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动论文关于教育活动史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教育活动论文关于教育活动史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教育活动论文关于教育活动史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教育活动论文关于教育活动史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活动论文关于教育活动史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正是由于苏霍姆林斯基是上文中所说的那样的人,所以才会借着大环境而形成其庞大的教育思想。它包含了教育的或者说作为一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然而又是细腻深刻的。为了使读者能够比较简单清晰地了解其教育思想,故此强将其不可分割来看的教育思想方便演说地分为三大部分。即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集体主义教育思想,爱的教育思想。 这三部分其实个中相互包含,所谓的全面发展、集体主义、爱的教育,三者其实是一,都是时刻关注生命的教育思想表现。如果说关注生命是体,那么这三部分就是用,体用是如一的。而所谓如一,就是圆融无碍,使一切的策略都可为成就生命而用。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系统而情真意切地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这三个部分,它的内涵是当今教育界的普遍的呼吁和行动的指导。但理由就在于为何苏霍姆林斯基能够把它们很好地践行出来,而大多数的教师还只是把这三者停留在思想的层面,理解的层面,甚至刚做了一点点,就以条件不具备,实行起来很难为借口而将其搁浅。 然而一切事倘若必须所有条件具足才去做,那么便永没有实现的一天。教师们并不能因为暂时的其他障碍或条件不具备而不去践行这样的思想,如果当下不做,那么障碍便永远是障碍,它不可能自动消除,而所谓的条件也便永远不会具足。 如若知道了任何一种思想想要成就,就必须当下即行,行在当下后,还是没能践行出来,那就是因为对这一事物不了解,或者了解了,但不是正知正见,而是偏知偏见,所以行不出来或者错行出来。 我们再来反观苏霍姆林斯基,赞叹他为教育思想家,教育实践家是当之无愧的。在教育上,他比较完美地做到了行解相应。 前文已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时刻关注生命的人,他所有的教育思想和行动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关注源自于一颗细腻、精致的心。外婆的童话、爷爷的书籍、自然中的生活、老师的爱,保护了他当年那颗具有无限能力的心,那颗每个人小时候都具有的情感丰富、灵敏的心,那颗对自身与外在世界充满惊奇与探索的心。 他为学生情感的细腻与丰富而高兴。他常常像外婆给自己编童话一样,给自己的学生编写童话。他曾用了整整一页来描写两个孤儿的眼睛,就是为了培养这样一种情感。当他观察到孩子们读了这篇小说后开始仔细观察周围人们的眼睛时,他无比高兴,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看到了人,发现了人,而且培养了真正的人。他的这种教育行动是以关注生命为初发因,以成就人为动机和目的,一切的策略都是为了人的,都是为了成就人所本有的种种能力的。 人之所以为人,本质只在一颗心;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本质就在于拥有一颗心的人。不了解这颗心,就不可能做成教育。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行动的理念支持。所以说,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完全的过程,在于成就心灵的能力,给人以智慧。所谓完全的过程,包含了初发因(动机和目的),行动和结果三个部分。这是一个如一的过程,三个部分说其中一个也便含摄了其他两部分。正如说“好”时,就必定隐示了“坏”;说“美”的时候,其实也就是提及了“丑”。我们应当这样认识教育的本质才比较完满。过去的种种认识往往是将这一过程肢解定义。 “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成就人心灵的能力、给人以智慧的完全的过程。不管教育在哪个地方,什么年代,由谁来操作,以何种方式操作它都是这样的“教育是什么”。各种教育本质论的反扑归真就在这里。 过去我们知道的理论策略虽然很多,但往往把它们当作教育站立的根基,而事实上,它们都只是工具,就像渡河的舟伐一样,一旦过了河,就应当放下舟伐,若执着不舍,反而成为前进的阻碍。教育活动中,不少教师不仅知道的策略少,而且往往一种策略用到底,经年累月不知变换,没有发现眼前的学生正在成长变化。这样固执一法,必定积久弊深。所以对教育的本质教师应当首先有正见,所谓正见,就是要有正确深刻的认识。其次当有正行,也就是知道如何践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时时提起对教育情景的关照。所谓关照,就是教师本人每时每刻都既是参与者,又是旁观者,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行动,同时能清醒地意识到是什么想法在支配、影响着这样的行为,对于教育情景中的一切都有这样清醒的认识。只有具有这样的关照心,才有能力知道自己的行动是否合乎对教育的本质的正见,合者则为正行。 _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卷三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xx. 2鲍里斯塔尔塔科夫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3洪宝书.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论研究(上、下)J.高等教育研究,1991(02). 4郑金洲.教育本质研究十七年J.上海高教研究,1996(03). 5曹义孙.关于教育本质理由的种种观点及其悖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07). 6刘煜,张烨,田大海.关于教育本质理由大讨论的历史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