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中药学-总论PPT课件_第1页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PPT课件_第2页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PPT课件_第3页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PPT课件_第4页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药学,.,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民族药:各民族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藏药,.,32,红景天,.,33,蒙药,.,34,沙棘,.,35,维药,.,36,巴旦木,.,37,孜然,.,38,.,39,.,40,.,41,壮药,.,42,两面针,.,43,鸡蛋花,.,44,傣药,.,45,芒果,.,46,道地药材(Famous-regiondrug):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如: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产于河南怀庆地区,.,47,怀菊花,.,48,怀山药,.,49,怀地黄,.,50,怀牛膝,.,51,绪言,特点:1、从产地上看,大多数中药最初产在中国。2、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3、主要作用。,有关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52,中药学的旧称。因作为研究对象的中药多数为草本植物,故名。,民间习用,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名称及性能功用认识,疗效尚待进一步验证确认的一些药物。,本草:,草药:,中药学:,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来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53,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1、中药的起源:原始社会,.,54,三、我国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起源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古代时期(公元前221-1840年)近代时期(1840-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49年以后)。,.,55,“神衣尝百草始有医药”和“药食同源”的传说,是关于医药起源的概括。淮南子修务训关于“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中药的起源,.,56,炎帝神农,.,57,湖北随州厉山,.,58,我国古代医学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中国古代本草学的发展,.,59,黄帝轩辕氏(熊氏)在5000年前就写下了人类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祝由科。在此基础上编撰的黄帝内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60,神农本草经:后汉时代(公元25-220)作者不祥,传说名医张仲景、华佗等编著。原文流失,中国最古老的本草学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医学汤剂的最古老的医书。后分成:伤寒论急性病、传染病的治疗法金贵要略慢性杂病的治疗法,.,61,神医扁鹊,.,62,麻沸散、行剖腹术闻名于世。,华佗,.,63,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奉为医经。,张仲景,.,64,药王孙思邈,.,65,李时珍,.,66,我国古代重要本草著作,.,67,2、中药学的发展,秦汉时期,代表作:神农本草经,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中药学发展的基础.作者不详记载药物365种;按性能良、毒分为上、中、下三品,.,68,(2).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作:神农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年代:南朝梁代.记载药物数730种,创立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69,(3).隋唐五代时期,代表作: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李勣,苏敬等23人成书时间:唐显庆四年(659年);内容:载药844种(或850种)结构及体例:由本草、药图、图经组成。,特点:由国家组织编纂,有药典性质;增加图谱,.,70,(4)宋金元时期,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1082年载药数目:1558余种特点:各药后附列大量药方,互相印证,医药紧密结合。,.,71,(5)明代,代表作: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明代。内容:载药1892种,分16纲(部)、60目(类);附药图1160幅、附方11000余首。价值:为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总结。,.,72,(6)清代,代表作: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清代(完稿于19世纪初叶)。内容: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许多是外来草药。特点:为清代新增内容最多的本草著作。,.,73,七.民国时期,1.中国药物大辞典:陈存仁组织编纂,包含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但错误较多。2.中药研究开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74,八.当代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第二版(1963年版,公布于1965年)起,分为二部,其中一部为中药。截止目前共发行9版,最新的为2010年版。2.中药大辞典:1975年完稿,载药5767种。3.中华药海:1993年出版,载药8488种。4.中华本草:1999年完稿,载药8980余种。5.全国中草药汇编:1975、1978年出版,载药2202种。6.中药志:原载药500余种,后有增补。,.,75,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中药的品种中药的产地,采集和贮藏中药的炮制.,.,76,第二章中药的产地和采集,一、产地,道地药材:也称地道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专用名词,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江苏的薄荷、苍术云南的茯苓,广东的砂仁、四川的黄连、川芎、附子、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河南的地黄、山药、牛膝、菊花山东的阿胶等。,.,77,二、采集,1、植物药材的采收,(1)全草类:植物充分生长,开花前或者刚开花时采收(2)叶类,在花蕾即将开放或者盛开时采收。(3)花类:开放时采收,有的用花蕾的在未开时采收。(4)果实和种子:成熟时采收。(5)根和根茎:多数深秋时节采收。(6)树皮和根皮类:春夏季节(清明到夏至)。,2、动物药材的采收,3、矿物药材的采收,.,78,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或者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料药材的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炮制的概念:,.,79,药物炮制的目的:,1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半夏,天南星,巴豆2增强药物作用,提高疗效,延胡索,麻黄,红花(酒)3改变药物性能地黄,何首乌4改变性状,便于调剂,储存制剂如石膏,桑螵蛸5除杂,纯净,保证品质,称量准确。6矫味,便于服用紫河车、乳香,没药。,.,80,炮制的方法:,一、修治1、纯净药材2、粉碎药材3、切制药材二、水制1、漂洗2、浸泡3、闷润4、喷洒5、水飞三、火制1、炒:炒黄、炒焦、炒炭2、炙3、烫4、煅5、煨四、水火共制1、煮2、蒸3、炖4、燀5、淬五、其他方法,.,81,是对中药的基本性质和作用特征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的内容: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配伍、禁忌等。,第四章药性理论,中药的性能:,.,82,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一、概念:,此外,有些药物作用较和缓,称为平性,但实际向有偏温、偏凉之别,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第一节四气,.,83,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药性是对药物功效高层次的概括,高度的抽象化,“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四性和功效的关系,.,84,第二节五味,一、概念:,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和涩味,,.,85,二、作用与用途:,.,86,第三节升降浮沉,一、概念:,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升是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是下降平逆,趋向于下;浮是发散向外,趋向于表;沉是泄利向内,趋向于里。,.,87,二、作用与用途:,.,88,药物对机体部分的选择性的作用,也就是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二、归经的理论基础:以中医学的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三、归经的确定依据:以药物的疗效依据药物的特征,一、概念:,第四节归经,.,89,四、表述方法:十二脏腑经络法: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心包、三焦。经络阴阳属性表达,五、指导意义,.,90,二、归经的理论基础以中医学的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三、归经的确定依据1、以药物的疗效2、依据药物的特征四、表述方法1、十二脏腑经络法2、经络阴阳属性法五、指导意义,.,91,一、概念: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特异质反应,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性反应、,变态反应,第五节毒性,广义的毒性,医疗用毒性药品,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物。,狭义的毒性,毒性,.,92,无毒作用平和,不致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不注明。有毒具有强烈作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及具有毒理作用,可能导致中毒的药物,需小心谨慎使用。,小毒指药物使用虽可出现一些副作用,但一般不会导致严重后果。大毒具有明显毒理作用的药物,此毒药物使用时必须谨慎小心,,毒性分无毒、有毒、小毒、大毒。,.,93,影响毒性产生的因素,用量、对症与否、品种、产地、采集、储存、炮制、剂型、患者个体差异,.,94,为什么要用有毒性的药材?,附子:回阳救逆第一要药,.,95,为什么要用有毒性的药材?,砒霜急性白血病,.,96,为什么要用有毒性的药材?,升药:水银、火硝、白矾各等分混合升华而成,主含氧化汞。,.,97,正确对待毒性,1.人参中毒?2.蕲蛇入药有毒吗?,.,98,第五章中药的配伍,1、单味药物的力量有限,难以治疗病情较重的病证,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2、对于单用会产生毒副反应的药物,通过配伍可以抑制或消除其毒副反应。3、对于病情比较复杂的患者,配伍用药可以达到既分清主次,又全面兼顾的目的。,一、概念: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的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称为中药的配伍。,二、目的,.,99,配伍的内容,七情:前人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把单味药的应用及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具体为:,.,100,1、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药物。如:独参汤单用一味人参补气固脱,治疗大失血所引起的元气虚脱的危重症。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清肺热,治疗肺热出血的病症。独桔汤、都梁丸。,单行是单味药应用,虽被列入“七情”,但并未发生配伍关系。因此,“七情”是单行与六种配伍关系的统称。即:“七情”等于配伍加上单行。,.,101,2、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解表药中,麻黄汤,麻黄与桂枝配合,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清热药中,白虎汤,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作用。银翘散、桑菊饮、大承气汤。,相须的药物性能功效相类似,配伍时没有明显的主次关系,能明显增强原相同或类似的疗效,相须的药物一般但不一定都归在同一章节。,.,102,3、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疗效。,.,103,两药的主要疗效或性能不同,一般不是同类药物,且彼此有较明显的主辅之分,辅药用来增强主药的疗效。,.,104,4、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105,5、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相畏与相杀为消除或降低毒性的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说法。相畏是有毒药相对于解毒药而言的,相杀则是解毒药相对于被解毒药而言的。畏是毒性受制的一方,杀为制约毒性的一方。,.,106,6、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相恶的药一起使用一定两败俱伤吗?,.,107,7、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部分药物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108,七情分类歌,古人将药定七情,七情第一是单行,相须使畏杀恶反,配伍关系早阐明。七情内容歌中药配伍有“七情”,单味用药名“单行”。功近同用即“相须”,原有疗效定然增。辅能强主曰“相使”,毒受彼抑“相畏”称。减消他毒唤“相杀”,破坏另功“相恶”名。若是合用产毒副,“相反”能使危殆生。,.,109,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配伍禁忌的主要内容目前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110,十八反歌本草言明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十九畏歌,.,111,二、证候禁忌,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112,二、妊娠禁忌:,妊娠禁忌药:是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引产外,禁忌使用或须慎重使用的药物。,分类:根据对孕妇和胎儿损伤的程度分禁用、慎用。,.,113,禁用药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包括:峻泻、逐水、催生、化瘀、破血、开窍、有毒性的药物。常见禁用药: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干漆、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慎用药慎用药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114,三、药食禁忌:,药食禁忌又称服药禁忌,即通常的服药禁忌。,1概念:,指在患病期间,由于治疗的需要,要求病人忌食某些有碍病情的食物或药物,以免影响药效或产生副作用。,.,115,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不易消化用有特殊刺激性的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