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高中语文博客团队 地址: QQ群:20068591 群主:浙江省宁波中学李克刚老师六、君子之风班级: 学号: 姓名: 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 )2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 )3女奚不曰 ( )4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实词(解释加点的词语)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游于艺 ( )2君子喻于义 ( )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4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 )5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 )6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 )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 )8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 )9饭疏食 ( )10曲肱而枕之 ( )11志士仁人 ( )12士不可以不弘毅 ( )13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 )1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志于道,据于德 ( )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 )3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 )4曲肱而枕之 ( )5女奚不曰 ( )6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而 ( )7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 )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1君子义以为质 ( )2何以文为? ( )3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 )4贤哉,回也 ( )5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 )6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 )7未足与议也 ( )出自本课的成语(请解释下列词语)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无所不用其极)箪食陋巷(箪食瓢饮)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六、君子之风班级: 学号: 姓名: 温故知新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B知者不惑,勇者不惧C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D女奚不曰【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君子义以为质(根本,基础) 君子喻于义(比喻)B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如果) 一瓢饮,在陋巷(狭窄)C人不堪其忧(忍受) 君子质而已矣(品质)D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卑鄙的人)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喜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义以为质 B发愤忘食,乐以忘忧C士不可以不弘毅 D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B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D楚狂接舆歌而过孔【 】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C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D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贤哉,回也【 】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君子义以为质 B何以文为C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D何以伐为【 】7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本章论述做君子的四项要求:“义”为主为内,“礼”、“逊”、“信”为辅为外。依礼行事,出言谦逊,恪守诚信,做到表里如一。B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本章深刻揭示了“鄙夫”的心理状态患得患失。 “鄙夫”“患得患失”, 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至”。C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本章所述与孔子的“忧道不忧贫”的观念是一致的。“志于道”与“华衣美食”,在孔子的思想中绝对对立,孔子肯定“志于道”,否定追求“华衣美食”。D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本章记载孔子的快乐观和财富观:孔子毕生追求快乐,能做到“贫而乐”,不反对追求富贵,但追求合“义”之富贵。8补充下面的名句。(3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 ,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 , , 。”二、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分)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请根据曾子、子贡和孔子的话,概括“君子之风”。(2分) 四、阅读下面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把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划线句孔子从 的角度做了“自我鉴定”, 划线句孔子弟子从 的角度对孔子进行由衷赞美。(1分)孔子弟子对孔子慈祥泰然的圣人气象的描绘,符合孔子的 。(1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请从两则文字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1分) 成语: 儒家是入世的哲学,强调快乐,其快乐也极有层次感,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修道之乐,二是悟道之乐,三是得道之乐。你认为颜回的“乐”属于哪个层次?孔子的“乐”属于哪个层次?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把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给下列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用“”标注)(3分)以 顺 为 正 者 妾 妇 之 道 也 居 天 下 之 广 居 立 天 下 之 正 位 行 天 下 之 大 道 得 志 与 民 由 之 不 得 志 独 行 其 道六、君子之风参考资料君子之风教学指导意见【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3背诵重点章句。【教学要求】基本要求1背诵15.9、4.16、6.11、7.16、7.19、6.23、8.7章。2掌握“游”、“喻”、“鄙”、“奚”、“乐”、“文”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3理解并积累成语: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箪食陋巷;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4理解“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的句式特点。5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发展要求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说 明主要是“理解孔子的义利观”,至于“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要求不能过高,可让学生阅读“相关链接”,然后结合课后练习三,自由发表对孔子、韩非子和董仲舒三人的义利观的看法。【教学建议】要提醒学生关注文中一些文言特殊现象,如:“孙以出之”的“孙”通“逊”,“知者乐水”的“知”通“智”;“耻恶衣恶食者”的“耻”是意动用法,“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饭”和“枕”用作动词,“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等句都是介词宾语前置。在文意理解上,12.8章是难点,要多让学生研习讨论。源自本课的成语不少,它们承载着古老的文化,并且流传至今,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可以让学生找出并造句,以带动文本研读,并激发学生对论语的热爱。有些成语的意义后来发生了变化,可通过讨论、辨析引起学生的注意。本课7.16、7.19两章孔子自道的文字,为我们传神地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可敬又可爱的夫子形象。可以让学生揣摩孔子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以感受夫子的高尚情怀和乐观精神,从而形象地理解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涵。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原文的内涵,将原文具体化。如从7.6章看,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可以让学生讨论本章对当前素质教育的启示,以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生动地理解论语在今天的应用。如可让学生以“市场经济时代的义利观”为题,展开讨论。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一、此题意在使学生体会论语的写作手法。形象地表述孔子心境的,可以7.16章和7.19章为例。7.16章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于我如浮云”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过眼烟云;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7.19章“女奚不曰”四个字,把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表现得非常传神。忘食、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而第三个忘:忘老(“不知老之将至”),更是把这种快乐推向新高峰、新境界。二、此题意在使学生放开思路,联系实际进行思考。现实生活中患得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是比较了得到之后的付出和收获,认为不合算而患得;还有的是对得到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胜任而患得。三、此题意在使学生对前人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孔子和后世儒家的价值观,参考本课“相关链接”。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四、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尝试进行力所能及的研究,通过系联、归纳、比较,发现语言规律,进而体会发现的快乐,激发探究的兴趣。一至六课的问字句有:子贡问政(一课),哀公问于有若曰(一课),季康子问政于孔子(一课),南宫适问于孔子曰(一课),颜渊问仁(二课),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二课),子夏问孝(二课),宰我问(二课),使子路问津焉(四课),问于桀溺(四课),子路问曰(四课),子张问曰(五课),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六课)。可按其搭配关系分类如下:季康子问政于孔子(一课),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二课),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六课)子贡问政(一课),颜渊问仁(二课),子夏问孝(二课)哀公问于有若曰(一课),南宫适问于孔子曰(一课),问于桀溺(四课)宰我问(二课),子路问曰(四课),子张问曰(五课)据以上归纳整理可以看出,问字句在论语中的使用很有规律:凡在“问”字之后与之直接相连的成分,都是“问”的直接宾语,即所问的内容(第四类“问”字后面没有宾语,问的内容紧接在“问”字后,以问话的形式出现,与第二类性质相同);凡间接宾语即所问的对象,都以介词宾语表示,形成“问X1 (直接宾语)于X2 (间接宾语)”的格式,这与现代汉语的双宾语格式“问X1 X2 ”是不同的。本题三个小题都可以根据论语问字句的规律分析。1使子路问津焉:“问津焉”即“问津于是”,亦即“问津于长沮、桀溺”。焉,介词+代词,于之、于是。2或问子产:“子产”紧连“问”字,当为直接宾语。“问子产”的意思是“问子产是怎样一个人”。3这里的“问之”是“探问他”的意思,而不是“询问他”(向他询问)的意思,“之”不是“问”的间接宾语,因此不说成“问焉” (问于之)。十二课6.10章“伯牛有疾,子问之”与此同。本题所说问字句的规则,指的是“问”为询问义时的造句规则,探问、问候的“问”,与询问的“问”是两个不同的义项,问字句的规则对它们并不适用。五、此题意在通过加标点锻炼文言阅读能力,并提供关于论语在治国中重要作用的扩展阅读资料。文中的赵普,即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者。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相关链接】儒家的价值观(选读第31页)君子之风练习参考答案温故知新一1C (“孙”通“逊”; “知”通“智”; “女”通“汝”)2B(A喻:明白,懂得;C质:质朴;D鄙夫:庸俗浅薄的人)3B (以为:把作为;发愤:因愤激而决心努力;弘毅、鄙夫在现代汉语词典无从寻找。)4A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余为名词或用为动词。)5D(A介词,向 / 介词,对 B连词,表转折,却 / 连词,表承接,就 C介词,把 / 介词,因 D助词,表感叹)6C (动词宾语前置,其余为介词宾语前置)7C“志于道”与“华衣美食”,在孔子的思想中非绝对对立,不是说“士人”或“知识分子”,“志于道”,一定要粗衣糙食。穿得破破烂烂,而是要求有仁德的人,不要以衣帽取人。不要以“恶衣恶食”为耻;而应该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一面做“志于道”的追求工夫,一边又不能宁静自守,追求华贵与富丽,这种修道不专,用心不一,巧言论道,心有旁骛的人,不能与之相谋而成大事。8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二志士仁人,绝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生命来成全仁道。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三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俗鄙陋,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华而不实。以仁为己任,不怕任重道远;既要有纯真的品质,又要注重外表的文饰,做到文质彬彬。四孔子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精神追求 仪表仪态中庸思想五、颜回的“乐”是悟道之乐,孔子的“乐”是得道之乐。“回也不改其乐”,由外向内,有主观刻意追求的成分,未深入到精神实质:颜回是贤人之乐。孔子“乐亦在其中矣”,由内向外,深入到精神实质,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孔子是圣人之乐。六、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一安于辨别,天下的争斗就熄灭。以顺为正者 | 妾妇之道也 | 居天下之广居 | 立天下之正位 | 行天下之大道 | 得志 | 与民由之 | 不得志 | 独行其道【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一安于辨别,天下的争斗就熄灭。”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吗?男子行成年礼,父亲对他有所嘱托;女子要出嫁,母亲有所嘱托并送到大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自己的家,必须恭敬,必须谨慎,不要违抗丈夫。以顺从作为准则,是为人妻妾的人生道路。辨别天下众多可辨别的东西,树立天下正确的名位,推行天下最大的道路;如果得志,让人民遵从遵照;如果不得志,就自己走自己的道路。富贵时不能过度,贫贱时不要动摇改变意志,面对威武之势而不屈服,这才叫大丈夫!”六、君子之风经文解读【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道”“德”“仁”“艺”的追求和探讨。本章“道”“德”“仁”三个概念,是儒学中的三个虚位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们是所有道德范畴的总和。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的“道”,以及“夫子之道”的“道”均指“仁”。“仁”的具体表现,即“德”。因此,三者可以互相组合并称“仁道”、“仁德”、“道德”。因此,三词一义,这在修辞学上称变形不变义的重复。在论语一书也不乏其例,如“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三句话,其实一个意思,变形而不变义,或者说“变形而义有微变”,目的在于强调。这里也是用不同词语形式强调并强化“仁德”实施之重要,这三句话,三个名词意思虽然一样,三个动词却大有讲究。“志”是“立志”,“据”是“执守”,“依”是“不违背”。“志”是对内心而言,“据”是对行动而言,“依”是对目标而言。“国有道,不变塞(不改初衷)”,“国无道,至死不变”。内心专一向往,行动守一不改,目标至死不变。“志”“据”“依”三个动词各自强调一个方面,万泉归海,“仁”为万川之海,万流之总和。前三句为“进德”,“游于艺”为“修业”,“艺”即“六艺”,分初级六艺和高级六艺,四句话是孔子“诲人不倦”,对弟子“进德”“修业”的谆谆教诲。【原文】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解读】本章孔子谈做君子的四项要求。“义”为主为内,“礼”、“逊”、“信”为辅为外。礼为制中之器,使之不失偏颇。“孙”为谦逊,行事出言不得矜张傲慢。信为诚信,恪守信实,使其表里一致。松阳讲义中将四者之间的关系叙述殆尽,颇中肯綮,无需笔者繁叙,全节照录如次:这一章就处事上见君子学问之精。大抵君子学问规模固极其阔大,而节目又极其细密,成个君子,不是容易的。这个义只是事之所当然,“义以为质”一句,便包得“无适无莫,义之与比”一节意思。若义上稍差,这件事就如没质干一般,纵做得来惊天动地也不中用。万事有万事的义,一事有一事的义,常事有常事的义,变事有变事的义,须要认得清,立得定,参不得一毫意见,杂不得一毫功利。有了这义,则这件事大段不差了。然义又不是可径情直遂的,非怕径情直遂坏了这事,只是义中容不得一毫疏忽,有一毫疏忽,事虽无伤,亦可耻也。故必礼以行之,使有节文,而无太过不及之弊焉。义又不是可稜角峭厉的,非怕稜角峭厉坏了这事,只是义中容不得一丝鲁莽,有一丝鲁莽,事虽克就,深可鄙也。故必孙以出之,使去矜张,而有从容和顺之美焉。既礼行孙出,则义已入细密了,又恐几微之间,须臾之顷,诚意或不贯彻,一处不贯彻,便有一处的病;一息不贯彻,便是一息的病,不必大段虚伪,然后为义之累,故自始至终又必信以成之,使一言一动莫非实心实理之流行焉。君子之处事如此。【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解读】本章孔子谈成仁的最高境界“杀身以成仁”。“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成仁”是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成仁”即“圣”。“成仁”与“害仁”合而观之,有五种状态:第一,杀身以成仁,是天地境界,圣人之所为。第二,不杀身以成仁,是道德境界,贤人之所为。第三,杀身而不成仁,(为仁而杀身)强打硬斗,暴虎冯河,君子之所为。第四,既不杀身,也不成仁,平庸混世,庸常之人所为。第五,求生而害仁,临大节而夺其志者,怯懦之人所为。孔子在五种“成仁”、“害仁”的境界中,通常并不赞成杀身以成仁,如殷有三仁中的比干“谏而死”,成仁德而失性命。孔子在“求生以害仁”与“杀身以成仁”二者必选其一的时候,他才赞成“杀身以成仁”,通常赞成的是“不杀身以成仁”,如管仲不死而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是成仁不必杀身。“杀身而不成仁”如“衽金革,死而不厌”的“北方之强”,“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子路之强,孔子也是不赞成的。【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解读】本章谈“义”与“利”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大国,一向重农抑商,重农轻商,认为商人重利轻义。我国商业发展缓慢,探其深层次原因,恐怕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理解偏颇不无关系,长期将“义”与“利”绝对对立。“君子喻于义”,并不是不要利,“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篇),“以义为利”(大学),“利者,义之和也”(易乾文言),“义者,利之本也”(左传)。“义者,利之足也”(国语)。君子之取利,要符合“道义”。“小人喻于利”,则是不要义,谋其利而不计其义,“以利为利”(大学)。关于“义”、“利”的关系,孔子再传弟子荀子在大略篇有一段话,言之甚切:“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意思是即便尧舜这样的圣君也不能“去民之欲利”,桀纣那样的暴君也不能“去民之好义”。荀子强调“义利两有”,“利者义之和”,义利和谐统一,不偏不倚,合中正之道。做到“居利思义”(左传),“见得思义”(季氏篇),“以义为利”(大学)。我们应完整的把握孔子的义利观,不必将“义”与“利”对立。【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9)【解读】本章谈“忧道不忧贫”。“志于道”与“华衣美食”,在孔子的思想中不是绝对对立的,不是说“士人”或“知识分子”,“志于道”,一定要粗衣糙食。穿得破破烂烂,而是要求有仁德的人,不要以衣帽取人。不要以“恶衣恶食”为耻;而应该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一面做“志于道”的追求工夫,一边又不能宁静自守,追求华贵与富丽,这种修道不专,用心不一,巧言论道,心有旁骛的人,不能与之相谋而成大事。孔子对子路的赞扬也说明了这一观点,“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罕篇)意思是穿着破旧的衣袍,和穿着狐皮裘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耻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原文】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7.15)【解读】本章孔子对无德鄙夫心理状态的描绘。后人已将其略缩为成语“患得患失”。“无所不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无所不至”一语,依本章叙述顺序,似乎是仅仅对“患失”而言,其实不妥,应该包含“患得”,全文意思应该是鄙夫“患得患失”均“无所不至”,互文足义,举后以包前。孔子叙述的时候,采用的是顶针的修辞方式,“患得之”,前一句末尾的句子,用于后一句的开头,“既得之”;“患失之”又启下一句“苟患失之”,首尾相衍,蝉连而下,文势畅达。从叙述的方式角度看,“无所不至”也应包括“患得”的内容。有关“患得患失”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身边几乎每天都上演着类似的例子,笔者仅举春秋时代齐桓公的三个鄙夫奸臣易牙、开方、竖刁。管仲病重,桓公垂暮之年,桓公要求管仲推荐接任宰相职务的人才,桓公向管仲提出了易牙、开方、竖刁三人,管仲坚决反对,说易牙“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说开方“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说竖刁“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一个将自己的亲生儿子煮汤给齐桓公喝,用心残忍;一个弃千乘太子之尊而侍奉君王,居心难测;一个自行阉割以讨好君王,其用心险恶。其三人,为讨好谄媚齐桓公,“无所不用其极”,“无所不至”。果不出所料,管仲去世仅一年,桓公病重,三人谋反作乱,囚禁桓公,桓公病饿而死,死后无人掩葬,一直到尸体腐烂,“虫流于户”。堂堂春秋霸主,死得如此惨痛,可见鄙夫奸臣作乱之可恶,亦可见桓公虽有称霸中原之才,但无察小人奸佞之能,祸及其身,岂不宜乎!【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1)【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精神的赞扬。儒家是入世的哲学,强调快乐,其快乐也极有层次感,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修道的快乐,二是悟道的快乐,三是得道的快乐。儒家的快乐,以道为中心,道的核心是“仁”。修道,包括学习、交友。学习的快乐,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交友的快乐,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悟道的快乐,如颜子箪食、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悟道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的态度。入道之初为悟道,得道除去物欲之外,主要表现在精神方面,如孔子的快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与颜回相比,“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并未深入到精神实质,由外而向内的快乐,“不改”还有主观刻意努力坚持为之的意味,非凝于内而形于外。其乐之程度与孔子相比,毕竟深入不够。孔子“乐在其中”之乐,则由内向外,犹如孟子的浩然之气,凝气于内而形于外,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我们常说孔颜之乐,其实孔颜之乐尚有高下之分。今天来看,孔子是圣人之乐,颜回是贤人之乐。圣者由内而外,贤者由外而内。【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解读】本章记孔子的快乐观兼及财富观。孔子一生追求快乐,讲究快乐,不主张苦修,如学习的快乐、交友的快乐、修道的快乐、悟道的快乐(见6.11章)。贫而乐,粗食淡水,弯起胳膊做枕头,幕天席地,面对苍天,仰依大地,远山隐约,白云飘飘,其乐无穷,真似悟道“真人”。孔子何以能达到贫而乐,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呢?关键在于孔子一生致力于“道”的追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达到了“仁者爱山爱水,静动自如”的境界。因此可以久处困约,长处快乐,反之“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里仁篇)。话又说回来。孔子一生能做到“贫而乐”,是否就是“安于贫”而不求富贵呢?答案是否定的,孔子并不是贫而乐而安于贫,而是求合“义”之富贵,“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篇),又如周易乾文言所说“利者,义之和也”。只是富贵要求合乎道义,不合道义,则如“浮云”。合道义之富贵,何乐而不取也?君子临财,取之有道,快乐就在其中了。【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19)【解读】本章是孔子对其一生的自我描绘。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情况,子路刚勇好斗,“暴虎冯河,死而无悔”,勇夫一个,居然不能回答,孔子难免有一些责备的语气,“女奚不曰”,意思是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人生有两件事令人敬畏,一是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学而不厌”;二是快乐无忧,“君子坦荡荡”。孔子正是以此告诉子路,让他转告叶公。这两条也正是孔子一生的自我写照。另,关于“发愤忘食”,前人理解多有不贴切处。发愤:发,发掘、探究、研究。愤,愤惑,不是愤怒,与“不愤不启”之“愤”同义,即心欲求通而未能的状态,在这里指没有研究清楚的问题。发愤,即研究学问、探究学问或钻研学问。“发愤忘食”指努力钻研学问忘记了吃饭,并不是因愤恨而努力而忘食。【原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14.28)【解读】本章记载孔子自谦三达德“我无能焉”的美德。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分开说,三德并列,谓之“三达德”,合起来说,仁则包含勇、智,“仁”有“全德”之称。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有言”即“智”。为什么“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心胸坦荡,廓然大公,故无忧。智者辨物析理,是非分明,故不惑。勇者见义勇为,不畏强暴,故无惧。【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23)【解读】本章记载知者仁者对山水动静乐寿的态度。本节应从三个方面去谈,一是仁者智者何以乐山水,二是何以要“动、静”,三是何以乐而寿。限于篇幅,本章仅引数章以明智者为什么喜欢水,仁者为什么喜欢山,关于山水的论述,尤其是水,前人论述颇多,兹摘录数则以备读者浏览:关于“知者乐水”:子贡曰:“君子见大川必观,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与之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瘅下倨句,皆循其理,似义;其赴百仞之溪,不疑,似勇;浅者流行,深渊不测,似智;弱约危通,似察;受恶不让,似贞;苞裹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必出,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厉;折必以东西,似意;是以见大川必观焉。(大戴礼记劝学)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关于“仁者乐山”:子张曰:“仁者何乐于山也?”孔子曰:“夫山者,嵬嵬然。”“嵬嵬然,则何乐焉?”“山,草木生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生财用而无私,为四方皆伐焉,每无私予焉。出云风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之所以乐于山者也。”(太平御览四百九十引尚书大传)下引文字论“土”,其义亦与“山”同。孔子闲居,子贡侍坐。“请问为人下之道奈何?”孔子曰:“善哉!尔之问也!为人下,其犹土乎?”子贡未达。孔子曰:“夫土者,掘之得甘泉焉,树之得五谷焉,草木植焉,鸟兽鱼鳖遂焉;生者立焉,死者入焉,多功不言,赏世不绝。故曰:能为下者,其惟土乎!”子贡曰:“赐虽不敏,请事斯语。”(韩诗外传)关于“仁者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胸骨骨折护理宣教
- 米哈游公司介绍
- 2025版胆结石常见症状解析及护理技巧
- 2025高中语文第2单元6.1记念刘和珍君试题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
- 护理健康教育培训教材
- 2025年美术招编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人工智能综合试题及答案
- 消防一机制两规程
- 2025年登高架设复审高处作业证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仓库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
-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6届高三联考卷(二)数学(含答案)
- SF-36健康调查量表(含excel版)
- 【课件】高一数学《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 GB/T 12152-2007锅炉用水和冷却水中油含量的测定
- 素材-单元7实践制作图书订购单
- 钢材技术规格书
- 第十一届广东省安全(普法)知识竞赛题库大全(汇总版)
- 雅马哈便携式电子琴KB-100说明书
- 配电房高压室安全操作规程
- 二十国集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中英对照)
- 小麦田杂草识别和防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