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际传播论文关于论移动互联时代虚拟人际传播的异化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摘要:移动互联技术的便捷化和全天候,使虚拟人际传播主体及人际关系发生异化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文章分析了移动互联时代虚拟人际传播异化的理由、特征和表现,并提出了防范措施。 关键词:移动互联 人际传播 异化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信息传输速度不断加快,覆盖面不断增大,使超空间、全天候的人际传播得以实现。移动互联技术发明的初衷是为了推动人类信息的传播,方便人们的社会交往。但人们对移动互联技术的推崇,过多投入、依赖乃至沉迷于虚拟人际传播,导致被其掌握与反噬的可能。人际传播技术的异化隐忧须引起重视。 虚拟人际传播是指现实的主体将人际传播诉诸虚拟世界的传播行为,它可以是主体现实世界中人际传播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是不能相互确切认知的双方营造的传播关系。虚拟人际传播具有主体隐匿性、情境模糊性、支配削弱化和关系自由化等独特性,这些独特性是吸引主体参与虚拟人际传播的理由,但也导致了虚拟人际传播的异化。 哲学中的异化表示事物由于固有的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分裂出与自身相对立并制约着自己的外在力量。技术异化是指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制约自然而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技术以相应的力量反制约人类。 1.主体支配自我能力的弱化。这种支配包括对时间的支配,也包括对身心的支配。无论是在家庭等私人领域,还是在公共场合,无论是单人行走,还是多人聚集, 你都可以见到旁若无人低头看手机(或iPad)的人,他们乐此不疲地进行qq聊天或刷微博、微信。许多人一天沉迷于虚拟人际传播软件的时间甚至超过10小时,吃饭、睡觉、上课、工作甚至上厕所都机不离手。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使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也很可能出现“耐受性”“强迫症”和“戒断反应”等心理疾病,从而影响他们的现实人际交往和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 2.海量碎片化信息带来的信息接受无力感与注意力匮乏。由于信息流动的速度过快,信息获取过于容易,人们时间有限等理由,海量的参与者们只能时时刻刻地堆积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进行互动。如此多的信息,恐怕一天24 小时竭尽全力地刷,也不可能刷完,由此带来人际传播中的信息接受无力感。人们在利用各种生活的间隙获取信息时,只能匆匆一瞥,浮光掠影地阅读各种信息碎片,却记不住多少内容,也很难沉静下来去深思如此之多碎片化信息的各种真正作用。这与现实人际传播中经过思考熟虑和集中注意力的交流是完全不同的。信息接受无力感和注意力匮乏给主体带来的后果可能是失望、浮躁的心态和交往理性的消解。 3.多种角色扮演带来的主体多重人格倾向。不在现场、匿名性、多个ID切换使虚拟人际传播的同一主体可以修改如容貌、年龄、职业、身份、地位甚至性别等真实资料,扮演多重角色与不同主体进行交往。这种角色飘忽的做法不一定完全是出于欺骗对方的恶意,其原始动机可能仅仅是一种对自我的心理挑战,试图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在 现实中所不具备的多种体验。但主体如果长期沉迷于这种角色扮演的游戏中,产生诸多不切实际的“角色臆想”, 无法认清和区分自身的真正人格,虚拟角色和现实角色判若两人,就可能导致其具有双重或多重人格甚至引发人格分裂的心理疾病。 被异化了的主体所构建的人际传播关系,必定与正常的人际传播关系有所不同,同样呈现出异化的一面。 1.符号化传播下的人际情感疏离。虚拟人际传播“借助于和网络,以主体符号客体的间接方式进行”,而现实人际传播主要是面对面的“主体 客体”模式。虚拟人际传播双方不是直接与对方直接交流,与主体打交道的是符号而不是人,传播关系被符号化了,人成为隐匿在屏幕之后的符号制造者和制约者。如果过多地沉迷于符号化的交往,甚至用它来替代现实交往, 就会忽略和失去现实生活的交往,从而造成现实世界中人际情感的疏离。 2.仪式化表达下的情感忠诚度存疑。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面子”和“表达性礼节”理论认为,“我们可能表达或接受某种诚挚的、真心的自我表露,也可能不表达或不接受这种表露,但我们会对所提供的形象给予礼节上的承认,这样我们就会互动下去。”移动互联下的人际传播,交往手段的简易操作会带来交往的惰性与对彼此情感忠诚存疑。在虚拟人际传播中,复制、粘贴与转发、点赞、点顶、点踩或点关注是最常见的简易表达方式,点赞、点顶或点关注的次数与频度俨然就是主体之间“情谊深厚”的表达,即使说点什么也是寥寥数语。这种形式大过内容的“仪式化”的表达策略,实际上是一种交往惰性的表现,很多时候是为了维系关系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面子”形式,动机主要在利己而不是利他,其中有多少情感忠诚的成分,是值得怀疑的。现实世界之间的熟人在虚拟社交网络碰到,同样会大量采用这种做法。长此以往,原本真挚的情谊极有可能变得淡薄。 3.虚拟人际传播中的信任危机。因为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网络传播主体的诸多真实要素如年龄、性别、相貌、健康状况、社会地位、身份、背景等都被隐匿。个别主体在进行人际传播时,会扮演各种与自己身份或者性格迥异的虚拟角色来与不同的对象开展人际传播。即使被揭穿,也不妨碍其采用拉黑、换号等手段迅速中断传播关系,故技重施地扮演下一个角色,这也造成表演双方关系的极不稳固。因此,虚拟人际传播很多时候就是一场有意无意甚至是处心积虑的表演。良好的人际传播关系是以彼此信任为基础的,有利于完善人际关系与提升人们的道德品质。倘若主体过于信任虚拟人际传播,未能理解这种拟剧化、面具化的交往特征,必定产生虚拟与现实的极大心理落差,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这种情绪如迁延至现实人际传播中,就可能产生对人际传播的信任危机。 4.恶意交往动机下的*危机。虚拟人际传播中也存在很多与传播主体恶意交往动机相关的*失范现象。移动互联技术下的很多功能都与信息和数据挖掘有关,如qq、微博、微信等都有“发现在线的人”或“对周边的人进行即时定位”的功能,这可能会引发个人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某些交往主体可能会把移动互联工具当成是获得短暂 _如“*”的手段,其可能会引发很多*上的批判;某些有主观恶意动机的主体,利用qq、微信等传播工具的拟剧化、面具化交往特征,对其他主体实施侮辱、攻击、报复甚至诈骗等行为,这些行为可能已经超越*约束的范围,应诉诸法律。 固然,不能因为技术存在异化的可能性就淘汰技术, 技术的异化可以从技术自身的完善来消融,如针对特定人群和特定时间限制无线网络的覆盖域,如让qq、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设置防沉迷提示等。 当然,技术异化的根本理由在于技术的使用者使用不当造成的,归根到底应提高主体的媒介素养,正确认识移动互联技术,增强使用这些工具的自制力,合理安排时间,用其他事务来分散对手机使用等的注意力,投入到更多的现实活动与人际交往中去。针对虚拟人际传播失范的行为,管理部门也正在出台某些规制措施,据 _今年8月7日电,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简称“微信十条”)就对微信传播中的 _传播、恶意欺诈等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 _ 1王卓斐.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人与虚拟世界的主体际关系刍议J.黑龙江社会,xx(1).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济南实验中学2026届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广西来宾武宣县物理八上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互联网医疗2025年人才测评与远程医疗健康服务方案
- 山区救援网无人机应用场景分析报告
- 边境守护者2025年边境口岸智能安防系统案例分析
- 黑龙江省尚志市田家炳中学2026届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工业互联网2025年中小企业智能数据采集与分析报告
- 2026届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低空走廊者2025年无人机配送服务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培训课件
- 2023柔性棚洞防护结构技术规程
- 浙江工业大学学生综合测评分细则
- 英语初高中衔接音标
- 第十四章滚动轴承相关设计
- 第1章 数据与统计学-统计学
- GB/T 2059-2000铜及铜合金带材
- GB/T 14456.1-2017绿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
- 远离电子烟主题班会课件
- 设备维护保养手册
- ZYHZYHC系列自控远红外电焊条烘干炉使用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