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博弈论论文关于经济博弈论知识的语义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经济博弈论论文关于经济博弈论知识的语义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经济博弈论论文关于经济博弈论知识的语义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经济博弈论论文关于经济博弈论知识的语义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经济博弈论论文关于经济博弈论知识的语义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博弈论论文关于经济博弈论知识的语义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内容摘要:“囚徒博弈”等许多经典案例在经济博弈论得到广泛运用,同时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本文介绍了争论双方的主要观点,指出传统经济学策略论所提出的实证与规范二分法无力解决这一争端。运用语义学分析策略,本文将经济学实证知识进一步划分为综合知识与分析知识,通过论证两类实证知识的命题性质和逻辑关系,澄清了经济博弈论属于分析范畴的实证知识,并划清了案例使用的合法范围。 关键词:经济博弈论 语义分析 经济学策略论 实证分析 语言转向 “囚徒博弈”、“智猪博弈”、“懦夫博弈”、“协调博弈”等许多经典案例,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决策论、管理学等各学科领域;而这些虚构的案例能否用来说明博弈理论引发了学者们激烈的争论。直至今日争论看似逐渐平息,经典案例仍在使用,但争论其实仍是无果而终或只是暂时表面的平静,而相类似的讨论不断在经济科学的其他领域重演。必须认识到,这场争论归根到底是策略论理由。按照传统策略论提出的规范与实证二分法无法处理这一理由,本文试图从语义学的视角进行分析。 争论双方的观点 较为温和的批评者认为,“囚徒博弈”等所谓的“案例”不真实,只是一个故事或寓言,不在现实中发生。激进的批评者指出,不仅上述案例是虚构的,经济博弈论中一些所谓真实的案例,也包含有假设和抽象的成分。极端反对者不仅把焦点放在质疑案例本身,而且通过分析案例与模型、现实与理论的关系,进一步对博弈论的整体研究策略提出质疑。 从理论角度看,博弈理论和模型中包含有假设的变量,这些变量无法在现实中进行观察。从案例角度看,在案例中被忽略掉的变量对结论不一定是无关紧要的,相反可能是必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此整个博弈论漠视了变量可观察的重要性,无论理论建构还是案例实证都需要做出改善。 对案例使用的辩护者则直接从研究策略出发,首先强调博弈论研究中使用假设和抽象是不可避开的。任何一门科学研究都需要假设和抽象,抽象和假设并不是博弈论的局限性,而是任何理论的局限性。经济学科的研究策略如同物理学、生命科学的研究策略一样,通过抽象和假设从万千变化、纷繁复杂的 _现象中找寻本质的经济规律,经济学家使用博弈模型的目的是试图完成一种可解释不同经济现象的一般理论或机制体系的建构,通过博弈模型抓住诸多现象的本质机理。 通过以上双方观点分析可以总结出双方的三点同识和一点分歧,如表1所示。同识在于:第一,双方都同意博弈论属于实证分析而不是规范分析;第二,无论反对者还是支持者都认同博弈理论的正确性需要在现实中得到验实;第三,真实的案例有证实或证伪博弈理论的作用。而分歧主要在于:虚构的案例能不能用以论证博弈理论支持者表示同意,反对者坚决抵制。 传统的经济学规范和实证的二分法并不能处理关于博弈论案例使用的争端。而如果将博弈论作为一类知识,从知识论的角度对实证知识的语义进行分析,则实证知识可进一步划分为综合知识和分析知识,它们都属于实证知识的范畴,但有着不同的命题性质。本文旨在介绍实证知识二分法,阐明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命题性质与逻辑关系,论证经济博弈论属于分析命题的范畴,划清了博弈论案例使用的合法范围,以避开研究中的策略误用。 经济学实证知识的二分法 经济学以实证策略描述经济事实、发现经济规律。实证与规范二分法最早追溯到休谟(D.Hume),休谟*(Humes guillotine)提出不能从是中推出应当,经济学实然知识与应然知识是截然不同的,需要分别采取各自不同的策略进行研究。穆勒(J.S.Mill)、韦伯(M.Weber)、西尼尔(N.W.Senior)和凯恩斯(J.N.Keynes)的著作对这个划分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与运用。弗里德曼(M.Friedman)著名的论文“实证经济学策略论”中再次提出,并且对它进行了详细地讨论,“斯诺命题”加深了人们对两类知识差异的认识。当前关于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二分法,在经济学领域是被普遍接受的。 经济博弈论实证知识类型证明 从语义学上看,命题的主词是概念词或是专名。概念词表述某类事物或属性,专名表述个体事物。弗雷格对命题主词的涵义与意谓做出明确划分,指出在数学中,a=a和a=b之间的差别,只是表达形式上的差别。前者使用相同的符号,后者使用不同的符号。由于它们表示相等的数量关系,所以可以用a代替b,或者用b代替a,等式仍然成立。但是在命题语言中情况就不同了。在命题中要考虑语义的关系,即同时要考察主词的作用与意谓,这不像代数的等式中那样只考虑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主词的作用是主词表述的思想,主词的意谓是主词指称的对象。“苹果”是有作用且有意谓的概念,“理性”是有作用但无意谓的概念,“地球”是有作用且有意谓的专名,“智猪”是有作用但无意谓的专名。对于任何一个有作用的命题,主词必定有作用,但不一定都有意谓。有作用的命题,主词一定有作用,但不一定有意谓。综合命题的主词必须同时有作用与意谓,即在实现中的相对应的对象。 根据命题主词指称分析,经济博弈论属于分析命题。从博弈理论看,理论的真与主词的意谓无关;从案例看,如“智猪博弈”中用任何一个概念代入x或y,或替换“大猪”和“小猪”,案例结论仍成立。(二)从命题与现象的时空关系上 在命题与现象的时空关系上,又体现了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根据不同。引用张庆熊等学者说明赖尔(G.Ryle)“范畴错误”所使用的五个命题:“(1)一只苹果正挂在树上。(2)苹果服从万有引力定律。(3)我剪断了它的柄。(4)苹果因为万有引力掉到地上。(5)苹果掉到地上因为它的柄被剪断了”。 分析命题具有超时空性,分析命题的真包含一切可能的世界,求证分析命题的真与时空无关。时空是综合命题真的必要条件,综合命题描述的对象一定位于现实世界。时间、空间是综合命题必定的、普遍有效的形式,是因为综合知识如果是可以理解的话,或者说如果是综合命题的话,就必定带上时间、空间和因果性的印记。空间、时间和因果性是综合命题的可能性的条件。 于是,句(1)、(3)与句(2)在逻辑上是不同范畴的实证命题。句(1)和(3)属于综合命题,它们报道发生的事情,人们可以提问句(3)在什么地方剪断苹果柄,它在什么时候发生,它花了多少时间等。句(2)不是综合命题而是分析命题。句(2)是理论或假设而不是一个事件,它并不发生,它假设命题在一切可能世界都为真。对这样的句子不能提问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情,它是理论或假设。根据命题与现象的时空关系分析,经济博弈论属于分析命题。从博弈理论看,命题的真与时空无关;从案例看,案例的发生与时空无关。 从命题间的逻辑关系上分析,用分析命题作为理由的命题仍是分析命题,用综合命题作为理由的命题是综合命题。句(4)和(5)都在解释苹果掉到地上的理由,都属于实证分析范畴。用句(4)作为苹果落地的理由,再用句(2)作为句(4)的理由,是采用逻辑演绎策略进行推理,因此句(4)是分析命题。用句(5)作为苹果落地的理由,再用句(3)作为(5)的理由,是通过经验观察获得的知识,因此句(5)是综合命题。尽管句(4)和句(5)中都有“因为”这两个字,都属于实证分析的范畴,但是这两个“因为”在各自的句子中所起的逻辑上的作用是不同的。但前者是分析知识,后者是综合知识,不能犯“范畴错误”。 与此相联系,分析知识的真是必定的,综合知识的真是偶然的。用句(2)作为句(4)的理由是必须的,它的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