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省编辑培训.ppt_第1页
2013省编辑培训.ppt_第2页
2013省编辑培训.ppt_第3页
2013省编辑培训.ppt_第4页
2013省编辑培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度黑龙江省出版编辑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新规范视野下的编辑实务问题主讲人李文方,前言(一)编辑在加工规范上应建立“与时俱进”的理念(二)正确认识和使用“黑马”校对软件(三)近几年国家推出的新规范,“一通知”:即新闻出版总署2012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新出政发201211号)“二国标”:即由国家质监局、国家标准委联合2011年发布的新的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2011)和新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158352011)。,一、“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引出的编辑问题及解决办法,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下发于2012年9月10日,省新闻出版局在9月26日,做了转发。“通知”在出版编辑加工方面,提出的规范化要求,不仅适用于学术著作,也适用于一般出版物;不仅适用于现在,也会适用于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可以说,关于出版编辑加工的规范化规定,才是此“通知”最有价值、最有生命力的核心命题。应引起相关部门、第一线编辑,甚至质检专家,充分的重视。关于出版编辑加工规范化的规定,主要集中在“通知”第四条中,主要涉及书刊正文之外的辅文。而恰恰是这部分文字,往往为作者所忽视,为编辑所难于处理,也为书刊质检的争纷之所在。,第四条文字的总述部分即第四条第一款:四、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索引等是学术著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真实性、科学性、传承性,体现了对他人成果和读者的尊重,是反映学术著作出版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强出版规范,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四对象引文、注释、参考文献、索引一地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性质真实性、科学性、传承性一标识出版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识,(一)引文问题及解决办法1.“新规范”对引文地位、作用的重新定位第四条总述下,共分五款,第二款是关于引文的规范。原文如下:引文是引自他人作品或文献资料的语句,对学术著作的观点起支持作用。引文要以必要为原则,凡引用的资料都应真实、详细、完整地注明出处。,引文界定:他人作品语句文献资料语句引文地位:学术著作:不可或缺、观点支撑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作品:增加色彩、合理延伸有机组成部分,2.“新规范”对引文编辑提出的新要求把握原则:必要为论证不可缺少,为内容有机组成部分考量性质:真实性:体现具体的研究范围、深度、过程科学性:体现研究所依赖的文献的科学价值传承性:体现研究的学术渊源、学术承续,3.“新规范”引出的引文编辑加工问题及解决办法内容核对:保证引文的“准确性”这是本次讲座的重点,也是目前编辑操作最为欠缺的部分。这是个老问题,同时也是个新问题。对书籍、期刊所发表的文章,无论学术文字,非学术文字,只要有引文的,都必须由编辑进行核对,与原著符合,才能放行。这本是“编辑”二字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自古以来编辑职业的优良传统之一。,“通知”对此特别指出:责任编辑应对学术著作中的学术信息进行必要的查证、核实。(第七条第一款)“引文”当然属于“学术信息”,而且往往是重要的学术信息,否则便没有“必要”引用了。所以,本“通知”是以官方规定这种具法律意义的方式,重新规定,出版编辑,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及其他新媒体,有义务、有责任对所传播内容中的“引文”进行查证、核实。这是本通知发布的新规范之中,最具经典意义,也是对当下具体的编辑工作和编辑流程,影响最大、最深的新规范。,引文查核重点对象马列经典(实例1)文史经典(实例2)引文查核重点层面文字符合原文文字无差错(实例3)语句符合原意不断章取义,不歪曲原作(实例4),出处标注:保证引文的“真实性”标明引文出处,是编辑把关的重要环节。“通知”规定:凡引用的资料都应真实、详细、完整地注明出处(第四条第二款)这里给出了关于引文出处标注的“一原则”“三标准”。,“一原则”凡引必标“三标准”真实、详细、完整“真实”要求引文出处是实的,不能虚构,不能假造,不能张冠李戴。“详细”要求引文标注要详尽,不能用概语,略语,不能简化。“完整”要求引文标注符合国家规范,不缺项。,性质把握:保证引文的“合法性”“通知”规定:学术著作的出版,必须弘扬科学精神,杜绝学术抄袭、剽窃(第五条)本条把防止抄袭、剽窃的重大社会责任,放在了出版者身上。因为这里条文主体不是“学术研究者”,而是“学术著作出版者”。今后一旦出版物出现抄袭、剽窃问题,被侵权人更有理由来追究出版者连带责任。,如何保证引文的“合法性”?应把握三条:检查引文性质著作权法规定“引用的目的仅限于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本通知规定“必要”,前者规定使用目的,后者规定使用条件。检查引文数量著作权法规定“所引用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本通知无数量规定“适当”原则。一般讲,引文字数究竟多少为宜,在1985年我国文化部颁发的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对此有过界定:引用非诗词类作品不得超过2500字或被引用作品的1/10(或1万字);诗词类作品不得超过40行或全诗的1/4;或引文总量不得超过本人创作作品的1/10。这个条例虽已废止,但在现行法规无相关界定情况下,仍可以作为责任编辑检查、确定引文是否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适当引用”的参考,作为鉴别“适当”的标尺。引文出处标注(略),版面运筹:保证引文的“鲜明性”句内引文和段内引文一般不宜提行单列,或改变字体字号。整段引文应提行,单列一段,也可以改变字体方式,与作者文字相区别。单列段引文在前有提示语情况下,可以用仿宋、楷体排字并可以省略引号,这样如果引文中有对话,或者还有引语,就避免了双重、多重引号问题。在运筹过程中,要注意全书体例的统一,达到突出视觉“鲜明性”的效果。,(二)注释问题及解决办法注释问题也是编辑加工经常遇到的难题之一。以前由此造成的差误和纷争,数量也相当大。那么,这次“通知”对此有何规范呢?让我们看一下相关条文:注释对作品中某些特定内容、术语等起到必要的补充、解释或说明作用。注释应力求客观、准确、翔实。(第四条第三款),1.“新规范”对注释地位、作用的重新定位“通知”给出的定位是对正文内容进行补充、解释、说明。它实际上是作者著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出版物的重要构成要件。,补充即文本内容的延伸。这种注释,在学术性文字中,实际上是正试文本的一部分,有时其重要性甚至超过正文文字。在我国古代,注释文本,是一种正试的学术研究方法,自先秦以降,传之久远,其中脍炙人口的名著很多,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南宋朱熹的四书集注,清代段玉裁对东汉许慎说文所作的说文解字注,其注的内容价值,都超出原文。到近现代,乃至当代,以注经方式作学术的仍不乏名家大手,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吾师“的学者,潘光旦先生,1946年在三联书店出版一部译注,即霭理士的性心理学,其注释无论文字数量、学术含量,和创新质量,都与原作不相上下。其中,“第七章恋爱的艺术”注释,达小五号字,满满两页,2046字之多,可见学术补充性注释之一斑。,解释即对典故、现象、术语、生僻语汇的讲解。这是语文类、古籍普及类、科学普及类读物中常见且数量很大的辅文。说明即对正文容易引起歧异的表述加以界定。对引文出处的标注,也属于声明引文的著作权不属于自己,并说明来自何人何处。,2.“新规范”引出的注释编辑加工问题及解决办法类别区分:保证注释的“功能性”补充性注释:要尽量遵循作者原意,少作改动,不要为了求得形式上的统一,损害这类注释中的学术含量。解释类注释:要尽可能言简意赅,凡普通常识类术语、名词、典故、现象、事件,尽量不作此类解释。说明类注释:要按国家规范统一格式,全书、全文一致。,内容核查:保证注释的“科学性”注释与正文一样,都是出版物正式组成部分,作为编辑,必须对其内容、文字进行核查、加工。“通知”提出注释加工的“三标准”客观:这主要是对“解释类”注释的要求准确:这主要是对“说明类”注释的要求翔实:这主要是对“补充类”注释的要求,格式设计:保证注释的“视感性”注释虽然重要性不亚于正文,但在文本格式上,与正文却有很大区别,也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就给编辑提出了从形式上整体运筹、谋篇布局的要求。a.区分文内注与文外注文内注也称夹注,是在正文行文中以括号形式标出的注文。文内注适用于一般性普及读物,或学术著作中引用的常识性语句,要求点到为止,尽量减少文字,以免大段注文截断正文,使文势、文气中断,也使读者阅读不便。一般夹注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如“古人曾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文外注一般意义上的注释,b.文外注的版面处理页下注也称脚注。以本页下版面,安排本页注释。解释、说明类注释,适用此种注法。要求,注文不能太多,本页注释占版面一般不宜超过1/3。文字多选与正文同字体小半号或小一号。用下角注释线分栏。页下注不能过页顺排,如果注文字太多,应与作者协商,改为章(篇)后注。篇或章后注注释放在整章(篇)结束之后。补充类注释,或期刊论文,适用此种注法。多选用与正文有区别的字体,如仿、楷、线、圆等体,字号也略小。书后注一般用于补充类注释,特别是注文之间有关联,有逻辑关系,与研究内容关系不太紧密,但前后统看会体现重要观点的注文。一般要另起面,单码起,全书目录要列“注释”项,标明页码。,c.说明类注释的标准规范主要是引文出处标注类注释格式,这里提供三种基本格式,仅供参考专著类(包括图书、古籍、学位论文、技术报告、会议文集、标准、汇编、多卷书、丛书等)标准样式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电子文献必备,其他文献任选版本项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示例A.科技类1李凤生,杨毅,马振叶等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及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100-101B.社科类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163页,2.期刊、报纸类A.科技类标准样式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刊名:其他刊名信息,年,卷(期):起止页码.示例1魏玲玲,何业东.电子铝箔电解腐蚀隧道孔极限长度的控制机理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8,27(11):36-39.B.社科类李景林:儒家的丧祭理论与终极关怀,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49页。3.网络类标准样式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或访问路径,(三)其他辅文问题及解决办法这里所谓的“其他”辅文,主要有参考文献、索引、摘要、关键词等。参考文献,与引文出处注释项目基本相同,只是省去页码即可。要求文后单列,单码起排,字体字号应与正文有区别。摘要、索引,一前一后,不是必备项。关键词,是为快速检索提供的,但在出版物上,如能创造性加以运用,也会使出版物的面貌得以刷新。2013年,我和刘恺汐编辑合作责编了李述笑先生的哈尔滨历史编年(17631949),为方便读者查找相关条目,在每一个页面下设置了“本页关键词”,挑选页内记事比较重大者压缩成词,每页3-5条。作者与读者对此都很欢迎。,二、新国标标点符号用法引出的编辑问题及解决办法2011年,国家公布了新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的使用做了“全面修改”,对我们专门从事文字加工(包括文中标点)的出版编辑有深刻影响。究竟有哪些影响,下面扼要加以探讨,(一)“新国标”标点法对原标点法的重大改动1.点号的重大变动点号分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句中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本次新国标的改动,主要是句末点号更具语气特色。对句中点号用法做了补充。,2.标号的重大变化标号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其中,对省略号、括号、连接号、书名号、分隔号的用法做了新规定。,3.新增“附录”部分对编辑加工的影响新国标与过去历次修改的标点法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在条文之外,增加了“附录”部分,而且是“附录A”、“附录B”两大部分,文字量大于正式条文的一半,足见新增附录的重要性。“附录A”又称“规范性附录”,主要对常见标点的用法做了补充规定。“附录B”又称“资料性附录”,主要针对长期争议、易混易误的问题做了澄清。对于编辑而言,两附录可谓及时雨,解决了许多一直缠绕不清的具体问题,值得认真研究,落实到编辑工作中。,(二)“新国标”标点法引出的编辑实务问题及解决办法1.点号问题及解决办法句末点号的新规定及编辑处理句号:图片、表格说明文字,句尾一律不加句号,即使文中有标点,也不加;问号:可连用3个,可当标号表不详(?-518);叹号:可连用3个,可与问号连用?!句中点号的新规定及编辑处理逗号、顿号、分号:多顿最后项用逗,下加“以及(及)”;逗长顿短分最长;,2.标号问题及解决办法引号的变动及编辑处理引号:多段引文连排,每段开头加前引号,尾部不加后引号,直到最后一段尾部加后引号。引号补充用法标注“丛刊”“文库”“系列”“书系”丛刊等标识文字,是书名一部分放引号内,否则放其外,括号的变动及编辑处理4种()、【】(圆、方、六角、方头)标作者国籍朝代标公文文号的发文年,标被注词语【】标被注词,电讯、报道开头,如【新华社巴黎电】,书名号使用范围变化及编辑处理书名号书名、卷名、篇名、刊物名、报纸名、文件名、各种艺术作品名(电影、电视、音乐、雕塑、图片、绘画、光盘等)。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把“栏目名”正式加用书名号,此外把中文软件名、作品简称也明确加用书名号。,其他标号的变化及编辑处理a.连接号:规定只有三种:短横线-、一字线、浪纹线-化学符号图表编号连接号码(门牌、电话、阿拉伯数字简化年月日)、产品编号、复合词内分节项目起止(时间、地域)数值范围(阿、汉均可)b.间隔号(中圆点)汉字以月日标识事件、节日,只在一、十一、十二月后加,阿拉伯数字月日之间一律加。,3.“新国标”“附录”引出的编辑问题及解决办法“附录”否定项引出的编辑问题不表疑问语气,不用?(问号)有顺序并列,不用,(逗号)项内已有句号,不用;(分号)句中无停顿,不用:(冒号)省略号与“等等”类文字不可同用;不可连用三个以上;(分号)间隔号与“和、与”类字不可同用;(分号)书名号不能用于非作品项目(课程、课题、奖品奖状、商标、证照、组织机构、会议、活动)(展览名区别情况,指活动不用,展览作为一个整体作品可用),“附录”争议项引出的编辑问题一字线与浪纹线:争议良久,本次仍未统一,可自行选择,但全书应统一“说”后点号:句前:(冒号)句中,(用,不用:)句末。(句号)引号文句末标点位置:引文完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