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稿 论陆游诗风的阶段性特征 原稿摘要;陆游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最为多产的诗人,现存诗歌就有九千多首,成为诗歌史上的巨观,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陆诗也因此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学界研究多着眼于诗歌的思想内容,尤其是爱国精神、个人精神方面,较少对其诗歌创作观点加以系统研究。陆诗可按诗风不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工巧,从少年一直到四十六岁入蜀;第二阶段,宏肆,从入蜀后到六十五岁罢官东归;第三阶段,平淡,六十五岁后长期蛰居故乡山阴直到逝世。陆游一生具体的诗学思想有“诗家三昧”“功夫在诗外”“诗到无人爱处工”“养气说”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小字延僧,晚年又号九曲老樵、笠泽渔隐等,宋徽宗宣和七年十月十于淮河边出生,宁宗嘉定三年六月十四日逝世在会稽石帆别业,享年八十六岁。陆游一生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出生后二年即逢靖康之难,目睹了南宋的逐渐衰亡,造就了他忧国忧民的一生。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但作诗却并非他的本意,她的理想是做一个辅佐明主、有功社稷的政治家,希望可以抵御外敌、收复失地、造福于民。然而他的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了他一生报国无门的政治悲剧,究其根源,是因为他站在朝廷相反的立场,与统治者的政治决策对立,这种对立决定了冲突的不可避免。陆游的政治主张被朝中奸佞百般诋毁,仕途坎坷,直到34岁才得以出仕,此后多次遭弹劾,被罢官免职,一生辗转迁徙,甚至被朝廷闲置二十年不用,英雄失志、报国无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苦闷人生令他悲愤不已,将满腔热血注入诗歌创作当中,写出了示儿书愤游山西村示子聿等脍炙人口的诗作。 陆游十二岁就能作诗,从此笔耕不辍,直到生命结束,留下“六十年间万首诗”的巨观。爱国情感和人格力量决定了陆游诗歌的主调是高昂的,表达情感是刚烈的,既有沉郁悲壮、踔厉风发的一面,又有平淡古朴、轻快自在的一面。姚鼐评价其诗“裁制既富,变境亦多”。这是因为陆游善于博采众长,他遍参前人之诗,形成自己多样的风格,屈原、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梅尧臣、陈师道、吕本中、曾几等诗人都对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陆游的诗歌可谓“无体不备,无体不工”,客观来讲,以七律成就最高,其次是七绝,其次是七言歌行,再次是五绝、五律、五古。他还写了不少六言绝句、乐府和歌谣,甚至写了不少柏梁体诗,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同时,诗歌的内容极其广泛,“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举凡山川名胜,城乡风情及日常生活尽入诗中。对于陆诗的创作风格,学术界的观点比较一致,以清人赵翼为代表,他在瓯北诗话卷六中写道:“放翁诗凡三变”,将陆游一生诗作风格总结为工巧、宏肆、平淡三种类型。陆游也在84岁高龄作示子聿一诗印证这一观点:“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稍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抗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明确将诗歌创作历程分为少年、中年、晚年三个阶段,并提出“功夫在诗外”这一诗歌理论的核心,也是诗人一生创作实践的客观总结。 一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陆游少时私淑吕本中,后又从曾几学诗,吕曾二人都是江西派著名诗人,因而受江西诗派影响很深。陆游在少时热衷并投身政治,以文章诗歌为“小道”,如喜谭德称归中写道“少鄙章句学,所慕在经世。”此时,他对朝廷寄以希望,认为通过改革可以挽回宋朝颓势,因而一腔爱国热情尽现于政论,很少在诗作中体现,在诗歌创作方面主要追随江西诗派。朱东润先生在陆游诗的转变一文中认为陆游对自己早年的作品进行了精密的删定,删除了大量“藻绘”之作。陆游在严州删订诗时,去掉早年诗作大部分,只余不到十分之一。现今可见陆游最早的诗作是18岁那年所作的别曾学士。陆游在这首诗里对曾几表达了深深的仰慕,说曾学士之文可以“杂之韩杜编”。即他的诗文可以和韩愈、杜甫的诗文相媲美,这显然是夸大之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陆游学习曾几,曾几又是江西诗派的突出代表,江西诗派的诗风是以韩愈、杜甫为榜样的,主要学习的是韩愈的险怪和杜甫对字句的雕琢。陆游在诗中说“画石或十日,刻楮有三年”。这也是说对诗歌创作的精雕细琢。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以故为新”,陆游也学得了这些本领,如“我得茶山一转语,文章切记参死句”赠应秀才;“文能换骨馀无法,学但穷源自不疑。”示儿;“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夜吟;“岂惟凡骨换,要是顶门开”读宛陵诗。由此可见江西诗派对陆游影响至深。陆游早期诗歌创作的特点:首先,在诗歌句式方面。陆游早期诗歌中常用散文句式。如:“我不如列子”,“行矣跨鹏背”航海,“白发将军亦壮哉! ”闻武军州报已复西州,“西厢屋了吾真足”出都),“博士得黄柑,甚爱不忍擘,持献太夫人,远附海上舶”过林黄中食柑子有感学宛陵先生体,“弟子不必不如师”寄黄龙升老,等等。这一类句式在陆游早期的诗歌中很常见,犹如白话,不讲声律。其次,在用典和化用前人语句方面。陆游早期诗作繁复地用典和化用前人的语句,几乎每一句都有出处。如题阎郎中溧水东皋园亭一诗,就用了后汉书钟离意传易困史记万石张叔传旧唐书文苑杜甫传木兰诗刘元城语录孟子告子上、白居易的归履道宅诗旧唐书李德裕传、陶潜归去来兮辞诗经邶风。陆游在一首诗中用了如此多的典故,并化用前人的诗句,这种做法无疑会损害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这种做法,正是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历”诗风的体现,也是宋人诗歌的特色。典故的堆砌,造成语言上的做作和沉冗,失之灵动自然,诗意的表达也失之晦涩。在这方面,陆游体现出典型的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处”的作风。最后,在诗歌的情感力度方面。陆游的早期诗作,情调大都比较中和清怨,气势显得较弱,缺乏强烈的情感力量。如“此生本幻戏,衰态转眼足”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风花怜寂寞,起舞为我娱。”“秋风坠桐叶,新霜犯貂裘。君听马蹄声,中有千里愁”送韩梓秀才十八韵;“柳弱风禁絮,花残雨渍香”自来福州诗酒殆废北归始稍稍复饮;“吏部朝回早,幽人病始苏。缘瘦重裁帽,因衰学染须”谢李平叔郎中问疾。早期诗作大都是这种柔弱叹衰、矫揉造作之声。陆游在其诗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中说:“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因为自己早年没有领悟作诗的真谛,缺乏个人的真实的情感表达,往往从书中去寻找诗材,所以显得“力孱气馁”,体现出一种柔弱的诗歌风调。其早年之诗定是雕绘满眼,气象狭小,力孱气弱,缺乏生气。陆游也自评其诗“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年轻时候不能领会李白、杜甫诗歌的真正内涵,反而专注于字句的锤炼和修饰,因而缺乏李杜诗歌的宏大气象和气魄。认识到“组绣纷纷”的创作方法使他的作品水平停滞不前,从而打破对江西诗派的盲从,更多地进行反思和突破,如“区区圆美非绝伦,弹丸之评方误人”“大巧谢雕琢,至刚反遭催”“锻炼之久,乃失本指,斫削之甚,反伤正气。”特别批判了江西诗派过于雕琢和追求奇险的弊端。古今诗评家大多认为江西诗派对陆游的影响是负面的,阻碍了陆诗水平的提高,我我却不以为然。陆诗经历了从有法到无法,从死法到活法,从循法到随心的过程。许多人能学入而不能悟出,便不能自立;少数人既能深入,又能悟出,就可以自成一家。陆游诗法与江西诗法虽非同路,但对陆游而言,不过是创作历程的不同阶段而已。如果认为江西诗派误导诗人,就显得太过偏激、片面了。 二 中年始稍悟,渐若窥宏大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46岁的陆游入川蜀,在主战派四川宣抚使王炎领导下深入前线,一展报国之志。陆游在南郑渡过了他一生最感快意的半年军旅生活,这使得他的思想境界和创作题材日益拓展,成为创作道路上一个突出标志。赵翼瓯北诗话卷六曰:“放翁诗凡三变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道出陆游从戎巴蜀间,其诗风发生了转变。朱东润先生也认为陆游诗风转变是从入川开始。陆游六十八岁时作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花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我在,剪裁妙处非刀尺。”诗中他明确指出正是南郑从军期间“酣宴军中”、“打球筑场”、“阅马列厩”、“花灯纵博”的丰富现实生活环境使得他的诗风发生了变化,更进一步获得“诗家三昧”的感悟,进而形成宏肆雄健的独特风格。他在新的生活中获得的觉悟和启发,正是南宋时期文学理论家所说的“悟入”。在这一基础上,陆游的诗风发生了根本改变,使陆游的诗歌创作有了质的飞跃和提高。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江西诗派的不良影响被陆游彻底摆脱。杨万里在荆溪集序里记载;戊戌,作诗忽有“寤”,辞谢王、陈及江西诸君子,不再学习江西诗派。当然陆游入蜀诗风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自然山川所激发,加之诗人丰富的生活体验才逐渐发生的。陆游早在夔州时期诗歌已发生了变化,为他宏肆诗风的形成做了铺垫。中年风格转变表现为以下几点: ( , lz6 Q: l9 W 首先,诗歌题材更为广阔。/ y- k) S8 I/ D- C5 陆游入川前,热衷于政论以入世,对诗歌创作并不热衷,主要追随江西诗派。至南郑前,陆游诗歌多是咏物记游、赠答唱和之作,诗歌留存下来的不足百首,更少提及“征伐恢复事”。而入蜀之后,诗歌数量激增,之后的二十年里留下2400余首。这些诗歌题材多样,包括抒怀、送别、登临、吊古、饮酒、行役、咏物等等。这些题材都被他融入诗歌之中,或描述南郑前线的热血生活,如南郑马上作归次汉中境上等;也有追忆从军生活之作,如观大散关图有感追忆征西幕中旧事等。如“朝陪策画清油里,暮醉笙歌锦幄中”;“莫作世间儿女态,明年万里驻安西”;“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这些作品以抒发报国之志,表达壮志难酬等主题的诗歌占多数,充满着战斗气息和对山川人物的细腻感情,抒发了作者的理想和情感。 7 n5 E! E7 E. t9 K# i- o+ q7 2其次,风格沉郁悲壮兼雄健宏大。* w$ V) E, 陆游在示子聿中自我评价道:“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陆游中年游历名山大川,遍观自然之雄奇,也经历了铁马秋风、豪纵奔放的军旅生活,胸怀气量开阔,故而雄健宏大。同时,诗人更多地学习李白的豪放和杜甫的沉郁,这也是诗风转变的一个诱因。王复礼在放翁诗选序中所说:“至于放翁诗宗李杜,为宋人之冠,非予私言也,放翁固自言之,诸公亦尝许之矣。”陆游的山南行笔调高亢激越,抒发了他到南郑后对前线形势的激赏和对投身军旅的兴奋,气势恢弘。陆游自中年从军后,眼界开阔,豪气陡生、此诗可以看做是他的诗风转变的一个标志。陆游于乾道九年在嘉州所写的醉歌“肺肝生崔嵬,吐出为长虹。” “何当呼青鸾,更驾万里风。”诗气魄宏大,风格极似李白,表达出:“无处著身”的悲愤、孤独。又如夜登白帝城楼怀少陵先生中云“人立飞楼今已矣,浪翻孤月尚依然。”对仗工整精巧,融情于景,意味深长,颇有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郁悲壮风格。其他作品如南郑马上作观长安城图九月十六日归次汉中境上等亦都写得雄健宏大,诗风也更加成熟。 4 最后,语言上独立成家。陆游诗歌的语言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读成一家。他在这一时期所作的诗句“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黄州;“长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巴东令廨白云亭;“十年去国悲双鬓,六月登楼望雪山。”青城县会饮何氏池亭赠谭德称。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发现陆游的诗句凝炼、自在、生动、苍凉、圆润,较为成熟。陆游少时学习江西诗派,写诗但求“工藻绘”,但入川蜀后却摒弃了这种做法。陆游在南郑的诗作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近尝示作明确提出了作诗是“工夫深处却平夷”,是开元好问论诗绝句“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前奏。其诗歌语言已然具有了自然、明白如话的境界,这种境界在他部分诗作中都有体现。如:“此身合是诗人未”,寥寥数字就形象地展示了诗人痛苦复杂的内心;“如此江山坐付人”则寄托了诗人胸中沉痛的感慨;“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中用“通古今”来赞颂出师表之为后世所传颂,用“挑灯”这个动作形象地展示“细看”之时一面拨弄灯烛,一面展卷细读的神态。语言看似平实而不失俊巧。“诗家三昧”和“养气说”纵观陆游的爱国主义发展历程,从戎南郑是关键所在。邱鸣皋先生在陆游评传中写道:“纵观陆游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从戎南郑,可谓其根本关键所在:无南郑,则无其深厚土壤;无南郑艰苦的军旅生活,则不能成其高;无南郑的挫折,则不能成其深。”陆游在澹斋居士诗序说“诗首国风,无非变者,虽周公之幽亦变也。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 不然,无诗矣。”可见在陆游情感浓烈、思想升华后,原有的诗歌创作模式已不能表达他的心声,必须“变”,寻求自己的道路,掌握自己的语言,才能展现内心,因而诗风一变,宏肆豪放。陆游虽有远大的报国志向,但自入川蜀到65岁闲居山阴,辗转各地,几次被贬,由于受制于社会,理想多无法实现,于是诗中虽然境界开阔、气势宏伟、热情奔放,但是雄豪壮阔中又含有沉郁悲凉之气。在这一时期,陆游更是以李白、杜甫、屈原、岑参为师,学习他们的长处,融合为自己独有的风格,提出了“诗家三昧”和“养气说”。陆游在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歌写到“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这正是在“四十从戎驻南郑”后悟到的。“三昧”本是佛家用语,指修行所达到的一种高妙境界,陆游将它化用为诗家的最高境界。钱仲联将它解释为“诗家悟入之境地。”朱东润在陆游诗集中注为“诗文诀窍。”姚鼎更是高度评价“所诉字字真实,学者不悟此旨,终不为作家矣。陆游对“诗家三昧”的具体内容并没有解释,只将其作为在接受前线军旅生活洗礼后悟得的作诗真谛。陆游提倡“养气”,尤其是养悲愤之气。从文学上说,以“气”为灵魂的“文学说”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重要理论之一。养气说发之源于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真正文学评论意义上的“养气”是三国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唐代韩愈,将养气和文气结合起来,提倡“气盛言宜”;苏辙说“文者气之所形”,而“气可以养而致”;李纲言“文章以气为主”,要求“渊源根柢所蓄深厚”;吕本中也说过诗文“欲波澜之阔去,须于规模令大,涵养吾气而后可”。 陆游重视并兼收前代经典以涵养自身之气,但并非是对前人的简单承继,而是拓宽视域,广泛师承,建立了系统的养气观。 他对气的诠释更为宽泛,把“气”视为一种物质,认为“气”本是充塞天地的,同时,将“文以气为主”扩大到“天下万事皆当以气为主”。陆游言气包含了哲学层面的养气和文艺理论的文气二层意义。从哲学层面看,陆游以气论诗直接源于儒家的养气哲学,陆游标榜养气,力主悲愤之气也是为自己的具体诗学实践找到合适的理论依托和哲学支撑。在此基础上,陆游将养气说推广到现实生活的实践层面,为政治理想服务,希望能将“气”贯彻落实到朝廷的政治方针之中,由朝廷引导和干预,鼓舞当时低靡的士气,形成“人才争奋,士气日倍”的政治局面。这样,收复失地、北取中原也就指日可待了。陆游将孟子首倡的养气哲学,与南宋偏安的政治环境联系到一起,成为他重要的思想武器。陆游是一个文学家,其建立于儒家、道家思想基础之上的养气哲学,落实在了诗文创作及其诗学思想之上。陆游论气,多和诗文紧密关联。如 “文章当以气为主,无怪今人不如古。”桐江行;“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龙黼黻世不知。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蜕。”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陆游之气是关乎诗人后天的持续历练和修养。他慨叹“诗不易言”,就是因为诗歌需要诗人付出坚持不懈的辛勤劳动才能达到“气全”。就个人修养来说,陆游的目标是毫无泄漏的“全气”;就诗文创作来说,是以气贯文,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宏大境界。这是陆游最为向往的诗歌境界,他在诗中反复诉说这种追求:“歌罢海动色,诗成天改容。”“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肺肝生崔嵬,吐出为长虹。” “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激烈哦诗殷金石,纵横落笔走蛟鲸。” “酒酣赋诗幕府和,纵横健笔谁能当。虽然郑侯志意远,虎视直欲吞北荒。”为此,陆游贯注在诗文中的至大至刚的正气,外化为一泻如注的豪气、奔腾俊伟的狂气,最终才能“雄豪之气,寓于巨丽之文”。 概而言之,陆游相当重视养气功夫。他的养气说,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同时,又借鉴了道家的养气观念。其养气说由对道德品行的要求,扩展到文学批评尤其是诗学批评领域:由文“以气为主”拓展为诗“以气为主”,由治心养气的诗学主张延伸出“悲健”风格的推崇,突破了传统养气论的诗文界限,在中国诗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三、老来似稍进,遇兴颇倾泻;淳熙十六年十二日,陆游65岁,又因行为疏放遭到弹劾,再次遭劾,再次罢归,开始在山阴闲居。此时的陆游在经历重重打击、宦海沉浮后对入仕绝望,转而将全身精力投入诗歌创作。陆游少时慕政论,将诗歌视为小道,中年从戎开阔视野,以诗言志发声。及至晚年终于成为纯粹的诗人,诗歌全然成为他抒发感情的方式,在直到逝世的最后20年里,创作了六千五百多首诗。陆游作诗讲究技巧,但最高的艺术追求却是归于自然平淡。陆游在多首诗里表达了这一观点,如“客从谢事归时散,诗到无人爱处工”明日复理梦中作;“诗到令人不爱时”山房;“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歌。认为诗歌的最高境界是大巧如拙,以“平淡”为美。陆游晚年更崇梅尧臣,,对梅诗模仿借用,许多诗作直抒 “宛陵体”如:过林黄中食柑子有感学宛陵先生体、送苏召叟秀才入蜀效宛陵先生体、致斋监中夜与同官纵谈鬼神效宛陵先生体等等。梅尧臣诗的突出特点是“平淡”、“古淡”,他本人也把“平淡”作为至高的艺术境界。如“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诗本多情性,不须大厥声。方闻理平淡,昏晓在渊明”,推陶诗为“平淡”诗美的榜样。陆游认同这种观点并身体力行,陆游较梅尧臣才情富瞻,因此其闲适诗清空质朴、淡薄闲肆、颇有佳篇。例如江村初夏“桑葚狼藉桑林下,石榴一枝红可把。江村夏浅暑犹薄,农事方兴人满野。”平淡质朴别有农家乡味。 陆游生平最为得意的作诗阶段是在晚年。自身创作实践的体悟,创作经验的积累,对诗歌艺术认识的深入,尤其是晚年闲居山阴,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回顾,诗人的诗学思想逐渐显现。其中绍熙三年68岁所作的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嘉泰三年79岁所作的入秋游山赋诗略无阙日戏作五字七首识之以野店山桥送马蹄为韵、嘉定元年84岁所作的示子聿三首伦诗诗,概括了陆游对少年、中年、晚年三个阶段的自评,从中可以发现陆游的诗歌观念是有阶段性变化的。陆游对少年时“工藻绘”持否定态度,到中年“始稍悟”及至晚年认识到“功夫在诗外”“文章本天成”,返璞归真,尽显本色。沈家庄说:“放翁诗歌气象,以大为美,以博为美,以全为美,而归于朴。”赵翼评价陆诗:“及乎晚年,则又造平淡,并以前求工见好之意尽消除,所谓诗到无人爱处工者,刘后村谓其皮毛落尽矣。可见陆游的诗学观是在中年大、博、全的美学风格上初步展露,而后在晚年质朴的美学风格上完善并逐渐成型。晚年诗风变化:陆游晚年的村居生活给他的诗以新的题材和新的气息,“年来诗料别,满眼是桑麻。”(倚杖)农业劳动和田园景色成为他诗歌的重要内容。他的蔬圃绝句、蔬圃、蔬园杂咏、农家晚秋戏咏、村圃、农家、山家暮春、牧牛儿、北园杂咏、锄菜、游东村、游山西村等一大批作品,语言清新平易,朴素自然,在他的诗集中别具一格。较中年诗作,陆游晚年更多关注田园民生,从小处着眼,更加人性化,中年诗歌即博又美,多发忧国忧民之音但却没有实际生活支撑,仅凭一点爱国之情。如晚年所作的关山月“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真实动人,更富有张力和冲击力。“诗到无人爱处工”和“功夫在诗外”陆游提出“诗到无人爱处工”的观点,不仅仅是指诗歌到了没有俗人喜欢的时候才算精妙而是表现出陆游理想的艺术境界,即诗歌要自然平淡,以至于芸芸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造纸行业的品牌策略与价值传递考核试卷
- 谷物储存的粮食防潮技术考核试卷
- 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研究出版考核试卷
- 茶叶栽培的农业知识与技术推广考核试卷
- 电机在电力工具中的应用评估考核试卷
- 聚己内酰胺纤维性能测试考核试卷
- 砼结构构件的施工材料管理考核试卷
- 拍卖行业网络安全防护考核试卷
- 罐头食品生产卫生管理考核试卷
- 服务机器人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考核试卷
- 2025年入团考试各科目试题及答案分析
- 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2025年第一季度
- 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2025年社会公开招聘(1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高三高考冲刺主题教育班会:《高三考前心理调适指南:减压赋能 轻松备考》-2024-2025学年高中主题班会课件
- 学校设计施工及运营一体化(EPC+O)招标文件
- 《动物繁殖技术》课件
- 《胸部恶性肿瘤》课件
- 2025年广东中考英语三年真题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课件)
- 仓储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工程据实结算合同协议
- 2025年山东省中考统考数学模拟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