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论文摘要范文中医内科论文摘要写_第1页
★中医内科论文摘要范文中医内科论文摘要写_第2页
★中医内科论文摘要范文中医内科论文摘要写_第3页
★中医内科论文摘要范文中医内科论文摘要写_第4页
★中医内科论文摘要范文中医内科论文摘要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内科论文摘要范文中医内科论文摘要写 目的:调研中医内科临床处方饮片用量,为制定中药饮片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在全国不同区域,选取18个省市的21家医院,采用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收集门诊中医内科内服汤剂处方269 882张,构建中药饮片用量数据库,基于Weka数据挖掘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明确了300味药物的中医内科临床用药频次、相应的用量区间、及其与中国药典规定用量不相符合的155味药物具体的用量,大多数药物的临床用量区间为(3-6,(9-12,(12-15,(18-214个区间,具体集中在3,6,10,12,15,20 g等用量上.结论:中国药典部分中药的规定用量与中医内科临床实际用量严重不符,需要修订,并为制定用量新标准提供了依据. 目的:对建国后出版的中医内科书进行计量分析,基于中医内科书进行胸痹心痛证候分类研究.方法:收集1949-xx年出版的中医内科书,建立数据库,通过专家会议遴选高质量、影响力大的中医内科书,对书中胸痹心痛证的分布、证的名称、证候所属症状进行规范,最终建立基于中医内科书的胸痹心痛证候分类草案.结果:通过专家会议,最终提出11个胸痹心痛证候分类,与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比,证所属证候较为一致,与临床应用较为相符.结论:通过中医内科书建立胸痹心痛证候分类草案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可行性,还应结合其它文献资料、专家问卷、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实践等方法,从而最终建立胸痹心痛证候分类. 目的调查近1年来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现状并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方法统计xx年1月xx年12月相关的中医核心期刊上的关于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文章,并分析其一般情况、研究方向、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的出处与年份、试验设计方案等方面的情况.结果共检索到337篇文献,其中34.7%的文章是关于中医与客观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的研究,69.7%的文章样本含量小于100例,63.8%的文章未对随机情况作任何描述,38.6%的文章所引用的诊断标准是1997年以前的诊断标准,36.5%的文章没有设立疗效评定标准.结论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是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目的: 对建国后我国中医内科书籍情况进行计量分析,并初步提取中医内科书中胸痹辨证规范. 研究方法及过程: 本研究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建国后我国中医内科书籍进行计量分析.分别在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辽宁中医药大学电子图书馆以及卓越网,当当网网上书店进行检索,制定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收集 _至xx年所出版的中医内科书籍,建立数据库,按照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第二阶段:初步提取中医内科书中胸痹辨证规范.采用专家会议方式,筛选出12本高质量、影响力大的中医内科书,参考国家标准及相关权威著作对书中关于胸痹证候名称进行统一规范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初步提取胸痹证候辨证规律. 结果: 1.共检索出中医内科书籍627本,其中纳入研究的中医内科书籍39本,时间段为1960年8月xx年1月.分别由21名第一作者和6家主编单位编写,其中以华东地区与华北地区为中医内科书高产地区.39本书中教材类22本、临床参考用书13本、大型中医类高级工具书3本、个人经验专著1本,共涉及24家出版社. 2.39本书中,胸痹的定义说法不一,可概括为二种模式,即“病机+主症”模式和“主症”模式.39本书中,关于胸痹的病因主要有以下11种: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寒邪内侵、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年老体虚、素体肥胖、寒暑犯心、肝肾亏虚、久坐少动、劳倦内伤.其中以“寒邪内侵、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年老体虚”表述最为常见.胸痹的基本病机可以概括为“胸脉痹阻”,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3.中医内科书存在着编委学术水平不等,书籍学术水平不一,出版水平不齐,以致影响力不同现象.中医内科书中胸痹辨证尚未形成规范. 4.通过专家会议,筛选出12本高质量中医内科书.12本高质量中医内科书中胸痹共出现41个不同名称证型,证型规范后生成18个不同证型,4个病位证素,11个病性证素,19个单证.相似症状(包括体征、舌脉,下同)降维规范后,共得到146个症状,其中一般性症状76个,特异性症状23个,舌象29个(包括舌质15个,苔质14个),脉象18个. 5.结合临床及专家意见,提取频次排名前4位的症状作为胸痹主症,即:胸痛、心悸、胸闷、气短.18个不同证型中提取出现频次百分比25%的证型作为胸痹的基本证型,共11个,分别为:痰浊闭阻、心血瘀阻、寒凝心脉、心肾阴虚、气阴两虚、心气不足、心肾阳虚、气滞心胸、阳气虚衰、心阴亏损、心阳不振证. 6.参考国家标准规范证型名称,以出现频次百分比50%作为选择点提取胸痹各证型证候,结果为:(1)心血瘀阻证:胸闷,胸痛如绞,痛有定处,入夜加重,日久不愈,心悸气短,舌紫暗有瘀斑,脉弦涩或结.(2)痰阻心脉证: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痰多,肥胖,身重,苔白腻,脉滑.(3)寒滞心脉证:猝然胸闷胸痛如绞,甚则心痛彻背,遇寒加剧,心悸气短,甚或喘不得卧,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苔白,脉沉紧.(4)心肾阴虚证: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心烦,头晕耳鸣,腰酸膝软,盗汗,不寐,舌红,脉细数.(5)心气亏虚证:胸闷,胸部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动则喘促,倦怠懒言,声息低微,面色晄白,易出汗,舌胖苔薄,边有齿痕,脉虚弱细缓或结代.(6)心气阴两虚证:胸闷,胸部隐痛,时作时止,遇劳则甚,心悸气短,头晕目眩,乏力,倦怠懒言,面色少华,舌红,边有齿痕,脉细弱或结代.(7)心肾阳虚证: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甚或喘不得卧,面色晄白,自汗,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沉微欲绝.(8)心阳气虚证:胸闷胸痛,甚则心痛彻背,心悸气短,自汗乏力,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酸,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9)心脉气滞证:胸闷,胸部隐痛,痛无定处,多与情志因素有关,得嗳气或矢气则舒,心悸气短,胃脘胀闷,善太息,苔薄腻,脉弦细.(10)心阳亏虚证:胸闷胸痛,遇寒加剧,心悸气短,自汗,神疲畏寒,四肢不温,舌胖淡白苔白腻,脉虚细迟或结代.(11)心阴亏虚证:胸闷,胸部灼痛,时作时止,心悸怔忡,头晕气短,颜面潮热,心烦不寐,口干盗汗,大便不爽,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结论: 1.建国后,我国中医内科书出版数量不断增加,质量逐步提高,学术水平提升. 2.我国中医内科教材建设发展迅速,体系日趋完善. 3.目前中医内科书中关于胸痹证型及所属证候尚未达到规范统一,但有趋同化发展趋势. 4.基于中医内科书提取胸痹证候辨证规律的研究方法是一次有益尝试,还应该结合文献资料、专家问卷、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实践,从而最终建立起中医胸痹辨证规范. 目的探讨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xx年110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60例,均给予中医内科辨证分型治疗.结果经23个疗程的中医内科治疗后,本组病例的治疗结果为:控制33例(55.0%),显效14例(23.3%),有效10例(16.7%),无效3例(5.0%),总有效率为95.0%.结论在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中医内科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的效果较为理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目的:观察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肝硬化指导代偿期肝硬化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20例,全部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ZYYXH/T88-xx,以下简称指南)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并依据其证型划分为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瘀热内蕴证、脾肾阳虚证及肝郁脾虚证5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煎剂口服,每次200ml,日一剂,分二次服.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6个疗程后判定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症状体征变化情况、中医症候变化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肝功能、肝纤四项),彩色超声多普勒(测量脾厚、门静脉主干),以及安全性指标.观察结束后,将所有数据综合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综合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22%,对照组为80.7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中医症候改善分析结果:治疗组中医症候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1%和82.46%,统计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肝功能检测分析结果:两组患者ALT、AST、TBil均得到改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HA、-C、PC、LN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超检查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脾脏厚度及门静脉主干内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脾脏厚度及门静脉主干内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安全性指标分析比较:两组均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全部病例判定为安全. 结论: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部分中有关肝硬化的中医治疗在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中医症候、恢复肝功能、改善肝纤维化指标方面有确切的疗效,并且安全性良好,但在缩小脾脏厚度及门静脉主干内径方面疗效并不明显. 本文在梳理古代脾胃学说与脾胃学派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文献学、逻辑学等方法,对脾胃学说与脾胃学派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对当代中医内科脾胃学派进行了重点论述. 论文阐明了学说、学派、流派、当代中医内科脾胃学派的内涵,本着“学说为主、医家为辅”、“围绕核心、兼及源流”、“突出重点、避其繁复”的研究思路,把在当代中医内科领域中自觉、灵活运用古代经典脾胃学说理论,并结合时代特色总结临床实践经验,提出创新性观点,不断完善和丰富经典脾胃学说的医家群体,列入当代中医内科脾胃学派的研究范围.通过研究他们的学术思想,分析了当代中医内科脾胃学派的特点及其对古代脾胃学派的继承与发展. 笔者认为,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有三:(1)加强学科建设是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应建立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科诊治体系及人才梯队,而政策扶持和强化管理亦十分重要.(2)剂型手段改革是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急症用药剂型的改革,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在制剂时需考虑各种药物的特性及适宜的炮制方法,还要考虑剂型本身的作用特点.(3)灵活运用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内科急症的论治,尤以标本缓急的判断和处理最为关键,依据辨证结果,不仅单纯应用中药制剂,对于西药也可以通过辨证后选择性使用. 目的:以贵阳中医学院2所附属医院为调查代表单位,调研中医内科临床处方饮片用量,明确贵阳市临床饮片用量的现状和特点.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各门诊中医内科内服汤剂处方12 461张,构建中药饮片用量数据库,基于Weka数据挖掘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明确了贵阳市300味中药的中医内科临床用药频次、相应的用量区间及其与中国药典规定用量的符合率,大多数中药的临床用量为(36,(912,(12153个区间,剂量多集中在10,12,15,20,30 g.结论:贵阳市中医内科临床饮片用量状况和特点与全国整体饮片用量状况和特点基本一致. 目的:探讨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xx年1月xx年6月收治的87例偏头痛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医内科的治疗方式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