 Phytochemistry 1976;15(6): 1078 4 Science 1958;127:878 5 Experientia 1967; 23(12):985 6 Experientia 1965;21(1):22 7 Planta Med 1979;37(2):156 8 CA 1961;55:22588h 9 CA 1965;63:6217a 。 【药性】: 性味 苦、辛,寒。 生草药性备要:“苦,寒。” 本草求原:“苦、辛,寒。” 功效 祛风,退热,利尿,活血,解毒,消肿。 主治 感冒发热,风湿骨痛,小儿惊风,小便不利,泄 泻,疝气,妇女经闭,跌打损伤,热毒疮疡,湿疹。 生草药性备要:“消百毒肿,散大疮,理蛇 伤。” 南宁市药物志:“退热祛风,利尿消肿。 治小儿发热惊风,风湿骨痛。” 广西中药志:“治瘴疟,热毒疮疡及一切跌打损 伤。 外敷蜈蚣咬伤。”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治经闭不调,疝痛。” 广西植物名录:“祛风解毒,凉血散瘀。 治感冒发热,月经不调,衄血,牙痛,疖肿,蛇咬 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外用:捣敷、捣汁调敷或塞鼻。 使用注意 广西中药志:“孕妇忌服。” 。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福建民间草药:“治 小儿惊风:鲜臭草1521g,酌冲开水炖服,一般日服 2次。” 纲目拾遗:“治泄泻及小便不通:臭草叶,或生 或煮食之。” 纲目拾遗:“治腹内蛔虫:清油煎臭草叶,捣烂 敷脐上。” 纲目拾遗:“治鼻血:臭草叶捣烂,塞鼻孔。” 岭南采药录:“治小儿头上小疖:臭草叶捣取 汁,和青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