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数据质量分析及定位精度评价_第1页
开题报告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数据质量分析及定位精度评价_第2页
开题报告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数据质量分析及定位精度评价_第3页
开题报告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数据质量分析及定位精度评价_第4页
开题报告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数据质量分析及定位精度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及开题报告书学 号 研究生姓名 学科 、专业 研 究 方 向 指 导 教 师姓名 、职称 培 养 学 院 开题报告时间 *大学研究生院制表论文计划及开题报告计划论文题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数据质量分析及定位精度评价选题来源选择打()1、国家计委、科委项目( );2、国家经贸委项目(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国务院其它部委项目( );5、主管部门(部委级)项目( );6、省,市,自治区项目( );7、学校级项目( );8、自选项目( );9、其它( );预 计经 费预计完成日期2015年4月主要内容(参考下列几方面)1论文的选题依据,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2课题在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意义、价值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3本人对此课题开展研究的设想,拟解决哪些重点问题;4工作计划,技术路线,实验方案,预期结果;5预计工作量及进度安排。计划及报告具体内容:一、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发布会宣布即日起,北斗系统在继续保留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有源定位、双向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基础上,开始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正式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发布会公布了北斗系统的服务性能、标志图像、组织管理等详细情况,发布了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ICD)正式版1。 “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对我国及周边地区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我国及周边地区目前使用的卫星导航系统基本上是美国的GPS,作为一个航天大国来说,我国必须在卫星导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有了独立自主的星地一体化系统以后,我国可以进一步开发卫星导航应用领域,并且把星地之间的一体化工作做好;而GPS系统在很多方面对我们并不开放,所以更无法介入其星地一体化设计。第二,“北斗”区域系统正式运行和提供服务以后,我国及周边地区的用户可以接收到除了GPS和GLONASS信号之外的新的卫星导航信号,从而多了一种选择,多了一种可获取的资源。截止到2013年初,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成功发射16卫星,完成了5颗GEO卫星、5颗IGSO卫星和4颗MEO卫星组网,形成了亚太区域服务能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区域服务的主要功能和性能指标如下:主要功能:定位、测速、单双向授时、短报文通信;服务区域:中国及周边地区;定位精度:平面10米,高程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单向50纳秒;短报文通信:120个汉字/次。目前,在中国及周边地区,北斗系统服务性能与GPS基本相当。为加快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与产业化,增强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我国了制定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发展 “十二五”专项规划。规划中提出“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与产业化,完善自主的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形成自主可控的导航与位置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我国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大力发展北斗相关产业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时间很短,导航定位能力有待进一步验证。对于北斗“GEO+IGSO+MEO”星座的定位算法有待进一步探究。本文基于GPS导航定位的基础理论,参考现有文献,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数据质量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定位精度进行了探讨。二、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按照三步走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第一步,1994年启动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建设,2000年形成区域有源服务能力。第二步,2004年启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2012年形成区域无源服务能力。第三步,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无源服务能力。现在已完成第二步建设,形成了亚太地区区域导航定位能力。目前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有源的区域导航定位系统,研究的内容包括(1)北斗导航系统星座性能分析;(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数据质量分析;(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性能分析;(4)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精密单点定位;(5)北斗导航定位算法研究;(6)北斗/GPS组合导航定位研究;(7)北斗电离层模型研究,等。(1) 北斗导航系统星座性能分析翟桅,张国柱,雍少为(2011)在分析可见性、几何精度因子等系统服务性能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图形显示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设计实现了导航系统服务性能分析软件。重点针对现阶段基本星座下3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GEO),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对比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OMPASS)与GPS兼容后在中国地区测量精度的变化2。杨鑫春,李征航,吴云(2011)分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成结构,在仿真Compass系统星座结构的基础上分析该系统在中国大陆区域内卫星的可见性、PDOP值和定位精度;并采用SBAS完备性算法分析了在中国大陆区域内Compass系统所能提供的用户保护水平(XPL)性能指标。初步分析表明在单频条件下,中国大陆区域内仿真的Compass系统能满足APV-I 飞行阶段的完备性要求3。杨元喜,李金龙,徐君毅等(2011)采用仿真计算分析Compass对全球PVT用户的贡献,主要讨论了Compass对用户卫星可见性的改善,用户PVT的DOP理论值改善4。杨鑫春,徐必礼,胡杨(2012)分析了星座结构为5颗GEO卫星、3颗IGSO卫星和27颗MEO卫星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所能提供的星座性能指标。初步分析表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向全球用户提供理想的卫星可见数、PDOP值和定位精度,这些指标与GPS系统相一致。对于中国大陆区域内的用户来讲,由于有5颗GEO卫星和3颗IGSO卫星的增强作用,COMPASS系统所提供的性能指标优于GPS系统5。刘伟洲,伍吉仓(2012)对GPS系统和GPS/北斗组合导航系统的卫星可见性和DOP值进行理论分析,并根据GPS/北斗组合实测数据研究了目前在轨运行的北斗导航卫星对GPS系统DOP值的改善作用6。高为广,苏牡丹,李军正等(2012)针对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试运行服务,给出了系统覆盖区、服务精度、服务连续性、服务可用性的测试方法及计算公式。测试结果表明,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能够为覆盖区内用户提供20m(95%)左右的定位精度,且其服务连续性指标优于0.92/h,可用性指标优于90%7。郁聪冲,边少锋(2012)研究了3颗GEO和3颗IGSO组成的3+3星座的可用性。通过STK和mathematica从卫星可见性和精度衰减因子两个方面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3GEO+3IGSO星座在亚太地球可见性良好,低纬度地区卫星可见数平均保持在56颗,高纬度地区的卫星可见情况也能满足定位的最低要求;从精度衰减因子的仿真结果看出,大部分地区定位精度优良,但稳定性一般8。(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数据质量分析潘林,蔡昌盛,戴吾蛟等(2013)利用空旷环境与树林环境中实测北斗和GPS观测数据,从多路径效应、周跳、数据采样率、载噪比四个方面进行数据质量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树林环境采集的北斗和GPS数据均要比空旷环境采集的数据质量差,北斗的观测数据质量在树林环境中下要好于GPS9。张小红,丁乐乐(2013)对北斗观测值进行了质量分析,包括观测值的信噪比、多路径和解算的单差残差时间序列随高度角的变化情况。北斗载波相位单差残差随高度角的统计可分为高度角加权和信噪比加权进行模型精化,从而获得适合北斗卫星载波观测的随机模型。试验分析表明,北斗系统的观测值质量要稍优于GPS观测值质量,尤其是在卫星高度角较小10。(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性能分析于胜利,李建文,王丰等人(2012)在国内选取三个观测站,研究分析了在B3频点模式的定位精度以及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系统在B3频点模式下,实时定位精度在水平方向上优于10米,在高程方向优于20米,三维位置定位精度优于20米。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覆盖区域内定位精度有差异,但是差异较小11。施闯,赵齐乐,李敏等人(2012)采用“北斗卫星观测试验网”实测数据和我国自主研制的精密数据处理软件PANDA,实现了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高精度定轨、静态精密单点定位、相对定位,以及动态伪距差分、相位差分定位。研究成果表明:北斗卫星精密定轨径向精度优于10cm,静态精密单点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基线相对定位达到毫米级;动态伪距差分定位精度达到24m、RTK定位精度达到510cm,接近目前GPS所能实现的精密定位水平12。程鹏飞,李玮,秘金钟(2012)基于单测站和短基线试验的伪距相位差值(code-minus-phase combination,CC)和多路径(multipath,MP)两类组合观测值,对比分析了北斗和GPS测距信号质量,并检验了多路径误差对CC模糊度固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斗GEO卫星(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的测距信号质量优于IGSO卫星(inclined geosynchronous satellite orbit),且两类测距信号的多路径误差分别包含长、短期的变化趋势。针对CC模糊度固定,当采用较长时间段(如本文中的600s)时,GPS L1/L2和北斗B1/B2共4个频段上的成功率均超90%;而对于快速模糊度固定(如仅采用120s),由于受强多路径误差影响,北斗IGSO卫星的固定成功率最低,不超过50%13。王利杰,蔡成林,李志斌等(2013)利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广西桂林建立的监测站,采用和芯星通CORS型接收机,通过7天30s的实测数据得出结论有:(1)无论是单频、双频用户均可以获得水平定位精度和高程定位精度(95%置信度)优于10米的用户定位结果,同时,三维用户定位精度也优于10米,与GPS定位精度相当。(2)经度方向的定位精度优于纬度方向14。唐旭,何秀凤(2013)通过实际采集的BeiDou-2广播星历数据,计算BeiDou-2卫星的位置,分析我国BeiDou-2导航系统星座在不同纬度条件下的可视情况。以信噪比为评判依据,结果显示BeiDou-2相位观测值含有的噪声比GPS相位观测值稍大。采用两台BeiDou-2/GPS接收机同时接收北斗与GPS数据,单独利用BeiDou-2与GPS系统进行静态基线解算,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和GPS相当。利用单历元算法对基线进行“实时”解算,在X轴和Y轴方向BeiDou-2精度稍差,在Z轴方向二者精度相当15。李林红,何秀凤,张化疑(2013)通过实测COMPASS数据处理,分析了COMPASS伪距观测值精度与卫星高度角的关系,以及当前4GEO+5IGSO导航星座COMPASS伪距单点定位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COMPASS伪距多路径效应和观测噪声在03m之间变化,其精度在0.30.7m之间变化;卫星高度角越大,多路径效应和观测噪声越小;GEO卫星受到的多路径效应和观测噪声要明显小于IGSO卫星;COMPASS伪距单点定位的精度(RMS)在N,E,U方向上分别为3.33m,3.45m,8.84m16。(4)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精密单点定位李敏(2012)根据已有的8颗导航卫星,基于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导航卫星精密定轨定位软件PANDA首次实现了基于“北斗卫星观测实验网”(COMPASS Experimental Tracking Stations ,CETS)实测数据的精密单点定位。基于武汉大学提供的高精度北斗卫星轨道和钟差产品,CETS跟踪站精密单点定位试验表明:北斗卫星静态单点定位达到平面2cm、高程7cm的精度,动态精密单点定位平面达到5cm、高程10cm的精度17。马瑞(2013)在武汉大学PANDA软件的基础上,采用武汉大学发布的BDS精密星历和30s采样率精密钟差产品,利用北京和武汉站观测数据进行了BDS的静态和动态精密单点定位试验。一周的静态数据解算结果表明,基于BDS的静态单天解在平面方向的精度达到1cm,在高程方向的精度为1cm2cm量级;动态解算结果表明,收敛后平面的精度达到4cm,高程方向为4cm6cm18。(5) 北斗导航定位算法研究王兆龙(2011)重点研究了基于北斗二代的整周模糊度解算方法,尤其是双频快速解算方法,并对各方法进行了仿真分析,最后统计各算法的解算时间,通过与传统方法的对比,进行双频算法快速性判断19。周巍,郝金明,贾小林(2011)提出综合利用高次差法和多项式拟合法对COMPASS-MEO卫星进行周跳探测的原理及实现方法,并采用COMPASS监测站实测数据使用不同的数据预处理策略对COMPASS-MEO卫星进行精密定轨试验。结果表明,根据实测数据情况,合理选择周跳探测方法和预处理策略,可以改善定轨精度20。刘季(2012)通过实际采集的北斗广播星历数据分析了GEO广播星历的相关轨道根数特性,介绍了北斗GEO卫星广播星历拟合的坐标旋转法,给出了适用于北斗GEO卫星的轨道计算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了北斗GEO法的可用性与正确性21。刘瑞华(2012)阐述了单频载波相位平滑伪距的基本原理,然后在北斗系统星座环境下,对载波相位平滑前后北斗的伪距差分定位误差进行了仿真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载波相位对码伪距进行平滑,明显改善了伪距定位的精度,较好地消除了接收机测量噪声和多路径等误差影响,使得伪距定位解的精度更加稳定和精确22。李林红,何秀凤(2013)用M-W组合法对BDS数据进行周跳和钟跳探测,通过历元间相位差分方法解算得到相邻历元间的位置差,根据已知坐标推求各历元坐标,给出三维坐标差。研究表明,对于只影响伪距观测值的钟跳,M-W组合方法可以将其和周跳一并准确探测到,基于历元间相位差分的BDS单点定位精度会随着数据采样频率的增大而提高,在平面和高程方向上均可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精度23。戴连君,唐涛,蔡伯根(2013)针对一个观测方程使用卡尔曼滤波法探测周跳的局限性,提出多观测方程融合法探测周跳,利用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对多观测方程分别进行探测,得到相应的探测结果和协方差矩阵,并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融合,求得最优的周跳结果。经实测数据计算,该方法方法能够判别北斗卫星的钟跳和周跳,同时具有减小误差影响,提高特殊组合情况下的周跳探测能力,且探测精度高24。戴连君,唐涛,蔡伯根(2013)提出利用非线性、非高斯的自适应粒子滤波探测周跳的方法。在对周跳探测原理和计算过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北斗卫星观测方程,建立了北斗卫星相位周跳探测模型。经实测数据计算,能够满足北斗卫星周跳探测及高精度定位的需求。通过与卡尔曼滤波方法进行比较,进一步验证了自适应粒子滤波周跳探测模型具有初始化简单、精度高、收敛速度快等特点25。(6)北斗/GPS组合导航定位研究曾庆化,刘建业,胡倩倩等人(2011)针对北斗、GPS、GLONASS和GALILEO等单星座系统定位中存在的定位精度不足、可见星不多、定位可靠性不强等问题,研究了一种利用北斗、GPS、GLONASS和GALILEO多星座信息在统一坐标系中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组合导航定位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北斗与GPS双系统的定位精度优于单纯的北斗系统精度,而采用北斗/GPS/GLONASS/GALILEO多星座组合导航定位能够有效提高用户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26。严丽,黄丁发,冯威等(2012)通过研究COMPASS和GPS伪距单点定位的关键技术,对比分析了两种不同卫星定位系统的伪距观测值质量及单点定位的异同。相关数据分析表明,COMPASS伪距观测量受多路径、硬件延迟、随机噪声的综合影响比GPS小,而消电离层伪距观测量受电离层高阶项、轨道误差及观测噪声的综合影响比GPS要大。为比较两者伪距单点定位的精度,采用GPS与COMPASS实测数据进行了GPS伪距PPP和SPP定位、COMPASS SPP定位、以及GPS与COMPASS 联合定位,实验结果表明,GPS伪距PPP与SPP两者定位精度均能达到2m,COMPASS SPP的单天解偏差可达1m以内。COMPASS与GPS联合定位结果接近于GPS独立定位结果,但COMPASS卫星空间几何分布时好时坏,联合定位时,需要对组合卫星进行筛选,否则联合定位精度整体会比GPS独立定位精度差27。周巍,郝金明,朱璇等(2012)分析了我国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与GPS系统兼容定位算法和性能,并利用实测数据计算得到了COMPASS-M1与GPS兼容定位结果,验证了COMPASS与GPS兼容定位的可能性。得出了如下结论:(1)COMPASS/GPS组合增加了可见卫星数量,对提高用户定位精度非常有利;(2)组合星座降低了最大PDOP值,提升了系统的可用性28。高晓,戴吾蛟(2013)设计实现了GPS-BD2 组合导航动态与静态相对定位软件,并利用该软件对GPS-BD2双系统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结果表明:在静态相对定位中,BD2与GPS单系统的定位精度无明显差异,当观测数据质量较差时,组合定位精度优于单系统;在动态定位中,BD2与GPS平面方向定位精度相同,高程方向BD2较差;GPS-BD2组合定位精度与可靠性优于GPS单系统29。范磊,钟世明,欧吉坤等(2013)研究了COMPASS/GPS组合系统单点定位和定权的数学模型,并以COMPASS现有星座条件,利用实测的COMPASS和GPS观测数据,分别对GPS系统、COMPASS系统和COMPASS/GPS组合系统进行了伪距单点定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抗差估计并利用CODE电离层产品进行单频定位:(1)单历元平面定位精度COMPASS优于4m,GPS优于2m;(2)单天整体解平面定位精度COMPASS可以达到1m,GPS优于0.5m;(3)COMPASS单频定位精度明显优于双频定位精度,而GPS系统两者间的差异较小;(4)与等权法和经验定权相比,采用方差分量估计定权能明显提高组合系统的定位精度,并与单系统中定位精度较高的一方相当30。(7)北斗电离层模型研究刘军、柴洪洲等(2011)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GPS数据,兼顾卫星发射频率硬件延迟影响,模拟了BD-2系统的电离层VTEC,并建立GPS/BD-2组合系统的VTEC格网模型31。为改正电离层误差,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GPS系统均采用Klobuchar 8参数模型进行改正,但是GPS电离层模型采用地磁坐标系,而北斗电离层模型参数基于地理坐标系,分析不同导航系统发布的电离层参数精度对GPS/北斗双模导航定位中电离层参数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李文文,李敏,胡志刚等(2013)分别采用北斗和GPS电离层模型进行伪距单点定位,通过比较最终的定位精度从而对着两种不同模型在全球范围内的改正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中国区域内,采用北斗模型的伪距单点定位精度较GPS模型有较大提高;采用北斗系统电离层参数更利于中国区域内的GNSS导航定位32。张强,赵齐乐,章红平等(2013)利用欧洲定轨中心(CODE)的高精度电离层格网数据作为参考,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电离层参数性能进行了精度评估分析。利用一年的数据分析表明:(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电离层模型改正率一般在70%以上;白天的改正率略高于夜间的改正率。(2)中纬度地区的修正精度比低纬度地区高;北半球的改正误差一般在1.0米到1.5米,而南半球改正误差在2米到3米。(3)在中国区域,北斗的电离层模型精度略优于GPS的电离层模型精度;(4)一般情况下,可以考虑用系统每天播发的第一组电离层参数替代每两个小时播发的电离层参数33。三、 关键技术问题1. 高质量的北斗数据的获取。目前,北斗接收机的普及程度远没有GPS高。国内研究机构的北斗数据共享程度低。全球的IGS站都配备有GPS接收机,而且全球有多个IGS站数据处理中心并提供数据下载。而IGS站只有部分安装了北斗接收机,且不提供数据下载。所以,获取高质量的北斗数据是研究北斗定位性能的关键因素。2. 北斗数据周跳的探测与修复、整周模糊度确定的再实现。根据GPS载波相位观测值周跳的探测与修复的理论,现在已有基于观测值变化规律的周跳探测、基于多类观测值组合的周跳探测、基于观测值估值残差的周跳探测,已知基线法等等方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北斗观测值实现周跳的探测与修复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电离层改正模型采用的是Klobuchar模型。该模型的精度如何,需要进一步探讨。利用欧洲定轨中心(CODE)的高精度电离层格网数据作为参考,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电离层参数性能进行精度评估分析方法的实现。4. 北斗区域导航系统的正式运行,增加了卫星的可见数量,联合北斗、GPS进行单点定位也成为现实。本文利用采集的北斗广播星历进行伪距、载波相位单点定位,并与已知的坐标值对比,分析北斗单点定位的精度并尝试北斗/GPS组合单点定位,并对其具体策略进行分析。四、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通过阅读文献,本文将对以下内容进行研究:(1)北斗仿真星座的的性能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分别位于东经58.75、80、110.5、140和160度。非静止轨道卫星由27颗中圆轨道卫星和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组成。即5GEO+3IGSO+27MEO星座。本文利用STK软件对仿真星座所能提供的卫星可见性,位置精度衰减因子(Position Dilution of Precision,PDOP),定位精度(Position Accuracy,PACC)来对其性能进行分析。(2) 北斗数据周跳的探测与修复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GPS周跳探测与修复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对北斗卫星系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与GPS相比,北斗提供更多类型的观测数据,对于各类数据以前并没有使用的经验,传统数据预处理中周跳探测方法是否适用于北斗有待进一步验证。本文拟将GPS周跳探测与修复的方法应用于北斗系统,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适用性。(3) 北斗数据整周模糊度的确定 整周模糊度的确定是载波相位测量中的关键问题。在确定出模糊度之前,无法得知完整的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观测值。但是,一旦能够准确地确定出模糊度,就可以将其转换为毫米级精度的距离观测值,从而能够进行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定位。因此,整周模糊度的确定对于北斗高精度数据处理至关重要。本文拟将GPS整周模糊度确定的方法应用于北斗系统,验证各种方法的适用性。(4)现阶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观测值质量分析截止到2012年底,已经完成区域系统14颗卫星组网,构成了5GEO+5IGSO+4MEO星座。自2012年12月27日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向亚太地区正式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本文根据采集的广播星历,对北斗观测值进行了分析,包括观测值的信噪比、多路径和解算的单差残差时间序列随高度角的变化情况,并与GPS观测值质量进行对比。(5)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电离层模型精度的研究电离层延迟是全球导航定位系统的主要误差源之一,在天顶方向可达十几米,在高度角较小时,可超过50米。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电离层改正模型采用的是Klobuchar模型。本文详细介绍北斗区域导航电离层模型的算法并利用半年的数据分析模型的精度。(6)北斗单点定位精度分析及北斗/GPS组合单点定位策略分析 利用采集的北斗广播星历进行伪距、载波相位单点定位,并与已知的坐标值对比,分析北斗单点定位的精度。北斗区域导航系统的正式运行,增加了卫星的可见数量,联合北斗、GPS进行单点定位也成为现实,本文尝试北斗/GPS组合单点定位,并对其具体策略进行分析。(7) 北斗相对定位精度分析 本文拟根据600m、17km、50km、181km不同长度的基线,对北斗相对定位的精度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北斗计算的结果与高精度基线处理软件GAMIT结果,得到北斗相对定位的精度。5、 论文已经进行的工作1、 下载了相关论文,并基于GPS理论编写了一些简单的北斗数据处理程序。2、研究课题的总体情况,明确课题的研究对象,适用范围和研究方法。3、总体考虑论文框架,确定课题内容。4、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论文设计前期准备工作。六、论文工作内容及时间安排到目前为止,本论文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时间安排如下表所示:工作阶段工作内容时间安排1查阅相关文献前期工作2STK、GAMIT、Bernese等相关软件的学习2013.03-2013.093北斗数据周跳的探测与修复、整周模糊度的确定方法的实现2013.10-2013.124北斗数据的质量分析2013.01-2014.035北斗单点定位精度分析及北斗/GPS组合定位策略分析2014.04-2014.066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电离层模型精度的研究2014.07-2014.09 7北斗相对定位精度分析2014.10-2014.128撰写毕业论文2015.01-2015.04七、参考文献1 北斗网.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EB/OL. (2012-12-27).2 翟桅,张国柱,雍少为. 基本星座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性能分析J. 全球定位系统,2011,36(4):56-59.3 杨鑫春,李征航,吴云.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座及XPL性能分析J. 测绘学报,2011,40(增刊):68-72.4 杨元喜,李金龙,徐君毅,等.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全球PVT用户的贡献J. 科学通报,2011,56(21),1734-1740.5 杨鑫春,徐必礼,胡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座性能分析J. 测绘科学,2012.6 刘伟洲,伍吉仓. GPS/北斗组合导航系统卫星可见性和DOP值分析. 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2012.7 高为广,苏牡丹,李军正,等.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试运行服务性能评估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37(11):1352-1355.8 郁聪冲,边少锋. 现阶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用性分析J. 海洋测绘,2012,32(5):74-76.9 潘林,蔡昌盛,戴吾蛟,等. 北斗与GPS数据质量对比分析J. 全球定位系统,2013,38(2):23-27.10 张小红,丁乐乐. 北斗二代观测值质量分析及随机模型精化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38(7),2013.11 于胜利,李建文,王丰,等. 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分析. 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2012.12 施闯,赵齐乐,李敏,等.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精密定轨与定位研究J. 中国科学,2012,42(6):854-861.13 程鹏飞,李玮,秘金钟.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测距信号的精度分析J. 测绘学报,2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