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别录白话注释.docx_第1页
格言别录白话注释.docx_第2页
格言别录白话注释.docx_第3页
格言别录白话注释.docx_第4页
格言别录白话注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格言別錄 依格言聯璧錄寫學問類凜閑居,以體獨。卜動念,以知幾。謹威儀,以定命。敦大倫,以凝道。備百行,以考德。遷善改過以作聖。 劉忠介公人譜六條敬畏於閑居獨處之時,從中體悟慎獨的功夫;預測念頭初動,瞭知其中因緣果報之事細微的前兆;謹慎威儀舉止之規範,以安定吉凶禍福之命運,趨吉避凶也;敦厚和睦大眾之間的正常倫理關係,以堅固凝定倫常不變之大道;具備百德細行,以考驗道德行為規範;見善則遷,知過則改,以此作為成聖成賢的功夫。這一條出自明朝學者劉宗周的著作人譜,說明做人就需要具備這六條。幾(j ):讀平聲。幾微,事前徵兆,微末細小之事。敦:修治使之厚。考:考績、考驗,稽查之義。考德:另有本為“考旋”,取易經“視履考祥,其旋元吉”之意。(觀察其行為善惡得失,考績禍福徵祥,以期回轉天命,得到洪福大吉。)觀天地生物氣象,學聖賢剋己功夫。觀察天地之間生長萬物之氣象,以開拓心胸眼界;學習古聖先賢剋己復禮修身的功夫,可以成就功業道德。為善最樂,讀書便佳。茅鹿門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濟事,則彼之感我,中懷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行善助人最為快樂,讀聖賢書便是佳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明朝名士茅鹿門說:人生在世,多做幫助救濟他人之事,則對方感恩於我,發於肺腑,溫暖入心。能得人心到如此地步,是多麼值得慶幸啊!諸君到此何為?豈徒學問文章,擅一藝微長,便算讀書種子?在我所求亦恕,不過子臣弟友,盡五倫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廣州香山書院楹聯諸位君子到此為何事?豈只徒然為求學問、寫寫文章,擅得一種技藝之微小專長,就算是個讀聖賢書的種子嗎?而在我所求亦是恕道而已,不過是子孝臣忠,弟悌友信,各自盡到五倫的本分,共同成就為名教中的賢人。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如果沒有倫理道德的基礎,不知禮義廉恥,學越多越長浮華傲慢,就與學問背道而馳,不得利益。這副對聯出自廣州香山書院,從中可見創辦人的教學宗旨。楹聯:貼在楹柱(廳堂前的柱子)上的對聯。何謂至行?曰:“庸行”; 何謂大人?曰:“小心”。什麼是最高的德行?就是平常生活,一言一行安分守己;什麼叫做大人?不過處處小心,一切恭敬而已。聖賢絕無標新立異,外表生活與凡夫并無不同,所不同者,存心而已。在世間法中覺悟,即是佛法。庸:平常的。中庸曰:中不偏,庸不易。庸行即平常生活。存養類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涵養德行,心須寧靜,言語寡少沉默,舉動從容安詳,行事嚴謹恭敬,生活簡單樸實,少欲知足。常常這樣檢點,自然容易止息妄念,心專意凝。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謙虛退讓是保全自身的首要方法,安詳鎮定是辦事成功的關鍵,包容別人的過失是與人相處的第一妙法,恬淡少欲是修養心神的關鍵。 劉念臺云:“涵養,全得一緩字,凡言語動作皆是。”明朝學問家劉宗周先生,號念臺,告誡學生說:“涵養品行,完全得自於一個緩字,無論言語動作都要徐緩安詳,不可急躁莽撞。”無量壽經說:動作瞻視,安定徐為;做事倉促,敗悔在後;為之不諦,亡其工夫。舉止安詳,就容易得定。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閒暇時,纔見涵養。無論處事待人接物,心中常常有優裕從容、遊刃有餘的感覺,忙而不亂,纔表現出一個人的涵養功夫。作而無作,心無掛礙,所以從容悠閒。劉念臺云:“易喜易怒、輕言輕動,只是一種浮氣用事,此病根最不小。”劉念臺先生說:容易感情用事,隨便講話、妄念紛飛,都只是心浮氣躁起作用,這是德行涵養不能成就的病根,不可以輕視。多學靜坐,以收攝浮氣;或練習寫毛筆字、誦經、念佛、參禪,皆無不可。呂新吾云:“心平氣和四字,非有涵養者不能做,工夫只在個定火。”明朝刑部侍郎呂坤,號新吾,他說:心平氣和四個字,若不是真正有涵養功夫是做不到的,下手用功只是忍辱,降伏瞋恚煩惱。能夠忍辱,而後纔能得定。 陳榕門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勝則氣自平矣。”清朝學士陳弘謀先生說:降伏瞋恚,不外乎用理智控制慾望煩惱,理智的力量強,煩惱自然平息。以和氣迎人,則乖沴滅;以正氣接物,則妖氣消;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以靜氣養身,則夢寐恬。與人交往一團和氣慈悲,就能化解不和衝突;接觸外物正氣凜然,妖風邪氣也會退避;心胸浩然開闊,一切疑慮畏懼自然消除;止息妄念,心地清淨,夢寐亦會安然恬適。沴(l ):水流不暢。乖沴:不和之氣,邪氣。輕當矯之以重,浮當矯之以實,褊當矯之以寬,躁急當矯之以和緩,剛暴當矯之以溫柔,淺露當矯之以沉潛,谿刻當矯之以渾厚。輕狂的,要用穩重的去矯正他,浮華的,要用平實去矯正;心胸狹窄,要用寬宏去矯正;急躁的,要用和氣舒緩來矯正;粗暴剛強,要用溫和柔順來矯正,淺露的,用深沉收斂矯正,刻薄的,用渾厚平易來矯正。所謂對症下藥,潛移默轉,變化氣質於不知不覺之間。尹和靖云:“莫大之禍,皆起於須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謹。” 南宋大儒尹和靖說:無窮的禍殃,都是起自於片刻的不能忍耐,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不能不謹慎啊!能忍人所不能忍,纔能行人所不能行。世出世間大丈夫,都以忍辱為第一精進。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在順逆境界中纔能看出心胸氣度,在喜怒將發之際纔表現出涵養修持。離開境界,何談修行?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自己的好處,要掩藏一些,涵養化育,培養德行的深厚;別人有過失,要遮掩一些,渾厚包容,開拓心胸之廣大。謙虛纔能深入聖道,隱惡揚善,成就德行。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用清虛淡泊修養心神,以充實道德保養身體,用仁義慈悲撫育天下萬物,用聖賢大道教養十方三世。養字於此,有修養、涵養、養育、培養等不同意義。一動乎欲,欲迷則昏; 一任乎氣,氣偏則戾。 慾望一動,若不能及時剋制,迷於其中就會失去理智;任由情緒發展,稍有偏差就會流於乖張邪惡。 觀照、修行,都要從念頭初起時用功,兩個“一”字,尤須注意。戾(l )彎曲,引申為乖張、違逆。劉直齋云:“存心養性,須要耐煩、耐苦、耐驚、耐怕,方得純熟。”劉直齋說:涵養心性,必須要耐得煩亂、耐得辛苦、耐得驚畏、耐得怕懼,功夫纔能純熟。不能忍耐,則一切功德皆難以成就。寡欲故靜,有主則虛。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慾望淡泊,所以心緒寧靜;心有主宰,故能清虛淡泊。不被外境物欲誘惑動搖叫做靜;不因外境而生染著,據為實有,纔叫清虛。不被外界物欲所動,故能心靜;不被外界物欲所實,故能心虛。實:物欲填滿心中之意。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恭敬嚴守心神,心神就能安定;收斂抑制情緒意氣,情緒就能平和。心平氣和,功夫在恭敬剋己。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光明磊落的節操道義,是從隱秘之所、無人之時,不敢放縱,恭慎自守培養出來的。扭轉乾坤的學問才幹,由於不敢輕忽細微之處,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能得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不自欺,不欺人。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情緒忌諱發揮到極處,心志忌諱驕傲自滿,才華忌諱淺浮外露。這些都是涵養德行的大病。禮記曰: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凡事須有節制,發乎情,止乎禮。在此基礎上,纔能修世出世法。意粗性躁,一事無成; 心平氣和,千祥駢集。粗率急躁,不能忍耐反思之人,必定一事無成;順逆境界,保持心平氣和之人,則能感應各種祥瑞雲集。駢(pin ):兩馬並駕。引申為聚集。衝繁地,頑鈍人,拂逆時,紛雜事,此中最好養火。若決烈憤激,不但無益,而事卒以僨;人卒以怨;我卒以無成;是謂至愚。耐得過時,便有無限受用處。處於人事繁雜的重要職位;面對頑劣遲鈍之人;違背自己意願的時候;處理紛繁複雜的事情,這些境界中最好修忍辱。如果態度偏激堅決,不容回轉,不但對事情沒有幫助,終將勞而無功,人人抱怨,自己難以成就,實在是愚癡到了極處。如果在這裡邊能夠忍耐過去,就有無窮的利益。此句是“意粗性躁”一句的註解,一切法得成於忍。僨fn :覆敗、滅亡。人性褊急則氣盛;氣盛則心粗;心粗則神昏;乖舛謬戾,可勝言哉。一個人性情急躁、心胸狹隘,就容易情緒激動;情緒激動就用心粗疏大意,神志昏散。於是各種謬誤差錯接踵而來,那裡說的盡呢?褊(bin ):衣服窄小,引申為心量狹窄。舛(chun )違背、差錯。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自己修持要清淨超脫,對待他人和藹慈祥。無事時候心境明淨,事情來時處理果斷。事事如意時淡泊不染,不如意時泰然處之。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被外境所轉,實在是相當高的修行境界。持躬類聰明睿智,守之以愚; 道德隆重,守之以謙。聰明智慧不可外露,須知韜光養晦,和光同塵,大智若愚;道德高尚,地位尊崇,須知謙遜虛心,纔能長久保持不失。富貴,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災也;聲名,謗之媒也;歡樂,悲之漸也。富貴是招惹怨恨的根源,才能常常帶來身家的災禍;顯赫的名聲是招致毀謗的媒介;歡樂過頭就會轉成悲哀。老子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凡事皆當適可而止。只是常有懼心,退一步做,見益而思損,持滿而思溢,則免於禍。立身處世,只是要常常存有畏懼之心,知道退讓。見到眼前利益,想想後來的害處;事到圓滿,要想到漫溢的時候。常常這樣存心,就能免於災禍。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倖成;偶一恣行而獲小利;後乃視為故常,而恬不為意,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人生最不幸的事情,就是偶爾失言卻沒有帶來災禍;偶爾計劃不周,事情竟僥幸成功;偶爾恣意行事居然得到小利。於是以後視為常事,而不加以檢點。那麼大的災殃就從這些地方產生。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細微之處若不防範,往往使德行受損。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待人處事,能夠退讓,與人無爭,不僅免禍,而且涵養德行,培植福報,其實是大便宜事;日常用度,皆有定數,若增加一份享受,就折損一分福報。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知道尊重自己的人,往往自取其辱;膽大妄為、不知敬畏的人,往往會招來災禍。謙卑恭慎是保身立德的關鍵。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惡,當不得一個悔字。即使功勞蓋世,抵擋不得一個傲慢自矜,最容易招惹嫉妒,乃至災禍,不但無益且有害;天大的罪惡,一念回心,抵擋不得一個真誠懺悔改過,再大的罪過惡業都能消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弟子規說:過能改,歸於無。諺語有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佛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事當快意處,須轉;言到快意時,須住。殃咎之來,未有不始於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憂,逢喜而懼。凡事到順心如意時,要知道趕快回頭;話說到恣情痛快時,要知道停止。災殃過失無不是從志得意滿而來,所以有見識的人事事如意時常懷憂慮,遇到喜事會更加警惕畏懼。物極必反,盛極必衰。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萬物都忌諱所有的好處集於一身,凡事都忌諱十全十美,為人則忌諱興盛到極點。諺云:弓不可拉太滿,須知留餘地給他人立足,給自己轉身。安莫安於知足, 危莫危於多言。心安、身安莫過於知足常樂,危險之來多由於多言妄談。知足常樂,言多必失。身心不安,都是由於不知足、過分貪求;危險災禍,都從口出。行己恭,責躬厚,接眾和,立心正,進道勇,擇友以求益,改過以全身。自身行持須恭敬為主,反躬自責要深刻懇切,接引大眾要和睦慈祥,存心用意要公正無私,修身行道要勇猛精進,還須選擇善友良朋以求進益,知過改過,永無止境,保全身命,成全慧命。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把握念頭不胡思亂想,現於身體不可胡作妄為,口不可輕言妄談,善護三業,就是君子主敬存誠的下手處;內心不欺騙自己,對外不欺騙他人,進而不敢欺騙天地鬼神,就是君子修養慎獨的用功時。心術,以光明篤實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存心以光明磊落、誠實篤厚最重要;外表以端正大方、老成持重最親切;言談以簡單扼要、真誠懇切最感人。身口意三業,心為根本,誠於中必形于外。三者功夫乃是一體,效驗也是一體,不可分割。以情恕人,以理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體察物情,推己及人,來包容原諒他人的過失;保持理智,不徇私情,來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能夠用原諒自己的心原諒他人,就能夠保全朋友間的友誼;能夠用責備他人的心責備自己,就能夠減少過失,不至喪德。唐荊川云:“須要刻刻檢點自家病痛,蓋所惡於人許多病痛處,若真知反己,則色色有之也。”明代大儒唐順之說:“人要時刻檢點自己的毛病,原來討厭別人的許多毛病,如果真的反省自己,就會發現其實自己樣樣都有。”與其厭棄別人,不如回頭檢查自己。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禍。凡事緩和一步,就可以免除因倉促帶來日後的悔恨;凡事知道退讓,就可以避免與人相爭帶來的災禍。退一步海闊天空。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心量要大,當效海納百川,能夠包容別人的過失;對自己做人處事的原則,立場要穩,不可隨波逐流。儘前行者,地步窄;向後看者,眼界寬。一味向前進,不留餘地,不知轉圜,路就越走越窄;目光深遠,及時回頭,眼界越放越寬。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纔是腳跟。事情繁多密集時,能夠將它撥的開,沒有障礙,方纔見到手段的高明;人事之大風大浪衝擊時、急難當前時,能夠立得堅定,做得了主,纔是真正腳跟。朱熹詩說:世上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人當變故之來,只宜靜守,不宜躁動,即使萬無解救,而志正守確;雖事不可為,而心終可白;否則必至身敗而名亦不保,非所以處變之道。當有意外事件發生時,只應該守住原則,靜觀其變,不適合急躁行動。即使確實無法挽救,自己志向操守端正堅定;雖然事情無所作為,自己的存心終究可以大白於天下。否則必定落得身敗名裂,就不是應對變故的正確方法了。處變不驚,恭敬自強。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 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步步都要搶佔優先,必定會有更強的人來排擠他;事事都要爭強好勝,必定會有更強的人來挫辱他。因果報應,乃自然之理。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潔冰清,襟抱如光風霽月,氣概如喬嶽泰山。心量廣大,像海納百川、春育萬物;修行持身像白玉無瑕、冰雪清瑩;胸襟開闊如同月光下的和風;舉止風度宏大如同泰嶽高山。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心意志向要刻苦,意味旨趣要和樂,氣概度量要寬宏,言語舉動要謹慎。程伊川曰: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但實下功夫,時習不懈,自見意味。苦樂二字須看得清,不可錯解錯認。五欲壞苦,修行真樂。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樂。天下書有自己沒有讀過的,所行事沒有不可告人的。為人一生,沒有一件需要瞞人的事,這是最大的快樂。心思要縝密,不可瑣屑; 操守要嚴明,不可激烈。心思要細緻周密,而不可瑣碎(心量要開闊);操守要嚴肅清明,但不可過於激烈(態度須柔和)。凡事皆有節度,須行中道。縝(zhn )細緻。聰明者,戒太察;剛強者,戒太暴。聰明人要戒太過於明察;過於明察,人多不喜歡接近。剛強人要戒除過於粗暴,過於剛暴,人多有畏懼之心。難得糊塗。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己,以弱字禦侮。與朋友交往須淡泊無求,止息毀謗唯有裝聾作啞,反躬自責要嚴格苛刻 ,抵禦侮辱只可以柔弱剋剛強。韜光養晦,若無若虛。居安、慮危; 處治、思亂。處於安寧的環境,要考慮將來的危難;處在太平的時代,須想到動亂的到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事事難上難,舉足常虞失墜;件件想一想,渾身都是過差。每一樁事情都有它的困難處,事情多了是難上加難。舉手投足處,常常顧慮有失誤墜落之情況,不敢大意;所行之事,一樁一件細細一想,全身都是過失差錯。常存畏慎,反省檢點,就是修行起點。怒宜努力消融,過要細心檢點。憤怒起來的時候,宜努力消除怒氣,以明理融化之,或念佛轉移之。有過失要細心檢點,過失在那裡、那一方面,知過纔能改過。剋己功夫在境界中作,誠意正心在犯過時修。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凡事須有節制保留,留一點餘地給別人,不可言盡、做盡,纔能減少過失,排除障礙。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些不足處方好;纔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來,歷試歷驗。”北宋學者胡安國說:“人不能要求事事稱心如意,要常有些不足纔好。剛得稱心滿願,就有不如意事,每次經歷試驗都是這樣,絲毫不差。”樂極生悲,盛極必衰,物極必反。邵康節詩云:“好花看到半開時”,最為親切有味。宋朝名士邵康節的詩,“好花看到半開時”,是修身處世的最好寫照,餘韻無窮。花開一半,生機無限;畫有留白,悟處深遠。精細者,無苛察之心;光明者,無淺露之病。一個人辦事精明細緻,而不存心苛刻察尋;心地光明,而沒有浮淺暴露的毛病。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足恭偽態,禮之賊也;苛察歧疑,智之賊也。見識不足決斷就會思慮過多,威望不足攝眾就會容易發怒;信用不足服人,才會喋喋不休。態度虛偽,過分諂媚,是禮教的危害者;苛刻調查,多疑猜忌是智慧的危害者。凡夫與聖賢,就在這些取捨節制之間分辨。敦品類敦詩書、尚氣節、慎取與、謹威儀,此惜名也。競標榜、邀權貴、務矯激、習模棱,此市名也。學習詩書勤勉篤實,崇尚志節情操,慎重於財物的取與,言談舉動威儀恭謹,這是愛惜名譽;競相自我標榜,迎合諂媚權貴,行事專取怪異偏激,表現與眾不同,慣於模棱兩可,搖擺不定,這就是求取名聲,沽名釣譽。惜名者,靜而休;市名者,躁而拙。愛惜名譽的人,寧靜而無所求;沽名釣譽的人,浮躁而拙於應付。辱身喪名,莫不由此!求名適所以壞名,名豈可以市哉?毀辱身家,敗壞名聲,沒有不是因為這些的。求取名聲正是敗壞名聲,名望又那裡是強求得來的呢?名者,謗之媒也,名聲大就會招惹嫉妒,樹大招風。處事類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越是處理難辦的事,越應該寬大包容;越是和難處的人相處,越應該厚道,越是緊急的事,越是要緩和周到。辦事全在圓融周密,思慮深遠。如果心浮氣躁,固執己見,急於求成往往敗事。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一定要有涵容,纔看出德行的廣大;必須有忍耐,事情才能成功。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小不忍則亂大謀。呂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須審勢擇人。專欲難成,眾怒難犯,此八字,不獨妄動邪為者宜慎;雖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須調劑人情,發明事理,俾大家信從;然後動有成,事可久。蓋群情多闇於遠識,小人不便於私己,群起而壞之,胡成胡久。”明朝學者呂新吾說:“要為天下做好事,既要審度自己的德行能力,又要觀察時機,選擇用人。貪圖私欲就難以成就大事,眾人的憤怒不可侵犯,這句話,不只是胡作妄為的人要慎重考慮;即使是用大公無私的心,辦正大光明的事,也要懂得調和人心,把理論方法說明白,使眾人信服遵從;然後事情纔能成功、長久。凡夫多數沒有遠見卓識,如果讓小人無法得到私利,利用大眾一起來反對,即使有好辦法,又怎麼能夠成功、長久呢?強不知以為知,此乃大愚; 本無事而生事,是謂薄福。不懂裝懂,正是愚癡到極處;沒事找事就叫薄福的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白香山詩云:“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白居易有一首詩說:“我有一句話請您記住,世間苦人都是自找麻煩的多。”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時,戒一偷字; 有事時,戒一亂字。事情沒來的時候,要戒茍且偷安;事情來的時候,要戒慌亂無序。修行功夫得力,心定神閒,就不會粗心疏忽。未雨綢繆,纔能處變不驚。劉念臺云:“學者遇事不能應,總是此心受病處,只有鍊心法,更無鍊事法。鍊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無一事而已。無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靜功夫得力處。”學者劉念臺說:“學道的人遇到事情不能應對,就是心性有缺陷的地方。只有修煉心性的方法,沒有修煉事情的方法。修煉心性,主要就在心中不存一件事。心中無事,纔能事事圓滿,這是修行靜心工夫得力的地方。”真心無念。心中有事,皆是妄想煩惱;清淨心生智慧,纔能解決問題。處事大忌急躁,急躁則先自處不暇,何暇治事?處理事情最忌諱急躁。一急躁,安排自己都來不及,那裡還能從容辦事呢?論人當節取其長,曲諒其短; 做事必先審其害,後計其利。評論他人要選取他的長處,婉轉體諒他的不足;做事要先看事情的危害,而後再考慮可能的利益。無心者公, 無我者明。沒有成見,就能公正無私;不存我執就能明辨事理。旁觀者清,就因為心中沒有成見、我執。接物類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待人,當從有過中求無過,非但存厚,亦且解怨。要求自己,要從沒有過失中找過失,不但長養德行,也能避免災禍憂患。對待他人,要從過失中找沒有過失,不但自己存心厚道,也能化解怨結矛盾。修身要嚴格,待人須寬厚。何以息謗?曰“無辯”; 何以止怨?曰“不爭”。怎麼樣息除毀謗?“無須辯解”;怎樣化解怨恨?“不要爭執”。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別人毀謗我,與其善於辯解,不如包容他;別人侮辱我,與其防範他,不如感化他。張夢復云:“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喫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大小須辨別清楚,方知取捨。一己之私、名利享用為小;眾生福祉、法身慧命為大。又云:“凡事最不可想佔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我一人據之,則怨萃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此余數十年閱歷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他又說:凡事不能想著佔便宜。便宜是天下人都要爭取的,我自己得到,眾人就都會怨恨我,怎麼能夠安然享用呢?我失掉便宜,眾人的怨恨就消除了,我反而可以高枕無憂。所以終生失掉便宜,就是終生得到便宜。這是我幾十年經歷所悟出的,一定要遵守!千萬不能疏忽啊! 余生平未嘗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轉彎早耳。”我一生沒有受太多小人的侮辱,只有一個好方法,就是能及早轉彎回頭。這個道理就如同水一樣,水直流,遇到障礙物,它就轉個彎往旁邊流,不受阻礙。忍與讓,足以消無窮之災悔。忍耐與謙讓可以消除無窮的災禍與悔恨。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切災禍由來,都是從不能忍讓而來的;能忍讓, 災禍與悔恨,即可消除於無形。 古人有言:“終身讓路,不失分寸。”古人有句話說:終身讓路給別人先走,自己也沒有減少一分一寸道路。這是比喻形容,讓是不會有損失的。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 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擔當重任要有實力、願力、勇力,而不能任性使氣;和難以相處的人相處,要有智慧引導,少用言語勸諫,身教重於言教。窮寇不可追也, 遁詞不可攻也。對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追迫太緊,以免其拼死反撲;明知道是掩飾的藉口,不要過於攻擊,以免其反咬一口。恩怕先益後損,則恩反成讎,前功盡棄;威怕先鬆後緊,則管束不下,反招怨怒。施恩於人怕前邊很豐厚,以後減損,慾望不能滿足,反而恩變成仇,前功盡棄;威嚴不能先前寬鬆,以後嚴厲,就會約束不了,招來怨恨。恩威之間,要有智慧判斷,纔能發揮正面效果,防止弊端。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妄施。善於運用威德的人不輕易發怒,善於運用恩澤的人不隨便施與。輕易發怒,人反而沒有畏懼心,而不尊重;以德服人,纔是善用其威。施恩給人要恰到好處,要看情況,他真正需要的時候,施一杯水,會永遠感恩。輕信輕發,聽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厲,責善之大戒也。輕易相信一面之詞,就隨便發言評論,是聽話的大忌;激勵而過於嚴厲,是勸善的大忌。見未真,勿輕信;知未的,勿輕傳。聽人講話傳達信息,要持保留態度,經慎思、明辨,證實無誤,乃可相信。責備別人改惡歸善,愈刺激他,反彈就愈厲害,增長他煩惱。要他好,方法不對,所得就會是反效果。呂新吾云:“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呂新吾說:“引發人的慚愧心,小人也能使他回頭成為君子;刺激人的自尊心,君子也會惱羞成怒,使他變成小人。”這一段是講,要幫助一個人改過,成為一名君子,要引發他的慚愧心,不能刺激他的自尊心。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機。受到言語刺激而不發怒,這個人若不是寬宏大量,必定深藏心機。這一段是講觀察一個人,刺激他而不會生氣,一種是有大心量,有涵養的人;另一種是懷恨在心裡,沒表現出來,而另有意圖。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忌盡言。處理事情要留有餘地,勸善切不可竭盡直言。這是講,凡事都必須留一些空間,纔有緩衝的餘地。曲木惡繩,頑石惡攻。責善之言,不可不慎也。不直的木材憎惡繩子,因會暴露它的缺點;堅硬的石頭害怕開鑿,因為會觸到它的痛處。勸善的言語,不能不謹慎啊。這一段所講,是一般人有一些壞的毛病習氣,不喜人去指責他。勸他改善,要看他能接受多少,接受到什麼程度,不可不慎重觀察。如喜喝酒的人,勸他不能接受,反而喝的更多。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呂新吾云:“責善要看其人何如?又當盡長善救失之道。無指摘其所忌,無盡數其所失,無對人、無峭直、無長言、無累言,犯此六戒,雖忠言,非善道矣。”呂新吾說:“勸善要看對方的接受程度,還要盡到長善救失的責任。不能指責他的忌諱,不要盡情數落他的過失,不要針對個人,不要過於嚴峻,不要長篇大論,不要重複不止。如果犯了這六條忌諱,即使言論忠正,也不能算善於勸諫了。”又云:“論人須帶三分渾厚,非直遠禍,亦以留人掩蓋之路,觸人悔悟之機,養人體面之餘,猶天地含蓄之氣也。”又說:“談論別人要存三分厚道,不只可以遠離災禍,也給他留有餘地,可以遮蓋過失,有觸動他悔悟的機會,為他保存名譽。就像天地,有涵容萬物、蘊蓄生長的氣氛。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損陰騭處。行事言語過分激烈,讓人敢怒而不敢言,就是折損陰德的地方。凡勸人不可遽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蓋人喜則言易入;怒則言難入也。凡是勸諫別人,不能直接指責他的過失,必須先讚嘆他的長處。人心喜悅就容易接受勸告,憤怒的時候就難以接受別人的話語。善化人者,心誠色溫,氣和詞婉,容其所不及,而諒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體其所不欲;隨事講說,隨時開導;彼樂接引之誠,而喜於所好;感督責之寬,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長進者。我若嫉惡如讎,彼亦趨死如鶩,雖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善於感化別人的人,心意誠懇,態度溫和,情緒和緩,言辭委婉,包容他的缺失,想到他能力智慧有達不到的,體察他的苦衷。根據事情講解勸說,隨時開示教導。他因我們的誠懇而樂於接受,因投其所好而歡喜;感動於督促責罰的寬厚,慚愧自己的不成材。人不是無情的木頭石塊,沒有不願長進的。我如果嫉惡如仇,他無地自容,就會不惜同歸於盡,即使想要改過自新也難了。這是教育的悲哀啊。先哲云:“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此中有無窮意味,亦有無限受用。”古聖先賢說:“能夠覺察別人的欺詐,而不說出來;受到別人的侮辱,而能不動聲色,這裡邊意味無窮,也會得到無盡的利益。”論人之非,當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當據其迹,不必深究其心。品論他人的過失,應當推究他最初發心,或許有不得已的地方,不能只是執著於後來的行跡;擇取他人的善行,應當根據他實際的行為,不必向深處追究他的動機。呂新吾云:“論人情,只向薄處求;說人心,只從惡邊想;此是私而刻底念頭,非長厚之道也。”呂新吾說:“對世道人情,只找淡薄的地方;說到人心,只想惡的方面,這是自私而且刻薄的想法,不是長養厚德的道理。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自己修行以心地清淨為最重要,處世接物以言語謹慎為第一。惡莫大於縱己之欲;禍莫大於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則喪吾德;施之小人,則殺吾身。最大的惡莫過於放縱自己的慾望,最大的災禍多來自說別人的是非。談論別人的缺點,如果對方有道德涵養,就會喪失我們自己的德行;如果對方是陰險小人,我們就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宏;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面對刻薄急躁的人,我用寬大的心量容受他;面對陰險邪惡的人,我用坦蕩無私的態度對待他。仄(z )傾斜、狹窄義。律己宜帶秋氣, 處世須帶春風。約束自己要有秋天的肅殺之氣,嚴格要求;待人處世要像春風拂面,和煦溫暖。以要求別人改過之心,回頭來要求自己;以原諒自己過失之心,去原諒別人,與此句有異曲同工之處。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禮。大喜的時候不要許諾給人物品,大怒的時候不要答覆別人的書信。歡喜的時候隨便講話,以後往往失信;生氣時候口不擇言,往往有失禮的地方。大喜大怒時,情緒失控,往往感情用事。在這個時候,不宜處理事情。等心情恢復平靜,再處理之。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老生常談,確是世出世間修行要領。但習氣深重,雖然知道這個道理,還是很難改過來,奈何!今有一方便,論人非時,以當人為自己善知識,他的錯誤,就是教我們不要犯與他同樣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漸有轉機。面諛之詞,有識者,未必悅心;背後之議,受憾者,常若刻骨。當面奉承的話,有見識的人未必會心裡喜歡;背後議論他人,被傷害的人往往如刻骨切膚,怨恨難平。這是說,講話不能綺語,編織美麗言詞取悅於人,禮不妄悅人;也不能惡語,隨便去批評人。善護口業。諛(y )美言取悅於人。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面對事情要先考慮別人的難處,議論他人先想想自己是不是沒有過失。設身處地,換個立場想,如果我是他,將如何?常對換立場,即能替別人著想。惠不在大,在乎當厄;怨不在多,在乎傷心。施惠給人不在於大小,在於他最需要的時候;怨恨不在於多少,傷他人之心一點點,就結下深怨,不可不知。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舊恩。不要因為微小的嫌隙就疏遠至親好友,不要因為新近的怨恨就忘記往日的恩情。這是做人的道理,人與人相處,總要想到別人的好處;別人的過失不要放在自己心裡。如此,我們心裡都是好的,沒有壞的。劉直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極有理。蓋合者始也,散者終也,至於好散,則善其終矣。凡處一事,交一人,無不皆然。”劉直齋說:“好合不如好散,這個話非常有道理。合是開始,散是終結;能夠愉快分手,就是全始全終。凡是處理一件事情,與一個人交往,沒有一個不是這樣的。這是非常重要,往往人與人相處,開始時很好,到後來不懂處理善後,鬧得不歡而散,甚至結怨。嚴著此心以拒外誘,須如一團烈火,遇物即燒;寬著此心以待同群,須如一片春陽,無人不暖。嚴守心念拒絕外境誘惑,要像一團烈火,把一切物欲燒的乾乾淨淨;放寬心胸對待同伴,就像一片春日的陽光,使每個人都感受到溫暖和煦。凡一事而關人終身,縱確見實聞,不可著口。凡一語而傷我長厚,雖閒談戲謔,慎勿形言。結怨讎,招禍害,傷陰騭,皆由於此。凡事若關係到一個人終身名譽、命運,即使見聞真切確實,不能隨便宣揚,要知道隱惡揚善。但凡一句話會傷害自己的仁厚,即使是戲論閒話,也不能隨便出口。與人結怨、招惹災禍、折損陰德,都是因為這些。遇事只一味鎮定從容,雖紛若亂絲,終當就緒。待人無半毫矯偽欺詐,縱狡如山鬼,亦自獻誠。遇到事情只是一味的鎮定從容,即使事情紛繁,如同一團亂絲,終究能理出頭緒;對待別人沒有半點虛偽欺詐,即使對方像山中精怪一樣狡猾,也會受感動,而能以誠相待。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公生明者,不蔽於私也;誠生明者,不雜於偽也;從容生明者,不淆於惑也。公正就生智慧;真誠出生智慧;從容就生智慧。公正生智慧,因為不被私欲蒙蔽;真誠生智慧,因為不夾雜虛偽;從容生智慧,因為不被迷惑淆亂心思。此是治心功夫,需常提起觀照也。真誠、清淨、平等,開發自性本具般若智慧,而不是世智辯聰起作用。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能終結天下言論辯才的人,不在於善與人辯,而在於說話遲鈍。能折服天下勇力,不在於勇敢而在於常存畏懼之心。沉默是金,雄辯是銀。老子說:柔弱勝剛強。訥(n )訥於言:孔子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訥於言”是說話遲鈍,有一種渾厚誠實的性格或品德。以仁義存心,以忍讓接物。仁義為本體,忍讓為相用。如果不能忍讓,仁義又如何表現?如果心中沒有仁義,忍讓沒有根基,必有所圖,則成虛偽。去除不仁不義之心,自然仁義存於心,忍讓接於物。常觀察自己現前之心,是仁義或不仁義。林退齋臨終,子孫環跪請訓。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喫虧。”林退齋臨終時,子孫們圍著跪在床前,請求遺訓。林退齋說:“沒有別的,你們只是要學會吃虧”。吃虧就是佔便宜,要明白因果。肯吃虧,就是布施,就是持戒,就是忍辱;肯吃虧,就是放下貪心,就是放下瞋恚,就是放下我慢,就是遠離愚癡。肯吃虧就是破我執,就是大智慧。寬厚者,毋使人有所恃; 精明者,不使人無所容。寬厚的人要有原則,不能讓人有所仗恃,以致放縱妄為;精明的人要能體諒包容,不能過於苛刻,讓人無立足之地。此中分寸把握有大學問。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己過; 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喜歡打聽別人的過失,不如喜歡聽取自己的過失;喜歡誇耀自己的善事,不如讚嘆別人的善行。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處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賢愚好醜要包容得。立身處世不可以過於清白,一切污穢塵垢要能夠容納忍受;不可以過於善惡分明,一切智愚美醜都要能夠包容。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精明須藏在渾厚裏作用。古人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精細聰明要藏在淳樸敦厚中起作用,以免傷人。從古至今,招惹災禍的人,十分之八九是聰明人,很少見到因為厚道淳樸帶來災禍的。中不方,名不彰;外不圓,禍之門。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