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完整精校套题带答案)_第1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完整精校套题带答案)_第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完整精校套题带答案)_第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完整精校套题带答案)_第4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完整精校套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试卷第一部分(1-5题 21分)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6分)(1)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2) ,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作者思亲怀乡之情的句子是: , 。(4)岑参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思乡深情的诗句是: ,双袖龙钟泪不干。2.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1)事实胜于雄辩,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谁也抹杀( )不了的。(2)耐心忍受只有自己感到的痛苦,远比草率( )行动产生恶果要好。(3)半程中国航天史,奠基( )长征火箭路。(4)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 )瞿秋白的海上述林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他自小家庭破裂,早早辍学,浪迹四方,以偷窃为生,练就了一手扒窃的本事,成了当之无愧的“神偷手”。B.袁隆平院士潜心贯注地研究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为解决全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C.学校邀请战斗英雄王爷爷为我们讲述马革裹尸的战争年代里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D.高考状元、北大才女石某毕业后做了游戏主播,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之后,几乎家喻户晓,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才话题的大讨论。4.关于下面这副对联的上下联,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位置正确。 B.结构相应。 C.词性相对。 D.意义相关。5.“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字,“爱国”也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少贤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敢于挺身而出,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在祖国建设蓬勃发展之际,他们可以义无反顾,甘愿付出自己毕生的精力。因此,民族的兴旺,要靠每位有爱国之心的人去奉献;国家的强大,需要每一位有爱国之情的人去建设。(共6分)(1)请你列举一个爱国的历史人物,并简要说说他的爱国表现。(3分)(2)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度里,无需用牺牲生命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请问我们该以怎样的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爱国之情呢?(3分)第二部分 (6-21题49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6-11题。(18分)炳烛夜读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日:“善哉!”炳烛:点烛。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1)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于: (2)吾年七十,欲学 欲: (3)何不炳烛乎 何: (4)臣闻之 闻: 7.下列选项中,与“日中之光”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十二章)B.君子之行(诫子书)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D.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臣 闻 之 少 而 好 学 如 日 出 之 阳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10.晋平公担心学习晚了的原因是什么?(2分)11.你从晋平公和师旷身上各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二、(2019邢台八中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2-15题。(14分)中国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余建斌一位87岁的科学巨星停止了思想,一年之后,苍穹之上的那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依然并将永远放射光亮。朱光亚,这个名字承载了一段传奇而神秘的人生,代表了一个充满理想又无比睿智的大脑,也镌刻出一个大写的人,一颗淡泊的心。“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1959年由钱三强推荐,宋任穷等人邀请,35岁的朱光亚到核武器研究所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朱光亚自此投身于核武器研制,到 2005年以年过八旬的高龄退休时,与核“打交道”近半个世纪。1946年,22岁的朱光亚被物理学家吴大猷选中,与李政道等人一起赴美留学,他当时选择进入了密歇根大学攻读核物理博士学位。在密歇根大学,朱光亚的学习成绩始终全部是A,连续4年获奖学金,并在物理评论上相继发表了4篇英语论文。这也是目前公开渠道可查到的朱光亚仅有的4篇学术论文。平日里,他常组织大家围坐在草坪上传阅华侨日报,宣读家信,传递国内消息。1950年3月18日,一篇感情真挚的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发表在留美学生通讯上。此信一出,仿佛是吹响了回国的集结号,让很多原本天平在摇摆的海外学子受到了感召,选择了回到新中国。这封信的主要牵头人,便是朱光亚。朱光亚认为,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1950年2月他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旅费,匆匆告别学业尚未完成、正热恋中的女友,取道香港回到新中国。正是在此次临行前,他和其他51名留学生签名发出了那封公开信。信中大声呼唤: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对朱光亚而言,漂洋过海去学习和追求的梦想,终于有了坚实的土壤。此后,从核武器研究所创立开始,朱光亚就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技术组织和领导工作,也是我国核武器研制计划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在我国的西北戈壁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国之核盾终于铸就。朱光亚一行人还没来得及赶到山头的观测站,转过身来看着正在升腾的蘑菇云,不禁潸然泪下。据说,朱光亚这辈子喝酒只醉过一次,就在那个晚上。1966年12月,氢弹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这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仅两年零两个月。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研制速度之快,令国际惊叹万分。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惊叹中国在原子弹和氢弹上获得的巨大而迅速的成功,也对此深感好奇。后来李政道了解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有一支了不起的科学家团队。好友朱光亚在这个科学家团队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政道称赞他是制造核盾的“科技众帅之帅”。回顾往事,朱光亚曾屡屡提到:“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荣誉都是集体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在“朱光亚星”的命名仪式上,80岁的他曾经说:“以我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我很不敢当我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我忘不了信任和关心我的党组织,忘不了支持和帮助我的老领导,以及同舟共济的同事们。”(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2.朱光亚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3分) 13.结合文意,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4分)回顾往事,朱光亚曾屡屡提到:“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荣誉都是集体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14.为什么说朱光亚是制造核盾的“科技众帅之帅”?(3分)15.朱光亚的品质和精神值得后人永远学习。 从选文看,朱光亚具有哪些品质和精神?(4分)三、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第16题。(3分)16.骆驼祥子中,在曹先生家拉旬日的那段生活,祥子是得到人格尊重的。他得到了哪些尊重?请简要概述。(3分)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7-21题(4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高荣伟87岁的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20世纪50年代了。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研制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 ,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地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直到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为了艇上的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做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后事。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做深潜试验。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 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17.阅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黄旭华的人生经历。(每空1分,共2分)立志上天入海 取得巨大科研成果18.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遇到了哪些困难?(3分)1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表达作用。(每小题2分,共4分)(1)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直到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2)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做深潜试验。20.文中画线句子中,为什么要详细交代具体的年份?(2分)21.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丁重要贡献,他和邓稼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