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节日大比拼_第1页
中西节日大比拼_第2页
中西节日大比拼_第3页
中西节日大比拼_第4页
中西节日大比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节日大比拼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各国的节日风俗是约定俗成的,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具有各不相同的文化底蕴,但相互间又彼此融合。中国向来号称是“礼仪之邦”,最讲究过节。国有国庆,家有家祭,阴历节,阳历节,一年三百六十日,隔三岔五便是节。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当然也就“节多人不倦”了,过节本来是一件好事,当年李闯王的最高理想不就是“天天都过年”嘛!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雨露滋润下,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把那热爱过节的传统美德更加发扬光大,一口气引进了东西欧南北美的成套节日,什么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以至于在精美的挂历上,标出的中国节日屈指可数,而从西方泊来的大红日子,却比二十四节气都多,近些年中国不少传统节日在这些“洋节”的冲击下倍遭冷落。春节PK圣诞节 春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象征着团结、兴旺,寄托着新的一年的希望。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其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过年”,有个典故,说古时候有个叫做“年”的怪物,总是为害人间,所到之处花落树枯,后来就在农历十二月三十,“年”在人们的片炮声中吓跑了,这个怪物被制服,大家为了庆祝这一盛事,把这一天定为“过年”也就是春节的开始。优势:传统的中国节日,深入人心。现在春节期间,火车票、飞机票、客车票如此紧缺,就知道春节仍然是中国人心中无法替代的重要节日。劣势:过节形式太过死板,吸引不了年轻人的眼球。近年来许多地方禁放烟花爆竹,本来还能惹人兴奋的烟花爆竹作为“陋习”离我们远去,这使得春节丧失了传统的“爆竹一声旧岁除”的喜庆色彩,只能日复一日地在家中呆看着春节晚会、正月正晚会、文化部晚会也许正是由于我们的一些行为,无形中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年轻人心目中打了折扣。中国人现在的春节,还有个最大的纰漏就是考验大家伙的钱口袋是否足,亲戚你得去看,长辈你得去瞧,要好的朋友也得走一遭,领导那里更要看,不管看谁拿少了出不了门,拿多了工资又不答应,累啊。圣诞节: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耶酥是基督教的创始人,上帝的儿子.约公元前6年,耶酥由圣母玛利亚(St. Mary)因圣灵降孕而生,降生在耶路撒冷附近伯利恒一家客店的马棚里.耶酥长大后开始传道,并召集了十二门徒.他认为要想拯救地球人类,就要对当时的犹太教进行改革,于是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宗教主张,但是由于他的言论和行为与当时的犹太统治者及社会当权者发生冲突,耶酥被门徒之一犹大出卖,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酥死后三天升天.他的门徒继承他的事业继续传教布道. 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诞生的日子,公认的日期是12月25日.圣诞节本是一个宗教性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的全民性的节日,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甚至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很盛行.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优势:全球化趋势,迎合年轻人求新的心理,符合商家赚钱的心态。劣势:只有形式而已,西方的文化氛围求之不来。圣诞节是怎么来的?有什么意义?要有什么传统庆祝方式?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没头没脑就跟着乱过。中国人本来绝大部分人不信基督教,又不懂教义,不懂西方人头脑里流的思想意思。不信奉耶苏的人不懂他们怎么会如此虔诚?头没脑,搞出个“上帝”来!悲哀!如果你的头脑里不是流的西方人的思想意识,没有信基督教,那除了凑个热闹根本不可能真正领会“圣诞节”的内在,这样的过节有什么价值?七夕节PK情人节七夕: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之日,中国的传统情人节,古有“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等诗句,由无数恒星组成的银河像一条天河横亘夜空,人们说,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织女隔开了,王母娘娘不准有狼和织女相会,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搭成一座鹊桥,他们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这一夜还有观天河祈祷五谷丰收的习俗,有些地方还举办“青苗会”。优势:有传统的文化色彩。劣势:为文艺色彩太重,不够深入百姓。西方情人节:2月14日,一种解释说是古罗马时期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是英美等国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 关于情人节的起源有另一个不同的解释,:它是为了纪念罗马基督教殉道者瓦伦丁而设的。相传他在2 月14日即将被斩首之前,凭借自己执著的爱恋之情的魔力使双目失明的女儿重见光明。情人节之夜的化装舞会在几十年前就十分流行。参加舞会的入,个个煞费苦心地将自己装扮起来,有的化装成中世纪的骑士,有的化装成西班牙的海盗,还有的化装成东方的皇帝。聪明的舞会主人,常常给每位客人发一个带花边的瓦伦丁卡片,上面写着某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成为你今晚的伙伴。因此在舞会上,人们便可以看到罗密欧和灰姑娘翩翩起舞;哈姆雷特同卡门谈笑风生;阿拉伯公主同查理二世共进晚餐。他们化装得那样惟妙惟肖。使人觉得仿佛真的是一群古人复活了。优势:全球化,鲜花、巧克力、糖果等物品与商家利益挂钩。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他们大多为了追求浪漫,有的为了跻身于“高贵的现代人”行列,各自的主观意愿有待考证。劣势:同圣诞节在中国的情形一样,没有文化渊源。重阳节PK感恩节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还有一种解释说,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优势:历史渊源深厚,代表了自己的文化,很有韵味,能够体现中国特有的传统文明。劣势:感谢面太窄,仅限于对老人的敬意。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民间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起源感恩节的起源有一段有趣但很复杂的历史,这一段历史要从英国的宗教史说起.大约16世纪中叶,在英国教会内出现了改革派.他们主张清除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烦琐的礼仪,取消教堂内华丽的装饰,反对封建王公贵族的骄奢淫逸,主张过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因而被人称为清教徒.后来遭到当局的迫害,部分清教徒于是被迫逃亡国外.1620年9月,102 名英国清教徒来到美洲东南部的一个港口,并在附近意外地找到一个没有人的印地安人村落定居下来.但是到第一个冬天结束时,活下来的只有50来人.第二年的春天,这批幸存下来的移民得到了当地印地安人的热心帮助.给他们种子,教他们打猎,教他们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种庄稼等.就这样,终于迎来了1621年的大丰收.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大丰收,移民们决定举行一次盛大的庆祝活动,同时也是为了感谢印地安人的热心帮助.于是他们在1621年的11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四,与曾帮助过他们的印地安人一起举行了一个庆祝活动.他们在天亮时鸣放礼炮,举行宗教仪式,虔诚地向上帝表示感谢.然后他们用自己猎取的火鸡以及自己种的南瓜,红薯,玉米等做的美味佳肴,隆重庆祝上帝的赐予,这便是美国历史上的感恩节的开始.优势:是一个可向任何人感恩的节日,火鸡等食品使商家获利。 劣势:毕竟是外来文化,年轻人中流行,不能深入人心。关于节日的问题,可能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中国不止春节、七夕节、重阳节,西方也不止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现在中国表现出来的,有关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的评论也是越来越激烈,已经分成了两大阵营,一方认为西方节日很好,一方认为应该保护传统节日,抵制外来“洋节”,这场口水战很难分出胜负对错。2006年时,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并联名发出了一份“抵制圣诞节”的倡议书,呼吁公众要“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当时正值“圣诞节”来临,走在街上,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浓:圣诞老人形象举目皆是,铃儿响叮当的轻快旋律不绝于耳,缀满彩灯的圣诞树也随处可见。然而,倡议书给这种热烈的气氛着实泼了一盆冷水。活动发起人王达山表示,要通过此联署文章“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名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的倡议书的结尾日期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丙戌年己亥月辛巳日”的表现形式。文章中他们表示,一般人都自由过洋节,但是大部分国人在对西方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加入到狂欢行列。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以这十位博士为核心的反对西方节日在中国“肆虐”的广大群众把“洋节”视为“洪水猛兽”。都认为传统文化正在处于一个复苏和上升期,但仍然处于被西方文化压迫的状态,主张一定要“抵制圣诞节,驱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持这种观点的一方都表现出为西方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感到深深的忧虑,认为西方节日文化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儒教文化来说是“异端”,应该予以“拒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在经济上超越西方可能性不大,如果同时又丧失了“文化主体性”,那我们在这种“世界大势”中就会彻底迷失自我。而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从来都是文化认同,失去了文化认同,我们变成了外黄内白的“香蕉人”,就可能搞不清楚“我们是谁?”最后的结局就是彻底丧失民族自信,对外不敢捍卫民族利益,对内不敢探索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结果就只能永远停留在全球等级体系的最低一级台阶上。也许话说的有点绝对,不过这种担忧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另一种声音是觉得过洋节没什么不好,但是只这种观点的人出发点却不尽相同。现在多数喜欢过洋节的中国人,都是年轻的朋友们八十年代后的居多,有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时尚心理、虚荣心理,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有意的崇洋媚外,可是笔者不才,认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才是最能体现中国人文化底蕴的,何必非要成为“洋节”的跟屁虫呢?还有人喜欢过洋节意图就很单纯了,觉得能够找个大家开心、放松的由头未尝不可能,并且能够促进中国人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开阔视野。他们认为不管是洋的,还是传统的,这都是全球一体化,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的一种表现,这种文化共同的存在是合理的,不存在国人强于或者弱于西方人的问题。更谈不上该不该的问题,现在也有很多老外喜欢过春节看耍狮吃饺子,中秋赏月吃月饼,中国人怎么就不能过所谓的“洋节”呢?这恰恰是文化的共融的表现。还有人说,中国人最注重的是人情味.过洋节多一个联络感情的借口, 促进友好和团结,这是件好事。现在很多的中国人数不全我们的传统节日,只是想起吃粽子的应该是端午节,吃月饼应该是中秋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记得前些年有一种说法,过去平时吃不到好的,才盼着过年;现在天天都吃好的,天天过年,年味自然淡了。好像中国人的节日全是吃,真是“食为天”了。这正是由于我们多年来有意或无意地抽掉了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的内涵,使得这些节日名存实亡,空洞无物,失去了魅力,连国庆节和五一节都成了专供旅游的“黄金周”了。如今人们的口袋和时间都富裕起来,需要一个个节日带来生活的高潮,这才发现我们的节日早已变得贫乏,很有限,难以应付人们的需求,出现了空白。此时心中不免一惊,我们竟然和自己的历史精神与文化传统距离如此遥远,如此陌生!于是,那些富于人间情味的情人节和母亲节便顺理成章地钻入中国人的生活。一个开放的时代,就要有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和迎接,而不是被时代裹挟而走,或者固执地后退和反弹式地对抗。开放,向世界敞开胸怀,已是大势所趋。当然,在一个开放、全球连通的时代,我们不能抛弃本民族文化,必须更加大力地发扬民族文化,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保持民族文化的承继和独立。但是,以一种对抗、排斥甚至“复古”的方式,保证民族文化的独立和存续可容纳人能够会有些绝对和主观。其实,有很多国家喜欢中国的文化,法国不是还专门有个中国文化节吗?记得在2006年春节来临之际,马来西亚各地的华人聚居区都挂起了大红灯笼,贴起了春联,一派新年气象;美国新年“洋庙会”在洛杉矶红火登场,各族裔民欢聚一堂,不亦乐乎;巴西里约热内卢华侨华人举行的联欢晚会上,侨胞和巴西青年共同表演的中国传统舞龙舞狮节目“龙腾虎跃贺新春”,热闹精彩;美国总统布什以书面形式发出贺信,向全球华人拜年;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在参加当地华侨华人举办的“新春花市同乐日”活动中,用中文向华侨华人拜年;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也向全国的华人政党、社团、工商、华文学校、媒体等各界人士寄去了3000多张贺卡,表达新春祝福;等等等等。他们认为我们的传统很有内涵和韵味,接纳我们的文化,这对于他们也并没有影响什么反而丰富了民众的生活和文化内涵。所以,对于洋节和中国的传统节日,只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在探究外国文化的同时别忘了自己是个中国人,就没什么不可以的,毕竟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不能称之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一味排斥、抵触外来文明固然不对,彻底丧失自己原来的文明,丢弃过去的那些文化精神却也不行。既对西方文化持开放态度,吸收一些能够融入我们文化的因子,又主动对过去的传统进行一些变革,增加一些新的内容,调动起国人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使传统节日能够满足现代民众的精神需求,这大约是走出困境的一条出路,我们应该具有自觉的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意识。如此,才不至于“文命危浅,朝不虑夕。”我们不应该盲目排外,更不该盲目的媚外。我们更应该过好自己的传统佳节,这是对自己民族的尊重,对文化的尊重。在清明节去给先人扫扫墓;在中秋节和家人团聚品尝月饼赏月;在春节与家团聚,探望亲戚朋友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西方文化要选择性的理性的接受,中西文化可以交融,但不能泛滥。要保留我们传统的文化,这是最重要的。然后再去理解西方的文化,在他们的节日中理解他们的观念,汲取有用的精华。最后达到中西文化合理的交融和保留民族的文化的独立性。中国融入世界已经是一个大趋势,但在这个大趋势下中国应采取什么方式融入,我们必须理性对待,决不要“顾彼失此”才好。或许这才是我们要去过这些节日所要到达的一个高度吧。传统节日之困人民网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的困境,与社会的变迁有关。城市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结构,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很多与农业、农村,与那种熟人社会相关联的传统节日,自然会被人看淡。 又是一年春来到,人们盼望一年的春节也如期而至。 上班族们可以不用上班了,农民们也放下了手中的农活。这是一个狂欢的日子、温馨的日子,小孩子喜气洋洋,穿新衣、拿压岁钱,偶尔还可以躲着大人偷偷地放几个鞭炮;大人们欢欢喜喜,走亲访友,互道祝愿,今年好丰收,来年赚大钱。祥和、团圆、温馨、美满一切美好的语言都能在这些天用得上。 如果说春节、中秋节还能为广大人民热衷,其他的传统节日冬至、腊八、端午、七夕等节日就没有这种福分,如今的人们似乎已经记不起中国还有这么多的美好节日。 当中国人过了几千年的端午节,2004年却被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本国的文化遗产,并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时。这才刺激我们的神经,过了一千多年的端午节怎么就成了韩国人的节日了?一向被中国人民忽视的,然而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节日顿时引起了中国政府和中国学者的重视。 于是在2004年两会上,开始讨论是否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像春节、五一、十一、元旦一样纳入到我国法定假日中。寄希望于通过立法来保护这些将被人们遗忘的传统节日。去年圣诞前夕,民俗专家学者掀起了一场“保卫春节宣言”热潮。宣言中认为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非物质遗产”,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应注重对它的“保护”。这让我们感觉得春节已经成为了最后一个传统节日防线。中国的传统节日必须要保卫,否则就要崩溃了!折射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困境有人说,春节前夕寒风中长龙似的购票队伍,拥挤的列车;中秋节月饼市场的火爆和越来越华丽的月饼礼盒包装;清明节的交通堵塞等等,无不说明这些传统节日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中国传统节日似乎没有真正远离我们,人们照样热衷于过大年,吃年夜饭,照样热衷于中秋节的团聚。 然而不管你信不信,中国传统节日确实在淡化。它的淡化表现在与洋节的对比上;表现在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繁琐模式的厌倦上,中年人对传统节日的负担和沉重感上;表现在节日的传统文化氛围的缺失上。 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看着迪斯尼动画片长大的孩子们,他们也许更热衷于过圣诞节,而不是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春节。他们知道圣诞节有圣诞老人、圣诞帽。然而又有几个知道春节我们的门上要贴上红对联,大红的窗花和点上红红火火的爆竹。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知道过西方的情人节。并要在这天要给恋人送上火红的玫瑰花和甜蜜的巧克力,他们可曾知道在中国同样有一个这样的节日,这天的节日内涵决不亚于西方的情人节。只是我们的表达方式不是玫瑰,不是巧克力,而是荷包香囊,这些代表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已经在渐渐地离我们远去! 首先,不容否认的是,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节日产生、传承发展的根源在于千年的农耕文明,这些节日无论性质还是形式,自然也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因此这种传统节日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家族制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并对民间风俗产生了长期的、重大的影响。于是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农事”、“祈福”、“驱邪”等主题以外,又添加了“祭祖”、“团圆”等“孝亲”元素。节日与社会伦理,生产关系,生产力有着必然联系。当社会文明进入工业时代,农业文明的节日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内涵,而仅是一个形式,如果它不被赋予新的意义,它必然会在历史的车轮中销声灭迹,比如乞巧节和鬼节,很难想象接受新文明形式的城市青年会刻意地过这两个节日。七夕节有着丰富中华内涵的节日,不仅代表中华妇女的贤惠端庄与温淑坚贞,并且七月七是有着凄美和浪漫的爱情故事的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近千年,在民间可算说是家喻户晓。织女是中国妇女对爱情忠贞不渝、智慧的代表。这个被誉为中国情人节的乞巧节、七夕节,承载着中国凄美的爱情故事,曾是中华民族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的美丽传说。在我们的农耕文明中,世人不但仰慕他们爱情,而且欣羡织女的智慧,尤其是女子,盼望有一手织女的织艺,于是就有了纪念他们的节日。但是有这如此丰厚的文化内涵的节日,却早已被人们遗忘,现代的年轻人,很少有人在七月七日这天来表达自己对异性的爱慕,情侣之间也很少有人会过这样的节日。相反,欧美的情人节,却过得红红火火。每年的这天玫瑰花因为断货而价格猛涨,巧克力商抓住这个商机大赚一笔,还有商场里、酒吧里突然增多的一对对的恋人,你可以想象得到情人节在中国人眼里的重要,年轻人对这个节日的热衷。七夕节在过去,仅仅是女孩子的节日,女孩子在这天要聚集在一起学做针线活,钻在棚下说情话,这显然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现代人对爱的表达方式是不相符的。这种含蓄表达爱的方式已经跟不上如今人们的思想观念。复杂的礼物,对于现代生活和学习压力都很重的女孩子,已经不愿意在做礼物上花费时间,并且工业社会的的发展使得她们很方便的在商店买到更合适的,更能表达爱意的礼物。所以崇尚浪漫、时尚的年轻人喜欢在西方情人节这一天,用具有漫情调的鲜花和简单方便的巧克力作为礼物,是可以理解的。传统节日的在当代的困境显示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困境。实际上,传统文化在当代已形成一种割裂,比如,过去,过七夕节有乞食、乞巧、乞智、静夜葡萄藤下窃窃话私语等很具体的动作,可是现在这些东西不是被淡忘了,就是没有那氛围去做,当我们要过七夕时真是不知所措,不知道这个节该怎么过才好,最后就用疯狂购物,或是一顿美食好酒打发算了。没有这样一个语境,端午即便“申遗”成功了,也会锁在保险柜里,与现代人的生活没有丝毫联系。要发扬传统文化,真应该向聪明的韩国人学学,他们在传统文化身上注入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一位在外企工作的女孩这么表达她对传统节日的体验,也许给我们以启示:去年中秋节,公司部门组织同事昆玉河荡舟、赏月,感觉到与“洋节”不同的另外一种意境和文化,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内心深处的平静与祥和。更让她认识到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有深意和内涵。传统节日困境谁之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文化也趋于全球化,虽然一再强调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然而当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之后。对于喜欢接受新事物,崇尚自由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热衷于这种新的节日形式。于是过洋节就成为了年轻人的时尚表现。这种现象在大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当然这一点教育部门也应该承担部分责任。年轻人之所以热衷于洋节与教育部门过分强调外国语言学习不无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把他国语言被强调到不切实际的程度,甚至超过本国语言,那么,外国文化“乘虚而入”乃至“后来居上”也就在所难免。近几十年文化的教育中,重外语轻国语的现象非常严重,看看目前一个个办得红红火火的英语培训班,以致形成的英语产业。看看学子们为了拿到英语证书而占用本专业课的学习时间,答案就不得而知。目前学子们连自己本国的语文、语言都没有学好,怎么会知道中国还有如此之多古老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呢?传统节日缺乏现代符号,难以适应人们现代的生活。虽说传统节日具有很强的历史稳定性,但无论它的内容还是形式,都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此外,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符号体系,有时候符号的意义比内容还重要。年轻人中可能信仰基督教的不算很多,但是对那位长白胡子、戴红帽子的老头,对圣诞树等符号感兴趣的人却不会少。年轻人会借助这个符号聚会,和宗教信仰没有任何关系,所以符号问题非常重要。可是我们对自己传统节日的符号体系关注很不够。在我们的节日中这些符号留下的只有相应的吃的符号,端午的粽子、腊八的粥、冬至的水饺、春节也剩下了除夕的年夜饭和酒文化。红对联、窗花和被禁的爆竹一样在渐渐的消失。听说江浙一带很多年前就没有贴对联的习俗了,他们那边的经济发达,但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发展的经济中日渐消退了。传统节日活动单一,缺乏能提起人们兴趣的精神文化活动的举办。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国的吃文化。一谈起过节,中国人最能想起的就是,过节要吃什么。而不是玩什么和做什么。有着几千年的中华美德的优良传统节日变成了一个个的吃文化,中秋节吃月饼,端节吃粽子,腊八喝粥、春节吃饺子。每个传统节日似乎都在跟着一个吃字转。传统节日变成美食节的文章,说的是去年中秋节,天津的各大商场打起了月饼战,月饼越做越大,越做越精,包金裹银,俗不可耐。然而由于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发展,目前,人们对过节吃新的那种观念也不能盛行了。当仅剩下的吃文化也激不起人们的兴趣时,传统节日真的就没有任何可以值得纪念的了。人们在这些节日里除了吃就是看看电视,这也成了人们唯一的精神文化享受,而看惯了每一年的春晚之后,人们的胃口已经开始反胃了。据统计全国有90%的家庭春节是在电视前度过的,看电视成为人们在传统节日唯一的文化活动。国家电视台每年为了给广大群众奉上这个节日大餐,也越来越用心了,然而也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的兴趣和口味了。显然,春晚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文化生活的需要,然而除了电视节目之外,其他的传统节日活动却早已被遗忘,踩高跷、玩狮子、舞龙等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的活动早已被人们遗失了。并且也没有其他能体现中国节日内涵的活动创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商家惯用的炒作方式,为洋节在中国的盛行曾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商家在挖空心思为商业找借口时,却似乎忘记了中国还有如此多的传统节日等待着去挖掘。一旦挖掘成功,等待的将同样是丰厚的利润。中国民族服装唐装的成功营销,中秋月饼的每年的畅销,都已经说明了传统节日产品的盛行。那么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中国节,当然也可以开发出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特征的情人礼物,春节的吉祥礼物等一系列的衍生品!除此之外,反映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像资料和印刷资料很少,除了我们在书店里专门去找,在别的地方是很难见到的。然而在看韩剧时,却常常被其中能继承很好的传统文化所敬佩。在韩剧中,传统的文化元素在里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大长今中的饮食文化,新娘十八中的家族文化和婚俗文化等等。韩国人结婚要穿韩服画韩妆而不是披婚纱画现代妆,这是笔者很敬佩的,而在我们国家年轻人结婚有几个愿意穿中国式的结婚服。就连结婚照也是在巴黎春天拍的婚纱照。冯骥才说,节日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盛典,它绝对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所以,很多时候老百姓过节时常常感到很失落,不知道节该怎么过了,这种失落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失落。当然,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埋怨年轻人,文化和文明的传承需要一代人告诉一代人的,老一辈不说,年轻人不会了解,如果连老一辈都稀里糊涂,再谈传承和发展就成了一种奢求。”当务之急是要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节日,要研究我们的节日文化,创造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它们一个“本真面目”。一个民族的文化光靠几个人呼吁是没有用的,它需要整个民族的一种自觉,这种自觉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自觉。韩愈说过,“民俗既迁,风气易随”。在开放的今天,我们在对“洋节”采取接纳态度的同时,也不应冷落自己的传统节日,它代表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在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的同时,应该传承光大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时代潮(2006年第三期)金石评论:让传统节日也充满人文韵味天健消息:我们的春节大假还没放完,西方的情人节就在商家的一片炒作和年轻人的闹腾中走来了。记不起情人节是从什么时候流传到我国的,反正很多年轻人对它很狂热,一如圣诞节、母亲节、愚人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