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文批评资料PPT课件_第1页
明代诗文批评资料PPT课件_第2页
明代诗文批评资料PPT课件_第3页
明代诗文批评资料PPT课件_第4页
明代诗文批评资料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明代诗文批评1,.,2,元末衰乱社会中,刘基,激扬起讽喻时政的儒家精神传统。第15页。刘基于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中进士,时23岁。顺帝为元的末代皇帝,还延续了37年才为朱明所取代。洪武元年(1368)时,刘基已58岁,入明7年以后死。所以他的撰述主要是在元代,他的讽喻诗论,反映的是在元顺帝衰乱之世中,一个有报国之志的知识人的救世良心。,.,3,洪武朝,理学意识形态的确立。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宋濂和方孝孺:重视文学的政治功能,主张文学明道致用,关乎政教,宗经师古。馆阁之文(宋、方)/山林之文(高启)。高启(隐逸):明代前期的诗歌风气,基本上是延续着元代的道路走下来的,不脱元人靡丽卑弱之习。其间,元代吴中轻绮流丽的诗风,得到杨基、张羽、徐贲等的继承。高启在元明异代的动荡中,曾写诗表现时代的苦难,风格悲壮雄奇,其论诗尚格、意、趣,主张于汉魏晋唐诗歌,“兼师众长,随事摹拟”(独庵集序)。所以,杨慎曾称赞他,云:“季迪一变元风,首开大雅。”,.,4,高启:“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鸣。”缶鸣集序云云。人生态度:独善其身。作诗态度:自娱。陶渊明五栁先生傳: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已志。忘懐得失,以此自終。后人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离心。持己。,.,5,宗唐诗学的范本:高棅唐诗品汇唐诗正生。品汇成书于洪武中期。根源于严羽。(福建籍,闽诗派。)一、四唐说,初、盛、中、晚。正始(初)/正宗、大家、名家(盛)/羽翼、接武(中)/正变、余响(晚)。详初盛,而略中晚。二、辩体。杜甫五七言古诗、五七言律诗均为“大家”,而杜甫的五七绝句列入“羽翼”。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五言绝句,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6,永乐、成化约80年时间,明代诗坛相对沉寂,三杨台阁体。陈献章、庄昶的语录体。李东阳出,一扫而空之。黄佐翰林记卷十九文体三变中他说:“弘治检讨陈献章、庄昹养髙山林,以诗鸣,谓之陈庄体,为世所宗。李东阳极力变之。”1、诗文辨体。“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音乐性)第22页。针对宋诗,特别是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而发的。张耒称赞黄庭坚诗“破弃声律”。2、尊唐。,.,7,在弘治、正德时期,人们一般都强调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反古音而变流靡”的变革性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明代嘉靖、隆庆时期,王世贞虽然也倡言复古,但是其艺苑巵言卷六云:“长沙之于何、李也,其陈涉之启汉髙乎?”胡应麟也意识到复古派与李东阳之间的内在联系:成化以还,诗道旁落,唐人风致,几于尽隳。独文正才具宏通,高步一时,兴起何、李,厥功甚伟。(诗薮)钱谦益褒扬李东阳而贬斥李、何。王士祯池北偶谈引徐丰厓诗谈云:“本朝诗莫盛国初,莫衰宣、正。至弘治,西涯倡之,空同、大复继之,自是作者森起,于今为烈。”王士祯并指出“空同、大复皆及西涯之门”。共拒刘瑾。,.,8,正德、嘉靖前期的复古派: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弘治后期步入文坛,主要活动在正德和嘉靖前期。李梦阳嘉靖9年去世,何景明嘉靖前一年去世。嘉靖中期,是前七子影响日用衰竭的时期,所以才有后七子,于嘉靖末、隆庆、万历时期的重倡复古。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第25页。师古,,.,9,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的复古诗学能够成为时望所归,还同他们与刘瑾斗争有关。他们数人除了康海外,都与刘瑾阉党展开激烈的斗争,并在斗争中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气节。王廷相称赞李梦阳的品格云:空同为人,气高节挺,孤立峻视,不能少缩下时依贵人,又如凤矫能变,人罔不知其为祥,亦罔不骇其异。故再罹颠蹶,卒不能起而大受。(李空同集序)何景明的品格,明史本传云:“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实际上代表着一种光明磊落、坚毅倔强的新的士风,与李东阳之依违阴骘截然不同的一种新精神。,.,10,诗文复古,代表着一种新的士人精神的成长。顾璘在与陈鹤论诗中追诉明代复古风气的兴起时说:“文盛则运盛,文衰则运衰。”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兴起的复古运动,从李梦阳、何景明的思想动机来说,他们是试图通过复兴汉魏盛唐诗文,来振兴文运,通过振兴文运来端正世风,激励志气,最终达到世运的复古隆盛。这才是复古派的真正目的。至嘉靖年间的皇甫涍,依然期望“复古之全盛,以成国家之弘化”(因是子乐府序)。,.,11,李梦阳诗歌理论最为精彩的部分是他的诗歌情感论。明代成化以前,理学家论诗以理制情,强调“性情之正”,台阁诗歌则受到各种规制的束缚,趋于程式化。而李梦阳论诗重视表现自然真情,特别是源自于个人切身遭遇的真情实感。若说李梦阳恢复了诗学史上一度销泯的抒情传统,并不为过。李梦阳所谓情,并非是源于性理的中正之情,而是源于时代生活变迁,个人生平遭际的真情。他在张生诗序里重提“诗发之情”的观念,并剖析时代之变对于情感性质的意义:“故声时则易,情时则迁,常则正,迁则变,正则典,变则激,典则和,激则愤。”也就是说情感因时而变,从这个角度看,张生诗歌中愤激之情,正是“时使之然”也。,.,12,在梅月先生诗序中,李梦阳提出“情者动乎遇者也”的观念:“遇者,物也;动者,情也。情动则会心,会则契神,契则音所谓随寓而发者也。”所谓遇,就是现实遭际、人生经历。时代的苦难,人生的不幸,都会牵动诗人的心灵,激发诗人的情感,诗歌就是这种心灵情感的艺术表达。李梦阳论情,与明代前期理学家、台阁文臣都不同,他强调情感的自然真实性。,.,13,他称赏曹植诗歌“其音宛,其情危,其言愤切而有余悲”(陈思王集序);认为陈子昂感遇与阮籍诗歌一脉相承,开源唐音(刻阮嗣宗诗序);感慨陶诗“有俯仰悲慨、玩世肆志之心焉”(刻陶渊明集序)这是揉进了他自己人生辛酸的切己之谈。李梦阳林公诗序提出“诗者,人之鉴者也”的说法,也就是说诗歌人整个人格、内心世界的真实敞开,是自然真实的。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李梦阳才真正认识到民歌的价值,肯定“真诗乃在民间”的说法。李梦阳的这种思想,放在明代诗学史的背景上来看,是具有摆脱精神束缚的思想解放意义的。对于后来三袁“性灵”说的提出,这可算得上是理论的铺垫。,.,14,嘉靖时期,前七子影响渐衰,其时影响大的是四川学者杨慎,学六朝和初唐。嘉靖中后期李攀龙影响渐大,特别是他们在京城组织诗社,相互标榜。古今诗删。第32页。王世贞的评论。王世贞艺苑卮言:王世贞诗学思想,远非“复古”二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这还得从明代的吴中诗风说起。明代吴中诗学的第一人是高启。在“前七子”时代,吴中文学尽管受到影响,但是祝允明、唐寅、文征明、蔡羽等,都秉承师授,自有学脉,不言复古。甚至有些吴中诗人诋斥李、何复古的优孟剽窃。王世贞黄淳父集序曾说过,“今吴下之士,与中原交相诋”,吴人批评李梦阳“太史公、少陵氏为渠剽掠尽,一盗侠耳”。,.,15,吴人重才情,中原讲格调。王世贞则主张才情与格调的相剂,以格御才,实际上是调和吴人与中原诗学的冲突。王世贞改造格调诗学的另一点是,在格调之外,强调才情意趣,也就是援吴中诗学之所擅,济中原诗学之所穷。当然,王世贞,与明代后期的性灵派还是有区别的。“格”与“法”在他心中还有一定的地位,虽然他强调不为格所拘,但还是主张不倍格,离而能合。在王世贞“象必意副,情必法畅”的思想中,法还有着很重要的位置。袁宏道在追溯吴中诗人由“人各为诗”蜕变为“共为一诗”时,遗憾地说:“元美不中于鳞之毒,所就当不止此。”。,.,16,万历时期:公安三袁(宗道、宏道、中道)追溯“王学左派”的影响。心学影响诗学,除了张扬主体本心的独立自由,摆脱窠臼,自作标致,摆脱复古思想的羁绊以外,还表现在将主体精神从精研诗法、锤炼字句的苦役中解放出来。王阳明的“自得”是“出乎尘垢而与造物者游”的达道之乐,而非纵情肆意的所谓个性解放主义。,.,17,泰州之学与公安派性灵诗学王阳明论良知,说“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甚至说“满街人都是圣人”,其本义只是在说明人人均有此良知,无须外求,存此良知即为圣人。但是,王艮进一步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认为“日用穿衣吃饭,即同圣人”。实际上是放弃了王阳明“去私欲之蔽”的思想,对人的后天感性欲望的放任。心学从王阳明到王艮的变化,借用徐渭的话来说,就是从“良知无不知”转变为“所知无不良,起随便之心,而概以为天则”。王艮为泰州人,王艮及其门下后学,通称为泰州学派。泰州学派,对德性持敬的放弃,对良知自然现成的强调,在晚明市民社会中,推动了自然人性论思潮的兴起,给予晚明诗学以深刻的影响。,.,18,晚明泰州学派对文学的影响,一个重要的中介是李贽。李贽年轻时受学于王艮的儿子王襞和罗汝芳。王襞论良知自能应感,原自现成,无须用智劳心。罗汝芳提出:“天初生我,只是个赤子;赤子之心,浑然天理。”这些思想对李贽“童心”说都有直接的影响。第149页。李贽的童心说,反对精神羁绊,主张个性的自由舒展,对个体的“私心”给予大胆的肯定。他继承王艮“百姓日用即道”而加以发挥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界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同者也。(答邓石阳,焚书),.,19,和前代所有哲学家不同,李贽把人伦物理解释为对穿衣吃饭等人类感性需求的满足。过去的哲学家如王阳明强调去情欲之蔽,认为物质欲求会滞塞良知灵明的昭显。王艮注意道百姓日用,其本意在于当下即道,无须着意安排。到了李贽,则表现出对感性欲求的大胆肯定。这种感性欲求就是“私”,明代心学家对“私”是持谨慎态度的,主张“去私”,但是李贽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德业儒臣后论,藏书)李贽甚至把“好货”、“好色”与“勤学”、“进取”相并论,一同肯定下来。这种对个体原则的张扬、对感性欲望的肯定,与晚明市民经济兴起,市民文化需求的增长是相一致的,并且促进了晚明市民文化思潮的高涨。,.,20,“童心”说构成晚明性灵诗学的理论基础,作为一种新的哲学精神,“童心”说高扬性灵的旗帜,冲决宗法伦理理性对人感性情欲的束缚,摧毁复古诗学格调摹拟的格套框框,将古代文学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21,袁宏道万历二十三年(1595)起曾做过两年吴县知县,吴歈吴风曾给他以深刻的印象。在叙姜陆二公同适稿中,他赞叹“苏郡文物,甲于一时”,称赏吴地高启、沈周以及唐寅、文征明等才子“人各为诗”,但批评吴人步趋北方复古风气,迷失固我,“而剽窃成风,万口一呐,诗道寝弱”。在吴时,袁宏道与长洲知县江盈科交往频繁,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诗学,在理论上也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取向。特别是袁宏道早期的创作何理论,都得到江盈科热情的呼应和激扬。,.,22,理论主要内容,一是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二是反对复古守旧,主张新变创造。三是肯定肆情径达,直露俚俗的风格。叙小修诗云:“大慨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这是中晚明以来愈益显豁的诗歌思潮,唐顺之,徐渭、江盈科和“三袁”创作中都表现出这种世俗化倾向,这也是公安派诗学招人诟病的一大罪状。,.,23,四是消解理学“性情之正”对人的精神束缚,而尚“天趣”。明代理学家论诗主张以性约情,得“性情之正”,但是袁宏道从“童心”说哲学观出发,提出“尚趣”的审美理想。袁宏道: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