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唐代禪宗詩人(下):晚唐及敦煌文獻中的禪宗白話詩,第一節會昌法難以後南宗獨盛時期的白話禪詩青原、石頭二系晚唐時期在南、北方的鼎立爭妍,自其南、北兩派在安史之亂後復蘇並達到空前的昌盛之際,公元九世紀中葉,中國禪宗經歷了一場更大的災難:由唐王朝發動的對佛教的限制清理運動。這場官方性大運動,被佛教徒稱爲“會昌法難。”,一、“會昌法難”及其對於中國禪宗的震撼會昌是唐武宗李炎的年號,使用時間相當於公元841846年。唐武宗爲唐穆宗的第五子,原名李瀍,後改名爲李炎。幼年即不喜佛。開成五年(840)元月,繼其兄唐文宗而即位。開成五年秋,召道士趙歸真等81人入宮;其後,又多次召道士,並任以官職,武宗且親受法籙,師事道士趙歸真。趙歸真、鄧元超、劉元靜等道士遂共圖削佛,頗有排佛之言,時宰相李德裕亦讚同之,武宗遂“惡僧尼耗蠹天下,欲去之”,遂先敕查尋歷史上的廢佛之事,復令僧、道於麟德殿對論。會昌二年(842)十月,勒令僧尼戒行不精者還俗,財物入官,僧許留奴一人,尼許留婢兩人。三年,查點外國僧人,並禁止摩尼教等傳播。令兩街功德使疏理京城,公案無名者還俗,遞迴本貫;諸州道府並同斯例。四年,詔禁供養佛牙,將長生殿中的佛教經像換爲天尊老君之像。會昌五年三月有詔,祠部檢括天下的寺院和僧尼。,七月,敕毀佛寺,勒令僧尼還俗,強制並省寺院,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簡汰佛教。允許殘留者僅有:東西兩都兩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節度、觀察使治所及同、華、商、汝四州,各留一寺,這些寺分爲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僧十人,下等留僧五人。同年八月,又下詔強調廢佛之意。六年三月,武宗因爲服事道士所奉金丹而身亡。宣宗即位,逮捕道士12人。大中元年(847)三月,詔復天下之佛寺。據統計,這次事件持續約二年,共毀掉天下佛寺44600餘所,迫使僧尼26萬5百人還俗,毀棄招提、蘭若4萬餘處,沒收良田數千萬頃,奴婢15萬人改爲兩稅戶,焚燒佛經,沒收寺院乃至私家所藏一切佛像法器,金、銀、玉製者銷付度支,銅質者用於鹽鐵使鑄錢,鐵質者鑄造農具。這次空前浩劫,世稱“會昌法難”,又稱“第三武之厄”,是中國佛教史上“三武一宗”法難中,規模最大、破壞最嚴重的。其實,究其實質而言,會昌法難的主因尚不是什麽道士的挑撥、君臣的助成,而是經濟原因:當時蓬勃發展的佛教,極大地消耗、佔有了國家資源財富,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唐王朝的正常生存:寺院,莊園增加,國家賦稅收入銳減;僧尼自身腐敗,不事生産;然而,“會昌法難”也有沒有波及之處。首先,當時由於藩鎮割據,有的地區並未執行命令,如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日本圓仁(Ennin,793-864)於承和五年(838)隨遣唐使入唐求法,正值唐武宗削佛,遂於大中元年自稱情願還俗,以歸本國。所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四載:(會昌)三、四年已來,天下州縣准敕條流僧尼還俗已盡,又天下毀拆佛堂、蘭若、寺舍已盡,又天下焚燒經像、僧服磬盡,又天下剝佛身上金已畢,天下打碎銅鐵佛、稱斤兩收檢訖,天下州縣收納寺家錢物莊園、收家人奴婢已訖。唯黃河已北鎮、幽、魏、潞等四節度,元來敬重佛法,不拆舍,不條流僧尼。佛法之事,一切不動之。頻有敕使勘罰,云:“天子自來毀拆焚燒,即可然矣。臣等不能作此事也。”,其次,吐番統治敦煌直至848年,故而河西敦煌一帶剛好避過了“會昌法難”,並在一定程度上成爲鄰近唐王朝州郡佛教的避難地。“會昌法難”結束了中國佛教的鼎盛期,從此以後,佛教退出了中國的主流思想界。對於中國禪宗來講,會昌事件的搖撼是同樣的巨大,它改變了中國禪宗的發展走向,引起了禪宗各派勢力的消長,並形成了各派的重新佈局。受“會昌法難”打擊最大的,當然是“北宗”:首先是最先在兩京地區傳法的神秀等弘忍弟子們的後裔;其次,爲嶺南惠能門下的“北伐”者神會、慧忠等人的徒衆。“北宗”的僧衆絕大多數遭到解散,政治基礎、經濟基礎和民間信衆基礎等都被摧毀,殘存者再也無力振作了。這實在是一個沈痛的教訓。高僧傳卷五釋道安:遂南投襄陽。行至新野,謂徒衆曰:“今遭凶年,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又教化之體,宜令廣布。”其實,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與政治集團保持密切關係,法事固然可以藉之而立;然而,一依國主的鼻息、將自身的發展全部寄託於統治者,一旦權勢者翻,臉,同樣會成爲法事的災難。中國禪宗本來在中央政權的核心地區弘法者、以及後來“北伐”者,由於依賴統治階層而擴大了其勢力,取得了成功,也因爲過分仰仗於世俗政權,樹倒猢猻散,使得會昌事件成爲其興衰的轉折點和最主要的原因。這是整個在北方傳禪者的悲劇。其實,保唐、淨衆派的最終消亡,也是緣於此。所以說,注意保持相對的獨立性,是宗教乃至其他事業得以成功的保障之一。爲那些一味親近於朝廷而終於一蹶不振者所沒有想到的是,一向爲他們所輕視的青原、南嶽兩系,竟然躲過了會昌法難,並且越來越壯大,最終成爲中國禪宗的命脈所系。在南方弘法的惠能徒孫、特別是南嶽、青原兩系,能夠自全於會昌法難,原因很多:散住各地山林,與統治集團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感;律己較嚴,幾乎沒有受到腐敗之風的侵蝕,一直爲世俗人衆所景仰;沒有脫離農耕生産,維持著基本的經濟基礎;一直與下層民衆有著密切的關係,有著深固的傳教基礎;不專講義理,受朝廷摧毀佛典的影響不大;南方的政治環境,相對而言較爲寬鬆,兩浙、宣、鄂、潭、洪、福諸州和三川地,區並沒有徹底地貫徹中央政權的旨意,而是“姑務寬容”;所以,南方禪宗人士不但在會昌法難中受的損失較小,更爲重要的是,他們有實力在法難之後,很快去佔領了以前“北宗”、其他佛教宗派的弘法區域,在晚唐一躍而爲整個中國佛教的主流,從而在中華大地上創造了一片輝煌。前一節說過,會昌以前在南方佔優勢的,是南嶽一系。該系的臨濟義玄禪師,在唐武宗斷佛前後到了信仰基礎更爲深厚的黃河以北的鎮州(治所在真定,即今河北正定),開創了臨濟宗。會昌法難期間和之後,南嶽系的其他僧侶也紛紛北上。留在南方的,只有大潙山(今湖南寧鄉縣境內)、仰山(今江西宜春縣境內)一帶、並開創了潙仰宗的僧人。爲了遠離未來可能有的災禍,而不去佔領會昌之後黃河以南的大片荒蕪,甚至將自己歷代開拓出的家園拱手讓給別人,應該是南嶽一系的重大失策吧。而青原一系,趁著南嶽系主力的北移,迅速地佔領了南方,南方幾乎成了青原一系的天下。我們知道,會昌之前,青原一系的勢力比不上南嶽、甚至荷澤系,故而並沒有受到教界的重視。最先是南嶽系,然後,到了公元十世紀的時候,青原系才與南嶽系一起被承認爲中國禪宗的正統。而從思想上來看,會昌法難對於中國禪宗走向的影響是:中國禪宗一變爲以老莊化、玄學化爲主。,二、“會昌法難”之後的中國禪宗白話詩之一:青原系的創作從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到哀帝天祐四年(907),一共約七十年的時間,屬於晚唐。這個時期的文人文學,以現實主義爲主流,反映了民生疾苦和對愛情的企求。藝術上缺乏創造性。充滿了盛世之不可再來的感概、遲暮黃昏的夢幻情調,整個氣魄上愈益低沈。儘管如此,長期以來,唐代文人詩作所獲得的讚譽卻頗夥,而對於“主流”之外禪宗詩作的評價並不公允。如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唐詩僧,自中葉以後,其名字班班爲當時所稱者甚多,然詩皆不傳,如“經來白馬寺,僧到赤烏年”數聯,僅見文士所錄而已。陵遲至貫休、齊己之徒,其詩雖存,然無足言矣。中間惟皎然最爲傑出,故其詩十卷獨全,亦無甚過人者。其實,與整個晚唐文人文學的主調爲沒有希望的悲涼和,無奈相較,中國禪宗文學卻洋溢著勃勃生氣,創作更爲清新、自由、活潑,藝術上不斷地有所開拓。禪僧們所創作的詩偈,不但在當時廣爲傳唱,而且影響到了後來的文人文學和佛教文學。應該說,晚唐時期的中國詩歌,應數禪宗詩偈最有成就,晚唐文學的真正主角應該是禪宗白話詩。,1、青原下三代青原下三代的多數衲子,其生活期截止於中唐,而另外一部分則在會昌以後方煥發出光彩。晚唐時期則以三平義忠爲代表。三平義忠(781872)福州福唐縣人,俗姓楊。初參石鞏慧藏,後嗣大顛寶通。在武宗澄汰時,隱避漳州三平山。宣宗再揚佛日,出以化衆。終於咸通三年十一月六日,春秋九十二。吏部侍郎王諷製塔銘。事見祖堂集卷五、景德錄卷一四、聯燈會要卷二O、五燈會元卷五。其現傳詩作,多作於武宗之後。如,王侍郎(應即王諷)問:“黑豆未生芽時,作麽生?”答曰:“諸佛亦不知。”並有頌:菩提慧日朝朝照,般若涼風夜夜吹。此處不生聚雜樹,滿山明月是禪枝。,“黑豆未生芽時”,指人在父母未生之以前的本來面目,此時人尚處於全無形相的原初本來姿態。曹山元證禪師語錄:“無語中有語,如云黑豆未生芽時,十方諸佛出身處。”聚雜樹,即非喬木之小灌木叢等。“禪枝”,本謂禪堂之樹枝。庾信安昌寺碑:“禪枝四靜,慧窟三明。”杜甫遊覺寺詩:“禪枝宿衆鳥。”此處以“禪枝”比喻深有修養之禪僧。義忠有偈三首,相當著名:即此見聞非見聞,無餘聲色可呈君。個中若了全無事,體用無妨分不分。見聞覺知本非塵,識海波生自味身。狀似碧潭冰凍覆,靈玉翻作客中賓。見聞覺知本非因,當處虛玄絕妄真。見性不生癡愛業,洞然明白自家珍。,見聞:目見佛,耳聞法。謂受佛法的薰染。無餘:無殘餘、無餘蘊。謂事理之至極,如無餘涅槃等。聲、色,屬於污染真性的五塵。個中:此中。寒山詩云:“若得個中意,縱橫處處通。”釋鑑稽古略續集卷三虛白禪師:“十四出家。謁湛然、松隱、果林諸公。於寶藏持公處省徹。偈曰:一拳打破太虛空,百億須彌不露蹤。借問個中誰是主,扶桑湧出一輪紅。”識海:比喻真如。真如是如來藏識,真如因隨緣而起諸法,好像大海掀起波濤一樣,所以叫做識海。楞伽經卷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癡愛:愚癡和貪愛。佛教以爲,愚癡爲父,貪愛爲母,二者和合而生出一切的煩惱惡業。自家珍:即禪宗所謂的自家寶藏,佛性。禪僧非常重視體悟個人內在的佛性。唐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師初至江西參馬祖。祖問:從何處來?曰:越州大雲寺來。祖曰:來此擬須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自家寶藏不願,抛家散走作什麽?我這裏一物也無,求什麽佛法?師遂禮拜。問曰:阿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師於言下大悟。”,2、青原下四代夾山善會(805881)廣州峴亭人,俗姓廖。九歲時於潭州(今湖南長沙)龍牙山剃度,在荊門受戒。後至江陵研習經論,並到禪會處參學。住潤州(今江蘇鎮江)京口的鶴林寺時,因道吾圓智之勸,往淛中華亭縣參華亭德誠,並嗣其法。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居湖南潭州夾山。卒於中和元年,年七十七。敕諡“傳明大師”。韶州刺史金夔撰碑文。事見景德錄卷一五、聯燈會要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五、祖庭事苑卷七、佛祖歷代通載卷一七、二四、釋氏稽古略卷三、五燈嚴統卷五。善會在化人過程中,經常使用通俗的韻語,祖堂集本傳即載有“垂絲千丈,意在深潭。語覆機而不顧,舌頭玄而不參”、“雕砂無鏤玉之談,結草乖道人之思”、,“看君祇是撐船漢,終歸不是弄潮人”、“手把夜明符,終不知天曉”、“猿抱子歸青嶂後,鳥銜花落碧泉前”、“有眼不窺天子樂,目前辨取老僧歌”等。景德錄也載其以“風吹荷葉滿池青,十里行人較一程”,來回答“祖意與教意同別”之問。居夾山後,有偈曰:勞持生死法,唯向佛邊求。目前迷正理,撥火覓浮漚。浮漚,雨天落在池塘或水窪之中的水泡。南朝傅大士、唐代樂普和尚等皆有浮漚歌之作。該偈見於景德錄卷一五、佛祖歷代通載卷一七。有僧問:“從上立祖意教意,和尚此間爲什麽言無?”善會答:“三年不食飯,目前無飢人。”再問:“既無飢人,某甲爲什麽不悟?”善會答:“祇爲悟迷卻闍梨。”並說頌:明明無悟法,悟法卻迷人。長舒兩腳睡,無僞亦無真。舒,謂伸展開來。續高僧傳卷十六釋僧稠:“從移止青羅山。受諸厲疾供養,情不憚其臭潰,甘之如薺。坐久疲頓,舒腳床前,有神輒扶之,還令加坐。,因屢入定。”三國遺事卷一奈勿王金堤上:“初堤上之發去也,夫人聞之,追不及。及至望德寺門南,沙上放臥長號。因名其沙曰長沙。親戚二人,扶腋將還,夫人舒腳,坐不起。名其地曰伐知旨。”夾山平時化衆,頗多富於文綵之句。如祖堂集卷九落浦和尚載,落浦至夾山,善會即曰:“這裏無殘飯,不用展炊巾。”後讚云:“道者知音指其掌,鍾期能聽伯牙琴。”再有“縵縵闍梨,山溪各異”、“青山不挂劍,挂劍無人知”、“燭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龍含海珠,遊魚不顧”等語。中和元年臨終前,自放火燒門屋,並造偈曰:大江沈盡小江現,明月高峰法自流。石牛水上臥,影落孤峰頭。荒田聞我語,如同不系舟。禪僧慣以石牛水上臥或水上行,以喻未進入輪回之前、或者此生達到解脫時的逍遙狀態。景德傳燈錄1卷十六撫州黃山月輪禪師:“問:如何是衲衣下事?師曰:石牛水上臥,東西得自由。”同書卷二十鳳翔府紫陵匡一定覺大師:“師住後僧問曰:未作人身已前,作個什麽來?”師曰:石牛步步水中行,返顧休銜日中草。”卷二十四眉州昌福達和尚:“問:石牛水上臥時,如何?師曰:異中異妄,計不浮沈。曰:便恁麽去時如何?師曰:翅天日落,把土成金。”,洞山良價(807869)其化迹見於祖堂集卷六、宋高僧傳卷一二、景德錄卷一五、五燈會元卷一三。俗姓俞,筠州會稽諸暨人。幼年時,在五洩山靈默禪師處披剃。21歲,詣嵩山受具足戒。遊方見南泉禪師,深領玄契。訪潙山靈祐,不契。後到雲巖曇晟(782841)受心印。大中(847859)末,在新豐山大行禪法。後住豫章高安洞山(今江西宜豐),世稱“洞山良價”。倡“五位君臣”說,門風頗振。咸通十年卒,諡“悟本禪師”。宋高僧傳本傳,贊寧評之曰:其卻留累日,古亦有之。如價之來去自由者,近世一人而已。洞山爲曹洞宗始祖,影響極大,禪林間廣泛流行著“洞山三頓”、“洞山大事”、“洞山不安”、“洞山地神”、“洞山佛向上事”、“洞山供真”(或名“洞山見影”)、“洞山到頂麽”、“洞山垂語”、“洞山拂袖出去”、“洞山除名”、“洞山常切”、“洞山淘米話”、“洞山無寸草”、“洞山無寒暑”、“洞山菓子”、“洞山過水”、“洞山過水悟道”、“洞山說心說性”等衆多公案,以及“洞山三句”、“洞山三路”、“洞山,三參漏”、“洞山三種綱要”、“洞山五位”、“洞山賓主句”等教學方法和教學術語。良價似乎非常熟悉民間的童蒙教材及儒家經典。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親於善者,如霧裏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砂在泥,與之俱黑。”“一日爲師,終世爲天;一日爲主,終身爲父。”“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蓬生麻中”云云,出自荀子書;“玉不琢,不成器”云云,出於禮記學記,並為後世三字經之源頭;其他,亦多爲古代鄉村教學用書。祖堂集本傳:“勖勵偈頌等,並通流於參徒寶篋中,此中不錄矣。”日本僧慧印輯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師昔在泐潭,尋繹大藏,纂出大乘經要一卷,並激勵道俗偈頌誡等,流布諸方。”其著作及化語,後人編輯爲洞山良價禪師語錄。,祖堂集卷五雲巖和尚載,洞山問雲巖“無情說法,什麽人得聞?”,後悟而作偈:可笑奇,可笑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聲不見,眼處聞聲方得知。景德錄本傳中所記,言辭有異:“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解說不思議。若將耳聽聲不現,眼處聞聲方可知。”無情說法,謂山川草木等無情識的事物,亦能住於各自的本分而陳說無限真理,倘以心耳即能聽聞無情的說法。蘇軾有偈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八千偈,他是如何舉似人?”佛教亦稱這種萬法自體無言之說法爲“現身說法”。祖堂集、景德錄又載,雲巖遷化後,洞山往潙山;路途中,因過大溪而省前事,造偈曰:切忌隨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與麽會,方得契如如。與麽,唐五代文獻多作“與摩”。如此。祖堂集卷十,三報慈和尚:“僧云:若是與摩人,始解見你病痛。”如如,真如之理。此偈是因體悟到描摹的影像與被描摹者的關係,從而表達出修禪不應外求、只須自識自心即可的道理。景德錄卷二九,收有良價的無心合道頌,文曰:道無心合人,人無心合道。欲識個中意,一老一不老。祖堂集卷二O隱山和尚謂,該頌是回應隱山“青山白雲父”而作的。慧印校訂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中,收錄有歌頌寶鏡三昧歌、玄中銘並序、新豐吟、綱要頌三首、五位顯訣並逐位頌、真讚、自誡、規誡、辭北堂書附頌二首、後寄北堂書附頌一首、附孃回書等。其中,言辭較爲通俗的,爲玄中銘:大陽門下,日日三秋。明月堂前,時時九夏。森羅萬象,古佛家風。碧落青霄,道人活計。靈苗瑞草,野父愁芸。露地白,牛,牧人懶放。龍吟枯骨,異響難聞。木馬嘶時,何人道聽。夜明簾外,古鏡徒耀。空王殿中,千光那照。澂源湛水,尚棹孤舟。古佛道場,猶乘車子。無影樹下,永劫清涼。觸目荒林,論年放曠。舉足下足,鳥道無殊。坐臥經行,莫非玄路。向道莫去,歸來背父。夜半正明,天曉不露。先行不到,末後甚過。沒底船子,無漏堅固。碧潭水月,隱隱難沈。青山白雲,無根卻住。峰巒秀異,鶴不停機。靈木迢然,鳳無依倚。徒敲布鼓,誰是知音。空擊成聲,何人撫掌。胡笳曲子,不墜五音。韻出青霄,任君吹唱。露地白牛,妙法蓮華經卷二譬喻品稱,長者既,讓諸子出離火宅後,於門外露地立大白牛車,等賜諸子:“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衆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絞絡垂諸華纓,重敷綩綖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用以譬大乘佛法。續傳燈錄卷七洪州大寧道寬禪師:“有僧造師之室,問:如何是露地白牛?師以火筋插火爐中,曰:會麽?曰:不會。師曰:頭不缺尾不剩。”木馬,因之沒有思慮念度,故禪僧以之比喻無心無念的解脫當相。叢林常語“木馬遊春駿不羈”,謂無心之妙用。空王,佛之別名,因爲佛空無一切邪執。論年,逐年。玄路,本謂玄妙之道路,即真理。禪宗專稱洞山三路之第二玄妙之路,該路超越有無、迷悟等二見,離卻了言語文字。其新豐吟則頗有歌謠或楚辭之風,讓我們擷出數句來一觀之:古路坦然誰措足,無人解唱還鄉曲。清見月下守株人,涼兔漸遙春草綠。,天香襲兮絕芬馥,月色凝兮非照燭。我今到此得從容,吾師叱我相隨逐。新豐路兮峻仍皾,新豐洞兮湛然沃。登者登兮不動搖,遊者遊兮莫忽速。絕荊榛兮罷釿斸,飲馨香兮味清肅。亭堂雖有到人稀,林泉不長尋常木。工夫不到不方圓,言語不通非眷屬。事不然兮詎冥旭,我不然兮何斷續。殷勤爲報道中人,若戀玄關即拘束。玄關,本謂出入玄旨之關門,後以喻佛法之入口。此指成佛之路徑。頭陀寺碑:“玄關幽鍵,感而遂通。”白居易詩:“無勞別修道,即此是玄關。”碧岩錄卷九,第八十七則垂示曰:“門庭施設,且恁麽破二作三?入理深談,也須是七穿八穴。當機敲點,擊碎金鎖玄關。據令而行,直得掃蹤滅迹。”其真讚祇存最後兩句:“徒觀紙與墨,不是山中,人。”自誡顯露了洞山和尚的內心情懷,相當真實可信:不求名利不求榮,只麽隨緣度此生。三寸氣消誰是主,百年身後謾虛名。只麽,唐五代文獻或作“只沒”、“只磨”、“只摩”、“只物”。如此。何光遠鑑誡錄卷十:“本無姓,本無名,只麽騰騰信腳行。”祖堂集卷十八關南和尚:“不坐禪,不修道,任運逍遙只摩好。”謾,空,徒然。薛能雨霽北歸留題三學山詩:“閑思勝事多遺恨,卻悔公心是謾忙。”續傳燈錄卷十六西京善勝真悟禪師:“心本無心,知心如幻。了法非法,知法如夢。心法不實,莫謾追求。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到這裏,三世諸佛一大藏教,祖師言句、天下老和尚路布葛藤,盡使不著。何故?太平本是將軍致,不許將軍見太平。”,良價辭北堂書之後,附有兩首寫予母親和家人的詠別詩。兩首偈之二云:巖下白雲常作伴,峰前碧障以爲鄰。免干世上名與利,永別人間愛與憎。祖意直教言下曉,玄微須透句中真。合門親戚要相見,直待當來證果因。祖意,中國佛教各宗一般用以指本宗的祖師之意。至於禪宗,則爲“祖師西來意”之略稱。因其系祖祖相傳、直指心印,故名。後寄北堂書附偈,則表達了堅守空門的決心:不求名利不求儒,願樂空門捨俗徒。煩惱盡時愁火滅,恩情斷處愛河枯。六根戒定香風引,一念無生慧力扶。爲報北堂休悵望,譬如死了譬如無。,空門,本爲涅槃三門之一。因佛教闡揚空、以空法爲入涅槃之門,故以之作爲佛教總名。宋道成集釋氏要覽卷上“空門子”條:“智度論云:涅槃有三門,一空門,二無相門,三無作門。何者空門?謂觀諸法無我我所,諸法從因緣生,無作者受者,是名空。今出家人由此門入涅槃宅,故號空門子。”愛河,譬貪愛欲望。安世高譯迦葉結經卷一:“聞如是。一時世尊滅度未久,諸羅漢等悉會共議,未集經藏法律諸議。各心念言:吾等所作已辦,越塵勞山,枯竭愛河,一切智日佛,天中天眼忽不見。吾等患厭載攝是身,今欲般泥洹。”楞嚴經卷四:“愛河枯乾,令汝解脫。”慧力,爲五力之一,言智慧有能除煩惱之力用。其他四力爲信力、精進力、勤念力和定力。敦煌寫本斯2165、5692,亦載有先洞山祖辭親偈一首,文曰:不好浮華不好儒,願樂空門捨俗徒。煩惱盡時欲火滅,恩情斷處愛河枯。,六通戒定香風引,一念無生慧力扶。爲報北堂休悵(忘)望,譬如身死譬如無。顯然,敦煌寫本所錄,與後寄北堂書附偈是同源的。宋釋如祐禪門諸祖偈頌卷四,也收洞山辭親書、後書,以及其母親回書。至於文字的優劣,第一偈當擇取“欲火”而非“愁火”,第二偈亦當擷“六通”而捨“六根”。也就是說,敦煌本的文字更切合本旨。欲火,謂淫欲之熾熱如火。楞嚴經卷八:“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阿育王傳卷六:“尊者言:子今食雖冷,汝欲心火然。亦應以不淨觀水,洗汝心欲,令欲火滅。”六通,又名六神通。指三乘聖者所得到的六種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法華經:“如世所恭敬,如六通羅漢。”另外,其化人過程中,還時有韻語閃現。如祖堂集本傳中記載的“一去攀緣盡,孤鶴不來巢”等。,3、青原下五代晚唐時期活躍於詩壇的禪宗青原系的僧人,有少部分屬於第三代,其餘則爲第四代、五代的衲子。青原下五代的詩僧,主要系洞山良價、德山宣鑑、石霜慶諸和夾山善會的法嗣。這些禪僧在晚唐創作出了一批詩偈,這些詩作不但內容新穎,而且藝術技巧日臻完善。質地超群的禪宗詩歌,活潑向上,不但在當時即頗爲流行,而且對後來的佛教文學和文人文學具有相當的影響,與晚唐日漸陰沈的文人作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它們應該被納入整個唐代文學的範圍,並得到相應的評價。洞山良價的弟子,有雲居道膺、曹山本寂、龍牙居遁、華嚴休靜、青林師虔等20餘人。其中最爲著名的爲本寂,本寂之法系,與洞山法系合稱爲“曹洞宗”。,曹山本寂(840901)據祖堂集卷八、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錄卷一七、五燈會元卷一三等,俗姓黃,泉州蒲田(今福建莆田)人。少習儒,19歲在福州福唐縣靈石山(一稱雲名山)出家,25歲受具足戒。咸通年間(860873),詣良價座下,並嗣其法。住臨川吉水(在今江西宜黃),以仰慕嶺南曹溪山之故,改吉水爲曹山,故而人稱“曹山本寂”。未久,遷荷玉山,闡揚洞山的“五位君臣”等學說,學徒雲集。天複元年終。敕諡“元證禪師”。日後,洞山、曹山的門風愈盛,遂有“曹洞宗”之稱。本寂開示學人以三種方法,即“曹山三種墜”,認爲修行有三種境界,即“曹山三然燈”;有“曹山眉目不識”、“曹山法身”、“曹山孝滿”、“曹山四禁”等公案傳世。本寂著有曹山五位君臣圖頌並序。其化語的輯本有數種:1、明郭凝之、雪嶠圓信編入五家語錄,名爲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又稱曹山本寂禪師語錄,一卷。2、日本僧宜默玄契校訂、重編郭凝之書中的有關部分爲卷上,另外從諸書中收集闕遺爲卷下,成爲二卷本。收入大正藏第47冊。3、日,本僧指月慧印(16891764)參照宜默玄契本,刪略校訂而成曹山大師語錄,一名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一卷。收入大正藏第47冊。4、日本僧金峰從志編撫州曹山元證大師語錄。慧印、郭凝之編者,也收入卍續藏,但略有出入。本寂非常注意和喜歡通俗詩作,曾經注、对“寒山子詩集”。宋高僧傳卷一三梁撫州曹山本寂傳:復注、對寒山子詩,流行寓內。蓋以寂素修舉,業之優也。文辭遒麗,號富有法才焉。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載,僧清銳問:“某甲孤貧,請師拯濟。”本寂讓之近前來,說:“泉州白家三盞酒,吃後猶道未沾唇。”用喻形象、淺明。本寂嘗作四禁偈:莫行心處路,不挂本來衣。何須正恁麽,切忌未生時。,心處路,當作“心外路”。心相有兩種,一爲心之本性清淨平等的心內相,一爲心隨諸緣而生種種境界的心外相。修行一般追求前者而避免後者。禪宗更認爲心、佛同體,心外無佛。故本寂會謂“莫行心外路”也。恁麽,那麽,這麽樣。景德傳燈錄卷十四惟儼禪師:“問曰:汝在遮裏作麽?曰:一切不爲。石頭曰:恁麽即閑坐也。”又有示學偈:從緣薦得相應疾,就體消停得力遲。瞥起本來無處所,吾師暫說不思議。薦,認識。祖堂集卷九棲賢和尚:“僧問:只如達摩是祖師不?師曰:不是祖。僧曰:既不是祖,又來東土作什摩?師云:爲汝不薦祖。僧曰:薦後如何?師云:方知不是祖。”消停,停歇。宋王明清揮麈餘話卷二:“張太尉道:我虜劫舟船,盡裝載步人老小,令馬軍便陸路前去。俊道:且看國家患難之際,且更消停。”水滸傳第五十回:“既然大官人不肯落草,且在山寨消停幾日,打聽得沒事了時,再下山不遲。”,他有專門述說禪旨的五位顯訣、逐位頌、“功勳五位頌”。雖然是面向教內人士的,逐位頌、“功勳五位頌”一樣如行水流水般的舒暢。逐位頌一名五位君臣頌或洞山五位頌,一般認爲是由洞山頌出。但曹山之徒、洞山五位顯訣的編者慧霞卻說:“先曹山本寂禪師逐位頌並注別揀”。顯然,頌的作者是曹山,只因所頌爲洞山創倡的偏正五位說,故有“洞山五位頌”之名也。頌文曰: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妍。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月覿面別無真,休更迷頭還認影。正中來,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偏中至,兩刃交鋒不相避。好手猶如火裏蓮,宛然自有沖天氣。,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裏坐。這五位,實爲接引學人時所設立的權宜方法,即將學道者的開悟過程,分爲正中偏、偏中正等五個階段。“正”謂平等、絕對、真如之法,“偏、謂差別、相對、生滅之法。這五位亦可用圓形表示。第二頌中,失曉,誤判夜間爲天明。續高僧傳卷七釋法朗:“又十二年五月七日,帳下淨人解齋失曉,朗夜扣合催之,而洪鐘自響,良久不絕。故其禎祥早著,其例此也。”(淨人,奉侍僧侶之俗人。)老婆,一般指態度懇切、不厭其煩地教導學人的禪師。人天眼目卷六楊無爲頌:“正法眼藏,瞎驢邊滅。黃檗老婆,大愚饒舌。”亦以老婆禪指親切叮嚀之禪。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卷一:“普化以手指云:河陽新婦子,木塔老婆禪。臨濟小廝兒,卻具一隻眼。”古鏡,本用以比喻佛性,因鏡能沒有差別地映現一切萬物。景德傳燈錄卷十六雪峰義存禪師:“普請往寺莊,路逢獼猴。師曰:遮畜生!一人背一面古鏡,摘山僧稻禾。僧曰:曠劫無名,爲什麽彰爲古鏡?師,曰:瑕生也。僧曰:有什麽死急,話端也不識?師曰:老僧罪過。”覿,細看。迷頭認影,喻不理解真實而追求幻像。第二頌的這幾句,實源於首楞嚴經卷四中的一個典故。從容錄卷四:“功即持經,過即先業。既立妄因,必招妄果。楞嚴云,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爲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此迷真執妄也。”第三頌中,斷舌,本爲古代的一種肉刑。漢書刑法志:“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手,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此以“斷舌才”指善於講誦經論的僧人。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卷一:“也勝前朝斷舌才。揀云:非默。又云:更切於這個。又別揀云:終不切齒。又云:恁麽叮嚀不得者。”,第四頌中,好手,高手。拾得詩云:“銀星釘稱衡,綠絲作稱紐。買人推向前,賣人推向後。不顧他心怨,唯言我好手。”火裏蓮,典出維摩詰經卷二佛道品:“示受於五欲,亦複現行禪。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謂菩薩雖然受五欲而又行禪,且還能出沒自在、變化莫測,恰如火中生蓮花一樣舉世罕有。沖天氣,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十五示杲書記:“臨濟正宗,自馬師、黃檗闡大機大用,脫羅籠、出窠臼,虎驟龍馳,星飛電激,卷舒擒縱,皆據本分。綿綿的的到興化風穴,唱愈高,機愈峻。西河弄師子,霜華奮金剛王。非深入閫奧,親受印記,皆莫知端倪。徒自名邈,只益戲論。大抵負沖天氣宇,格外提持。不戰屈人兵,殺人不貶眼,尚未彷佛其趣向。況移星換斗、轉天輪回地軸耶!”密庵和尚語錄卷一:“而今坐立儼然,見聞不昧,個個負沖天氣概,人人懷赤之珠。到個裏如何通信?如何受用?”,第五頌中,常流,謂凡俗之流。或作“常凡”。出三藏記集卷八支道林大小品對比要抄序:“於斯也,徒有天然之才,淵識邈世,而未見大品,攬其源流,明其理統,而欲寄懷小品,率意造義,欲寄其分得,標顯目然,希邈常流,徒尚名賓。而竭其才思,玄格聖言,趣悅群情而乖本違宗,豈相望乎大品也哉!”法苑珠林卷三十二述意部第一:“譬聖人亦入鹿馬而度脫之,當在鹿馬,豈同於鹿馬哉!若不異於鹿馬,應時常流不待此神變,明矣。”從容錄卷三第四十七則“趙州柏樹”:“示衆云:庭前柏樹,竿上風幡。如一華說無邊春,如一滴說大海水。間生古佛,迥出常流。不落言思,若爲話會。”折合,今日西部地區方言中尚有此詞。謂將兩種不同的事物,以某種標準來計算或比較也。祖堂集卷十鏡清和尚:“(鏡清)因舉:長慶上堂,衆僧久立。有僧出來云:與摩則大衆歸堂去也。長慶便打化度卻舉似師云:只如長慶有與摩次第,不合行這個拄杖。師云:大師代長慶,作摩生折合?化度云:但起來東行西行。”炭裏坐,喻三界生死之境地。,景德錄載,有人問:“纔有是非,紛然失心,如何?”曹山因而作頌:枯木龍吟真見道,髑髏無識眼初明。喜識盡時消不盡,當人那辨濁中清。並稱,“時洪州鍾氏屢請不起,但寫大梅和尚山居頌一首答之。”其實,曹山此頌乃針對山居頌而言也。關於山居頌,請參考本書上面有關大梅法常的部分。枯木龍吟,亦稱作“枯木裏龍吟”。謂倘若絕滅一切妄想妄念而至大死一番處,甦生轉來,得到大自在。“髑髏”句,禪林有“髑髏裏眼睛”或“棺林裏瞠眼”之語。用髑髏比喻人已經斷除情識、無識無分別、獲得解脫的狀態;髑髏裏眼睛,指人在心識滅盡之時,方能夠了知究極之道(至道),從而有大活境界,即死中得活之意。“枯木”、“髑髏、之喻,禪家多合而用之,後更演化爲禪宗一則著名的公案。景德傳燈錄卷十一鄧州香巖智閑禪師:“問:如何是道?師曰:枯木龍吟。僧曰:學人不會。師曰:髑髏裏眼睛。玄沙別云:龍藏枯木。”碧巖錄卷一第二則:“至道無難,言端語端。,一有多種,二無兩般。天際日上月下,檻前山深水寒。髑髏識盡喜何立,枯木龍吟銷未乾。難!難!揀擇明白君自看。”“僧問香嚴:如何是道?嚴云:枯木裏龍吟。僧云:如何是道中人?嚴云:髑髏裏眼睛。僧後問石霜:如何是枯木裏龍吟?霜云:猶帶喜在。如何是髑髏裏眼睛?霜云:猶帶識在。僧又問曹山:如何是枯木裏龍吟?山云:血脈不斷。如何是髑髏裏眼睛?山云:乾不盡。什麽人得聞?山云:盡大地未有一個不聞。僧云:未審龍吟是何章句?山云:不知是何章句,聞者皆喪。”當人,本人。祖堂集卷九雲蓋和尚:“盡乾坤都來是你當人個體,向什處安眼耳鼻舌?”同書卷十三招慶和尚:“問:如何履踐,則得不負當人?師云:若求履踐,則負當人。”祖堂集卷二O隱山和尚載,回應馬祖弟子隱山和尚、洞良價之詩,曹山嘗造一偈:今年田不熟,來年種有期。愛他年少父,須得白頭兒。田熟,莊稼成熟。唐張籍江村行詩:“一年耕種長苦辛,田熟家家將賽神。”,龍牙居遁(834923)洞山良價法嗣。其化迹見於祖堂集卷八、景德錄卷一七、傳法正宗記卷七、五燈會元卷一三。撫州(治所在臨川,即今江西撫州市西)南城人,俗姓郭。14歲時,於吉州(治所在廬陵,即今吉安市)蒲田寺(一作“滿田寺”)出家。後於嵩嶽受戒。在遊學過程中,先後參訪過翠微無學、香嚴、白馬、臨濟義玄、德山宣鑑、洞山良價等,終嗣洞山之法。湖南馬氏請之(祖堂集稱,“楚王殿下請赴”),居潭州(治所在長沙,即今長沙市)龍牙山妙濟禪苑(該禪苑後名龍牙寺),並授號曰“證空大師、,人稱“龍牙居遁禪師”。有徒五百餘。終於五代後梁龍德三年九月。有“龍牙西來意”(一作“龍牙過板”)等公案傳世。祖堂集載,在洞山時,因洞山問“闍梨名什麽”,造偈云:學道蒙師指卻閑,無中有路隱人間。時人盡講千經論,一句臨時下口難。,景德傳燈錄卷二九收龍牙和尚頌18首,此偈列第十一,文字有異:指,作“詣”;時人,作“饒君”;盡講,作“講得”。饒,儘管,縱使。敦煌變文醜女緣起:“饒你丹青心裏巧,彩色千般畫不成。”杜牧詠猿:“三聲欲斷腸疑斷,饒是少年今白頭。”最後一句,洞山改爲“一句教伊下口難、。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十二:“古云:假饒講得千經論,一句臨機下口難。信知不能徹法源底,則滿車之疏皆長語也。”下口,張開,開口。敦煌變文降魔變文:“須達欲直申說,下口稍難,權設詭詐之詞,答儲君”“舍利既見毒龍到,便現奇毛金翅鳥。頭尾(懾)折坐刂不將難,下口其時先啅腦。”有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居遁因頌曰:萬般施設不如常,又不驚人又久長。如常恰似秋風至,無意涼人人自涼。施設,謂人世撰述的種種佛學論著、建立的種種修行方式。如常,照常。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離家一年,江家生意如常,卻幸平安無事。,再因“師見古人得個什麽”之問,頌曰:進道先須立自身,直交行處不生塵。真僧不假俱嚴室,到處無心即在人。參尋玄道莫因循,學處須教皂白分。千聖從來無異路,忘緣機智有多聞。未了之時親遍禮,不應端坐守清貧。直似羅睺行密行,豈如迦葉不聞聞。人若無心稱道情,識得無明道已明。人能弘道道能現,道在人中人自寧。第一頌。進道,修道。廣弘明集卷二十七南齊文宣公淨住子淨行法之十九善友勸獎門:“夫能了除疑惑,內發慚愧勸獎之功。善知識也,今欲修習萬行,非善知識無由進道。經云:如栴檀葉在伊羅林,其葉則臭。伊羅臭葉在栴檀林,其葉則香。”1景德傳燈錄卷二十華州草庵法義禪師:“問:擬心即差,動念即乖。學人如何進道?師曰:有人常擬,爲什麽不差?曰:即今事如何?師曰:早成差也。”直交,又作“直教”。徑讓。杜牧洛中詩之二:“多把芬菲泛春酒,直教愁色對愁腸。”,第二頌。參尋,學人尋覓謁見禪師以詢問佛道。“參”爲參謁、參見、參究、參學等義。日僧成尋有參天台五臺山記。續貞元釋教錄卷一:“但(恒安)頃於天祐丁丑之歲,屆於江表,歷謁名山,參尋知識。”2玄道,玄幽至妙之道。爲佛道之通稱。語本出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參尋玄道,禪家有所謂“參玄人”之稱,指參究修學佛法之玄旨。景德傳燈錄卷三十南嶽石頭和尚參同契:“進步非近遠,迷隔山河固。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因循,草率,隨便。或作“因巡”。敦煌變文捉季布傳文:“卿與寡人同記著,抄名錄姓莫因循。”降魔變文:“卿須盡節存忠,不得因循易志。”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朕以比來二千石多因循官業,莫念治民,故令其到京,親問所施設。”學處,修學之處。一般指僧人學習戒律時所應該遵循的戒條。菩薩地持經卷一:“菩薩於何處學?學有七處: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真實義,四者力,五者成熟衆生,六者自熟佛法,七,者無上菩提。”南傳佛教則稱戒、定、慧三學爲三學處。此處意爲修習禪學的方法。皂白,即黑白。本指黑業、白業,即惡業、善業。曹洞宗人以黑白表示區別、差別之義,或表示平等與差別、正與偏等各種相對之法。黑白已分,即學佛過程中正位(平等、絕對、真如之法)、偏位(差別、相對、生滅之法)已經分別而又交互作用的階段。多聞,多聞經法說教而受持。維摩詰經卷一菩薩品:“多聞是道場,如聞是行故。、據月燈三昧經卷六,多聞有10種利益。但圓覺經亦曰:“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倘若如此多聞,反成其害。第三頌。直似,即便,即使。亦作“直是”。吳融關西驛亭即事詩:“直是無情也腸斷,鳥歸帆沒水空流。”鄭谷梅詩:“何言落處堪惆悵,直是開時也寂寞。”羅睺(Rhu),印度稱障蔽、食蝕日月之星,即阿修羅王。此當爲佛陀之子羅睺羅(Rhula)之略稱。因其生於阿修羅障蝕月亮之時,或曰因爲母胎所障蔽六年的原因,故名。羅睺羅在佛弟子之中,以密行第一而著稱。法華經授記品:“羅睺羅密行,唯我能知,之。”迦葉在佛弟子中,頭陀第一,故“不聞聞”不聞而得聞也。第四頌。稱,合。劉禹錫送皇甫湜赴舉詩:“稱意太平年,願子長相憶。”敦煌伍子胥變文:“儻如得稱聖情,萬國和光善事。”至妙之佛理,唯在無心狀態時方能與之契合。景德錄卷二九洞山良價無心合道頌:“道無心合人,人無心合道。欲識個意,一老一不老。”同書卷十八杭州龍冊寺順德大師道怤。:“問:如何是人無心合道?師曰:何不問道無心合人?曰:如何是道無心合人?師曰:白雲乍可來青嶂,明月那教下碧天。”祖堂集本傳謂,“師出世近四十年,凡歌行偈頌,並廣行於世,此不盡彰。”幸運的是,景德錄卷二九尚收有龍牙和尚頌18首。這組頌或五言或七言,或四句或六句,句子順暢,文采飛揚。龍牙山裏龍,形非世間色。世上畫龍人,巧巧描不得。唯有識龍人,一見便心息。唯念門前樹,能容鳥泊飛。來者無心喚,騰身不慕歸。若人心似樹,與道不相違。,一得無心便道情,六門休歇不勞形。有緣不是余朋友,無用雙眉卻弟兄。悟了還同未悟人,無心勝負自安神。從前古德稱貧道,向此門中有幾人。學道先須有悟由,還如曾鬥快龍舟。雖然舊閣於空地,一度贏來方始休。心空不及道空安,道與心空狀一般。參玄不是道空士,一乍相逢不易看。自小從師學祖宗,閑花猶似纏人蜂。僧真不假居雲外,得後知無色自空。學道無端學畫龍,元來未得筆頭蹤。一朝體得真龍後,方覺從前枉用功。成佛人希念佛多,念來歲久卻成魔。君今欲得自成佛,無念之人不較多。在夢那知夢是虛,覺來方覺夢中無。迷時恰是夢中事,悟後還同睡起夫。學道蒙師詣卻閑,無中有路隱人間。饒君講得千經論,一句臨機下口難。,菩薩聲聞未盡空,人天來往訪真宗。爭如佛是無疑士,端坐無心只麽通。此生不息息何時,息在今生共要知。心息只緣無妄想,妄除心息是休時。迷人未了勸盲聾,土上加泥更一重。悟人有意同迷意,只在迷中迷不逢。夫人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頭。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亦休。眉間毫相焰光身,事見爭如理見親。事有只因於理有,理權方便化天人。一朝大悟俱消卻,方得名爲無事人。人情濃厚道情微,道用人情世豈知。空有人情無道用,人情能得幾多時。尋牛須訪蹤,學道訪無心。迹在牛還在,無心道易尋。第3首。“一得無心便道情”句,可與前舉龍牙居遁之頌“人若無心稱道情,識得無明道已明。人能弘道道能現,道在人中人自寧”比較。道情,與世俗人情相對而言。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明州奉化縣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有歌云:“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騰騰自在無所爲,閑閑究竟出家兒。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非聖非凡複若乎,不強分別聖情孤。無價心珠本圓淨,凡是異相妄空呼。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六門,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敦煌寫本六祖壇經:“何名無念?無念法者,見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淨自性,使六賊從六門走出,於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休歇,謂六門不再發揮其功用。有緣,謂與佛道有因緣關係。觀無量壽經曰:“有緣衆生,皆悉得見。”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七:“佛世尊應現世間,引接有緣。有緣既盡,遷神涅槃。”無用雙眉云云,景德傳燈錄卷十九襄州雲蓋山雙泉院歸本禪師:“初禮雪峰。雪峰下禪床,跨背而坐。師於是省覺。僧問:如何是雙泉?師曰:可惜一雙眉。曰:學人不會。師曰:不曾煩禹力,湍流事不知。”第4首。“從前古德稱貧道”,敦煌寫本永嘉玄覺證道歌有云:“窮釋子,口稱貧,實是(僧)身貧道不,貧。貧即身上披縷褐,道即心藏無價真。”向,在。太平廣記卷一三四引法苑珠林:“狗遂作人語曰:我是汝姑,新婦杖我大錯。今既被打,羞向汝家。因即走出。”劉肅大唐新語卷十一:“仁相曰:誰能向狗尾底避陰涼?”敦煌變文漢將王陵變:“若不得王陵入楚來,常向此間爲受苦。”第5首。悟由,悟的原因、由來。往生集卷一太微:“贊曰:畜笛自娛,古人聊記悟由於,因用以作佛事耳。俱胝得天龍一指頭禪而終身豎指,端公見弄獅子以發明心地而常被彩衣,乃至誤讀楞嚴而不改句讀,皆此類也。倡狂自恣之徒,慎毋以是藉口。”閣,同“擱”,放置。張鷺朝野僉載卷二:“五溪蠻父母死,於村外閣其屍,三年而葬。”張文成遊仙窟詩:“與少府脫靴履,疊袍衣,閣襆頭,挂腰帶。”方始,方纔。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第三十四則西方學法:“若賢明歎善,遐邇稱俊,方始自忖鋒鍔,投刃王庭,獻策呈才,希望利用。”第六首“心空不及道空安”,祖堂集卷二O稱,是龍牙回應隱山、洞山之偈而作的。心空,謂心的本性廣,大,能夠容納萬象,正如虛空一般。敦煌寫本壇經:“心量廣大,由如虛空莫定,心禪即落無記。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何)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或曰,心離自障,而空寂無相,故有是名。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上:“空慧寂然無緣觀,還觀心空無量報。”道空,鐔津文集卷二:“有形出無形,無形出有形。故至神之道,不可以有尋,不可以無測,不可以動失,不可以靜得。聖人之道空乎?則生生奚來。聖人之道不空乎?則生孰不泯。善體乎空、不空,於聖人之道其庶幾乎。夫驗空莫若審有形,審有形莫若知無形。知無形則可以窺神明,窺神明始可以語道也。道也者,神之蘊也,識之所自出也。識也者,大患之源也。謂聖人之道空,此乃溺乎混茫之空也,病益病矣,天下其孰能治之乎哉!”一般,一樣。唐五代習語。劉虛白獻主文詩:“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燈燭一般風。”一乍,一旦。第7首。祖宗,謂禪宗祖師所傳宗旨。不假,不必,不須。敦煌變文降魔變文:“不假我大聖天師,最小弟子,亦能祗敵。”“不假淹留,唯須急速。”雲外,指,禪僧通常居住的山林,因其遠離於塵世而言之也。宏智禪師廣錄卷四:“休去歇去,絕言絕慮。廓無所依,妙無所住。轉歷歷之機,運綿綿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南省郑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英语 含解析
- 球馆火灾应急专项预案(3篇)
- 行政管理复习提纲试题与答案
- 银鸽火灾应急预案(3篇)
- 制定火灾应急处置预案(3篇)
- 法学概论考试中的解决方案与应对策略与试题与答案
- 运输车队火灾应急预案(3篇)
- 2025年IT行业的未来机遇试题及答案
- 网络管理员考试全局分析技巧试题及答案
- 软件设计师考试记忆策略试题及答案
-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2023~2023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英语期末调研测试试题(PDF版含答案及听力原文无音频)
- CPK计算模板(双边)
- 高中语文第4单元家乡文化生活4.3参与家乡文化建设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上册
- 《企业风险管理-战略与绩效整合》执行摘要(2017-中文版)【2022-雷泽佳译】
- 桐庐县2023年三下数学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钢质防火门安装施工工艺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广西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 雷雨第四幕完整版
- Proworks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用户手册要点
- 射频指标及测试方法
- GB/T 23321-2009纺织品防水性水平喷射淋雨试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