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2014-2016)生物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3 种群和群落_第1页
三年高考(2014-2016)生物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3 种群和群落_第2页
三年高考(2014-2016)生物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3 种群和群落_第3页
三年高考(2014-2016)生物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3 种群和群落_第4页
三年高考(2014-2016)生物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3 种群和群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6海南卷.2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答案】D考点;群落【名师点睛】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成因分析(1)影响地上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地面上,也表现在地下,但地下分层现象主要与水分和矿质元素有关。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食物、含氧量等。(2)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常呈镶嵌分布。而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2.(2016新课标2卷.5)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综上所述,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考点定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容易题,记住并理解样方法的含义就能准确作答。3.(2016北京卷.3) 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 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 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答案】A【考点定位】种群、群落、基因频率、生物多样性。【名师点睛】需要明确的知识点:明确不同生命层次上研究的问题不同。例如种群水平的研究内容有:种群的数量的数量动态(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生物的生殖、进化、遗传多样性等问题;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内容有:丰富度、优势种、不同种群间的关系及其占据的生态位、群落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4.(2016天津卷.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答案】D【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食物链、生态系统的功能。【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效率的概念和食物链中生物数量变化。属于容易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效率的概念。本题易错选B,错因在于未能正确理解种群概念。5.(2016浙江卷.5)下列是表示蝉在夏季的年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其中正确的是【答案】 A【解析】蝉基本上无生殖后期,C、D错误;蝉在地下生存多年在夏季羽化后只能生存一个夏季,所以在夏季时,蝉种群中生殖前期所占的比例大,A正确、B错误。【考点定位】年龄结构【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年龄结构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基本概念理解、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本题要求学生注意教材知识的描述,禅在教材中有明确的一个描述,如果学生不注意教材的阅读,此题回答将会非常困难。6.(2015课标I卷.4)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A错误。物种丰富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物种丰富增加,营养结构复杂度加强,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的相关知识点。【名师点睛】本题以群落演替为背景,考查考生对不同群落的结构、物种丰富度、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行考查。这就要求考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能都依据情境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断,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考生在学习中还要进行扩展,例如随着演替的进行,物质、能量的输入情况的变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有什么变化,做到牵一发知全身。7.(2015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 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 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 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答案】B【考点定位】种群密度的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名师点睛】本题结合生物与环境中实例考查了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某些生物学现象的能力。目的在与引导学生不能纯粹死学、死记生物理论知识,还要善于结合实际生物学现象真正理解相关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才能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8.(2015海南卷.22)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答案】B【解析】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C正确;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D正确。【考点定位】群落和生态系统【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森林生态系统及群落等相关知识,旨在检测学生对群落概念的理解能力。解决本题关键在于区分种间关系、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及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9.( 2015浙江卷.5)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 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 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 中灌木呈随机分布, 大灌木呈均匀分布,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答案】B【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名师点睛】群落的结构知识拓展:(1)大鱼吃小鱼同种鱼种内斗争不同种鱼捕食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3)山上山下和南北地区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东西地区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水分。10.(2015江苏卷.22)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 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B. 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C. 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D. 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 20%进入浮游动物【答案】AC【解析】不同季节的温度不同,则不同水体中藻类种群不同,是影响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A正确;该发生富营养化,则藻大量繁殖,数量增加,种类不一定增加,B错误;图示表明夏季藻类种类最多,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种类可能最多,C正确;浮游藻类的能量大约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元素等物质不存在该比例关系,D错误。【考点定位】实验的结果分析(探究生态因素对种群数量和群落丰富度的影响)【名师点睛】本题通过调查湖泊中藻类的数量和种类情况的所得的柱形图结果,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能力。11.(2015天津卷.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最后不再发生波动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答案】D【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的部分知识、种群的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原因。【名师点睛】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是理解从属关系的关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知识的识记是正确作答的必要条件。识记并理解群落的定义,从而就可以判断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12.(2015北京卷.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驱走大蚂蚁减少2对本研究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答案】A【考点定位】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分析【名师点睛】本题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探究实验设计和处理的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对于生物实验的设计和分析,首先要围绕实验目的展开,弄清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最后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和结论。13.( 2015四川卷.4)在适宜温度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得某森林中林冠层四种主要乔木的幼苗叶片的生理指标(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光强大于140molm-2s-1,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全部进入线粒体B光强小于1255molm-2s-1,影响苦储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C森林中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答案】D【解析】140molm-2s-1为马尾松植株的光补偿点,当光强大于140molm-2s-1时,马尾松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因此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除进入线粒体外,还扩散至细胞外部;A错误。光强小于1255molm-2s-1,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影响苦槠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B错误。森林中生产者制造有机物的能量总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错误。由表格信息可知,青冈的光补偿点较低,因而更适应弱光环境,因此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D正确。【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同时涉及细胞内部相应的物质变化及去向、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以及群落演替时相应变化。【名师点睛】光的补偿点是指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光的饱和点是达到最大光合作用强度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在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应为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随该因子的不断加强,光合速率不断提高。当到转折点时,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不再影响光合速率,要想提高光合速率,可适当提高图示中的其他因子。14.( 2015四川卷.7)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蝎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案】A【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群落的结构,涉及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等知识点,本题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及实验分析能力。【名师点睛】对群落结构的理解:(1)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3)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15.(2015广东卷.4)图1表示在一个10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内斗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 可用数学模型Nt=N0t 表示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 K值约为120 000个【答案】D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变化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16.(2014浙江卷.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B【试题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最高值,在某些时候种群数量可能高于环境容纳量,A错误。种群的内源性因素会影响种群数量,但不会直接影响环境容纳量;环境最大容纳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B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可呈现“J”型增长,不存在环境容纳量,C错误。植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食物丰富的季节,生物的食物充足,环境容纳量最大;冬季食物贫乏,环境容纳量较小,D错误。【考点定位】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因素。【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及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能力。17.(2014新课标全国卷.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C.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解析】青蛙数量增加可减少病毒的传播,可知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 错误;病毒 V 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错误。【考点定位】群落的种间关系。【名师点睛】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18.(2014海南卷.20)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基础考题,识记相关知识点,本题不难。19.(2014江苏卷.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以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老房屋中壁虎的数量比较少,可采用直接计数法调节其种群密度;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达到动态平衡,近岸区和湖心区处于水平方向上,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考点定位】种群和群落。【名师点睛】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基本概念的理解。20.(2014广东卷.2)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A、 B、 C、 D、【答案】D【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稳态、种群和群落。【名师点睛】反馈调节是调节物质或对象对所要引起调节的对象进行调节之后,被调节的对象又反过来作用于调节对象的一种调节方式。21.(2014全国大纲卷.4)某同学在、三种条件下培养大肠杆菌,这三种条件是: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断补充培养基,及时去除代谢产物 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断补充培养基,不去除代谢产物 以葡萄糖和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补充培养基,不去除代谢产物根据培养结果绘制的一段时间内菌体数的对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如下:假设三种培养基中初始总糖量相等,则、三种条件依次对应的趋势图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答案】C【解析】条件下培养大肠杆菌,可认为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培养,所以大肠杆菌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对应图像丙;条件下,不断补充培养基则可看成是大肠杆菌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充足,但是由于不去除代谢产物,则由于代谢产物的逐渐积累,使得大肠杆菌生存的环境变得恶劣,则会抑制大肠杆菌数量的增长,甚至使其数量达到一定值后就会减少,对应图像甲;在用葡萄糖和乳糖作碳源的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开始时,大肠杆菌只利用葡萄糖而不利用乳糖,只有当葡萄糖被消耗完毕后,大肠杆菌才开始利用乳糖,所以在条件下,大肠杆菌的数量开始时会增多,当葡萄糖被消耗完毕后,大肠杆菌由于没有碳源而使得数量暂不变化,当其开始利用乳糖时,其数量又开始增多,当乳糖消耗完毕后,大肠杆菌的数量则开始减少,对应图乙。所以答案选择C。【考点定位】微生物培养过程中数量的变化。【名师点睛】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22.(2014福建卷.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B【考点定位】种群数量变化。【名师点睛】读懂题干图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和突破口。23.(2014考广东卷.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答案】B【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和群落。【名师点睛】读懂,并能根据题干的选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是解答本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本题难度较大。24.(2016江苏卷.27)(7分)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分解产生的。(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元素营养。(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法,分别统计_的种群密度。(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好氧光合放氧厌氧兼性厌氧(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答案】(1)蛋白质 (2)N、P (3)五点取样法 各种害虫 (4)(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考点定位】物质循环,种群密度调查【名师点睛】此题是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联系,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形成无机盐和CO2,供生产者再次利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间存在竞争关系,结果导致一种生物数量增加,一种生物数量减少;另外,调查种群密度的取样方法决定于地块的形状,若为正方形,常用五点取样法,若为长方形,常用等距取样法。25.(2016新课标卷.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解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由于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即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所以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不会很长。【考点定位】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及原因分析(1)单向流动: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2)逐级递减: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供自身利用和以热能形式散失。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本题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只要理解了所学知识的要点,比较容易得分。26.(2016四川卷.9)(11)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物种分组第七天第14天第21天蝉大眼蝽对照组0.200.620.67处理组0.200.100.13豌豆蚜对照组2.004.002.90处理组2.008.7022.90鳞翅目幼虫对照组1.001.310.82处理组1.132.192.03(1)调查豌豆群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的种群数量将呈 型增长。(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 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 ,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 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 ,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答案】(1)样方法 S (2)二、三 分解者(3)氨 互利共生(4)利马豆 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考点定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名师点睛】本题以“利马豆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为背景,用数据表格的形式呈现施用疏果剂后相关动物种群密度的变化信息,意在考查考生从表格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认真读题、审题,从而获取有效信息,如题干中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可推知,蝉大眼蝽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对于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从表格中获取有效信息,如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对象。27.(2016海南卷.28) 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_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_能够传递下去。(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_者和_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 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答案】(9分)(1)杂交(1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基因(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2)竞争 捕食 标志重捕法(每空2分,共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考点定位】种群与群落【名师点睛】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因为动物被捕获并标记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密度偏大。28.( 2015课标I卷.31) (10分)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类类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答案】(1)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2)1:1:1 稳定(3) 活动能力 (4)单向性 逐级递减【解析】(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幼年(0+1+2+):400个,成年(3+4+5+6+7+8+):400个,老年(9+ 10+11+12):400个,故幼年:成年:老年=1:1:1,故稳定型,稳定型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2)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性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特征中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密度,涉及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知识点【名师点睛】本题以调查的结果汇总表为背景,结合题中的信息,考查考生对年龄组成知识的理解情况。这里要求考生还需要知道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知道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适用范围;识记能量流动的特点。总之本题看似繁琐,实际考查的都是非常基础的知识。29.( 2015课标II卷.31)(8分)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1) 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2) 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3) 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答案】(1)2.2头/km2 (2分) 2头/km2(2分)(2) 乙种动物以甲种动物为食,丙种动物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3)大于(1分)(2) 依据能量传递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可推知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特征中的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对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及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知识。【名师点睛】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某生物的个体数量。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时,再结合种群密度的定义计算出该时期的种群密度。捕食关系的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因此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样的食物链中,丙多则乙少,乙少则甲多。能量流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结合乙种动物和丙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别是判断它们同化量谁大谁小的关键,低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大于高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30.( 2015重庆卷.9)(10分)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题9图回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锐减。(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死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答案】(1)24a生物多样性(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捕食(3)负反馈调节 (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涉及到对考生的识图分析能力的考查。【名师点睛】种群数量的变化误区警示:(1)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数量增长: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和下降等,“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只研究的是种群数量的增长阶段。(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生存环境改善后,K值会上升。(3)对“”的理解:NtN0t,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1时,种群密度增大;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1时,种群密度减小。31.(2015上海卷.综合题一)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9分)对某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调查后共发现54科390种鸟类。其中北坡有31科115种,南坡有54科326种。31造成该保护区南坡物种远比北坡丰富度高的可能因素是_(多选)。A面积B气候C水文D地貌32图11显示了该保护区内古北界等三大类鸟的垂直分布格局,由图可知,物种丰富度最大出现在海拔_。A1.62.5 km B2.53.1kmC3.14.0 kmD4.04.8 km研究显示,保护区内地雀味的形态与ALX1基因高度相关。图12显示MG、CE、DP、DW四种地雀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多样性。33测定该基因序列可为生物进化提供_证据。据图推测,MG与其他物种的亲缘性由近及远的顺序是_。ADP、CE、DW BCE、DW、DPCCE、DP、DWDDP、DW、CE图13显示ALX1基因型(BB、BP和PP)与FM地雀喙形态的关系。34在该保护区内共发现具有钝喙、尖喙和中间型FM地雀的数量分别为260只、180只和360只,则P的基因频率是_。【答案】31.BCD32.B33.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水平 B34.45%【考点定位】物种丰富度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名师点睛】本题以物种的丰富度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为知识载体,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能用图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另外该题还考察了基因频率的计算,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基因频率的定义,并用定义进行计算。32.(2014考海南卷.2)(8分)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A引起的。害虫招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虫A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小鸟特别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回答下列问题: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 。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A,对A种群的生存 (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 。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在生态系统中,信息对种间关系就有 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捕食和竞争 有利 小鸟捕食了体内有虫卵的小蜂,减少了害虫的数量,减少了对小蜂的侵害 调节【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和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基础考查类型题,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33.(2014新课标全国卷.30)(11分)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既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解析】本题以群落的演替为背景,考查了演替的类型、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所以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既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环境条件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是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很明确,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34.(2014四川卷.9)(11分)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株/m2)和种杂草(均为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