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物论文关于两例铜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电化学性能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配合物论文关于两例铜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电化学性能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配合物论文关于两例铜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电化学性能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配合物论文关于两例铜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电化学性能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配合物论文关于两例铜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电化学性能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配合物论文关于两例铜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电化学性能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摘要文章以2,2-联吡啶、1,10-邻菲罗啉为配体,采用常温溶液法,合成了两例铜基配合物(简记为配合物1和配合物2),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对铜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配合物2的氧化还原峰电流与扫描速率的1/2次方成正比,该氧化还原过程均为扩散控制。此外,随着pH值的增大,两列配合物可逆的单电子峰平均电势都随pH值增大而呈现负增大,即所有的氧化还原峰均向负偏移,证明配合物1和2配合物具有潜在的电催化制氢作用。 关键词铜基配合物;合成;表征;电化学性能 DOI10.13939/j.ki.zgsc.xx.28.081 1引言 近年来,利用晶体工程学原理,选择具有不同功能有机配体与特定的过渡、稀土金属离子自组装合成不同维度的配位化合物已成为现代化学、材料科学领域内非常活跃和充满前景的研究课题之一。1-32,2-联吡啶、1,10-邻菲罗啉含有共轭的杂环结构,拥有卓越的电子能力,有较好的电子传输能力;另外,这两例螯合配体过渡金属形成稳定的配位化合物,在光、电材料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5-12。因此,以上述两例配体为功能基元,组装不同类型的功能配合物,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该类材料的性能提供有用信息。 基于此,本文以氯化铜为金属源,以2,2-联吡啶、1,10-邻菲罗啉为有机配体,采用溶液法,自组装合成了两例铜基配位化合物(配合物1和配合物2),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获得其基本晶体学参数,并对其光谱和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2实验部分 2.1试剂和仪器 试剂:2,2-联吡啶、1,10-邻菲罗啉、氯化铜、高氯酸四丁基铵、铁*、二茂铁、氯化钾、氢氧化钠、乙腈、N,N-二*甲酰胺、冰醋酸和三氧化二铝粉末均为分析纯试剂。仪器:日本理学台式X-射线单晶测试仪、美国NEXUS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日本岛津UV25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辰华CHI760e电化学工作站。 2.2配合物的合成 配合物1和配合物2合成方法类似,此处只以配合物1的合成为例: 将0.4mmol 1,10-邻菲罗啉、0.04mmol氯化铜和10mL蒸馏水置于烧杯中,放于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搅拌20min,将温加热磁力搅拌器调制最低温度,让其加热蒸发24小时,然后缓慢挥发,两天后得到蓝色块状晶体。 2.3晶体结构测定 在显微镜下,选取大小质量较好、尺寸合适的晶体,在296( 2) K 下,在日本理学台式X-射线单晶测试仪上,用石墨单色化的 Mo K 辐射( 071073) 作光源,扫描获得配合物1和配合物2的晶体学参数,经过最新的CCDC搜索,与文献报道的晶体学参数接近,因此没有进一步进行晶体测试和数据解析。配合物1和配合物2的晶系、空间群和文献对比如表 1 所示。 2.4电化学测量 配合物1和配合物2的电化学性能测试是在上海辰华 CHI660 电化学工作站上进行,实验中采用三电极体系: 工作电极为玻碳电极(=1 mm),对电极为铂丝电极。其中工作电极在每次实验前均用金相砂纸打磨,再用 -Al2O3悬糊抛光,用水洗净,放入超声波清洗器中二次水超声清洗3 min。使用前在铁*的溶液中进行电极测试,测得E=72mV时,说明此电极可用。有机相中,Ag/AgNO3为参比电极,0.1 M n-Bu4NClO4为支持电解质,用二茂铁做内标,用光谱级的DMF做溶剂;水相中,Ag/AgCl为参比电极,0.1 M KCl为支持电解质。实验温度为室温。 3结果与讨论 3.1配体及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3.2配体及配合物的紫外光谱 以水做溶剂,在浓度为 1.010-4molL-1的条件下测定了两种配合物及其配体所在的紫外光谱。如图2所示,1,10-邻菲罗啉和2,2-联吡啶在200350 nm波长范围内出现两个明显的吸收峰,可归属为*跃迁。与自由配体相比较,配合物1和配合物2的吸收强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而且最大吸收波长发生了移动,这可能是由于自由配体*跃迁中包含电荷转移跃迁,即配体给出电子后导致电荷减少的结果,同时也说明了金属铜离子和配体发生了配合作用。 3.3配合物循环伏安特性的检测与分析 3.3.1配合物1循环伏安性能测试 采用标准三电极体系,以100 mV/s的扫描速度对含有0.8mg配合物1的10ml KCl电解液由负电位向正电位扫描,从-0.8V到1.4V得到如图3(a)的循环伏安图。根据图3(a)可知配合物1在E=-0.135V和E=0.339V有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相对于Ag/AgCl参比电极)。此外,在10ml KCl电解液中加入0.8mg配合物1,以10mV/s、25mV/s、50mV/s、100mV/s、200mV/s,在-0.8V到+1.4V得到图3(b)的循环伏安图。随着扫速的不断增大,0.339V vs.Ag/AgCl处的还原峰电流不断地增强,并且扫速的平方根与峰电流呈线性关系见图3(c),表明此过程是一个扩散过程13-15。 在10mL KCl电解液中加入8mg配合物1,100mV/s的扫描速率对pH值为4、5、6、8、9的条件下在-0.8V到+1.4V扫描得到图4(a)的循环伏安图谱,由图4(a)可看出,随着pH值的增大总是还有一个可逆的单电子峰,平均电势都随pH值增大而负增大,即所有的氧化还原峰均向负偏移。 在10mL KCl电解液中加入8mg配合物1,以100mV/s扫描速率对加入浓度为1mol/L、0.5mol/L、0.1mol/L、0.05mol/L和0.01mol/L的醋酸1mL,在-0.8V到+1.4V扫描得到图4(a)循环伏安曲线,通过图4(a)可以看出,随着HOAc浓度的不断增加,还原峰电流不断地增强,质子还原的起始电位明显正移,这可能是由于酸的加入,引起配合物的质子化,降低了电子传递所需要的能量,因此,配合物1也可能具有电催化制氢的作用16,17。 3.3.2配合物2循环伏安性能测试 采用标准三电极体系,以100mV/s的扫描速度对含有0.8mg配合物2的n-Bu4NClO4电解液由负电位向正电位扫描,从-1.2V到+1.7V得到如图5的循环伏安图。根据图5(a)可知配合物2在E=0.129V和E=1.525V有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相对于Ag/AgNO3参比电极)。在10mLn-Bu4NClO4电解液中加入0.8mg配合物2和3mg二茂铁(做内标),以 10mV/s、25mV/s、50mV/s、100mV/s、200mV/s,在-1.2V到+1.7V得到如图5(b)的循环伏安图。随着扫速的不断增大,0.339V vs.Ag/AgCl处的还原峰电流不断地增强,并且扫速的平方根与峰电流呈线性关系见图5(c),表明此过程是一个扩散过程。 在10mLn-Bu4NClO4电解液中加入8mg配合物2和二茂铁(做内标),100mV/s的扫描速率对pH值为4、5、6、8、9的条件下在-1.2V到+1.7V扫描得到图6(a)的循环伏安图谱,通过图6(a)可看出,随着pH值的增大总是还有一个可逆的单电子峰,平均电势都随pH值增大而负增大,即所有的氧化还原峰均向负偏移。在10mLn-Bu4NClO4电解液中加入8mg配合物2和3mg二茂铁(做内标),以100mV/s扫描速率对加入浓度为1mol/L、0.5mol/L、0.1mol/L、0.05mol/L和0.01mol/L的醋酸1mL,在-1.2V到+1.7V扫描得到图6(b)的循环伏安曲线,通过图6(a)可以看出,随着醋酸浓度的不断地增加,还原峰电流不断增强,质子还原的起始电位明显正移,这可能是由于酸的加入,引起配合物的质子化,降低了电子传递所需要的能量,因此,配合物2也可能具有电催化制氢的作用16,17。 4结论 本文合成了两例铜基配合物(配合物1和配合物2),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对铜配合物的电化学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