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综合练习 说明: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15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第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0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这次会议着力部署的一个重点内容,会议提出推进现代农业,表明了党和政府坚持用崭新的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 )A正确的意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只有正确的意识来自于实践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具有反作用D正确的意识对实践有决定作用2湖南师范大学3名学生利用暑假调研,针对部分城市“双禁”政策(禁止摩托车、小排量汽车通行)所撰写的报告,在2020年9月10日寄送国务院领导后引起国务院领导的重视。三名大学生之所以能够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就在于他们( )A能够做到“读万卷书” B能够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C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D能够做到“行万里路”3政府要依法行政,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由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共同组织,从2020年6月开始实施。到目前为止,该计划已选派了24929名高校毕业生赴西部地区300多个贫困县的乡镇一级,开展每期12年的支教、支医、支农等志愿服务。回答45题。4新华网2020年7月14日报道,近日,胡锦涛就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里强调的是( )A实践的观点是唯物论的基本观点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C青年学生要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D青年学生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5在服务实践中,高校毕业生经受了锻炼、提高了本领,同时为西部地区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这表明( )A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实践B生产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C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D改造主观世界还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6“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 ( )A坚持发展的观点 B透过现象看本质C坚持矛盾观点 D注重事物的外部联系7“真理就像燧石,敲打得越厉害,发出的光辉越灿烂”,这句名言告诉我们 ( )A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B人们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C正确的认识在任何时候都能战胜错误认识D正确的认识是在同错误认识的斗争中确立的8航天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人类开发利用外层空间资源提供了手段,也为人类移民其他星球进行了技术准备。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一个重要的来源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D实践的目的是使人们获得正确认识9近两年,党和政府把民生问题看得很重。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和政府就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执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体现了(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B工农群众是人民群众中最稳定的部分C党中央决定着历史的发展方向D人民的满意程度是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10“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的这首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从错误到正确的过程B青年人的认识只是对客观事物现象的认识C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受其想象力的制约11我国的“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搭载了农作物品种返回地面。它们经过太空旅行后,极有可能发生有利于农业品种的变异,对提高农作物育种效率,提高农作物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产生积极影响,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改变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 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能产生重大的影响A B C D12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像任长霞、牛玉儒、宋鱼水等优秀共产党员那样,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必须( )A坚持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在实践中不断地自觉改造主观世界C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D坚持在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直接实践13由于近些年对湿地进行盲目改造,过度利用生物资源以及污染等原因,我国湿地资源退化和消减了,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这表明(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A B C D14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所有的科学发明,都是建立在人对事物的观察、实践和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哲理( )A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B正确认识的获得需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并对其加工制作C现象是入门的向导,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D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实践起巨大的反作用15“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 )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 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 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16三国演义里有个著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诸葛亮命马谡镇守街亭,马谡刚愎自用,自恃“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非要屯兵于山上,称“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结果,被魏军断了汲水之道,导致街亭失守。斩马谡之后,孔明大哭不已。问何故,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诸葛亮被人们当作智慧的化身,尚且“深恨己之不明”,可见( )A人们不可能正确认识事物B人们的认识总是要发展的C人们的认识总是落后于实际D人们的认识总是超前的17利用野生动物来入药治病是我国中医学的传统。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看来,这个传统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的消极破坏作用。在古代科学落后的情况下,采用野生动物来治病纯属迫不得已,在医学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以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野生动物入药,那种以野生动物治病的做法应该摒弃。 这表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特征B人的认识需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18高考前,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提前预约做考生心理按摩,挂号量比平时明显增加。心理按摩就是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方式,对孩子进行自信暗示治疗,针对不同情况提出精神减压的方案。这就告诉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做成一件事,( )A就必须敢想、敢说、敢做B就必须等待主客观条件具备C就必须积极创造客观条件D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19贵州一位玩家发现自己投资5万元的虚拟装备被盗。玩家称,在千年游戏中,一年多来,他先后投入了3万多元更换装备,其中一件衣服就花了6000多元。这位玩家随即报案。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处警官表示,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法规,且开发游戏的公司也不在本地,此案查处起来有相当难度。随着网络游戏的深入发展,此类问题会越来越多,如何对该类问题定性、侦破,都将是摆在网络警察面前的崭新课题。从认识论角度看这个问题,证明(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0现在,不少中小学生热衷网络“命运预测”。青少年群体普遍对新事物感到好奇,由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成长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而他们又急于知道自己的未来,希望得到确定性的答案。以命运预测为代表的现代迷信,披着高科技的“画皮”,正好符合了他们在这个时期特殊的心理需求。面对这些现代迷信,我们要学会( )A用理论指导实践 B抓住主要矛盾C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D运用综合的方法21附石式盆景把树木和山石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提高了盆景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盆景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魅力。这表明艺术创作必须( )A注重量的积累B运用合理想象 C提升感性认识D重视实践作用从16世纪到19世纪末,从哥白尼到牛顿,经过几代人的奋斗,精心建立起了经典物理学的科学大厦,把一个看似杂乱无序、令人眼花缭乱的自然界整理成井然有序、准确可靠的科学世界。人们为之自豪,为之陶醉。可是,接着的两个著名的物理实验:迈克逊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给晴朗的物理学天空投下了阴影,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这两个实验现象。正在这时,一个只有26岁的青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狭义相对论的论文,提出了“相对时空”的概念。紧接着一批年轻的物理学家建立了量子力学,新的物理科学解释了经典物理学解释不了的现象。科学是一门学问,它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家萨缪尔森说得更直接:“科学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葬礼而前进。”回答2224题。22从物理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 )A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B客观世界本身是复杂的,对世界的认识是没有终点的C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只有理性认识才是科学的D经典物理学是对现象的认识,相对论才是对本质的反映23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 )A彻底否定了经典物理学 B第一次揭示了自然的本质C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否定 D是对经典物理学的继承与发展24“科学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葬礼而前进。”这说明( )A旧的学说一定要灭亡 B认识总是要发展的C要彻底否定以前的认识 D没有破坏就没有建设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出如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根据“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回答2527题。25两小儿辩日给我们的启示是(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6“孔子不能决也。”告诉我们( )A孔子是书呆子,缺乏实践经验 B孔子没有真才实学C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D必须多读书27两小儿所得出的“近大远小”、“近热远凉”的结论,属于( )A只有实践,没有认识B正确的感性认识C只看到现象,没找到本质和规律D实践出真知人类过去的生产活动主要靠经验,先有生产,然后在漫长的生产活动中提炼出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遵循着“生产技术科学”的模式。但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发生了伟大的转折,人们懂得干什么事情要先弄清事情的原理,然后再利用这个原理,采取一定的技术途径,使其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模式。人类有了科学的指导,使其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从而大大加快了科技发展的速度。回答2829题。28人类的科技发展史告诉我们( )A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B实践出真知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真实、更可靠D一定要先实践后认识29科学技术的发展由“生产技术科学”的模式发展为“科学技术生产”的模式。证明 观点的正确性( )A理性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感性认识决定理性认识C实践决定认识 D现象表现本质30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一次性木筷是日本人发明的,但是,他们现在自己不生产,而是从我国进口一次性筷子。我国人均占有资源并不丰富,却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回答3132题。31日本人停止生产一次性木筷,并非缺乏技术,而是( )A缺少木材 B认识到资源的宝贵C进行经济掠夺 D有了感性认识32我国还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这表明,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时 ( )A也要注重改造主观世界 B要认识世界C要勤俭节约 D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33我国古代有个学习屠龙之术的故事。那个人耗尽家产、历时三载学到的屠龙术,之所以无用武之地,原因就在于他不懂得( )A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B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34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哲理,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35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就在于( )A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B邓小平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C邓小平理论揭示了我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改革开放的发展规律D邓小平理论是我党的指导思想第卷 非选择题 共80分二、简答题36(12分)“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推论家。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在庭院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从认识论角度论证,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蜜蜂,而不能学蚂蚁和蜘蛛?37(13分)1986年,美国有十大发明,其中一件是我们日常使用的便笺。这种便笺的纸是用不太粘的胶粘住的,使用时稍一用力便可撕下来。发明便笺者原在一家生产胶片的公司研究合成胶,可搞来搞去,研制出来的胶总是不粘,经理为此将他狠狠骂了一顿。但他不服气,赌气说不粘的胶也会有它的用途。发明者下决心要将经理认定的“废胶”变成有用的商品。他在特殊对象的特殊要求上苦苦求索,终于有了新创意:用“废胶”粘合办公用纸!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己花钱做许多小本子,又把这些小本子送到几十个经理的手中。几个月后,用过那些本子的经理居然一个个找上门来,问还有没有“方便本子”。一般的人,都认为胶水就一定要粘才行,但便笺发明者却从“不粘也有用途”的观点进行反向思考,结果找到了人们的其他需求。结合该事例,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三、辨析题38(15分)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四、论述题39(20分)材料一:1897年,居里夫人看到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写的一篇报告说: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铀和铀的化合物,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射出一种眼睛看不见的射线。她决心探讨这种射线的性质、能量的由来以及别的元素是否有同样的能量。她在研究中先把组成沥青铀矿石的各种元素分开,然后分别测量出各个组成部分的放射性。几个月以后,他们从沥青矿石中分离出一种取名为针的物质,并测出它的放射性强度远远超过铀。研究工作继续进行,从沥青分离出来的还有钡的化合物的另一部分物质,也表现出异常的放射性。又经几个月的努力,终于从中分离出很少一点新元素的氯化物,并发现另一种新元素镭的存在。它比铀的放射性要强200多万倍。材料二:当人们分别研究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运动时,深人地探索了它们内部的物质过程的运动规律,外部环境的影响则是作为现成的静止东西被引入的,但当人们对这几个圈的关系进行全面考察时,就发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是统一发生、统一演变的。尤其是生物与其生活环境处于相互依赖的统一体之中,如果任意打破生态平衡,就会给生物带来危害,遭到自然界的惩罚。生态学、环境科学就是全面研究生成圈运动规律的,它能揭示事物在其分割状态下不曾显现的特征,对人类生存、科学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是什么?(2)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这些思维方法去认识事物?40(20分)20世纪20年代初的一个深夜,担任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的卢瑟福,披着外衣来检查实验室,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做实验。卢瑟福就问他:“你上午干什么了?”学生回答:“在做实验。”卢瑟福又问:“那你下午做什么了?”学生回答:“做实验。”卢瑟福提高嗓门问:“那你晚上又做什么呢?”学生挺直了胸脯回答:“我还在做实验。”他本以会得到老师的夸奖,不料卢瑟福对他说:“你整天做实验,还有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1)你觉得这个学生什么地方值得肯定?(2)老师为什么没有夸奖他?(3)用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谈谈这件事给你的启发。参考答案一、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A 2B 3C 4C 5A 6B 7D 8C 9A 10C 11B 12B13A 14B 15D 16B 17B 18D 19C 20C 21B 22B 23D 24B25D 26C 27C 28A 29C 30C 31B 32A 33C 34A 35C二、简答题36(12分)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分)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一是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蜜蜂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就是比喻这一点;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蜜蜂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正是比喻这一点。只有具备以上两个条件,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要学蜜蜂。(6分)像蚂蚁的实验家只重视感性材料的收集,而忽视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像蜘蛛的推论家则忽视对感性材料的收集,把理性认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因此,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能学蚂蚁和蜘蛛。(4分)37(13分)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4分)材料中的“不粘也有用途”的观点,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逆向思维。很多发明创造都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的结果。(5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建设者。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4分)三、辨析题38(15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一个人知识构成的两个部分。直接经验是指一个人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对这个人来说是间接经验,其中重要的是书本知识。(5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经验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含义较广,既指感性认识,也指理性认识。所以,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既包含了感性认识,又包含了理性认识,而不能简单对应,不能认为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 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2丁香结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立项管理案例讲解
- 内河基本安全培训实操课件
- 肝叶部分切除术后护理
- 元音字母的发音音素课件
- 金字塔原理解读
- 勾股定理的验证动态课件
- 元谋公路分局安全培训课件
- 教室求职简历汇报
- 面部桃花灸培训专业知识课件
- 2025年高考政治总复习高中三年必考基础知识复习汇编资料(必背版)
- (2025)汽车驾驶员(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人工智能在威胁情报中的应用-洞察及研究
- 林业安全生产培训教材课件
- 乡级增补叶酸培训课件
- 2024邯郸大名县招聘村(居)党务、村务(居务)工作者354名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人教版 2024 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 13 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检测卷
- 小学数学教师新课标考试试题(含答案)
- 厂房搬迁管理办法
- 保险学考试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