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培训材料_第1页
四年级上册培训材料_第2页
四年级上册培训材料_第3页
四年级上册培训材料_第4页
四年级上册培训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吃什么,本单元包括我们的食物、我们的营养、饮食与健康三课内容。从学生的饮食这一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切入,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人类需要哪些营养;知道人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大致包括在哪些食物中。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饮食;会从合理、全面饮食方面设计食谱;养成科学饮食的好习惯。,1我们的食物,主要是让学生用观察和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一些食物,知道我们的食物主要来源于大自然。我们的食物主要包括蔬菜、粮食、肉、蛋等。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无论是动物性食物还是植物性食物,都来源于自然界。,2我们的营养,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淀粉(糖类)、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和水。没有哪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食品包装袋上能获得一些营养信息。,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实验材料:碘酒、米饭(馒头)、滴管、白纸、酒精灯、碟子、花生、瘦肉(蛋)等。实验步骤:1、把少量米饭(馒头)放在碟子里,用滴管向米饭(馒头)上滴23滴碘酒,观察发生的现象。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白纸上留有的痕迹。3、将切成细条的瘦肉(蛋)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注意闻一闻,有什么气味?实验现象及结论:1、加入碘酒后,米饭(馒头)变成蓝黑色。这说明大米中含有淀粉。2、在白纸上挤压花生后,会在纸上留下油迹。说明花生呢含有脂肪。3、将瘦肉(蛋)在火上烧后,会闻到一股难闻的、烧焦羽毛的气味。说明瘦肉内含有蛋白质。,3饮食与健康,任何一种或一类食物都不能为人体提供全部所需的营养素,所以我们要学会从营养学的角度认识食物的分类,合理地搭配日常的膳食。营养学家告诉我们,合理的饮食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如果分为10份,其中米、面食应占4份左右,蔬菜、水果应占4份左右,牛奶、肉、蛋、油应占2份左右。因为每个人身高、体重、运动量等不同,会产生饮食差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需求制定属于自己的健康饮食计划。怎样做才有益于我们的健康:1要选择无毒、无污染的食物;2注意营养的搭配;3吃东西要定时、定量;4不要边看书边吃饭等。,第二单元水里有什么,本单元由水变咸了、怎样加快溶解、做一杯饮料、水里有什么四课组成,它是继三年级上册“水的科学”单元后,又一次以水作为探究对象,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水与其他物体的混合和分离等特点的单元。,4水变咸了,什么是溶解?像食盐、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象叫做溶解。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实验一溶解实验,实验目的:认识溶解的特点,理解溶解的定义。实验材料:三个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高锰酸钾、沙子。实验过程:1、先在三个烧杯中倒入三分之二的清水。2、用药匙分别取适量的食盐、高锰酸钾、沙子,先观察这三种材料的形状、颜色等,再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在搅拌时,要注意按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触玻璃杯壁。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在观察现象。实验现象:食盐、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看不见了,沙子在水中没有变化。实验结论:像食盐、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象叫做溶解。像沙子在水中那样,无论怎样搅拌,仍然没有变化,这种现象叫做不溶解。,实验二不同材料的溶解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判断不同材料在水中是否溶解。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等。实验过程:1、先在烧杯中分别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2、用药匙取适量的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分别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在搅拌时,要注意按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触玻璃杯的杯壁。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观察溶解的情况。实验现象:小苏打、洗衣粉能在水中溶解,面粉、食用油、粉笔末、黏土、木屑不能在水中溶解。实验结论:有的物体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中不能溶解。,5怎样加快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搅拌、用热水、将物体研碎可以加快溶解。了解溶解现象的两面性。有时需要想办法加快溶解,有时需要遏制溶解现象的发生。,物体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药匙、冰糖、小锤、冷水、热水等实验过程:实验一: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2、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3、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中的水,观察比较实验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实验现象:搅拌的烧杯中冰糖溶解得快,不搅拌的烧杯中冰糖溶解得慢。实验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实验二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2、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同时搅拌十秒钟。观察比较实验过程发生的变化。实验现象:热水中冰糖溶解得快,冷水中冰糖溶解得慢。实验结论: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实验三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2、取两个大小相同的冰糖,将其中一块研成粉末,然后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同时搅拌十秒钟,观察比较实验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实验现象:研成粉末的冰糖溶解得快,未研成粉末的冰糖溶解得慢。实验结论:把物体研碎可以加快溶解。,6做一杯饮料,知道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可以溶解液体、气体。实验:做饮料实验过程:1、对各种配料定量选取。2、配制出一杯饮料后,仔细品尝,找出不足。下次配制时,尽量弥补。3、多次配制发现哪种配方是最好的。,7水里有什么,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的物质。什么是水的净化?除去水中不溶解的杂质和细菌的过程叫做水的净化。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消毒是三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实验一沉淀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沉淀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能除掉水中一部分不溶解的杂质。实验材料:烧杯(2个)、玻璃棒(2根)、明矾、浑浊水。实验过程: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大半杯浑浊水。2、用药匙取适量的明矾放入其中一个烧杯中,同时搅拌两个烧杯中的浑浊水,然后静置。观察两杯水变清的速度和清澈程度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两杯水中都有沉淀现象,但加入明矾的水中的杂质沉淀得快,水清澈透明。实验结论:沉淀有分离水中不溶解杂质的作用,但不能全部除去,明矾可以加快沉淀。,实验二过滤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过滤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实验材料:铁架台(含漏斗架)、玻璃棒、漏斗、烧杯、滤纸、待过滤的水和纯净水。实验过程:1、将烧杯放在铁架台底座上,再将漏斗放入漏斗架,调节高度和位置,使漏斗颈下口直面贴在烧杯内壁上。2、将滤纸对折两次成四层,打开,使其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成漏斗状。3、将滤纸放入漏斗内,使滤纸上边略低于漏斗口,用纯净水浸湿,再用手指按一按,使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4、将玻璃棒斜放在漏斗内(约45度)。下端轻轻抵在三层滤纸的一边。5、将待过滤的水用烧杯沿着玻璃棒慢慢倒入漏斗内,水不要没过滤纸的上边沿。6、观察比较过滤前后的水有什么不同?滤纸上留下了什么?实验现象:浑浊的水经过过滤变成了无色透明的水,滤纸上留下了细小的杂质。实验结论:用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的细小杂质,使水变清。,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本单元由植物的身体、植物的根、植物的叶(一)、植物的叶(二)、植物的茎五个课题组成,主要是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使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8植物的身体,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地球上的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多样,现在已经知道的就有30万种。“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让我们共同爱护植物,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绿色开花植物,它们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苔藓植物的身体是由茎、叶构成。自然界中像这样的植物还有蕨类植物、藻类植物等,有的缺少花、果实、种子,知道自然界中有很多植物不具备六部分。,9植物的根,植物的根能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叶吸收了。根的吸水实验实验材料:一株生长完好的植物、玻璃杯(或矿泉水瓶等)、花生油(或棉花、胶塞、橡皮泥等)、水。实验步骤:1、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2、把植物放入玻璃杯中。3、在玻璃杯里滴入花生油(或用棉花、胶塞、橡皮泥等把杯口密封),防止水分蒸发,同时固定好植物,并在杯壁水面处做标记。4、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玻璃杯中液面的变化。实验现象:玻璃杯中的液面会逐渐下降。,10植物的叶(一),什么是蒸腾?植物体内的水吸收周围的热,变成水蒸气从叶的气孔跑出,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叶子的蒸腾作用有哪些好处呢?1、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2、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3、还可以使空气湿润。用显微镜观察叶的“气孔”。,11植物的叶(二),植物的叶子为什么一般是绿色的?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所以叶子一般都是绿色的,如果除去叶子中的叶绿素,叶子就不再是绿色的了。什么是叶的光合作用?每一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同时释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叫做光合作用。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养料和氧气。,分离叶绿素的实验,实验材料:烧杯、锥形瓶、新鲜的绿叶、酒精、三角架、石棉网、棉花、火柴。实验步骤:1、把一片绿叶放入锥形瓶中,再加入酒精到淹没叶片为止。2、把锥形瓶放入烧杯中,在烧杯中倒入水。3、在三角架上放好石棉网,然后把烧杯放在上面,点燃酒精灯加热。实验现象:过一会儿,会看到锥形瓶中无色酒精完全变成绿色,这些绿色物质就是叶绿素。,12植物的茎,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在树皮里有运输养料的细管,叫做筛管。筛管是自上而下运输养料的。在树上选取比较粗的枝条,把树皮环割,叶制造的养料就通不过去了,积存在切口的上部,这个地方便会膨大起来。,茎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材料:剪取带叶的枝条、水、滴入几滴红墨水的水、锥形瓶、小刀等。实验步骤:1、把剪取的带叶的枝条插入红墨水的锥形瓶中。2、将锥形瓶放在较强的阳光下照射,使叶面迅速蒸腾水分,从而使红色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3、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枝条,用清水冲洗,在制成切片观察。实验现象:看到茎内导管被染红,其他部分没有被染红。,茎运输养分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预先准备的一段长有瘤状物的树枝,了解茎有运输养分的作用。实验步骤:1、把生长健壮的树枝,剥去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2、过一段时间以后,伤口上方的树皮逐渐膨大,就形成了瘤状物。实验结论:这个实验表明,有机物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剥去一圈树皮以后,由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的通道被切断了,有机物就积存在伤口的上方,那里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树皮就膨大起来,于是形成了瘤状物。,本单元由热气球上升的秘密、充气玩具的科学、小火箭、瓶“吞”鸡蛋的秘密、水流有力量五课组成,主要研究热空气上升、压缩空气有弹性、反冲、大气压力、水流的力量等方面的内容。,第四单元空气和水的力,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实验一热气球上升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重量变轻,会上升。实验材料:塑料袋、酒精灯、火柴。实验过程:1、将塑料袋展开,罩在酒精灯上方。2、点燃酒精灯。3、过一会,塑料袋膨胀起来,当感觉有种向上的冲力时,轻轻放手,观察现象。实验现象:点燃酒精灯后,先看到塑料袋充满气,膨胀变鼓,然后上升。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变轻,热空气会上升。,实验二:纸蛇实验实验材料:纸片、支架、蜡烛、火柴、剪刀。实验过程:1、在纸片上先用铅笔画出螺旋纹,然后用剪刀沿纹路剪出一条纸蛇。2、把纸蛇挂在支架上。3、点燃蜡烛,放在纸蛇下面。实验现象:悬挂的纸蛇旋转起来。实验结论:热空气会上升,带动纸蛇旋转。,14充气玩具里的科学,空气被压缩后有弹性和反冲力的性质。压缩空气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实验材料:注射器、橡皮。实验过程:1、将注射器活塞抽出,吸进空气。2、将注射器出口朝下,用橡皮堵住出口,放在桌子上。3、用力向下压注射器的活塞,观察现象。4、等压不住时松手,观察现象。5、反复重复3、4步骤。实验现象:用力压活塞,注射器内空气体积变小;当松开手时,活塞又弹回来。实验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气球的反冲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反冲现象。实验材料:气球。实验过程:将气球吹足气,然后松手,观察气球的运动情况。实验现象:气球内的空气向某个方向喷出时,气球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实验结论:气球是依靠气体的反冲力运动的。,15小火箭,了解反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飞机、火箭、礼花等。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小火箭。,16瓶“吞”鸡蛋的秘密,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3000千米厚,人们把这层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层。因为大气层有重量,所以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叫做大气压力。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力越小。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瓶子能够“吞”下鸡蛋,吸盘能够紧紧吸在一起,都是利用了大气压力。,瓶“吞”鸡蛋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实验材料:火柴、熟鸡蛋、广口瓶。实验过程:1、将鸡蛋壳剥掉。2、用火柴点燃一张纸,放到广口瓶中。3、迅速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小头朝下迅速塞住瓶口,把瓶口堵严不要漏气。4、注意观察鸡蛋位置的变化。实验现象:鸡蛋被“吞”进瓶子。实验结论:燃烧消耗氧气,瓶内压强降低,大气压力将鸡蛋“推”进瓶里。,瓶“吐”鸡蛋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实验材料:内装熟鸡蛋的广口瓶(续前面实验)、凉水、热水。实验过程:1、在广口瓶里加入凉水,摇晃广口瓶,使整个瓶内空气冷却下来。2将凉水倒出,将瓶口朝下放置在支架上(自制),使鸡蛋正好堵在瓶口处(鸡蛋的大头朝外),把瓶口堵严不要漏气。3、在广口瓶上部浇热水。4、注意观察鸡蛋位置的变化。实验现象:鸡蛋被“吐”出瓶子。实验结论:瓶中冷空气遇热膨胀,瓶内压强增大,瓶内压力大于瓶外气压,将鸡蛋“推”出瓶子。,大气压力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实验材料:玻璃杯、纸板、水。实验过程:1、先在玻璃杯中倒满水。2、将纸板盖在玻璃杯上,杯口不要有气泡。3、先用手按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慢慢松开手,观察现象。4、将倒过来的玻璃杯口朝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将杯子倒过来松手,纸板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出来;将杯口朝向四面八方,纸板也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出来。实验结论: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17水流有力量,水流能够产生力量;影响水流力量大小的因素有水位和流量。水流有力量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实验材料:小水轮、玻璃杯、水盆、水。实验过程:1、在玻璃杯内盛满水,在小水轮上方半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均匀地倒水。2、观察小水轮的变化,做好记录。实验现象:当用水冲小水轮时,小水轮转动起来。实验结论:水流有力量。,影响水流力量大小的因素实验,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水的流量越大,水流的力量越大。实验材料:小水轮、玻璃杯、水盆、水。实验过程:1、玻璃杯内盛满水,在小水轮上方半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倒水,水量要小而均匀。2、再在玻璃杯内盛满水,仍然在小水轮上方半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倒水,这次水量要大而均匀。3、重复以上两个步骤,观察小水轮转动的情况。实验现象:水流量小时,小水轮转动的慢;水流量大时,小水轮转动的快。实验结论:水的流量越大,水流的力量越大。,实验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水位越高,水流的力量越大。实验材料:小水轮、玻璃杯、水盆、水。实验过程:1、玻璃杯内盛满水,在小水轮上方30厘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倒水。2、再在玻璃杯内盛满水,仍然在小水轮上方60厘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倒水,水量要保持不变。重复以上两个步骤,观察小水轮转动的情况。实验现象:水位低时,小水轮转动的慢;水位高时,小水轮转动的快。实验结论:水位越高,水流的力量越大。,第五单元热的传递,本单元各课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杯子变热了一课,主要是通过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让学生认识热传导。水变热了一课是让学生知道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认识对流现象。它们会生热吗一课主要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物体保温和散热的特点。后两课谁热得快、太阳能热水器重点解决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18杯子变热了,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什么是传导?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传导。各种物体都能够传热,但是不同的物体传热的本领不同。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使用酒精灯时,分四步:1、拿开灯帽,放在一边。2、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酒精灯。3、用外焰加热物体。4、使用完毕,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盖灭后打开,再盖上。注意事项:1、酒精灯内的酒精容量不能超过酒精灯的三分之二。2、点燃酒精灯时,不能拿着酒精灯到另一盏酒精灯上引燃,以免发生危险。3、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必须用灯帽盖灭,要连盖两次。,热传导实验,实验器材:铜棒、支架、火柴、凡士林、酒精灯。实验步骤:1、将铜棒固定在支架上,在火柴上抹少许凡士林,依次粘在铜棒的三个凹痕上。2、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一端,观察有什么现象。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铜棒传递,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