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毫针刺法,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一)毫针的构造毫针的构造,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5个部分。,(一)毫针的构造,毫针的形状1.环柄针(圈柄针),即针柄用镀银或经氧化处理的金属丝缠绕成环形者;2.花柄针(盘龙针),即针柄中间用两根金属丝交叉缠绕呈盘龙形者;3.平柄针(平头针),即针柄也用金属丝缠绕,其尾部平针柄者;4.管柄针,即针柄用金属薄片制成管状者。,(二)毫针的规格,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830号(032038毫米)和长短为13寸(2575毫米)者最为常用。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刺之用。,(二)毫针的规格,毫针的长度规格表毫针的粗细规格表,(三)毫针的检查,在使用前,要对毫针进行检查,以免影响进针和治疗效果。检查时要注意:针尖要端正不偏,无毛钩,光洁度高,尖中带圆,圆而不钝,形如“松针”,锐利适度,使进针阻力小而不易钝涩;针身要光滑挺直,圆正匀称,坚韧而富有弹性;针根要牢固,无剥蚀、伤痕;针柄的金属丝要缠绕均匀、牢固而不松脱或断丝,针柄的长短、粗细要适中,便于持针、运针和减轻病人的疼痛。,(四)毫针的保养,保养针具是为防止针尖受损、针身弯曲或生锈、污染等,因此对针具应当妥善保存。藏针的器具有针盒、针管和针夹等。若用针盒或针夹,可多垫几层消毒纱布,将消毒后的针具,根据毫针的长短,分别置于或插在消毒纱布上,再用消毒纱布敷盖,以免污染,然后将针盒或针夹盖好备用。若用针管,应在针管至针尖的一端,塞上干棉球(以防针尖损坏而出现钩曲),然后将针置人,盖好高压消毒后备用。,二、毫针刺法的练习,针刺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针刺的练习,一般分三步进行:,(一)指力练习,主要在纸垫上练习。用松软的纸张,折叠成长8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23厘米的纸块,用线如“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练针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如持笔状地持115寸毫针,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块上,然后右手拇指与食、中指交替捻动针柄,并渐加一定的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后另换一处,反复练习。纸垫练习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的基本手法。,(二)手法练习,手法的练习主要在棉团上进行。取棉团一团,用棉线缠绕,外紧内松,做成直径约67厘米的圆球,外包白布一层缝制即可练针。因棉团松软,可以练习提插、捻转、进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的模拟动作。作提插练针时,以执笔式持针,将针刺人棉球,在原处作上提下插的动作,要求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三)自身练习,通过纸垫、棉团的物体练针,掌握了一定的指力和手法后,可以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针练习,以亲身体会指力的强弱、针刺的感觉、行针的手法等。要求自身练针时,能逐渐做到进针无痛或微痛,针身挺直不弯,刺顺入利,提插、捻转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同时,仔细体会指力与进针、手法与得气的关系,以及持针手指的感觉和受刺部位的感觉。,三、毫针的选择和消毒,(一)毫针的选择在选择毫针时,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临床上选择毫针应长于腧穴应至之深度,针身应有部分露在皮肤外。如应刺入05寸,可选用1寸的毫针,应刺入1寸时,可选用152寸的毫针。,三、毫针的选择和消毒,(二)消毒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消毒工作。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内等。,1针具器械消毒,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气灭菌法为佳。(1)高压蒸气灭菌法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气锅内灭菌。一般在98147kPa的压强,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2)药液浸泡消毒法(3)煮沸消毒法,2医者手指消毒,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3针刺部位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穴位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4治疗室内的消毒,针灸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治疗台上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时换洗晾晒,如采用一人一用的消毒垫布、垫纸、枕巾则更好。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净化,应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四、体位的选择,选择体位以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患者不致疲劳为原则。,常用体位,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2侧卧位:适宜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3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五、毫针刺法,(一)进针法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手法操作等。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临床常用进针方法,1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临床常用进针方法,2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临床常用进针方法,2双手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临床常用进针方法,2双手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临床常用进针方法,2双手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临床常用进针方法,3针管进针法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也有用安装弹簧的特制进针器进针者。,(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而确定的。,针刺的角度,(1)直刺(perpendicularneedling)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人。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2)斜刺(obliqueneedling)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人。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3)平刺(horizontalneedling)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人。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2深度,(1)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2)体质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4)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的腧穴宜深刺。,六、行针手法,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一)基本手法,1提插法liftingandthrustingmethod定义: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要求: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的角度、方向。刺激量大小与幅度、频率有关。,(一)基本手法,2捻转法(twirlingmethod)定义: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要求:指力切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刺激量大小与捻转角度和频率有关。,(二)辅助手法,1循法(massagealongtherelatedmeridian)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方法。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二)辅助手法,2弹法(handleflickingmethod)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称为弹法。此法能加强针感,助气运行,有催气、行气的作用。,(二)辅助手法,3刮法(handlescrapingmethod)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称为刮法。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二)辅助手法,4摇法(handleshakingmethod)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称摇法。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二)辅助手法,5飞法(nyingmethod)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二)辅助手法,6震颤法(handlevibratingmethod)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称震颤法。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七、得气,得气(needlesensation)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得气的表现,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反应和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当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响动、震颤等反应,有时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得气的临床意义,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判断疾病的预后。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金针赋也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不得气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在临床上若刺之而不得气时,就要分析经气不至的原因。或因取穴定位不准确,或为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对此就应重新调整腧穴的针刺部位、角度、深度。另外应运用催气、候气方法。,八、毫针补泻手法,(一)单式补泻手法1基本补泻(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一)单式补泻手法1基本补泻,(2)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一)单式补泻手法2其他补泻,(1)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2)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一)单式补泻手法2其他补泻,(3)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4)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5)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二)复式补泻手法,1烧山火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各作紧按慢提(或用捻转补法)九数,然后退至浅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即将针按至深层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烧山火要点分部实施复合补法,天:提插/捻转补法1,人:提插/捻转补法2,地:提插/捻转补法3,针刺补泻,(二)复式补泻手法,2透天凉方法是针刺入后直插深层,按深、中、浅的顺序,在每一层中紧提慢按(或捻转泻法)六数,然后插针至深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将针紧提至天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透天凉要点分部实施复合泻法,天:提插/捻转泻法3,人:提插/捻转泻法2,地:提插/捻转泻法1,(三)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1机体的机能状态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调整作用(即补泻效果)。当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可以起到扶正补虚的作用,若机体处于虚脱状态时,针刺还可以起到回阳固脱的作用;当机体处于邪盛状态而呈实热、邪闭的实证时,针刺可以起到清热启闭、祛邪泻实的作用。,(三)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2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腧穴的主治功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人体不少腧穴,如关元、气海、命门、膏盲等穴,都能鼓舞人体正气,促使功能旺盛,具有强壮作用,适宜于益损。此外,很多腧穴,如人中、委中、十二井、十宣等穴,都能疏泄病邪,抑制人体功能亢进,具有祛邪作用,适宜于泻实。当施行针刺补泻时,应结合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以便取得较好的针刺补泻效果。,(三)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3针具及手法等因素针刺补泻的效果与使用的针具粗细、长短,刺人的角度、深度,行针时的手法等因素有直接关系。,九、留针与出针,(一)留针法(retainingneedle)将针刺入腧穴并施行手法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20分钟。但对一些特殊病证,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寒性、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即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以便在留针过程中作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长短,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九、留针与出针,(二)出针法(withdrawingneedle)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用力过猛),静留片刻,然后出针。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疾出”或“徐出”以及“疾按针孔”或“摇大针孔”的方法出针。,针刺流程,消毒,间歇行针,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夹持舒张提捏管针进针法,进针,得气,留针,行针,补泻,出针,针刺角度方向深度,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原因由于患者体位不适,精神紧张,体质虚弱,或针刺时手法过重所致。症状突然头晕目眩、面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考试题库-职业道德与消防技能
- 2025年大学科学教育专业题库- 科学教育与专业发展的关系
- 2025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乡土地理特色解析与解析)
- 2025年大学华文教育专业题库- 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实践研究
- 2025年大学科学教育专业题库- 大学生智力发展的科学教育策略
- 2025年职业病防治专业术语填空题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大学华文教育专业题库- 华文教育社会实践与义工活动
- 2025年大学人文教育专业题库- 大学人文教育的课外拓展活动
- 2025年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题库- 体育健康推广与社会责任
- 2025年消防安全设施维护与管理专业考试题库现场操作案例分析应急处理案例分析法规试题
- 护理专业全面解析
- 除颤护理课件
- 【化学 云南卷】2025年云南省高考招生统一考试真题化学试卷(含答案)
- 创伤性硬膜下出血查房
- 2025年廉政法规知识试题及答案
- 拔罐适应症研究-洞察及研究
- 2025《政务数据共享条例》法律法规课件
- Q-SY 02045-2024 柔性压裂管汇使用技术规范
- T/CACEM 31.5-2023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第5部分:服务区服务要求
- 劳动技术-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湖南教育出版社
- 外贸矿产代理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