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二十世纪以来《长恨歌》研究之三:爱情主题说_第1页
第四节:二十世纪以来《长恨歌》研究之三:爱情主题说_第2页
第四节:二十世纪以来《长恨歌》研究之三:爱情主题说_第3页
第四节:二十世纪以来《长恨歌》研究之三:爱情主题说_第4页
第四节:二十世纪以来《长恨歌》研究之三:爱情主题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建国后三十年关于长恨歌主题的论争中,“爱情主题说”似乎并不占优势。我国有源远流长的儒家诗教传统,这一传统过分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相对忽视文学的审美功能,因此往往要求作品就重大社会问题发表政治性的看法,而较少涉及极其普泛化的爱情。即使在作品中写到爱情,也往往是作为比兴寄托的手段而出现的,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诗教传统不仅影响文学创作,而且也影响文学批评,因此,在对作品进行批评时,往往以有无讽谕惩劝为重要的最衡量标准有则称扬之,无则贬斥之。建国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过分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规避或忽视普泛化的感情。在文学研究领域,奢谈封建帝王后妃之间的爱情多少有些不合时宜。即使在持“爱情主题说”者那里,李、杨的爱情也往往被泛化为普通人民大众的爱情,仿佛不如此便不值得肯定和赞扬。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的深入,学术空气逐渐活跃,学术禁忌逐渐解除,“百家争鸣”再次也是在更根本的意义上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伴随着学术春天的来临,持“爱情主题说”的人慢慢多了起来,并日渐受到比较多的人的注意,此派观点在整个长恨歌研究中所占的分量也逐渐加重,以至后来占据了一定的优势。持“爱情主题说”者的主要观点,大多与持讽谕主题说者针锋相对,其大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李、杨可能而且确实存在真正的爱情。持“讽谕主题说”者多从历史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李、杨不可能存在爱情,但持“爱情主题说”者则认为,探讨长恨歌的主题,应完全从作品本身出发,从作品提供的人物形象出发,必须把作品中的李、杨与历史上的李、杨区别对待,而不能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代替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白居易在创作时,有意识地对历史事实作了筛选和剪裁、改造,剔除了那些不利于表现李、杨爱情的东西,选取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现李、杨爱情的真挚、纯洁、缠绵、坚贞的东西。如把杨贵妃描绘成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纯洁少女,而隐去了历史上的杨贵妃曾五年为寿王妃、后为女道士等事实,隐去了历史上她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也隐去了唐玄宗与杨氏姊妹特别是虢国夫人的丑行等等。持“爱情主题说”者还针对持“讽谕主题说”者利用恩格斯“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官方社会以外纔有”,以及“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一切而成为婚姻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的论断否定李、杨爱情的观点,指出恩格斯所指的是王公年轻时由父母决定的那种婚姻,而李、杨的结合显然不属此例。恩格斯在上述论断之后,接着又说:“至多只是在浪漫事迹中,或者在不受重视的被压迫阶级中,纔有这样的事情。”李、杨的爱情关系正属于这种“浪漫事迹”。因此,断定李、杨没有真正的爱情只是一种误解,而不是对作品内涵的深刻揭示。虽然持“爱情主题说”者提供的个别论据有些似是而非,但其主要观点显然具有更多的合理性。第二,白居易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而不归入讽谕诗,清楚地表明了他对李、杨故事的定位,因此不能用他创作讽谕诗时提出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解释长恨歌。持“爱情主题说”者认为,长恨歌完成之时,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还未完成,其理由是:新乐府为元和四年、五年时所作,时白氏入朝为左拾遗,在谏官任上得以了解天下病痛,时政得失,纔以诗为谏。元和十年,贬官江州司马,在与元九书中总结自己创作讽谕诗的实践经验,纔得出“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纔告形成,因此不能以后律前,把后来纔有的理论硬套在以前创作的作品的头上。而白氏在元和元年“所作的策林虽然提出了作讽谕诗的见解,但这是为了应制举而闭门赶出来的文章,并非作者对自己创作实践的总结或正在实行的主张。”持爱情主题说者的辩解有些牵强,持讽谕主题说者把白氏元和元年的创作和元和三、四年时的创作混为一谈也显然不足取。因为白居易元和元年制举中第后,对被授予盩庢尉很不满,曾经一度有归隐之想,而元和二年以后,被调归京师,官职升迁很快,对宪宗也心存感激,一心一意要补察时政以报答皇帝知遇之恩。时过境迁,即使对同一题材也可能有前后不同的感悟与体认,笔底“风光”完全有可能不同,因此用新乐府中李夫人等相关作品代替或置换长恨歌的主题是不可取的,也应该是十分错误的。第三,长恨歌与长恨歌传应分别对待,不能等同。长恨歌与长恨歌传虽然紧密相关,但毕竟是由两个人创作的两篇不同作品,所谓“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只是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推测,不能代表白氏的本意。揭示长恨歌的主题,更主要的是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细致中肯的分析,推导出真实可靠的结论。而且,从长恨歌中,根本看不出杨妃专权干政的痕迹,也不存在杨贵妃狐媚惑主的事例,那样的历史教训从何得出来?持爱情主题说者企图撇开长恨歌传以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是不足取的,因为长恨歌传与长恨歌题材既相同,创作又同时,而且写成之前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还在一起讨论过李、杨故事,应该说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把握不应出现大的偏差。而持讽谕主题说者不顾陈鸿传奇存在的版本差异,径取通行本长恨歌传“创作缘起”中的议论而对其他版本不深考细辨即舍此取彼也不为妥。第四,长恨歌前半部分对李、杨爱情生活的描写,有些诗句含有一定的讽刺或谴责意味,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爱情歌颂主题。因为这些讽刺或谴责的分量是比较小的,是次要的,而对爱情的歌颂则分量大得多,是主要的。白居易如此写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作者对李、杨沈湎于骄纵淫佚的生活以至荒败朝政,最终导致天下大乱的事实表示不满,而对他们的爱情与不能长相厮守的不幸遭遇抱有同情。另一方面作者为了交代李、杨爱情发生发展时的情形,以展开故事情节,揭示其悲剧性结局的必然性。实际上,一些持爱情主题说者与持双重主题说者一样,均认为长恨歌既存在对李、杨爱情歌颂的成分,又存在对李、杨爱情谴责批判的成分,分歧仅在于持双重主题说者认为两种成分不分彼此,没有轻重之异,而持爱情主题说者则认为歌颂爱情的成分重,谴责批判的成分轻,不能对等。无论黑白还是白黑,其思维方式并无二致,即都认为长恨歌存在着矛盾对立、互不兼容的两个方面。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比较简单的问题时也许能够奏效,而在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就不能不遭遇尴尬:既要承认作品是一篇成功的优秀作品,又要承认其内部存在着两种矛盾的思想感情。另据日本学者下定雅弘教授战后日本白居易研究概况一文介绍,日本学者也大多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对李、杨真挚、缠绵、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赞美。他说:“战前,铃木虎雄在白乐天诗解(弘文堂,27。东京弘文堂再版67)一书里说,长恨歌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情事,不可相信它有惩尤物、诲淫等的用意。如有,是失败的。吉川幸次郎新唐诗选续编(岩波书店,545。筑摩书房吉川幸次郎全集卷十一、73)认为,它是根据对两人爱情的深刻同情而创作的。近藤春雄论长恨歌(爱知县立女子短期大学纪要6,5512)一文说,它是吟咏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世界,其主题是玄宗思慕贵妃而悲伤地逝世的长恨。”另外,川合康三论长恨歌(中国的人性探求832)一文,“指出前半与后半都有搜求获得丧失的情节,而且以这个情节为基础前半和后半有对应关系。作者说前半用仙界的事物比喻地上的事物,后半用地上的事物比喻仙界的事物。再者贵妃的形象在前半只是个蒙天子宠爱的女人,在后半却是积极倾诉自己的爱情的女人。这样,长恨歌表现出了男女相爱的世界。”入谷仙介在唐诗名作选(日中出版,8311)一书中对长恨歌作了详细说明,认为“长恨歌是纯粹的恋爱悲剧。白居易很勇敢地咏出新乐府而批判当时的政治腐败,他这勇敢的精神把专制君主的情事改为人类普遍的爱恋故事了。”丸山清子也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以悲剧告终的爱情,是对失去的爱情所抱的长恨。”但她同时又认为,白居易对李、杨的爱情进行了“道德上的批判”,没有把它“单纯地当作爱情问题来处理”,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也就是说,她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主题,只不过作品存在一些干扰主题的地方。在台湾,一些学者也认为,“而长恨歌的根本价值正可由此考虑。他(白居易)廓清了一切杂质,还原了爱情的纯粹面,抒发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纯净感情,创造出中国文学传统里至情至爱的艺术典范。白居易肯定了两人情爱之真,纔写出了长恨歌千古名作。” “他(白居易)要通过李、杨爱情悲剧,表达一种爱而不得其爱,却又不能忘却这种爱的永恒的遗爱。” 白居易生前,其集子经过了几次编辑:长庆四年,元稹为之编定白氏长庆集,计五十卷。此文集前二十卷为诗,后三十卷为文;大和九年,白居易亲自编定白氏文集六十卷。此集并非简单地附作品于后,而是将增补的部分内容分别编于原来相应的卷次之下;翌年即开成元年,编定六十五卷本;开成四年,编定六十七卷本;会昌二年,编定七十五卷本。集子的编辑虽非出于白氏一人之手,但其分类应能代表白居易对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