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技发展60年_第1页
医学科技发展60年_第2页
医学科技发展60年_第3页
医学科技发展60年_第4页
医学科技发展60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科技发展60年纪事1949年1959年 东北化学制药厂试制氯霉素成功 抗美援朝期间,应反细菌战的急需,沈阳东北化学制药厂(今东北制药总厂)受命负责氯霉素生产研究。仅用4个月的时间,于1953年,试验成功按照我国具体情况设计的新合成路线。这是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向工业推广的第一个研究成果。 施行心脏直视手术成功1957年1月,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生梁其琛首次在低温麻醉下施行了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直视切开手术成功,这是我国心内直视手术的开端。 “人工心肺机”在上海医疗器械厂试制成功1957年9月,中国第一架用机器代替人体心脏和肺的“人工心肺机”,由国营上海医疗器械厂试制成功。 运用体外循环修补心脏缺陷1958年6月26日,西安军医大学附属一院胸外科第一次成功地运用体外循环技术,为一名先天性心室间隔缺损患者打开心脏,进行了修补手术。1960年1969年 我国消灭天花1961年中国通过接种牛痘疫苗消灭了天花。自1977年以后世界上再没有发生过天花。 第一批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制成1962年, 中国第一批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制成。 陈中伟成功接活断手1963年1月2日,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医生陈中伟在血管手术专家钱允庄的配合下,为青年工人王存柏施行断手再植手术,并获得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接活断手的国家。陈中伟医生开创了中国显微外科技术,在国内外被称为“断肢再植之父”和“显微外科的国际先驱者”。 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5年9月17日,中国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是当时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力的最大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实验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中国最早的肾移植术上海仁济医院在 1969 年施行了第一例临床肾脏移植手术,是国内开展器官移植最早的单位之一。1970年1979年 成功提取青蒿素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经过反复临床试验,从上万种中草药提取物中筛选出青蒿的提取物青蒿素,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一重大发现于1973年完成,被称为中国医药界首创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里程碑性成就,也是全球首选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用药,是至今被国际上广泛认可的中国原创的专利药品。 研制出第一支乙肝疫苗1975年,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陶其敏教授研制出我国第一支血源性乙肝疫苗。在没有易感动物的情况下,她毅然自身接种。1984年,第一批乙肝疫苗在长春制造出来。1988年,乙肝疫苗的研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工角膜”试制成功1975年,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郑一仁等,研制成能使全角膜白斑等盲人重见光明的封闭式人工角膜。在解决穿透式人工角膜存在的“漏水长膜、人工角膜脱落”的并发症方面有新的突破。该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第一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诞生1977年9月,北京40多个单位协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这台加速器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医疗设备的一项空白,使我国在癌症的放射治疗方面增添了一项先进设备。 首例肝移植成功1977年10月21日,上海第二医学院瑞金医院在林言箴、李宏为等教授的率领下,开展了国内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揭开了中国肝移植历史的序幕。 “广东型”生物心瓣膜制成1979年,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单位研制的 “广东型”生物心瓣膜取得成功。该瓣膜是选用经科学方法喂养的良种年轻猪心瓣膜制成的,已成功用于临床。1980年1989年 第一株人体肺腺癌细胞系建立1981年,中国第一株人体肺腺癌细胞系体外培养成功。这项技术的完成单位是上海市胸科医院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对于进一步研究人体肺腺癌的生物学特性,探索肺癌的发病原因和生长、发展规律以及开展肺癌的早期诊断等,提供了细胞学基础。 发现两种血红蛋白的新变形1982年,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血红蛋白“武鸣文昌”和“沈阳”两种血红蛋白的新变形。世界上第一株22A型肺炎双球菌1983年,武汉医学院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世界上第一株22A型肺炎双球菌。 抗绿脓杆菌的冻干免疫血浆制成中国著名微生物学家陈廷祚研制成功冻干绿脓杆菌免疫血浆,为防治烧伤绿脓杆菌感染提供了有效手段。该成果获得1984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明新植皮法1985年北京积水潭医院发明大张异体皮加微粒自体皮播散植皮法,使我国大面积烧伤的救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青蒿素获一类新药证书1986年,青蒿素获一类新药证书。青蒿素是我国得到国际承认的唯一抗疟新药。该药对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药品。 断肢再植术打破国际纪录1987年,中国兰州军区总医院为左手腕部断离54小时的女学生行断肢再植术获得成功,打破了国际断肢36小时后再植成功的纪录。 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郑萌珠1988年,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在北医三院出生,女婴出生时体重3900克,身长52厘米。 我国首例试管奶牛诞生1989年,在被称为中国“试管动物研究之父”的范必勤的主持下,全国第一只冷冻体外受精胚胎试管牛在南京诞生。这是我国首例采用冷冻体外受精的胚胎移植成功的试管牛。1990年1999年 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991年,我国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由云南曲靖医院荀祖武医生施行并获得成功。 甲肝减毒活疫苗研制成功并投产我国科学家毛江森与胡孟冬分别独立研制成功了两种减毒株的甲肝减毒活疫苗,为控制和消除甲肝流行提供了有效的保证措施,并于1992年开始大量应用于人体。 艾滋病研究获突破1992年,在艾滋病研究方面,我国首次发现艾滋病病毒包含体,首次从因子制剂中分离出艾滋病病毒,中草药治疗艾滋病也出现可喜苗头。 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由美国于1987年启动,我国于1993年加入该计划,承担其中1%的任务,即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约30Mb的测序任务。“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国际首例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1993年,国际首例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获成功。 人工合成麝香1994年,我国人工合成麝香被卫生部批准可与天然麝香等同使用。 抗癌特效药紫杉醇研制成功我国药植药化和临床工作者经过12年的合力攻关,终于在这一年宣布抗癌特效药紫杉醇研制成功。 两个新大肠癌相关基因被发现1996年,浙江医科大学肿瘤所经过5年潜心研究,首次发现两个新大肠癌相关基因,为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大肠癌发生及其癌变过程提供了新资料。 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研制成功1997年,三种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研制成功,保护率达94以上。 人类基因组研究取得进展1997年,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成果丰硕,汉族及几个少数民族的733个永生细胞系建立;首次克隆出典型遗传病基因。 医用机器人走上手术台1997年,我国微侵袭立体定向技术跨上新台阶,医用机器人走上手术台。 世界首台旋转式伽马刀研制成功1997年,世界首台旋转式伽马刀在我国研制成功,并获准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实现了我国大型医疗器械设备参与国际竞争的目标。 发现第七种肝炎病毒1998年,我国发现第七种肝炎病毒并完成其全基因克隆和序列测定。 转基因猪皮用于皮肤移植1999年, 我国在转基因技术、基因研究和基因治癌方面获得新进展,如转基因猪皮用于皮肤移植等。2000年2009年 基因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2000年,我国基因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陈竺等人的“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研究”和“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基因表达谱研究及其新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两项人类基因研究。 第一个最大生物体完整基因组序列测定2000年,金奇等人在世界上率先完成痢疾杆菌福氏2A基因组遗传密码破译。这是我国完成的第一个最大生物体完整基因组序列测定。 人体软骨、颅骨和肌腱成功复制2000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曹谊林等人运用组织工程研究技术,在动物身上成功复制人体软骨、颅骨和肌腱。 人类基因组计划获系列进展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获系列进展: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公布,中国承担的“1项目”提前两年绘制完成。 肝胆管结石及并发症的外科治疗与实验研究2001年,第三军医大学“肝胆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与实验研究”,针对不同病因设计了不同的外科治疗手段,远期疗效优良率从10提高到87.1。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连续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医药方面的空白。 发现表皮细胞存在逆分化现象2001年,解放军304医院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论文,率先在国际上报告人体应用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皮肤溃疡后发现,表皮细胞存在逆分化现象。 消灭麻风病研究获奖2002年,我国经过数十年努力,一举甩掉“麻风”帽子。麻风病研究获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定位鼻咽癌易感基因2002年,鼻咽癌易感基因被定位,这一由我国科学家领衔、中美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疫苗及试剂研究取得重大进展2003年,SARS突袭我国,国务院防治SARS指挥部科技攻关组组织全国优势科研机构、医疗单位和企业联合攻关,在SARS病原学、临床诊断、中西医结合与血清治疗,及动物模型、疫苗、生物防护装置等方面取得可喜进展。2004年,我国研究取得某些重大进展:率先在世界完成灭活疫苗期临床试验;国际上首个病毒血清抗原检测试剂盒获准上市。 我国疾病相关基因研究获重要进展2003年,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钩端螺旋体基因组研究成果刊登在自然杂志上;同济大学发现家族性房颤致病基因,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复旦大学肝癌转移预测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中山大学附一院捕获帕金森病关键基因,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检测了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片断,论文分别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中国医科院肿瘤所对食管癌、肺癌遗传易感基因的多态性研究系列成果发表在癌症研究上。 艾滋病疫苗研制及相关研究2004年,我国自行研制的艾滋病疫苗获准进入期临床试验;揭示艾滋病发病新机制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引起全球关注。 “中国人死亡原因地图”绘制200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绘制出首幅“中国人死亡原因地图”,详细描述了过去年,特别是近年中国城乡居民死因分布特点和流行变化趋势,为我国制定公共卫生目标和科研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人禽流感防治科研取得进展2005年,我国人禽流感防治科研取得进展:大陆首次确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人用禽流感疫苗获准进入期临床,2005年修订版人禽流感诊疗方案出版。 航天医学科技护航“神舟六号”2005年,我国航天医学科技人员在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等方面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为“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首次实现多人多舱航天飞行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建立大规模人胎肝基因表达谱2006年,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院士等成功建立迄今国际上规模最大的人胎肝基因表达谱,首次在分子水平上阐释了人胎肝的“行为”特征,为揭示人胎肝治疗重症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奥秘奠定了基础。 “换脸术”成功施行2006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完成我国首例、全球第二例“换脸术”,即颜面部复合组织异体移植术。手术在切口层面、手术流程设计、脸部皮瓣的耐缺血时间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并在免疫抑制治疗方面取得成果。 吴孟超荣膺国家最高科技奖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肝脏外科专家吴孟超教授荣膺国家最高科技奖,成为自2000年该奖设立以来中国医药卫生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绘成2007年,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生物信息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研究所共同发起并绘制的第一个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又称“炎黄一号”)宣布完成。这也是第一个亚洲人全基因序列图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人用疫苗株研发成功200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与美国CDC合作,选定我国南方地区分离病毒代表株“安徽株”作为禽流感大流行疫苗株,通过基因重配技术获得疫苗株。经检测,该疫苗株的抗原性、安全性及相关指标完全符合WHO和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相关要求,全部检测指标均达到疫苗生产标准。 我国学者发现人类新基因2008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肖露露教授等从两位健康广东人的血液中发现了1个人类新基因。该基因已被WHO分子委员会正式命名为B*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