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世纪 70年代中越关系剧变分析 董应龙 * ( 西昌学院 四川西昌 615013) 关键词70年代;中越关系;剧变原因 摘 要 在国际关系史上, 恐怕鲜有如 20世纪 70年代中越关系的变化那样出人意料, 中越两国在短短十年时间就 从肝胆相照的兄弟变为彼此不共戴天的敌人, 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一剧变的发生呢 本文认为 20世纪 70年代中越关系之 所以会发生急剧变化, 与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密不可分:(1) 中越出于国家利益考虑, 推行各自倾向性政策 ;(2) 中越两 国在与之密切联系的四对三角关系中的互动;(3) 历史与现实的困惑;(4) 精英认知的不同。 中图分类号D8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6099 (2007) 02 -0066 - 06 Analysis of theRadical Changes of Sino- Vietnam Relations in 1970s Dong Yinglong (Xichang College, Xichang 615013, China) Keywords:1970s;Sino-Vietnam Relationship;the Reasons of RadicalChanges Abstract:Inmodern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re is hardly any change that can be compared w ith the change of the Sino-Vietna m relations in 1970s . China and Vietnam turned drastically and unexpectedly from loyal brothers into enem ies in a short period no more than ten years .This paper figures out four reasons for the change: (1) the result of different policiesofChina and Vietnam, national interests as their preference; (2) four triangle- re- lations; (3) confusion on history and reality; (4) different cognition of elites . 自 1969年 9月 2日胡志明逝世到 1979年 2月 17日中国被迫发起自卫反击战, 中越关系在短短 10 年时间发生了急剧变化, 两国由 “同志加兄弟” 一 变而为 “最直接和最危险的敌人”。是什么原因促 成了这一剧变的发生 长期以来, 因问题敏感且又 事关中越两国民众内心之伤痛 , 因而这一问题被有 意无意地束之高阁。但是近几年来, 随着中越关系 的日益发展, 学界开始了对这一时期两国关系的冷 峻思考, 如牛大勇、 沈志华主编的 冷战与中国的 周边关系 (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4年版 ), 沈志华 中美和解与中国对越外交 ( 19681973)( 美国 研究 ,2000年第 1期), 李丹慧 印支战争与中国 在两 个三角 游戏中 的外交 地位 (http: / / ), 李丹慧 中美缓和与援越抗 美 ( 党的文献 ,2002年第 3期 ), 以及宫力 1979年中越边境冲突中的美中苏三角关系 ( 国 际观察 ,2004年第 3期 )等论文或论文集纷纷涌 现。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对引起 70年代中越关系 剧变的某些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拟在上述 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一抒管豹之见, 以就教于 方家 。 一中越出于国家利益考虑 , 推行 各自倾向性政策 19世纪英国外交大臣帕默斯顿在论及国与国 关系时, 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家之间 “没有永远 的朋友, 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只有永远的利益 ”。 这个说法客观地指出了处理国家关系的一般原则, 即国家间关系的亲疏冷暖往往是由国家利益的变化 来决定的 , 这一说法在 20世纪 70年代再次被中越 关系的演化所印证 。事实上 ,20世纪 70年代中越 关系的急剧变化, 正是中越两国从国家利益出发, 66 东南亚研究 2007年第 2期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 收稿日期2007 - 01 -03 作者简介 董应龙, 西昌学院社科系教师。 推行各自倾向性政策的结果。这种倾向性政策 , 就 70年代中越关系的演变来说 , 既有历史的延续 , 也有现实的需要 。 从历史的延续方面来看, 最早可见之于中越双 方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分歧和 50年代中后期中国最 初对越南南方进行武装斗争的消极态度上 。日内瓦 会议上 , 中国确实有欲借朝鲜停战 、 法国厌战之 机 , 用和平选举方式来实现越南统一 , 从而避免中 国再次卷入另外一场大规模战争, 以致力于自身国 内经济建设的考虑。这就与北越欲乘奠边府一战之 威 , 武力统一全越的构想发生了分歧 。但是迫于当 时情势以及从社会主义阵营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 冷战思维角度出发 , 中苏越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 , 同意签署了日内瓦和平协议。然而出人意料的是 , 协议签订不久美国就支持吴庭艳政权发动政变 , 一 脚踢开法国支持的保大政权, 在南方屠杀革命群 众 。北越则急欲在南方发动武装斗争来反抗吴庭艳 集团的屠杀政策 。当越南就此问题向中国征求意见 时 , 中国领导人出于配合苏联外交政策和致力于国 内经济建设的考虑 , 曾劝说越方 “在相当长一段 时间内必须坐等 ”。对此, 不仅黎笋等后来的越南 领导人耿耿于怀 , 就是毛泽东等中国第一代领导人 也在思索如何处理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 题 。毛泽东思想的革命性与现实性首次出现了矛 盾 , 但是由于两大阵营的存在 , 意识形态成为衡量 一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标准。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 , 中国领导人世界革命的热情高涨, 至迟于 60年代 初 , 中国就转而公开支持越南南方人民的武装斗 争 。尽管如此, 中国在 70年代中越关系恶化后 , 还是被指责 “背叛” 和 “出卖” 了越南。 进入 70年代 , 中越两国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 自身政策的倾向就更加明显了 。一方面, 由于中苏 关系由破裂走向对抗 , 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 中 国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 逐步实现了革命性外交向 务实性外交的根本转变。外交理论也由 “三个世 界 ” 取代了 “两大阵营”, 中国推行更加务实的外 交政策 , 开始实行与美和解、 联美制苏战略。在越 美和谈问题上由最初的反对改为赞同和支持, 援外 工作则更加强调量力而行的原则, 并从 70年代中 期逐步削减对外援助 。另一方面, 由于中苏对抗已 成定局 , 中国联美制苏战略不可逆转 , 越南已无力 继续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 开始推行在尽 可能多地获取中苏巨额援助物资的同时逐渐倒向苏 联一边的战略 。随着两国的战略调整, 原来在意识 形态掩盖下的分歧和矛盾 边界冲突 、 领土、 领 海争端和华侨问题开始暴露出来 。这些问题已超越 了原有的意识形态范畴 , 而具有了国家利益冲突和 “民族利害性质 ” 1 。 当 1977 年黎笋访华, 明确探知中国反对其 “印支联邦 ” 计划后 , 越南便开始视中国为阻碍其 通向大国之路的绊脚石 , 此后中越两国关系急剧恶 化, 越南公开走上与苏联结盟的道路。而中国则认 为倒向苏联的越南业已成为了 “东方的古巴 ”, 自 愿充当了苏联在东南亚的前哨 , 而且由于越南的 “忘恩负义 ”, 苏联完成了从陆地对中国的包围。 从粉碎苏联包围中国计划和一贯反对霸权主义的立 场出发, 中国在越柬冲突中逐渐采取一边倒 , 倒向 柬埔寨的政策。越南则以此更加确信中国欲 “从 两个方向进攻越南 ”, 有 “吞并越南的野心 ”。 因此从中越关系发展的脉络不难看出, 由于国 际局势和国家利益的变化,70年代的中越两国都 对自身的战略利益进行了调整。这种调整因同时伴 随了潜在的国家利益冲突、 传统疑惧心理以及国家 政策导向错误 ( 这一点将在下文进行具体分析 ) 的因素, 从而加剧了相互间的猜疑, 并最终将两国 关系一步步引向破裂和对抗的道路。 二中越两国在与之密切联系的四 对三角关系中的互动 率先提出三角关系理论的是 19世纪末期德国 的社会学家乔治 齐穆尔 ( George Simmer), 他在 研究人与人以及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中发现了三角 关系理论 2 。到 20世纪 80年代 , 美国学者洛厄尔 迪特默 (LowellDitt mer) 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运 用了 “战略三角 ” 理论去解释当时中美苏战略三 角关系的演化 。按照作者的观点 , 战略三角的形成 只需具备如下两个条件即可 : 其一, 所有参加国必 须认识到三个主角的战略特点;其二, 各方必须被 另两方承认为合法的 、 自主的参加国 3 。显然, 这两个条件在 70年代与中越有关的四对三角关系 中都是具备的 。因此不妨将迪特默的 “战略三角 ” 理论推而广之 , 不但用来解释 70年代中美苏全球 战略三角关系 , 而且尝试着去解释同时期出现的越 中苏 、 柬老越 、 柬越中地区三角关系, 分析它们是 怎样影响了中越关系发展的 , 从而为 70年代中越 关系的演化进行另一种角度的解释。 67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东南亚研究 2007年第 2期 首先来看迪特默对三角关系的划分: (1)“三人姘居 ” 式:即由三方间 (A、 B、 C)的对称和睦关系组成 。 (2) “浪漫三角” 式:即由处于 “主轴 ” ( A) 的一方与处于 “两翼 ” (B与 C) 的两方建立和睦 关系, 而后两方却是敌对关系 。 (3) “稳定婚姻” 式: 即两方 (B、 C) 之间建 立了和睦关系, 而同第三方 ( A)都处于敌对状态。 按照迪特默的解释 , 在上述三种类型的图示中, 最理想的方式显然是 “三人姘居” 式, 因为它最可 能满足参与游戏的所有各方的利益;以次而降, 最 糟糕的是 “稳定婚姻” 式, 而 “浪漫三角” 式则处 于二者之间。据此我们按前文所析 , 绘成 70年代与 中越有关的四对三角关系演化示意图如下: (1)中美苏 70年代三角关系演化图示 : (2)越中苏 70年代三角关系演化图示 : (3) 柬老越 70年代三角关系演化图示: (4) 柬越中 70年代三角关系演化图示: 如上图所示, 我们不难分析得出:在组 1中美 苏三角图示中 , 美国由 70年代初 “浪漫三角 ” 式 的主轴一角演变为 70年代后期 “稳定婚姻” 式的 对等一角 。表明美国在这一时期对世界事务主导能 力的降低 ; 与此同时, 苏联则由 “浪漫三角 ” 的 两翼地位沦落为 “稳定婚姻 ” 式中遭排斥的地位, 说明苏联这一时期推行了极其愚笨的对外政策;相 反中国则成功地从 “浪漫三角 ” 式的两翼地位上 升为 “稳定婚姻 ” 式的对等一方, 说明此期中国 在中美苏大三角战略调整中是最为成功的。 在组 2越中苏三角图示中, 越南在 70年代初 成功地在越中苏三角关系中构筑了“浪漫三角 ” 式的主轴地位 , 取得了中苏两国的共同支持和帮 助, 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 并巧妙地周旋于中苏之 间, 实现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到 70年代后 期, 越南却在这一三角架构中下降为 “稳定婚姻 ” 式中对等一方的地位, 说明越南此期对外战略的调 整是相当失败的, 没能维护好其国家利益;与此同 时, 中国在越中苏三角战略的演化中可以说是完全 失败的, 中国从“浪漫三角 ” 两翼地位下降为 68 东南亚研究 2007年第 2期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稳定婚姻” 式中遭排斥的一方;而苏联则是最成 功的, 实现了从 “浪漫三角 ” 一翼地位向 “稳定 婚姻” 式对等地位的提升 , 已将越南成功地拉入 了自己的怀抱。 组 3柬老越和组 4柬越中两组三角图示中 , 两 者都由 70年代初的 “三人姘居 ” 式向 “稳定婚 姻 ” 式急剧转化 , 因此严格说来 , 在这两个三角 关系的参加国中 , 没有优胜者 , 只有失败者。在组 3图示中, 最为失败的是柬埔寨 , 它由 “三人姘 居 ” 式中的对等一方急剧滑落为 “稳定婚姻 ” 式 中被排斥的一方 , 这里有外部的原因 , 也有其内部 的原因 ; 而在组 4图示中, 越南取代了组 3中柬埔 寨的位置, 成为最大的失败者 。 因此从上述图示中, 我们不难看出, 参与以上 多对三角关系的国家 , 在 70年代各类三角关系的 演化过程中各有利弊得失 。中国在中美苏大三角战 略的演化中虽取得了积极成果 , 但却输掉了越中苏 三角战略, 并在柬越中地区三角关系中蒙受了损 失 ; 同样, 苏联在中美苏全球战略的演化中是输 家 , 但在越中苏次三角战略的变化中却成了赢家 ; 然而在 70年代后期的三角战略演变中, 只有越柬 两国只输不赢, 这无疑说明 70年代后期的越南推 行了极其错误的外交战略 , 从而陷越南自身于不利 境地。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 在以上四对三角关系中 , 影响最终战略架构的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实力 最强的一角 , 恰恰相反, 三角关系的推动是由最为 弱小的一角来实现的 。如果将 70年代后期四对三 角关系的结局用示意图拼凑在一起的话, 我们不难 有新发现。 图示表明, 由中美苏 、 越中苏和柬老越三对三 角关系中最为弱小的一方中 、 越 、 柬共同组成了一 个三角内核。这个三角内核不但将看似不相关的三 对三角关系联系了起来 , 而且还推动了其外围三角 的变化, 并最终成为它们矛盾的焦点。事实也正是 如此 , 在中美苏三角中 , 中国无法与美苏比肩, 因 此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 , 为应对苏联对华围堵和战 争威胁政策, 中国力主实现与美和解、 联美制苏战 略, 从而推动了这一三角战略架构向有利于中国的 方向发展 。就越南来说 , 由于中苏对抗升级和中国 联美制苏战略的不可改变, 完成国家统一的越南无 法继续在中苏之间寻求平衡 , 同时出于传统的疑惧 心理和双方的战略分歧 , 越南调整了对华政策, 走 上与苏联结盟 , 联手对付中国的道路。而对于同时 期的柬埔寨而言 , 为应对越南的 “印支联邦 ” 计 划, 避免被越南 “吞并 ”, 在对外政策上采取了更 加依赖中国, 反对越南侵略的政策。因此到 70年 代末 , 柬越中三角关系成了其它三角关系矛盾的集 中反映。这充分说明 “大国 、 强国之间的关系固 然是冷战格局构成的主要因素, 但小国 、 弱国的作 用是绝不可以忽视的, 在两个大球对抗的天平中, 小球的滚动方向往往会使力量对比发生重要的变 化,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变化。 ” 4 作为卷入三角关系最多的中越两国 ( 各卷入 到三个三角关系中 ) 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就极易受 到外部变化的影响 , 因为每一方政策的变动都会涉 及到与之密切相关的其它三角。同时, 其它三角的 变动也势必反过来在两者之间造成影响 。在二个当 事国中, 由于越南不是中美苏大三角的一员 , 缺少 观察世界局势的兴趣和能力 , 因此对中国的处境缺 乏理解甚至造成误解;而同期的中国, 由于全身心 地投入到与苏争斗 、 联美制苏的大三角战略 , 因此 也缺少将印支地区相对隔离开来进行冷静思考的视 角。结果 , 处在四对三角关系纷繁扰乱时代背景下 的中越关系, 逐渐走向了悲剧性的结局 。 三历史与现实的困惑 中越关系之所以在 70年代后期出现急剧变化, 这还与中越两国长期以来对历史与现实的困惑密不 可分 。从中国方面来说 , 主要体现于毛泽东个人思 想中革命性与务实性的矛盾 ; 而对于越南而言, 却 与其传统的对华心理有关。这一心理即 : 当越南面 临严重的内忧外患困扰 , 仅依靠其自身力量又无法 解决时, 传统的越南社会因与中国的密切关系, 会 表现出对中国的依赖心理;而当其实力增强 , 自主 能力增大时, 越南又有害怕中国会对其进行干涉与 69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东南亚研究 2007年第 2期 控制的疑惧心理 。这本属任何小国与其强大邻国相 处时的正常反应。然而不幸的是 ,70年代的越南 这两种心理都在一瞬之间相继出现, 使中越两国都 未做好完全的心理准备。结果 , 当中国做出外交战 略调整时, 越南不但未予理解和支持 , 反而指责中 国 “背叛” 和 “出卖 ” 了越南, 而当越南对华疑 惧心理增长、 日益疏远中国时 , 中国则认为越南 “忘恩负义”。以下就此问题做出分析 。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毛泽东个人思想中革命性 与现实性的矛盾就一直困扰着中国领导人 。众所周 知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和共产国际的直接影响下出现的 , 毛泽东 “十月革 命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 的著名论断, 就是这一情况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革命的漫长斗争 中, 别国共产党和人民曾给予中国革命宝贵的支持, 其中既包括苏联也包括越南。因此, 新中国成立后 也同样有支持各国进行共产主义运动的义务 , 这可 以说是新中国建立后长期 “世界革命” 热情高涨的 历史根源。但是一国的对外政策归根结底要以国家 利益作为最终归宿, 否则它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根 之木。这在中越两国关系上得到了典型体现。 长期以来, 出于共同的意识形态背景和相似的 革命经历, 中国给予了越南大量无私的援助, 对此 中国始终认为各国革命总是相互支持的, 对越南的 援助也即对自己的帮助。但是这并不是说 , 此期中 国就没有对自身国家利益的审慎考虑 。事实上 , 自 50年代中期日内瓦协议签订以后的一段时间里 , 由于朝鲜停战和第一次印支战争结束 , 中国已有过 从革命性外交向务实性外交调整的尝试。然而由于 中苏关系破裂和美国挑起第二次印支战争 , 中国进 行外交政策调整的尝试被迫中断, 毛泽东世界革命 的热情再次高涨。进入 70年代, 由于中苏关系由 破裂走向对抗, 苏联屯兵百万于中苏边境 , 严重威 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 中国全面调整了对外战略 , 开始推行与美和解、 联美制苏的外交政策 , 进而突 破了意识形态束缚, 最终用更多从国家利益考虑的 “三个世界” 理论取代了意识形态划分敌我的 “两 大阵营 ” 理论, 从而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 初步完成。 从越南方面来说 , 其对中国的矛盾心理可以说 是古已有之 。由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灿烂, 越南 又与中国山水相依, 中国的许多思想意识 、 典章制 度和发明创造很容易为越南所用, 这养成了越南对 中国的依赖心理 ,“人人安于什么东西是中国的就 好 , 就比自己的强, 从思想直到做事情, 什么都以 中国为榜样。谁能模仿中国就算有能力 , 不能模仿 便是拙劣 。 ” 5 另一方面 , 越南因地处东南亚桥头 堡地位 , 易 受外来 势力 影响 ,“在 历史 上,古 代 中世纪的许多强盛帝国以及现代的帝国主义 列强都曾企图侵占我国 。敌人妄图攻占我国 , 不仅 是为了剥削人民、 掠夺财富 、 开发丰富的资源, 而 且是为了把我国变成为其向整个东南亚地区进行扩 张的战略桥头堡, 以便从海洋深入到辽阔的大陆和 从大陆扩张到海岛地区 ” 6 。因此, 越南从其所处 地缘环境考虑 , 有疑惧外来侵略 、 害怕中国会对其 加以控制的心理,“他们 ( 中国) 无时不在欺骗我 们, 就好像欺骗小孩一样, 以便卡住我们的脖子, 而我们却仍不知道自己的愚蠢平时还能看出中 国人的豺狼之心, 而一旦国内发生变乱 , 却又跑去 乞求人家来。这何异于引象踏祖坟” 7 这种渗透 着民族主义情绪的疑惧心理到了 70年代不但未能 得到制止 , 反而扩大到了民间。据悉, 当年越南政 府派了不少人到上海钢铁厂和纺织厂学技工 , 上海 当局十分厚待他们 , 把淮海中路重庆南路一带的优 质民居腾出来让他们住 。他们也一直对上海人民怀 有好感。可是 , 中美关系的解冻却大大地伤害了他 们的自尊心。令上海当局十分吃惊的是 , 北越人策 划在尼克松访问上海的时候 , 在沿街的窗口打出抗 议横幅。此事被中国方面及时发觉, 随后做足了防 备措施。在尼克松到上海期间, 北越人受到所在单 位和部门的 “热情款待 ”, 又是带他们到景点去参 观和游玩 , 又是领他们去高级饭店美餐 , 哄得开开 心心 , 总算避过风头。双方都嘴上不说 , 但都心知 肚明 。这可能是中越之间情感上最早的芥蒂 8 。 四精英认知的不同 中越关系在胡志明时代和后胡志明时代迥然相 异, 这与世界形势的客观变化有关, 也与越南领导 人的素养以及对中国的不同认知有关。在这里无意 宣扬什么英雄史观 , 只不过想透过面纱去寻求历史 的本来面目而已。其实 , 重视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 中的态度 、 立场和作用 , 这一直是历史研究的一个 重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史学一向认为, 社会历史的 真正创造者是人民群众 , 但杰出人物也会对历史发 展的进程起到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无庸讳言 , 作为 有着集权传统的东方社会, 领导人的态度和意志往 往能极大地左右一个国家发展的航向。普列汉诺夫 指出 , 个人 ( 社会精英 )因其性格带有某种特点 而能影响到社会的命运 , 这种影响有时十分明 显 9 。因此从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 、 人生经历入 70 东南亚研究 2007年第 2期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手 , 了解精英人物对历史事件形成固定认知的因 素 , 并重视这种认知倾向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 这 是近年来心理史学探讨的课题之一。而这一方法同 样适宜用来分析此期中越关系的变化 。由于中国领 导人对越认知较为稳定和一致 , 故主要从越南领导 人方面来进行对比, 分析胡志明和其继任者黎笋的 对华不同认知是怎样影响了中越关系的。 谈胡志明和黎笋对中国的不同认知, 这可以从 两人的出身之地说起。胡志明 (18901969) 生 于越南北部的义安省, 而黎笋 (19071986) 则 生于中圻的广治省 (Quang Tri)。众所周知 , 在越 南 , 华侨主要集中于北部和南部, 其中南部华侨人 口最多 , 与中国经济联系最为紧密。北部由于历史 和地理的因素, 自古以来就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与中 国联系紧密 , 这无疑给生在北部的胡志明从小增添 了接近和了解华侨的机会 。而在中圻 , 即越南中部 地区, 既无北圻与中国紧密相连的地理位置, 亦无 南部与中国密切相连的经济繁荣, 有的只是越南民 族屡经荣辱的沧桑岁月和历代封建王朝开疆拓土的 文治武功。这里的人民因与外部世界少有往来 , 并 陶醉于越南民族自我优越的意识之中 , 故而民族情 绪最为激昂。从黎笋后来激进的民族主义意识来 看 , 显然其从小就受到了这种思想的熏陶 。 再从两人的人生经历来看 , 那就更加天差地远 了 。早在新中国建立以前 , 胡志明为探求越南革命 的真谛而奔走呼号于世界之时 , 就曾三次长期留住 中国:1924年 1927年, 在广州;1930年 1933 年 , 在香港 、 上海;1938年 1944年,在延安 、 华南、 西南和中越边境地区。他不但在中国当过 兵 , 而且坐过牢 ;不但在中国有过情感经历 10 , 而且与广西边民张廷维等四十余人杀鸡取血、 义结 金兰, 其中张廷维被尊为大哥, 胡志明为二哥 11 。 从新中国成立到 1969年的 20年中 , 胡志明主席到 中国不下 30次, 其中从 1960年到 1969年的 10年 中 , 他到中国过生日就有 7次之多 12 。用胡志明 自己的话来说, 中国已成了他的 “第二个故乡 ”。 他与中国领导人交往甚密 , 早在 20年代 , 胡志明 就与后来成为新中国领导人的周恩来 、 邓小平 、 叶 剑英等人结识。 1956年 11月 21日 , 胡志明在欢 迎周恩来总理的宴会上就曾充满深情地介绍说: “周恩来是我的兄弟 , 我们曾在一起共甘苦, 一起 做革命工作。他是我二十多年来的亲密战友 。 ” 这 种经历使胡志明在情感上很自然地认同中国 , 容易 认为 “越南和中国是两个相邻的国家 , 多少世纪 以来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然中国革命和越南革命 的关系也就特别密切中国革命和越南革命的关 系真是恩深、 义重 、 情长” 13 。然而这一切对于黎 笋来说无疑是天方夜谭 。 20年代 , 黎笋为一名铁路工人,1930年印支 共刚创立时便加入了该党 , 在 1931年 1936年期 间被法国殖民当局逮捕入狱。人民阵线 (Popular Front)执政时期被释放 , 后从事政治工作 , 并在 1938年当选印支共中央委员。 1940年再次被捕, 1941年 1945年同该党部分领导人一起关押于法 国的保罗 孔德雷监狱岛 (Island Poulo Condore), 1945年获释。第一次印支战争期间担任越共南方 局书记 。随后代替在土改中犯错误的长征 , 于 1960年正式担任了越共总书记的职务 14 。据其所 言, 黎笋生平第一次出国是 1952年到中国疗养, 而且在反对殖民主义的漫长斗争中, 黎笋有很长一 段时间是在监狱中度过的。这种相对闭塞的环境阻 碍了其兼容并包地理解外来事物的能力 ,“在那里 ( 法国的监狱) 而不是在河内大学 , 许多人 ( 指黎 笋等人 )如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 , 接受了教 育的 高级培训 。” 15 残酷的斗争环境一方面培 养了黎笋作为革命者所具有的坚毅和果决品质, 但 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其鄙晲一切的激进民族主义倾 向。当 1952年从中国治病归国, 胡志明问及他对 中国的感受时 , 黎笋就坦言 “越南非常勇敢 , 中 国人一点也不勇敢 ”, 其对中国的厌恶之情溢于言 表。 70年代中越关系恶化后 , 黎笋更是将其激进 民族主义意识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 在其眼 中, 越南已成了世界文明的灯塔 ,“是一个象征着 独立和自由的国家 ” 16 。 可以肯定地说 , 属于土生土长的越共领导人的 黎笋与曾游历于世界的胡志明有着极大差异 , 这在 客观上影响了两人对中国的不同认知, 而这种认知 的不同又反过来左右了越南对华关系发展的走向 。 【 注 释】 1郭明: 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 , 广西人民出版 社,1992年, 第 104页 。 2George Simmer,The Sociology of George Simmer, Translated by KurtF.W olf,Ne w York:The Free Press,1950, pp.118 -162. 3洛厄尔 迪特默 : 战略三角:竞赛理论初析 (沈泽芳、 刘毅译),现代国际关系译从 中美苏战略三 角 , 时事出版社,1988年, 第 105 -111页。 ( 下转第 77页) 71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东南亚研究 2007年第 2期 【 注 释】 1加拿大 李 胜生: 加拿大的华 人与华人社 会 , 宗力译, 三联书店 ( 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 第 17 页。 笔者曾借用推拉理论, 撰文对 19世纪中国人移民加拿 大的原因, 做过比较详细的探讨。 参见吴金平 中国人移 民加拿大原因初探 , 载 历史教学2001年第 12期。 2M.J.Piore,Birds ofPassage: MigrantLabour in In- dustrialSocieties,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A.Portes and J .Borocz, “ Conte mporary I mmigration:TheoreticalPespec- tives on ItsDeter m inants andM odes of Incorporation”,Interna- tionalMigration Revie w 23,1989,pp.606 -630. 3参见黄昆章、 吴金平 加拿大华侨华人史 , 广 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第 228 -234页。 4有关数字取自加拿大移民人口统计资料。 转引自 Liu X iao- fengG lenNorcliffe, “ ClosedW indows,open doors: Geopolitics and post - 1949 mainland Chinese immigration to Canada”, Canadian Geographer, W inter 1996,p.310. 5周恩来著,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 周 恩来选集(上卷), 人民出版社,1980年, 第 85页。 6向党: 涉外警务理论研究综述 ,转引自中国 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香港城市大学亚洲管治研 究中心编 中国公共政策分析 2004年卷 ,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4年, 第 99 - 100页。 7Liu X iao- fengG lenNorcliffe,op.cit.,p.310. 8Ibid.,p.311. 9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香港城市大 学亚洲管治研究中心编 中国公共政策分析 2004年卷 , 第 100页。 10Liu Xiao- feng G len Norcliffe,op.cit.,p.312. 11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香港城市 大学亚洲管治研究中心编: 中国公共政策分析 2004年 卷 , 第 104页。 12Vancouver Sun,21 July 1989,A1;Montreal Ga- zette,26 July 1989,A4. Quoted in Liu Xiao- fengG lenNor - cliffe,op.cit.,pp.312- 313. 13Ibid.,p.314. 14Ibid. 15Calgary Herald,17 August 1989,A 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德州历史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 可用性测试方法创新-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公需科目考试试卷考试参考答案
- 2025秋季开学典礼小学校长致辞:让“加减乘除”伴我们快乐成长
- 2025年高级会计师考试题目+参考答案
- 新疆政史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人行金库账户管理办法
- 《警衔管理办法》违法
- 营业外收入管理办法
- 课程成绩管理办法江西
- 2025至2030中国核反应堆建造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第二批招聘社区工作者97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2026学年粤教花城版(2024)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四川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考核招聘事业单位人员3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至2030中国课外辅导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评估报告
- 电梯维护保养标准作业指导书
- 纪念西路军课件
- 一年级书法教学设计方案
- DZ∕T 0215-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煤(正式版)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100题
- 胸痹护理常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