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3“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的建议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新能源汽车”重点项目。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计划的部署,提出了2018年项目申请指南。该重点项目的总体目标是继续深化新能源汽车“纯电动驱动”技术改造战略的实施;提升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技术平台;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技术带来的新能源汽车新一轮技术变革的机遇,提前部署开发下一代技术;到2020年,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大规模产业发展。根据动力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电机驱动及电力电子、电动汽车智能、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和纯电力系统六大创新链(技术方向),该重点项目部署了38项重点研究任务。特殊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年)。1.动力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1.1高安全性高比能量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技术(主要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为满足客车高集成度的要求,开展了基于整车集成的电池系统机电热设计。开发先进可靠的电池管理系统和紧凑高效的热管理系统;对模块和系统的电气配置和参数匹配、耐用性和可靠性进行设计和验证;基于热仿真模型、热失控和热扩散灾害分析,研究了电池系统的火灾蔓延和消防安全措施,进行了电池系统的安全设计和防护系统的开发与验证。开展轻型紧凑型电池系统、制造工艺和组装技术的研究,开发高安全性和高比能量的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开展电池系统性能测试和评估技术的研究。评估指标:电池系统能量密度210Wh/kg,循环寿命1200次(80% DOD,模拟全年温度分布),全寿命周期和宽工作温度范围内的荷电状态、荷电状态和荷电状态估计误差3%,单节电池最大温差2,快速充电至荷电状态80%以上所需时间 1小时,满足安全、宽温度范围等国家标准要求。它还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26262 ASIL-C的功能安全要求和行业标准的要求。成本1.2元/瓦时,年生产能力1万台,产品至少有2家汽车企业配套,装车应用不少于3000台。提交热失控和热扩散事故的灾害分析和危害评估报告;建立基于车辆集成的电池系统的设计、制造和测试规范。1.2高安全性全寿命客车动力电池系统技术(主要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根据乘用车超高安全性和超长保证里程的实际应用要求,进行了基于模块化和分散式布局的系统总体配置、功能和机电热一体化设计。开发先进可靠的电池管理系统和高效的热管理系统;进行系统电气配置和参数的匹配,以及耐久性和可靠性的设计和验证;基于热仿真模型、热失控和热扩散灾害分析,研究了电池系统的火灾蔓延和消防安全措施,进行了电池系统的安全设计以及保护系统和监控系统的开发和验证。突破电池系统的轻量化和紧凑化技术,建立系统的智能化制造流程,开发高全寿命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开展电池系统研究评估指标:电池系统能量密度170Wh/kg,循环寿命3000次(80% DOD,模拟年温度分布),全寿命周期和宽工作温度范围内荷电状态、标准操作点和荷电状态的估计误差3%,单节电池最大温差2,快速充电至荷电状态80%以上所需时间15分钟,满足安全、宽温度范围等国家标准要求。此外,还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26262 ASIL-C的功能安全要求和行业标准的要求,保证系统在单体热失控后30分钟内不发生火灾或爆炸,成本1.2元/瓦时,年生产能力3000台,产品至少有3家整车企业配套,装车应用不低于1000台;提交热失控和热扩散事故的灾害分析和危害评估报告;建立电池系统设计、制造和测试的技术规范。1.3高比能量锂/硫电池技术(主要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探索硫电极反应的新机理,开发高比容量、长寿命的硫电极材料和合适的电解质体系;研究锂枝晶的生长机理和抑制措施,开发循环库仑效率高、循环稳定性好的锂阴极。开展高强度、高安全性功能隔膜的研究;高负载硫电极和锂硫电池的设计与制备技术研究:开展锂/硫电池安全改进技术研究,开发高安全性、长寿命锂/硫动力电池,实现装载检测。评估指标:单体电池能量密度400瓦时/千克,循环寿命500次(100%国防部),安全性符合国家标准要求。1.4高比能量固态锂电池技术(主要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开展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和无机固体电解质的设计和制备技术研究,开发具有宽电化学窗口和高室温离子电导率的固体电解质体系;研究活性粒子和电解质、电极和电解质层的固/固界面构建和稳定技术,发展固体电极和固体电池的制备技术。开展固态电池生产工艺和专用设备研究,开发高安全性、长寿命固态锂电池,实现装载示范。评估指标:室温下,单节电池能量密度300瓦时/千克,循环寿命2000次(充放电率0.3%以上,100% DOD),安全性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实现负载评估。1.5动力电池测试与评估技术(主要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研究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和单体的性能评价方法,构建“材料-电池-性能”闭环联动评价机制;研究电池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电气性能和安全性能的演变规律,建立仿真分析技术;开展管理系统功能评估和性能表征方法研究,开发软硬件测试条件;研究了电池系统的性能评价方法以及面向实际工作条件的可靠性、热安全性和功能安全性评价方法。开展电池热失控和热扩散灾害分析,研究动力电池安全分类标准;开展国内外动力电池系统的标杆分析,建立权威的动力电池测试评估平台和数据库。评估指标:建立动力电池综合评估体系,包括从材料到系统的电气性能测试方法,单体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表征方法,管理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评估方法,面向实际工况的动力电池系统可靠性、热安全性和功能安全性评估方法。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动力电池测试评估平台;在测试评估方面,已经形成了10多个标准提案研究内容:基于功率器件级集成的拓扑结构研究(将IGBT芯片集成到一个具有多个机载功率电子元件的封装模块中)、机电热一体化设计技术和电磁兼容技术;IGBT芯片全集成封装技术、硬件安全冗余、软件容错等系统功能安全技术研究;研究了集成电力电子控制器产品(PCU)的可靠性和测试方法。开发了适用于10 12m纯电动、插电式和增程客车的PCU产品。产品至少包括驱动电机控制、ISG电机控制(纯电动车型除外)、动力转向油泵电机和空气压缩机用DC/交流、24V DC/DC、高压配电和车辆控制等功能。评估指标:商用车电力电子集成控制器产品功率密度10.0 kVA/kg;控制器的最高效率98%,效率大于90%的高效区80%。集成控制器的电磁兼容性(带载)、可靠性和产品设计寿命满足整车要求,PCU产品寿命8年(以关键设备寿命设计文件和加速寿命验证试验报告为验收依据);整车产品和批量装载的完整公告。2.2高可靠性车载电力电子集成系统的开发(主要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基于功率器件级集成的拓扑结构研究(将IGBT芯片集成到一个具有多个机载功率电子元件的封装模块中)、机电热一体化设计技术和电磁兼容技术;IGBT芯片全集成封装技术、硬件安全冗余、软件容错等系统功能安全技术研究;研究了集成电力电子控制器产品(PCU)的可靠性和寿命的设计和测试方法。已经开发了适用于A级和B级插入式/附加程序混合动力客车的PCU产品。该产品至少包括双电机控制和12V DC/DC功能。开发了适合纯电动乘用车的PCU产品,至少包括电机控制、12V DC/DC、集成充电等功能。考核指标:PCU产品设计安全等级达到或超过ISO 26262ASIL-C等级;PCU产品的设计寿命不得少于15年(基于关键设备的寿命设计文件和加速寿命验证试验报告);功率密度15.0千伏安/升(对于插电式和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电机控制器和发电机控制器的峰值功率应以总和计算);控制器的最高效率98%,效率大于90%的高效区大于80%。集成控制器的电磁兼容性、可靠性和产品设计寿命满足整车要求。整车产品应分批公布和装载。2.3基于碳化硅技术的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技术的发展(主要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发展低电感高密度碳化硅模块封装、高温高频电容器设计与封装技术,发展碳化硅转换器高功率密度集成、高频、高速、低电感永磁电机设计与技术,电机驱动系统高效控制、NVH和电磁兼容等高温、高频、高效应用技术,研究碳化硅控制器与驱动电机集成技术,研究碳化硅电机驱动系统生命周期成本评估方法。开发车辆用大电流碳化硅模块、车辆用高温高频大电流电容器和所有碳化硅电机控制器。评估指标:电力电子模块电流400安,电压 750伏;电容器体积比1.4 uf/ml;碳化硅电机控制器功率密度30kW/L,最高效率98.5%,超过90%的高效率区不低于90%;电机最大转速20000转/分,电机峰值功率密度6.0千瓦/千克,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最大效率94.5%,超过85%的高效区不低于85%,进水温度不低于100度,装载应用不低于10辆车。2.4高效轻量的开发考核指标:轮毂电动轮总成功率密度2.0千瓦/千克(10秒),扭矩密度34纳米/千克(10秒),连续功率密度1.2千瓦/千克,最大电机效率92%,电机噪声75分贝,实现不少于10辆车的小批量装载。2.5集成驱动电机系统的开发(主要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在高速减速器设计、齿轮加工与磨削、轴类精密加工、铸造壳体技术方面的突破性研究;研发高速驱动电机与减速器结构集成、润滑与冷却系统、NVH技术;掌握电气传动装配的批量制造、生产工艺和高效检测等工业技术。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电动驱动总成产品。考核指标:驱动电机和高速减速器最大转速15000转/分,电驱动总成匹配额定功率40-80kW,功率密度1.8kW/kg(峰值功率/总重量),最大效率92%,电驱动总成噪声75dB,具有电子驻车功能,批量加载不低于100台。3.电动汽车智能技术3.1智能电动汽车环境感知技术(主要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车辆360无盲区环境传感系统研究;突破外围视觉高速旋转扫描的宽视场检测技术,突破固态车载激光雷达技术,突破厘米级实时测距的关键技术。设计高速实时通信信息处理和通信模块;设计适合大数据实时高效传输的数据封装和传输协议;基于点云数据的多目标识别与跟踪算法的研究与开发评估指标:在车辆周围0.1m-150m范围内实现无盲区环境感知,激光雷达垂直视角大于30度,水平角度分辨率0.05度,垂直角度分辨率1度,测距精度2厘米。环境感知系统的目标识别算法可以检测和分类常见的道路目标(车辆、行人、非机动车、车道线、停车位、路边静态障碍物等)。),单个目标的检测精度不低于97%,多个目标的分类精度不低于95%,目标跟踪的动态响应速度小于200毫秒,实现小批量生产。3.2智能电动汽车测试与评估技术(主要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建立智能电动汽车测试场景数据库;建立智能电动汽车的系统级和车辆级测试和评估方法,如信息安全、功能安全、环境感知系统、决策规划系统、控制执行系统等。研究了基于半实物仿真的仿真测试方法和现场测试方法。本文研究了电动自驾车的评价理论和评价体系,包括环境复杂度、任务复杂度、人工干预度和驾驶智能度等评价指标。评估指标:智能电动汽车测试场景数据库至少涵盖典型道路环境、典型道路类型、典型天气和照明条件、典型交通流环境等。建立覆盖环境感知系统、决策规划系统和控制执行系统的系统级测试系统;构建智能电动汽车性能测试和功能测试的封闭测试环境,可以再现典型的城市和郊区道路场景,建立高精度定位基站和V2X路侧通信设备等基础设施,实现智能电动汽车在实际交通条件下的经验测试。已形成不少于6个国家测试标准/规范草案。3.3智能电动汽车集成与演示(应用演示)研究内容:通过区域示范运行,研究智能电动汽车封闭试验示范区和开放试验示范区的设计方法、建设方法、组织实施和运行管理方法。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和法律问题研究:研究自动驾驶的法律和社会问题评估指标:在示范区建立不少于200个各种类型的测试场景,建立示范运行条件;通过V2V、V2I和V2X技术,实现车辆行进和车路协调功能。建立自驾电动汽车封闭试验示范区和开放试验示范区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组织实施和运行管理办法,并形成不少于4份相关指导和规范文件;在封闭的试验示范区内,SAE级自动驾驶示范车不得少于100辆;在开放试验示范区,SAE级驾驶辅助电动车辆应拥有不少于1000辆示范车辆。4.燃料电池动力系统4.1全动力汽车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平台及车辆集成技术(主要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突破基于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汽车动力系统集成技术;掌握车辆能量管理、能耗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家精神与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试题及答案
- UML建模工具的使用与技巧试题及答案
- 信息处理技术员考前冲刺题及答案
- 法学概论考试的内容架构与试题及答案
- 系统集成技术与应用题目及答案
- 网络管理员考试综合运用试题及答案
- 了解人工智能伦理与法规的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键盘接口IC卡读卡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VB调试与优化试题及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车辆号牌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教研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河北检察院试题及答案
- 东北石油大学专用毕业答辩模板2
- D502-15D502等电位联结安装图集
-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62页PPT课件
- 中考词汇背诵默写
- 用药错误报告处理制度
- 公园景观工程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 想象作文复习课(
- 6000T近海油船设计论文
- 钢质单元门产品合格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