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_第1页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_第2页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_第3页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_第4页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面对语法知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地质灾害是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影响下构成的灾害。旱情告急!灾情告急!炽热的骄阳舔舐着美丽红河的每一寸土地。全国人民用爱心凝聚了一份救助的力量,红河儿女用坚强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长城。危难彰显人格,患难最见真情。抗旱救灾,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动、思考和希望A“美丽”“坚固”都是形容词,“炽热的骄阳”“彰显人格”都是偏正短语。B“炽热的骄阳舔舐着美丽红河的每一寸土地”这个句中,“红河”作主语。C“全国人民用爱心凝聚了一份救助的力量,红河儿女用坚强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长城。”句是递进复句D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的方法是:把“构成”改为“形成”。2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B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一些野草。C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D尤其是门前的山沟,长满了各式各样的树木,里边还有小松鼠、小兔子、小蚱蜢等3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明出色的演讲,赢得阵阵掌声,他获得“演讲小能手”的称号真是当之无愧的。B“嫦娥奔月”的故事,真可谓家喻户晓。C王老师在课堂上夸夸其谈,同学们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D父亲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二、字词书写4 . 请用正楷字体抄写下面这句话。少年正是读书时三、现代文阅读故乡的番薯孙善文春雨绵绵中,一批成长于故乡自留地里的番薯被锄头一个个从温润的泥土中唤醒。秋日落地,春日回阳,这是南方番薯与大地亲密交流的轨迹。地是自家的地,番薯却是老家的伯母所种。为了传递深情的牵挂和浓厚的情意,一麻袋番薯从家乡雷州市善排村坐三轮车出发,先是到我们村子所在的南兴镇,又从南兴镇坐上长途客车,辗转五百多公里来到深圳。我驱车把这袋番薯接回家中,母亲迫不及待地按每人一个将番薯洗干净,放进锅里,约半个小时,一盘裂开嘴香喷喷的番薯被端上来,真的是粉而甜,甜而糯啊!母亲和父亲边吃边笑着,那笑容像我记忆中的番薯花,虽不起眼,却是那样盛张。他们不停地赞叹着,这就是当年的味道,这才是真正的原生态食品。母亲告诉我们,伯母为种好这一季番薯,给番薯施的全是有机肥,似乎就想证明,来自故乡的味道,那香那甜,都是朴素且发自内心的,独一无二。把番薯种到瓶子里,任其生出蓬勃的叶,长成一帘绿色,这却是受好友的启发。那天,好友在朋友圈里晒了在自家书房一个玻璃瓶里种出的番薯苗,据说,这棵番薯他已经种了三个春秋。看他拍的相片,这哪里是一棵薯苗啊,简直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彩画,紫色的薯藤,绿色和淡黄色相间的叶子,相互纠缠,既呈现生机,又藏有诗意。如此诗情画意,我是记在心上了。这天,母亲又在阳台一角挑番薯,准备送到锅里,我看到一个已经发了芽,便让母亲给我留下。我要带回单位去,要种番薯了。水乃生命之源,水润万物。我把水像泥土一样装进玻璃瓶里,满满一瓶。薯块的五分之一泡在水中。母亲对我说,只要根长出来,番薯就算养活了。这让我对此甚是期待。每天早上我都要看看薯块上是否有根冒出来。直到一周后,当我看到第一条银白色的根从薯块中挤出来,像一条尾巴在水中摇摆起来的时候,我才舒一口气,心头忍不住一阵欢喜。薯根越长越多,越长越快,不曲不折地伸长着,倒有点像南方的榕树根,一条一绦,却是清晰可见,洁白而纯净。紧接着,又有一个个新芽从薯块上翘起来,嫩嫩的,每片嫩芽似乎都是一张笑脸,尽管娇柔,却饱含真情。20世纪80年代前在农村长大的人,对番薯叶或许都有共同的记忆,那时的番薯大多用于煮番薯饭。而到如今,连番薯叶已是城市人餐桌上的环保菜。这不由让我想起农村的岁月来,那年月的我们是如何也不敢想,番薯会有如此“尊贵”的待遇。番薯叶长出来,一间陋室仿佛都抹上新的色彩。一片片苍绿的番薯叶顺着不断伸长的薯藤,长得认真而有序,像小孩儿伸出的小巴掌,让人忍不住想轻轻抚摸一下。枝上有枝,枝而不蔓,每片番薯叶被一枝枝叶柄举着。同一棵番薯上长出的叶子,形态各异,有的呈裂片宽卵形,有的三角状卵形,有的就像一颗心。叶子越长越密,紧随着时光,南方惯有的艳绿与北方秋季同步的黄,就这样结在了同一藤枝上。经遇风霜,整个瓶子也就变成一幅画,这与好友家的已有几分神似。有同事经过我办公室门口,站在远处好奇地问那是什么花时,我总会笑着让他们先看看,最后他们也都忍不住笑,怎么这么像一枝花啊?一个来自故乡的番薯,因为一份机缘,而得以存活,并像花一样活着,让故乡的味道,在异乡散发开来,既喂养我的目光,也温暖了我的情思。有时我在想,那叶柄上举着的或许就是一个农家子弟的前世,尽管不是花,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便也努力地生发,像花一样绽放,没有那份娇媚,却也多一份随遇而安。玻璃瓶种上了番薯,自然成不了薯田,因为番薯属于根茎植物,薯块其实就是它根的一部分。但从一个供人果腹的农作物到一盆赏心悦目的风景,番薯已换了角色。换了角色,同样活好,让叶子像花儿一样绽放,这或许也是我们所需要的生活。(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25日)5 . 请按照顺序理清文章中与番薯有关的情节,补全下面空缺的地方。6 . 第段所写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7 . 文章对番薯的描写十分生动,试对此加以赏析。8 . 为什么一个来自故乡的番薯可以温暖“我”的情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 . 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如果你为四郎哭泣(1)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2)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3)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4)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5)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6)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7)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8)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9)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10)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11)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的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12)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13)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14)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15)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16)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10 . 父亲每次看四郎探母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情不自禁流下泪水,请说说父亲的泪水包含着哪些感情?11 . 第11段说“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说说作者究竟懂得了什么?12 . 读第13-15节,请分析列举“文化为什么重要”。13 . 阅读第16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这句话中“散落的珠子”表现了人的什么特点?文化“柔弱”和“强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各题。惊 蛰苇岸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叫绝的,除了它的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这是语言瑰丽的精华,它们所体现的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使我们后世的汉语运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惭愧。“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的被动、消极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有“geming”意味的节气,连阴数日的天况,今天豁然晴朗了(不是由于雨霁或风后)。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或池塘,从中央到岸边,依其深浅,水体色彩逐渐减淡。小麦已经返青,在朝阳的映照下,望着满眼清晰伸展的绒绒新绿,你会感到,不光婴儿般的麦苗,绿色自身也有生命。而在沟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已似报纸头条一样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在田里,我注意到有十几只集群无规则地疾飞鸣叫的小鸟(疑为百灵);它们如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羽色近似泥土,落下来便会无影无踪;我曾试图用望远镜搜寻过几次,但始终未能看清它们。可爱的稚态、新生的活力、知前的欢乐、上升的气息以及地平线的栅栏,此时整个田野很像一座太阳照看下的幼儿园。“惊蛰过,暖和和。”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选自大地上的事情)14 . 根据文意,请概括 “惊蛰”一词的含义。15 . 作者认为二十四节气名称令我们骄傲和惭愧的原因是什么?(可联系当今人们运用汉语的实际情况分析)。16 . 试简析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7 . 谚语“惊蛰过,暖和和”,改为“惊蛰过,暖和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阐述理由。18 . “清明”、“谷雨”、“白露”等节气的名称,蕴含着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美,请选择其中一个节气,模仿作者对“惊蛰”的解读,以合理的想象加以描绘。四、句子默写19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安得广厦千万间,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3)烟笼寒水月笼沙,_。(杜牧泊秦淮)(4)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5)无可奈何花落去,_。(晏殊浣溪沙)(6)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7)辛苦遭逢起一经,_(文天祥过零丁洋)(8)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五、对比阅读(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20 . 下列加点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是日更定矣 是金陵人见余大喜 拉余同饮A相同,相同。B不同,不同。C不同,相同。D相同,不同。21 . 下列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前陈者(陈列、摆开)山肴(用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成的荤菜)野蔌(野菜)余住西湖(我)拥毳衣炉火(细毛)B临溪而渔(捕鱼)非丝非竹(丝线)苍颜(苍老的脸色)客此(客人)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余拏一小舟(撑)C觥筹(酒筹)阴翳(遮蔽)宴酣(畅饮)一芥(小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怎么)野芳发而幽香(芳香)D述以文(写文章记叙事情)守谓谁(说的)更定矣(止,停)颓然乎其间者(于)余强饮三大白(痛快)雾凇沆砀(雾或水汽结成的冰花)22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野芳发而幽香B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C溪深而鱼肥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23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4 . 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六、诗歌鉴赏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25 . 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26 . 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朝奏”和“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作者忧愤之情。B“横”写广度,云横而不见家,也不见长安;“拥”写高度,风雪载途,英雄失路。C颈联虽隐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但苍凉的画面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D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叙述手法入诗,体现了韩愈诗“以文为诗”的特点。七、名著阅读27 . 今年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你所在的七(2)班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了“亲近经典,走进名家”主题活动,请你参加。A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B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1)这段文字选自骆驼祥子,请写出文中划线的A,B两处的人物。“A”是_,“B”是_,祥子最大的梦想是_。(2)读书不仅仅要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与大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活动交流过程中,请你对骆驼祥子这个标题谈谈自己的看法。_(3)通过名著阅读,我们收获了很多。请你根据本期推荐的名著路驼样子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联,分享你的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