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位与客位研究方法的合流·定稿_第1页
主位与客位研究方法的合流·定稿_第2页
主位与客位研究方法的合流·定稿_第3页
主位与客位研究方法的合流·定稿_第4页
主位与客位研究方法的合流·定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位与客位研究方法的汇合评王明现力羌在汉藏之间刘江荣(19831983 ),男(汉族),山西省朔州市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和民族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本文从逻辑的体系示例、主干支持概念和基础理论方法三个层面,对王明珂先生的羌在汉藏之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系统评述。 在此基础上,从哲学与历史观念的更新和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视角出发,可追溯性研究重视民族与民族研究的客观前瞻性,边缘研究重视研究主体的主观构想性。 两者分别作为内涵型研究范式和外延型研究范式共存,具有其理论价值,应统一两者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研究的基本结论。关键字:逻辑具体主干概念的更新方法得到了发展发言理论成为世界强国的先导,创新源于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羌在汉藏之间是王明珂先生在理论思考与现实反思之间努力探索的思想结晶。 笔者认为这部着作具有理论广度和深度,田野实证丰富细腻,既是羌族民族史,又是羌族民族志,是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典范。此外,本文从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到学术观点的创新取决于研究者的认识方法,尤其是作者观察历史观念的更新。 用王明珂自己的话来说,羌在汉藏之间的创作是“对走向核心模范视角的“历史”的认识”。 王明珂: 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页。与此同时,王老师认为羌族是“历史创作物,也是历史创作者”的王明珂: 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307页。由此可见,作者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领域存在的“历史实体论”和“近代建构论”争论问题做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展开论述,笔者认为王明珂先生的羌在汉藏之间在逻辑上是由体系例、主干支持概念和基础理论方法三个维度组成的,其中最值得提及的是作者的新历史观。 在新的主位和客位统一的历史观下,作者提出了独特的研究思路。 “通过人类资源的共享和竞争关系以及社会、文化和历史记忆的表现,来说明人类一般民族的身份和区别”王明珂: 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页。一、羌在汉藏之间逻辑具体例评价从整本书的逻辑体系例来看,作者无愧于“学者”的称号。 全书分为社会篇、历史篇和文化篇三个模块,论述层深,环境相互联系,逻辑自我交涉。 特别是每篇都有抽象、具体地说明那一章主题的序言,并不珍贵。 如果不是作者十几年田野考察经验和长期理论雕刻技术的积累,就很难用体系例子来统一逻辑和内容。 展开讨论:第一部分社会篇是全书立论的基础。 作者认为,自己是研究民族现象的历史学家,田野调查中我关心的是历史和民族问题,羌族体质、语言、文化、宗教和经济生活的观察和探讨都体现在历史和民族的关怀和思维语境中。 王明珂: 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页。与此同时,作者指出“第一部分社会篇主要介绍了本书的主体羌族,描述了它们的地理分布、环境与村落类型、资源竞争与共享体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认同与划分等”。 王明珂: 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页。因此,作者在第一篇中通过羌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活动、与社会身份的区别以及相关恐惧、仇恨和情感世界的深刻描写,可以对本篇中研究对象所处的整个历史背景产生较为明确的理性认识。 并且,社会篇在逻辑上和功能上都实现了王明珂先生向着作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提出的研究方向性。 理解“对民族的研究从核心内涵到边缘,从“事实”(fact )到“情况”(context ),从“他们是谁”到解释,他们主张“为什么自己是谁”。 王明珂: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第二部分历史篇是全书的实证抽象。 作者通过介绍相关民族的历史知识,说明引发这一“历史”的历史过程。 同时,作者介绍了本土观点的“历史”,以及这两者汇合的民族化的本土观点的“历史”。 最后,作者从不同的“历史”和历史,阐述了当前“羌在汉藏间”民族属性的由来。 王明珂: 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16页。由此可见,作者在此部分重视运用概念运动,不仅重视“示范性历史”(传统历史知识)的表现,也重视从不同的维度解读历史。 更进一步说,作者深入了社会的底层,完美地描述了其间的交流,描述了汉化的微观社会过程,运用西方现代哲学思维方法和一系列中坚概念进行了微观实证所需的理论抽象化,在逻辑上采用了“道具论”和“基础论”所长,为了弥补两者的缺失,进一步从内容上说明了“羌”的历史延续第三部分文化篇是全书的深化展开。 作者从逻辑层面对“羌人文化”从事实(fact )层面、叙事(narrative )层面、习行与展演(practice performance )层面进行了三个维度的探索,在第三层面将“文化”视为通过各种媒体的展演,我们认为“文化”动态的客观文化在表演中被人们主观认知、批评、模仿,从而形成或改变人们的认同,个人的主观认识通过文化表演被社会化、客体化。 王明珂: 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页。并且,作者认为“历史”和“文化”是历史和社会的本质表现(representation )”。 王明珂: 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49页。作者进一步指出,本书指出,这样的历史和社会本相,是历史持续变迁的古华夏之缘,与其中包含的各级别的民族、阶级、性别和地区人民的关系。 王明珂: 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49页。由此可见,作者通过人们的展览、欣赏和解释,对文化反映、社会认同和区分体系的强化和变化形成了深刻的洞察。 作者认为,关于这一部分的逻辑体系例,内容回归了对情况的社会现实的关注。二、羌在汉藏之间主干支撑概念评价在人类进行科学研究的许多思路中,概念处于核心和主体地位。 概念本身不仅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属性,更重要的是概念因其蓄积性而具有历史属性。 因此,概念的规定、开展、改造、完善和转变是构建理论大厦的关键。王明珂先生羌在汉藏之间三大章的顾问文,到处都表现着概念和逻辑的力量。 例如,在本书的文本和田野说明的开头,作者写道:“在研究方向上,文献、口述资料、文化现象在本书中被称为“文本”(text )和“表现、再现(representation )”。 “文本”的意思是与“情况”(context )的相互关系,但强调“表现、再现”是在社会真实性的基础上产生的表现。 文本依赖于文本来表示和激活处于场景中的状况。 或者,文本是某个社会本相的表现/再现(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 这样的社会本相也依赖于各种形式的表现,包含狭义的文本来表现(reality of representations )。 王明珂: 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页。社会篇在论述两种农业生产方式时,作者采用了“生活型农业、市场型农业”的概念。 前者的经济动机主要是“降低生活风险”,后者的经济动机是“追求最大利益”。 王明珂: 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0页。此外,与社区的身份也有区别。我族和他族异分子和异例集团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等主干概念。在历史篇中,首先作者在论述本土的基础历史时说:“关于某个民族主张的共同起源,不仅是历史事实,人们也想从“过去”的记忆(历史记忆)和表现,即历史故事(narrative )和文科(genre ),了解带来这些记忆和表现的社会和历史真相。” 王明珂: 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76页。二是“同一个民族和民族的人们相当于同胞”和英语的“兄弟姐妹”(brothers and sisters )。 这表明人类民族和民族模拟最小,最亲近的亲属群体是同一个母亲群体的社会结束群体。 因此,“共同起源”的历史记忆可以追溯人们的共同血缘关系,模拟并唤起社区成员们的根本情感联系(primordial attachments )。 这也是人类“历史”的原始形式,我们称之为“基础历史”。 这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历史记忆形式。 王明珂: 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79页。在历史篇中,接着作者使用了以“兄弟祖先物语”为中心的概念集。 “首先,兄弟祖先物语的血缘关系不是从他们的“父亲”而是从“兄弟几人”开始的。 这种我们家族的血的隐喻,当然是将“女性”排除在外,或作为男性主体社会的口吻。 在这一点上,“兄弟祖先物语”与众多的“英雄祖先历史”没有区别。 其次,几个兄弟的始祖也表明,实际上这里有两种血缘关系。 一种是个别兄弟始祖与其后代父子的垂直血缘关系(lineal attachments ),另一种是兄弟始祖之间的平行血缘关系(parallel attachments )。 在“英雄祖先的历史”中,主要强调了父子之间的直系血缘关系,例如这个“直系直系直系直系直系直系直系直系直系直系直系直系直系直系直系直系直系王明现: 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94页。在历史篇章中,作者再次使用了以“历史心理性”为中心的一系列概念。 “我所说的“历史心理性”接近西方学者所谓的“历史性”(historicity )和“历史心理性”(historicalmentability ),但不同。 我指的是历史心理学是集体中流行的个人和集体的记忆,构建“过去”的心理构图模式指的是历史心理学下的历史构建和历史事实,通过强化或改变不同集体的身份和区分(同时也会引起历史心理学的变化),这个集体的人们王明珂: 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201页。另外,作者认为“正如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学家所说,“历史”不仅是一个声音,而且是多个版本、多个声音杂交而成的。 但是,不仅如此,“兄弟的祖先物语”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这个多重的“历史”各有特殊的结构性节奏。 这种结构性节奏,我称之为“历史心理性”。 历史故事是在特定的“历史心理性”下构筑的,在特定的社会状况下得到故事细节的“过去”的记忆“再生”。 “历史心性”深入人心结构力量,通过历史记忆和故事反映、强化或修饰相关社会状况和社会本相。 王明珂: 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206页。在文化篇中,作者运用事实、叙事和展示三个概念,构建了以这三个概念运动为核心的论述体系。 对此,作者在该篇开见山地写道:“首先,事实(facts ) :这反映了被记者(非华夏)的客观生活习惯和文化特征。 其次,故事(narratives ) :描述者(华夏)对由自己的文化和身份特质产生的不同文化的主观描述和偏见。 第三,表演:这个故事由个人和社会有意展示、演出、被华夏和非华夏阅读、评论、成为动态的社会记忆,在文化污染(对异族文化)、炫耀(对我们民族文化)和模仿(弱者对优势者)等展示行动下,华夏化进程(非华夏变成华夏的过程)进行王明珂: 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51页。作者还运用文化发展的概念批判性地分析和论证了现有的研究成果。 作者说:“过去研究民族的学者们,在理解模范文化(normative mode of culture )的基础上,经常将“民族文化”作为群体间客观文化的特征。 根据集团“共同文化”所表现出的相似性,强调了该集团的“包容性”。 同时,现在人们的文化与历史上某些人的文化相似,把这种文化视为“文化传统”,学者强调这种人的历史“持续性”。 人群的文化包容性及其集体文化的时间连续性被认为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必要条件之一。 这种看法不能解释为忽视了所谓“一体”文化中的差异和文化传统的变迁,即“文化”在空间、时间、社会各个组织中的变化”。 王明珂: 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99页。总之,作者认为“共同文化”无论如何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社会中的两性、世代和阶级等社会秩序权力关系。 因此,可以将这些羌族文化视为“文化展”,或者将其作为“客观文化现象”和“主观文化构建”的不足来弥补。”王明珂: 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1页。总的来说,正如王明珂老师所说的,“在哈佛,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