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论文关于论余华《活着》中蕴含的存活哲学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余华论文关于论余华《活着》中蕴含的存活哲学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余华论文关于论余华《活着》中蕴含的存活哲学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余华论文关于论余华《活着》中蕴含的存活哲学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余华论文关于论余华《活着》中蕴含的存活哲学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余华论文关于论余华活着中蕴含的存活哲学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魏娜(1981)女,河南省郑州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xx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余华,“先锋派”代表作家之一,他九十年代创作的代表作活着发表于1992年,作品以富贵老人一生的经历为主线,揭示了死亡与灾难对于富贵一家的打击以及老人面对这一切时的达观、从容、坚韧的态度。活着是以一种叙述的表达方式完成了一次对生命作用的哲学追问。 关键词:活着;苦难;忍受;存活哲学 活着是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初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继在细雨中呼喊后进一步显示了他创作上的转向。作品以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小人物的生活与命运,但使人颇为费解的是小说题目与内容之间的悖论题名为活着,讲述的却是一个个关于死亡的故事。面对这样的文本,读者总是情不自禁想要找到一个恰当的解释,领悟其内在的思想意蕴,*其中的谜团。 一、濒临绝望的存活状态 活着这部作品朴实而深沉,贯穿全文的内容是对于死亡的叙述,透过福贵老人对其苦难一生的讲述,来完成对存活哲学的解读。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 _变迁、社会的动荡,如解放后的 _、人民公社制度、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等等,这些特殊的历史环境一次次地将他置于苦难的境地,而亲人、朋友的相继离去更是把他人生的苦难推向了极致,可是到最后他却仍旧安然地活着。 福贵文化水平并不高,也不懂得革命的大道理,但是他对生活的执着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而他自始至终也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芸芸众生之一,但作为一个人他是伟大的。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是容易消逝的。面对一连串亲人的离去面对苍老而又清新的记忆,福贵也曾泪流满面,亲人们好像是排好了队一般一个个相继离他而去,而福贵却偏偏排在了队尾;又像造化弄人,故意把福贵安排在了观众席,目睹亲人、朋友一个个离去。生活的艰难,亲人、朋友相继离去的噩耗,不断敲碎支撑生命的支柱,遭受如此沉重打击的灵魂为何能够坚强地活下去呢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面对存活的艰难,命运的玩笑,我们有理由活下去,那么,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活着呢当今社会物欲和功利充斥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逐渐变得浮躁和迷失。很多人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可能选择逃避或者无休止的埋怨、发泄,甚至是一种丧心病狂的报复。 二、震撼人心、透彻深远的力量 活着产生如此震撼人心、透彻深远的力量。它与众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让我们对美好的情感与人性产生美的感受与体验,告诉我们生活的不易与生命的脆弱,更在于引导我们作形而上的深思。其实,余华正是以他的作品在向人们传达出一种面对死亡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面对生命的态度,探讨活着的态度、活着的作用。恰如意大利 _报(1997年7月21日)所说:“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去不死。”在福贵的一生中,亲人一个个地先他而去。父亲从粪缸上摔下来,母亲生病,妻子家珍贫病交加,女儿生孩子时大出血,儿子在给县长的妻子输血时被抽干了血,女婿干活出了意外,小外孙苦根生病刚刚好一点儿却吃豆子吃得太多了于是,所有这些亲人都离他而去,永久地在世界上消失了。当福贵一家人的生活刚刚露出些许亮色,苦难、意想不到的灾难就悄悄地向他们逼近了,带给他们沉重的一击,夺走他们唇边刚刚绽露出的一抹微笑。但福贵,这个经历过人间大富大贵、大灾大难的乡间老汉,没有被厄运打倒,最后他与一头老得没人要的老牛相依为伴,坚强地或者说坚韧地活着。 对死亡事件的重复,也构成了作品的一大特色。可以说,重复一直是余华创作上的自觉追求,他的重复大都可以归类为事件重复。事件重复,就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在叙述话语中可以抓住两个事件中的相似特征而形成重复。这种重复的效果是使不断发展、流逝的生活事件中某些东西有节奏地重复显示,从而提示出一种恒定的作用或产生某种象征意蕴。其实正是凭借这种重复,余华在作品中告诉给我们一个返璞归真却被长期遮蔽的道理为了活着而活着,从而表现出了强烈的解构性,对既往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的解构。正如有的评论者所指出的那样,余华的作品使死亡成为生命中正常的一部分,打破了笼罩在死亡之上的精神光环,去除了对于死亡的许多幻想。重复的叙述,写出了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展示了忍耐、达观的人生态度,从而使我们正视平凡的现实人生,而不能逃向崇高的理想、不正常的情绪或语言编织的谎言之中。 三、终极作用的探询与深思 余华的活着不仅写出了中国人几十年的生活史,更体现出对终极作用的探询与深思人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意蕴,于是才有了“说不完的莎士比亚”、“读不完的红楼梦”等说法。活着的内涵也是非常丰富的,甚至也很难阐释穷尽。它远远超出了形而下的层面,而充满了形而上的哲学意味。恰如余华自己所阐述的那样: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我知道,活着所讲述的远不止这些。” 因此活着不仅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性,而且也具有了更为博大深广的世界作用,因而在国外也广受好评,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韩国东亚日报(1997年7月3日)也曾这样评论到:“这是非常生动的人生记录,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经验,也是我们活下去的自画像”。德国柏林日报(1998年1月31日)说:“这本书不仅写得十分成功和感人,而且是一部伟大的书。” 余华曾经说过:一些不成功的作家也在描写现实,可他们笔下的现实说穿了只是一个环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现实,他们看不到人是怎样走过来的,也看不到怎样走去。我们有理由相信活着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在人们的心灵史中长久地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留下一个动人的故事,也留下一道刻骨铭心的印记、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_: 1 邢建昌,鲁文忠.先锋浪潮中的余华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75,87. 2 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xx:118. 3 余华.活着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